从战略角度看中国加入WTO_wto论文

从战略角度看中国加入WTO_wto论文

从战略高度看中国加入WTO,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度论文,战略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加入WTO对于中国产业的影响

加入WTO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产业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农业发展应该更加强调比较优势

1.农业。据温铁军研究,1999年《中美农业合作协议》同意美国西北部7个州的小麦直接从西雅图出口,降低运输成本。到2006年, 大豆的进口额将从1998年的170万吨增加到330万吨,其中私人部门应该达到90%;小麦从200万吨增加到930万吨,私营部门应达到10%;玉米配额从450万吨增加到720万吨,为1998年25万吨的28.8倍,私营部门应达到40%;大米配额从260万吨增加到530万吨,为1998年25万吨的21.2倍,私人部门应达到50%;到2004年,棉花应从20万吨增加到89.4万吨,为目前的4.47倍,私人部门应达到67%。中国承诺取消对玉米、棉花和大米的出口补贴,在2004年中国将总体关税降低到17%,将对美国有竞争力的农产品降低到14.5%,其中大豆3%、肉类和水果10%—12%、 乳制品12%—19%、红酒20%。

有利方面:第一,对消费者有利,国内市场使用低面筋的软质小麦,做面包易掉渣,做挂面容易煮烂,进口硬质小麦较好。第二,对中国出口非资源型农产品,如水产品、蔬菜果品、部分畜牧产品有利。第三,增加进口大量占用资源的基本农产品,有利于土地资源短缺的沿海发达地区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第四,有利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不利方面:第一,国内通过出口削减2000亿公斤仓储的计划难以实现,不利于长期稳定粮食生产。在国内粮食生产受到进口压力而下降的情况下,中西部传统农业地区收入会受到影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研究,国际粮食价格18年来基本上是下降趋势,而中国粮食价格在多数年份是上升的,目前已经大大高于美国。美国的玉米和小麦对中国有竞争优势。第二,中国粮食产量有35%是商品粮,每年1.6万—1.8万吨,与美国双边协议进口粮食,占我国商品粮消费的20%,过多进口对中国的安全有影响。第三,中国农民对活劳动成本不计算,农民收入就是对农业剩余的分配和地租的分配。中国农村户均0.4公顷的细小农业规模, 地租量非常小,无法与美国大规模农场竞争。

中国农业发展应更加强调比较优势。除小麦外,中国粮、棉、油料等农品的国际竞争力从1995年开始下降。加入WTO后至2005年, 中国小麦、玉米、棉花、大豆和油菜籽的比较优势将分别下降21.19%、16.36%、21.36%、40.83%和13.21%。生猪(农户散养)、水稻、烤烟、 甘蔗、苹果受到的冲击较小。对于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战略调整的基点应从自身的资源禀赋出发,在保证安全供给的条件下,适度减少生产。

中国面临的最严峻形势,是能不能自己有效地组织农民,以劳动积累整治国土,大规模造林、造耕地和草原,以能够生产出足够的粮食供未来16亿人口食用;如果不能,就只能够向美国购买粮食,实际上是购买美国的水、土和石油,不得不在经济和其他方面依赖于美国。这是中美之间展开的最重要的竞争。

我国药品价格太高,关键是“以药养医”的体制造成的

2.工业

(1)医药业。中国是药品生产国和原料药出口国之一,1997 年医药工业总产值1400亿元。国内医药生产企业5396家,4 家特大企业是:华北制药、东北制药、山东新华制药、哈尔滨医药。其余的76%为中小企业。我国可以生产24大类,1300多种化学原料和3500多种制剂,但主要产品多属普通医药,附加值低。我国医药行业的科技和管理水平低,尤其是科研人员少,只占卫生系统500万职工的0.5%。

制药业是一个高投入、高效益、高风险的产业,从实验室到市场药品的比例为5000∶1,大型医药企业将年销售额的15 %以上投入研制新药,我国只占7%。多年来我国医药产品是仿制外国产品,每年30 —40种。

我国药品未来市场极大。1994年医药市场规模90亿美元,人均用药7美元,仅为日本的1.6%,法国的2.2%,美国的2.3%。进口药品急剧增加,1995年进口7亿美元,加上走私药品,占国内市场的22%。

我国药品价格太高,关键是“以药养医”的体制造成的。医院70%的经费要从卖药利润中获得。医药销售中存在高回扣,使得医院追求经营高收入并滥用药品,过量使用进口药。1996年我国有1500家合资药厂,投资额45亿美元。

加入WTO后,药品进口关税降低到5.5%—6.5%; 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仿制药品要支付赔款,每种每年在4亿—10亿美元之间, 有些可能停止生产,减少出口。高档医疗器械会受到进口产品的冲击。

