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论文_段晓绒

(陕西中医药大学 陕西西安 712046)

【摘要】目的:探讨当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况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EOM-EIS-2)和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对三百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母亲关爱、母亲鼓励自主、父亲关爱、父亲鼓励自主与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获得存在显著地正相关,与同一性早闭、同一性扩散存在父相关。母亲控制、父亲控制与大学生的同一性早闭、同一性扩散存在显著地正相关。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有明显的相关。父母关爱,鼓励自主有利于子女同一性的获得。

【关键词】自我同一性;父母教养方式;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9-0254-02

1.基础理论

自我同一性概念是(Erison)人格发展领域的核心,他认为自我同一性不仅是一种多元性概念,而且是一种发展结构,简而言之,自我同一性就是个体在过去、现在、将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感知和体验,以及他人所知觉到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即对“我是谁”“我将要去何方”等问题的探索和认识。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和相位倾向,比较集中地反映了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及其教育观念。父母教养方式通常分为三种类型。(1)专制型父母:专制型父母喜欢处于控制地位,他们制定严格的规则来维护秩序,实施的时候也不会带有多少的温情和慈爱。很少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机会。(2)纵容型父母:他们通常会把大部分控制权交给孩子,不会过多的规则来约束孩子,希望孩子感觉到自由。无论孩子表现怎样,他们往往都会欣然接受。(3)民主型父母:民主型父母帮助孩子对自己选择的行为负责,学会考虑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的结果。他们对孩子热情而有爱心,他们会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对孩子的行为施以强化,而不会只抓住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放。他们会根据孩子的能力给孩子一定的选择。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选取陕西中医学院学生共300人,收回有效问卷276份,其中男生114名,女生162,年龄在18到21岁之间。其中大一86人,大二109人,大三81人。

2.2 工具

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EOM-EIS-2),该问卷包括两个领域,意识形态领域和人际关系领域。四个状态分量表,同一性获得;同一性早闭;同一性延缓;同一性扩散。每个分量表有16个题目,共64个题目。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分为父亲版(PBI-F)和母亲版(PBI-M),各有23个题目,分为关爱、控制、鼓励自主三个维度。

3.结果

3.1