国内100多家汽车整车制造厂必须进一步实行兼并和重组

(2)汽车业。1999年11月15日中美达成加入WTO协议,汽车类股票应声下跌,反映出人们对于进口汽车降低关税的担心。20世纪可以说是“汽车世纪”。美国、日本、德国、韩国和巴西经济的崛起,都以汽车为龙头,发达国家汽车业的总产值占GNP的10%—20%, 占制造业的10%,并带来2.5倍的波及效益。中国的汽车产业只占GNP的3%, 计划到2010年占5%。国家对于汽车产业的投入,“九五”期间为1200亿元。 每卖出一辆汽车,国家可得利税30000元,一个人在汽车工业就业, 可以带动7个人在相关行业就业。汽车与住宅, 是中国未来主要的经济增长点。

汽车产业技术含量高,广泛使用电子技术,要求生产企业加大投入,形成规模,才能消化高额的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费用。 没有年产100万辆的规模,就没有国际竞争力。汽车业在国际上经过90年代的兼并和强强联合,形成了美国通用、福特;日本丰田、本田;德国大众、宝马、奔驰;法国雷诺、标致;意大利菲亚特等10家大公司,占全世界总产量的85%以上。汽车业的规模效益决定了它早已超出国家范围,由巨大的跨国公司所主导,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和销售。全球汽车生产能力有6800万辆,而需求只有500万辆。激烈的兼并重组活动将在欧洲、 亚洲、中南美洲、俄罗斯全面展开,有人预计还会集中,只剩下6 家(不包括中国),零部件将由16家公司提供。

中国汽车市场一直受到国家高关税的保护,1986年以前轿车进口关税为220%,1994年降低到150%,1996年为100%,1997年为80%。 这是一块肥肉,是发达国家争夺的主要对象,1995年已经有20个国家和地区的汽车公司在中国建立了381家企业。中国加入WTO以后,将在2006年前将汽车进口关税降低到25%,汽车零件平均进口关税降低到10%,取消进口配额,这就意味着进口轿车的价格每年平均下降4%—6%。 在2006 年以后, 对中国汽车生产影响巨大。 在美国, 一辆别克轿车卖20000美元,在中国国内为370000元人民币,合40000美元;在日本,本田雅阁18000美元,在中国为298000元人民币,合36000美元。国际市场轿车价格总体上只有国产轿车的1/3—1/4,即使加上25%的进口税,价格也将大大低于国内,迫使中国轿车大幅度降价。国内100 多家汽车整车制造厂必须进一步实行兼并和重组,16家汽车类上市公司将出现重组和合资高潮。

我国汽车全行业生产能力达到240万辆,其中轿车80万辆。 汽车产量为163万辆,其中轿车占30%,共53万辆,进口3.5万辆,走私未能统计在内。全球汽车中有75%是轿车,中国轿车的比例太小。

中国1998年轿车产量表

生产厂家 车型 产量(辆)生产能力市场占有率(%)

上海大众 桑塔纳 235000 300000

46.15

上海通用 别克 100000

一汽大众 捷达,高尔夫60085 150000

11.87

一汽轿车 奥迪,小红旗21835

600004.7

武汉神龙 富康

36231

600006.25

天津夏利 夏利 114087 150000

19.57

长安奥拓 奥拓

42093 1500008.54

北京吉普 切诺基

8344

800001.81

广州本四 雅阁1064

500000.22

贵州云雀 云雀 521329 124 100

1992年中国汽车产量1年之内增加了50%,达到100万辆,轿车年增30%。政府计划到2000年形成汽车生产能力300万辆,其中轿车150万辆。但是受到经济调整和居民购买力的限制,1994年以后汽车工业年增长率只有5%。1999年汽车产量170万辆,其中轿车56万辆,客车47万辆。总的汽车保有辆为1350万辆,平均每90个人有1部汽车, 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1。如果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应该有1.5亿辆汽车。

轿车何时能够进入居民家庭?以R值计算(R =轿车价格/人均GNP),当R=1.4—4.0时,每百户拥有轿车5辆。在中国,排气量为1 升的轿车,价格60000元,相当于7000美元,年使用费6000元, 轿车大量进入居民家庭的R值预计为2—3,即人均GNP20000—30000元,家庭年收入50000元的水平。1996年中国家庭年收入只有5000元,到2000年R 值为1.5左右,轿车可能在沿海发达地区3亿人口的范围内, 大量进入居民家庭。中国轿车需求量,2000年为130万—160万辆,2005年为220万—270万,2010年为350万—400万,平均每百户拥有轿车4辆。 轿车工业的增长速度每年将为16%左右。公用和经营用轿车,特别是农用汽车将有较大发展。1998年农用车产量是240万辆,比1983年增加了80倍, 而汽车总体产量增加了6.42倍。

增加轿车需求,特别是居民家庭的需求,关键在于降低价格(包括费用)。降价的关键在于提高规模效益。 我国汽车整车生产厂家有112个,平均每家总资产只有21亿元人民币,12家轿车生产企业为59亿元人民币,而世界最大的19家汽车公司平均资产是579亿美元。我国只有4—5家达到年产15万辆的水平,而真正具有国际竞争能力需要年产100万辆。缺乏整体规模效益使得国产汽车成本高昂,桑塔纳类轿车国际价格为65000元,我国的成本就达到80000元。

发展汽车工业需要一系列基础条件,第一是公路,我国公路总里程在1997年为122.64万公里,美国623万公里,日本114万公里;我国高速公路为4771公里,美国为88500公里,日本为5677公里。 我国公路有90%不适合汽车长途安全行驶,如果能够尽快修建农村公路网,农用车将有更大发展。第二是燃料,1996年我国消费的燃料油1.2亿吨, 巴西的汽车保有量为1400万辆,年耗油4000万吨。第三是环境保护;第四是城市停车场等。这些都需要支付费用,我国汽车的费用比价格更高,一辆70000元的轿车,要缴10000元道路建设基金,10%的公路附加费,保险费4000元,养路费18000元,油费8000元, 小型零件更换和小修理费用10000元,共57000元。流通费用,占桑塔纳轿车售价的37%,夏利的29%,捷达的34%,富康的24%,标致的31%。我国政策强制国产车8 年,进口车10年报废,年折旧费需要20000元,超期服役每年要检车4次。第五是交通管理水平,1997年发生交通事故300000起,死伤260000人。所谓“买得起,用不起”,将严重限制居民家庭对于轿车的需求。

降低成本的关键在于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技术水平,降低成本。真正要达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水平,需要年产100万辆。有1—2 家汽车厂,达到这个规模足矣。而中国在1998年有整车生产厂122家, 改装和专用车生产厂78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3000多家,其中合资企业149家。因此中国汽车工业还需要大规模的兼并和改造。国际竞争能力的另一个标志是自主开发费用。我国汽车企业的产品开发费用不足销售额的2%, 而国际水平是2%—10%。 目前以合资办法已经建立了几家大型汽车厂,这个方向是正确的。等于把各个发达国家的汽车工业引入中国市场,互相竞争。合资企业算不算“民族工业”?我看在汽车工业只能这样做。“保护民族工业”的真正含义,是在一定时期内控制进口,建立国内生产企业,但是其结果一般是,减少了制成品进口,而增加了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进口。国家保护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实际保护率”,即保持对于外国制成品进口的高关税,而降低原材料、设备和零部件进口的关税。这实际就是通过中外合资等形式,建立和保护民族工业。“民族工业”,应该是“全民族”的,就是说要具备全民族的规模,具有中国对于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足够竞争力的规模。中国国内的地方政府、国有工业部门所谓“保护民族工业”呼声,实际是要保护地方工业和部门工业,保护国有工业,并不是保护“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工业,特别的汽车这样需要国际规模的产业是如此。

造纸企业规模过小,劳动生产率极低

(3)造纸业。造纸工业号称“永不衰竭”的工业, 在轻工业中具有资金、技术密集和规模经济的特点。每百元产值投资,造纸工业为食品工业的3.08倍,纺织工业的1.6倍,化学工业的1.1倍,石油工业的1.08倍。制浆造纸厂的最小经济规模为700—1000吨/日。

中国纸和纸板产量居世界第三,次于美国和日本。造纸企业规模过小,年产5000吨以下的小厂占83%,劳动生产率极低,而发达国家造纸厂平均规模为年产14万吨,世界平均规模为6.8万吨。 国内造纸企业每吨纸和纸板的综合能耗,1994年为1.94吨标准煤,水耗400立方米, 比国际水平高出1倍。我国造纸业中低档产品占70%,积压严重。 高档铜板纸只占1%,1996年进口63万吨,高强瓦楞纸进口68万吨。 在造纸原料中,非木浆原料占原料总量的90%。中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8.9%,由于中国国内市场巨大和木材的缺乏,进口已经占有25%的份额,加上一大批中外合资企业建成,国内许多企业陷入停产半停产,亏损面40%。为保护环境,国家在1996年取缔年产5000吨以下的小造纸厂,已经关闭了4000多家。

我国造纸产品平均关税率为23.35%,加入WTO后将降低到5%—7%。就各方面条件来看,我国造纸企业不具备国际竞争能力,需要企业规模的升级。国家规划到2010年,年产4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6个。

未来10年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关键时期

(4)钢铁业。1999年中国钢铁产量接近1.2亿吨,居世界首位,占世界总产量的14.77%,钢材消费量占世界的16.81%,未来市场潜力巨大。人均年钢材消费量91.6公斤,为日本的1/6 , 而世界平均水平是120公斤。世界钢铁产量在90年代平均年增3.7%,钢材贸易却增加了49.2%,出口量占生产量的比例由25%上升到35.5%,钢铁贸易的增加速度远远超过了生产增加速度。

作为代表性的传统行业,中国钢铁业的总体水平只能算中等,缺乏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中国粗钢产量已经饱和,钢材价格数年来一路下跌,1997年每吨价格下跌100元,1998年下降170元。国家“限产保价”的政策很难落实。在投资不振的1999年,钢铁产量又比1998年增加10%。

我国已经能够冶炼高温合金、精密合金等1000个钢种, 加工40000多个规格的工程和金属制品,可以满足国内85%的需要,有15%—20%的设备属国际先进水平。90年代增加的经济效益中有1/3是技术进步因素。

我国钢铁工业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表现在:

——产品品种质量。发展趋势是高档优质化、多功能化、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板管带之比是重要指标,发达国家为60%,我国为38%,基本是一个型线材国家。合金钢比重只有6%, 高附加值钢材为13%,发达国家为40%。关键高档品种有1/3—2/3需要进口,每年进口量800万吨,占用外汇40亿美元。1996 年我国达到国际实物质量水平的钢材只有1500万吨,占全国钢产量的15%。钢材,如“三板一片”、高品质弹簧钢、轮胎帘线、管材,需要大量进口,1999年1—10 月进口了1225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27.3%。建国以来,我国净进口钢材843 亿美元,居世界首位。

——工艺技术装备。50—70年代,国际钢铁工业出现第一次技术创新,3大技术是:氧气顶吹转炉、连续铸钢、连续轧钢机。80—90 年代出现第二次,3大技术是:真空精炼、高精度轧钢、 薄板连铸连轧工艺。中国仍旧是中小设备多,自动化程度不高。

——技术经济指标。1996年中国人均年产钢32吨,比发达国家低10倍。吨钢综合能耗1.392吨标准煤,比发达国家高30%。 设备生产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20%—40%,物耗生产率低30%,技术进步贡献率低20%。

——管理和机制。钢铁业整体布局小而散,竞争力低。钢铁生产企业1996年787个,年产量在50万吨以上的只有42个,100万吨以上的24个,500万吨以上的4个。4个大钢铁厂销售额的总和为新日铁的63%。 出口只有1360万吨,以低级产品为主。1992 年中国出口对进口单价比为0.68,日本为1.7。

——成本优势将消失。工资、煤、电、矿、油,运费都在上升。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我国钢铁企业必须进行大规模重组。

加入WTO进口关税大幅度下降后, 我国建筑用钢材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低档钢材国内需求大,发达国家亦不再生产,受冲击不大;生产用钢材竞争力较差,尤其是高附加值产品及特殊钢材生产企业,如宝钢、武钢、太钢及特钢等,将受到国际冲击。未来10年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提高质量,节能降耗,改造重点企业。

3.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指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以外的所有商业服务的进出口。服务包括第三产业和建筑业,在WTO将它们分为12 个大部门,150多个分支部门。1970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额710亿美元,1996年高达12600亿美元,增加16.8倍,平均每年增加11.7%。 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从70年代的20%增加到90年代的25%。1992年世界货物贸易40000亿美元,服务贸易9000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值的25%, 在15—20年以后,服务贸易将占50%。

开放服务产业是发达国家的利益所在。发达国家服务业的总产值已经占整个GNP的60%,美国年出口服务贸易1600亿美元。 我国服务业总量只占世界的1%,与国际水平相差极远。

中国政府在1999年开始扩大服务贸易方面的开放,将合资外贸公司、零售业,从原来的上海、深圳等11个城市扩大到包括中西部在内的其他一些城市;增加航空运输企业外商投资的数量,放宽对外资持股比例的限制;扩大会计师事务所、评估机构、商检、质量检查等中介机构合资企业试点的数量;在建筑业方面,鼓励符合条件的国内公司与国际上有实力的大公司合资建立工程承包公司;在金融方面,把外资银行设立业务经营机构的地域,从现在的23个城市和海南省扩大到所有城市,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几年后允许外国人在新建立的银行中持有50%的股份。进入WTO以后,对于服务贸易将产生非常大的促进, 中国消费者将得到巨大好处,但是对现有的国内服务产业将构成冲击。

必须改造传输网络和电信业务合一的体制

(1)信息产业。信息是重要的战略资源,目前94 %的全球电讯市场已经开放。电信业的核心任务是传输信息,70年代以来,光纤通信、无线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给电信网带来了根本性革命,传输网络的容量用之不竭,传输成本的距离因素基本消失,关键是网络利用率。传输的数字化导致电信业务多元化,语音、数据、图像、多媒体在网上统一以数字方式出现。

中国电信产业在八五、九五期间投资6000亿人民币,建成了“8横8纵”的光缆通讯网,连接到大多数城市,2000年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7亿门。但是经营效益很差。1996年中国电信位居世界第12名,有7045万户用户,营业收入146亿美元,平均向每个用户收207美元;与之相比,德意志电信用户4500万,营业收入406亿美元,每个用户902美元。

1998年底中国通信网络水平

全国局用交换机容量 1.35亿门长途业务电路到达数 163万路

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 483万路端

移动交换机容量 4431万户

移动通信信道数 1366.6万个 数据通信总容量端口

75万个

全国光缆总长度 100万公里

长途干线光缆

20万公里

数字微波通信线路到达数 5.8万公里

卫星地球站已建23个,续建15个

1999年9月中国通信服务水平

全国固定电话用户 1.03亿 全国电话主线普及率 8.58%

移动电话用户 3760万 移动电话普及率 3.13%

无线寻呼用户 4575万 无线寻呼普及率 3.81%

互联网用户 400万 互联网普及率0.333%

关键在于:中国电信费用太贵,抑制居民家庭的需求。 美国的国际长途电话费用每分钟0.58美分,中国29元人民币,中国竟然比美国高6倍。中国消费者支付的垄断成本高达每年125亿元人民币。美国的网络电话每分钟将会降到1美分。中国的通信费用需要更大幅度的降低, 但是必须改造传输网络和电信业务合一的体制。目前的垄断体制是:电信企业利用独占网络的特权制订高资费,不允许其他竞争者低价租用网络。对寻呼、信息服务、INTEINET等业务的经营者收取很高的专线和中继线资费,阻碍了电信、计算机和电视三网合一。目前,信息产业部对电信企业进行了重组,将国家主体电信企业“中国邮电电信总局”从纵向上分为: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卫星通讯集团公司、中国寻呼通讯集团公司,同时实行政企分开,信息产业部与各电信公司脱离了经济和隶属关系。这种改组从专业化方面加强了纵向垄断,没有解决竞争问题。关于如何处理地方政府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地方广播电视网,有人主张与国家电信网合并,有人主张两网并存,引起了很大争论。

国家垄断电信企业,规定高价,以高额垄断利润进行投资,缴纳税收,是电信高资费的根源。为了尽快扩大居民需求,应该打破垄断,大幅度降低电信费用,各类电话机和安装入网应该免费。固定资产投资可以发行股票,引进外资,不能再以价格收入解决投资和税收问题。

中美互联网的费率比较

美国中国

人均收入(购买力) 1 0.05

上网包月制费用 19.95美元 600元人民币

实际上网速度 33Kbps 1Kbps

相对于购买力的价格1 120倍

相对于实际通信量的价格1 201倍

相对于购买力和通信量的价格1 4032倍

中国电信市场对外开放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 程控交换机是利用外资最多最早的行业,外资生产能力占全国70%以上;移动通讯有20多家合资企业,市场占有率75%以上;光纤市场传输设备企业多数是合资企业;卫星通讯、传真机、微波通讯基本上是整机进口。进入WTO 以后,外商进入不会承担“普通服务”的义务,不会去边远地区架设电线,而是在大城市开展服务业务,将获得非常丰厚的利润,因此持股权成为中美谈判焦点。我国要在6年内取消寻呼、 移动电话的进口限制和固定电话的地域限制,在4年内允许外资在所有电信领域中持股可达49%, 部分领域可达51%,取消电信设备的关税限制,包括半导体、计算机和外围设备,将严重影响计算机硬件生产企业。

加入WTO,进一步开放电信市场(包括各种通信和电脑), 可吸引众多的国内外投资者。多个市场主体的出现和竞争,将大大提高质量,降低价格,刺激需求,促进中国尽快进入信息社会。这对于中国社会的总体进步,总体效率的提高,对中国人特别是居住于中小城镇和农村的居民素质的提高,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这是中国的根本利益所在,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

中国的软件业具有发展潜力。1997年,中国软件销售额为120 亿元人民币,出口不足1亿美元,只占世界市场的1%,全国软件专业人才只有10万人,待遇低;同时盗版率达到90%,严重影响了软件业产品的开发。而印度出口已经达到17.5亿美元,1年之内增加75%, 预计到2001年可以达到40亿美元;印度已经拥有140万软件编辑人员。 发展的原因是:印度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劳动力便宜,在软件设计行业中,人工费占到40%;政府高度重视,规划在10年内成为软件超级大国,吸引各发达国家在印度设立开发中心。全世界使用汉语的人非常之多而且越来越多,中国人可以利用汉语的优势加速发展软件产业。

说开放金融会加大金融风险是片面的

(2)金融。《金融服务贸易协议》是金融自由化的转折点, 参加协定的70个签字国包揽了全球95%的金融服务业务。近10年来,国际金融服务领域的规模迅速扩张,全球外汇交易市场日平均交易量平均1.5万亿美元,银行业资产超过20万亿日元,保险金额达2万亿美元, 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和英国占有垄断优势。

我国在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承诺中应遵循两个原则: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表现在金融部门:

缔约方确保在其境内建立机构的外国金融服务提供者,在购买或获取本国公共机构的金融服务方面享受最惠国待遇;

缔约方应允许非居民金融服务提供者,跨境提供货物保险,风险评估,数据统计,索赔咨询等辅助性金融服务;

允许外国金融提供服务者扩展商业性介入即开业权,包括购买现有的企业;

确保外国金融服务提供者在境内提供本国暂缺的任何形式的新金融服务。

第一,分析中国加入WTO以后对银行业的影响。1999年2月底,外国金融机构在中国设立了191家营业机构,总资产360亿美元,占我国全部金融资产的2.58%,外汇资产的16.4%;贷款余额270亿美元, 占国内全部外汇贷款余额的23%;存款余额48亿美元,占5%。进入WTO后,外资银行将逐渐获得以下待遇:

——在业务范围上,以经营外币为主转变为同时经营人民币业务、债券、租赁、投资组合、国内结算等;

——在机构设置上,将有更多的外资银行设立经营性机构。目前有代表处、外资银行、外资银行分行、合资银行、合资财务公司、外资财务公司。

——在地域上,目前外资银行不能够跨省区开展业务,最终要取消地域限制达到全境开放;

——在服务对象上,突破只能对三资企业进行外币业务和部分人民币业务的限制。可以对外国客户提供所有外汇业务,对中国企业和居民提供人民币和外汇业务。

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是:完全以利润为中心的商业经营,不良资产比例低,规模大,有国际网络、先进的设备和高素质人才。

国内银行面临的挑战是:

内部风险控制不能适应业务混业和交叉经营的要求,目前国家政策是将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经营。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有政策性业务,呆账比例大,税收高于特区的外资银行;

传统的一般存贷款业务向现代业务发展:外国银行的利润有40%来自中间业务,办理的出口结算业务已经占有我国市场份额的40%,以后会吸引更多的本外币结算业务、国际结算业务。

融资业务:外资银行容易在国际上进行低成本融资,大量中资企业将从中国银行融资转向外资银行。

外资银行将以高待遇挖走国内银行的一部分业务骨干和客户,有人估计会抢走国内银行20%的业务,特别是集中在城市里经营的城市合作银行;

外资银行在管理服务质量方面具有优势,中国银行托收外汇要40天,国内银行对客户服务远不到位。

第二,对于股票市场的影响:A股和B股的界限将被打破,股票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外国资金可能大量进入中国购买A 股或者直接购买产权,中国引进外资的增量中,证券投资的增加可能超过直接投资,外资易于控股国内业绩优良企业;如果大量外资进入股市并选择优质公司,将促进国内上市公司的分化。

第三,对于外汇市场的影响:

——现行外汇管制框架包括:资本项目事先审批,银行结售汇,外汇业务执法监管,外汇外债收支统计监测,进出口收付汇核销等。在经常项目开放、资本项目管制下,外汇管理的重点在于交易真实性的审核,包括资本项目的事先审核和经常项目的事后核销。加入WTO以后, 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日益频繁,要求外汇资金进出的便利。

——跨国公司本外币资金互动式融资活动是多样化的,中央银行面临更复杂的本外币政策协调管理。大量国际游资可以轻易通过外资银行进入国内,境外投资者将持有部分国内资产,导致更频繁的外汇资金流动和金融市场波动。

——大量新生带金融工具将进入我国,大大增加外汇管理的难度和外汇风险。

——金融市场的开放将带来许多市场化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技术,要求我国改进滞后的外汇统计和监测系统。

第四,保险业、信托业、财务公司、信誉评估和其他金融机构都会受到很大影响并进行改组。

说开放金融会加大金融风险是片面的。多年来我国没有开放金融外汇市场,但是国内金融矛盾已经大量积累;没有正式开放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实际上管不住。从金融安全角度讲,适当向外资开放,在微观方面可以提高金融机构的信誉和管理水平,从宏观方面可以使国内经济与国际接轨。国内外经济联系密切了,国际危机会影响其他国家,波动可能比较频繁,但是可以避免大规模的经济和金融危机。如果长期与国际经济隔绝,使得国内经济与国际长期严重失衡,金融危机是避免不了的。

(3)外贸与国内商业。我国政府将开放外贸经营权, 允许非国有外贸机构存在,这将大大促进我国外贸的发展。对于公开拍卖许可证和配额这类市场经济方式,也将不得不实行,有利于减少寻租,提高经济效率。外资在国内开设批发零售商业,也会冲击国内商业。

关键在于提高国内经济效率,否则以开放拉动经济增长不一定能够解决中国的问题

4.经济增长。据美国高盛公司估计,中国加入WTO后,贸易、 资本和技术投入的增加,对GDP每年的潜在贡献为0.5—0.6个百分点。 但是关键在于提高国内经济效率,否则以开放拉动经济增长不一定能够解决中国的问题。我国就业弹性在八五期间为0.108, 经济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只能吸收60万人就业,技术和资本增密将降低这个比例。如果不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入WTO付出的国内市场和企业的代价, 将付之东流,陷入纳尔逊所说的“增长的陷阱”,或者过分依赖外贸拉动经济增长而受制于人。

外资进入对于中国总体就业有好处,同时将加快就业结构的变化:专业人士和年轻人将大大提高收入,而传统产业的就业者和中年以上人口的收入和就业受到影响,收入会拉开。但是并不像有人说的,会加速两极分化,因为最不合理的两极分化即权力资本化,在中国已经十分严重。加入WTO,在国际化过程中, 依靠权力和资本赚钱将逐步让位给依靠智力赚钱,有助于在中国形成中产阶级。

5.其他方面。WTO正在从国际贸易规则发展成一套国际竞争规则, 比如为“商业欺诈”下定义;它要求非歧视、透明度、公开化,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管理体制、政治体制和价值观念,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进入WTO意味着受到国际规则的制约,包括法律、政策、文化、 政治等各方面。以美国《纽约时报》的话说,“WTO的资格不仅是经济问题, 而是关系到全球一体化,迫使中国根据西方式的贸易法律行事。它将使市场极大开放,从而使得更多的中国人能够接受外国思想的影响。”

从战略高度看中国加入WTO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中国加入WTO的反对意见非常强烈, 除去国有部门利益之外,也有相当多的知识分子从历史和全局角度加以反对,如美国的“新左派”许健康、崔之元、杨斌等在美国主办的“中国与世界”网络杂志指出:美国单方面公布中美关于美国同意中国加入WTO 的协议,与80年代前日本将21条强加于中国相同,如果按照这个条件加入,等于丧失经济主权。

但是我认为:

以未来市场换取外资流入成为中国经济非常重要的战略

第一,中国加入WTO符合中美两国目前和长远的经济政治利益。 中国政府在1986年要求恢复在GATT中的合法地位,由于美国的阻挠,13年未能解决。1999年4月朱镕基总理访问美国, 作出重大利益让步,达成了中美农业协议,但是未能达成加入WTO的正式协议。 美国单方面公布了协议内容,在中国国内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如果中国加入WTO,权利是:享受多边的、无条件的、 稳定的最惠国待遇和普惠制待遇;利用WTO的特设机构和程序解决贸易纠纷, 获得在多边贸易组织里的发言权。义务是:削减进口关税,逐步取消非关税壁垒和出口补贴,增加贸易政策的透明度,开放服务贸易,扩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放开对引进外资的限制。

目前加入WTO,对于缓解中国目前的通货紧缩非常有利, 至少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目前中国外债还本付息已经达到每年200亿美元以上,加上外商直接投资的利润汇出, 我国每年需要吸引400亿美元的外资进入, 才能保证国内外经济平衡和国际收支的有利局面。因此,以未来国内市场换取外资进入,就成为中国经济非常重要的战略。

美国方面之所以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对于中国加入WTO 采取了非常积极的态度,是出于其长远经济利益和现实政治利益。经济方面是为了占有中国未来的国内市场。比如中国已经购买了上百架美国飞机,以后还会大量购买;美国国会的农业集团、出口集团, 一直支持中国加入WTO;金融集团比较中立,如果中国开放金融市场, 美国金融集团必将极力支持。反对者主要是进口集团,国内部分工业集团如纺织品集团和工会。政治方面是克林顿政府面临2000年大选,希望有“政绩”。这就是在1999年11月谈判最后关头,双方能够达成协议的原因。

从经济学原理讲,自由贸易可以扩大经济总量,创造更多财富;而具体谈判是利益划分问题,只要谈判条件平等,就会出现“双赢”局面。这次中美谈判可以认为是“双赢”。

长远来看,中国加入WTO有利于稳定中美关系, 争取和平发展的环境。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能够改变历史进程。如半个世纪前的朝鲜战争,使我们丧失了解放台湾的机会,并全面采取了苏联体制。面临21世纪的战略转折,我们必须真正看清中国的根本利益,尽量避免与美国的对抗,至少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对自己有利的国际态势,争取时间完成国内体制改革和经济调整。目前形势下加入WTO, 说明自从轰炸大使馆事件以后,非常紧张的中美关系有了一定好转;中国发展经济的外部环境有明显好转,可以再争取一个和平与发展的历史阶段;外部分裂势力特别是“台独”势力失去一次可乘之机。

开放不开放、加入不加入WTO, 激烈的国际竞争都是避免不了的

第二,促进中国产业的改组,以适应未来国际竞争的要求。中国经济面临大调整,企业面临大改组,是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开放不开放、加入不加入WTO,激烈的国际竞争都是避免不了的, 只不过形式不同。加入WTO,外部冲击来得更加明确,有利于我们尽快准备, 在国际竞争中尽快完成本来早应该完成的产业结构改造。不加入或者说不开放,表面上可以避免外部冲击,实际上国际竞争会以扭曲形式出现。比如保护主义使得国内企业竞争能力长期不能提高,早晚要在国际竞争中失败。加入WTO,主要是降低名义关税,考虑到高关税是走私的土壤, 我国长期以来名义关税率高达36%,实际上只在5%—8%,最高10%。正式降低关税,主要是打击了走私,对于国内产业的冲击,没有人们渲染得那么大。可以说,应该冲击的,早已受到了很大冲击,而正式面对国际竞争,可以促使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重组和民间企业的发展,未必就不能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国际跨国公司的力量非常强大,将重新以自己的全球战略利益,组合世界产业。大量引进外商直接投资,这是必然的后果,即中国的产业将有相当部分被国际跨国公司所整合,对此我们应该有思想准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丧失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中外合资企业也不能说是外国的企业,它在中国注册,就是中国的企业。在经济国际化中,中国人绝对不是没有资本的,中国可以与他们抗衡的资源,主要是未来庞大的国内市场。中国文化的特殊凝聚力,也不怕外国人同化,像欧洲大陆的小国家,不敢学英语。在中国资本和外国资本之间,并没有十分明确的界限,其中许多已经与中国资本合资,互相竞争,中外资本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相融合的关系,最为典型的就是汽车产业,形成了国内外大企业分别合资,互相在国内外市场同时竞争的局面。外资企业也不是1家,而是30000家私人企业的总称,只要不在国内市场上形成垄断,就没有问题。

如果没有开放,中国的改革恐怕一步也走不动

第三,中国加入WTO可以促进国内改革,打破垄断。 中国渐进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以开放促进改革”,进入WTO 是中国将坚持市场化的渐进改革的一个标志,在这个问题上不可只算经济账,不算体制账、政治账,尤其在目前中国经济面临大调整,国内体制改革方向不明,行政垄断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加入WTO即是坚持“以开放促进改革”, 冲击国内越来越严重的行政垄断和纵向一体化的有力武器。对外开放,应该首先对国内民营资本开放,对外资坚持逐步开放的原则,不能以“开放”代替改革,否则,中国的权力资本的利益与外国资本相结合,将严重摧残中国民族工业和农业,破坏中国的综合国力。

我之所以支持中国进入WTO,是出于对我国体制的深刻认识。 最优方案是中国人自己主动改革,不把利益让给外国人,但这种看法未免天真。如果没有开放,中国的改革恐怕一步也走不动。近年来垄断行业的价格居高不下,服务质量下降,保护主义不会有好结果——这是历史,特别是我国计划经济史早已证明的东西,不用再进行实验了。

所谓“保护民族工业”的观点,把中国人和外国人简单对立起来,值得商榷。如果把中国人分成“官”和“民”,我们就可以看到三角关系:外国人怕这个老百姓,中国老百姓怕中国的官,中国的官怕外国人,三者不能够保持平衡的主要原因是权力不受限制,官员地位太高。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没有充分发展,老百姓不能制约官员的时候,外国人的进入可能起到维持一定平衡的作用。实际上,坚决反对加入WTO的,主要是长期依靠国家保护的中国国有部门,民间资本反而比较欢迎,因为国内行政垄断的打破,在给外资带来国民待遇的同时,也会给民间资本带来许多机会。个人的自由和创造性将获得更大的空间,这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体制改革,是有好处的。

当然,以未来国内市场换取外资进入,也不是不付代价的:让出的国内市场将表现在外商持有的巨额人民币利润,迟早要汇出国外,成为金融危机的契机。加入WTO带来的经济繁荣,也可能成为不改革的借口,那么在一定时期的繁荣后,我们将付出更大的代价。

标签:;  ;  

从战略角度看中国加入WTO_wto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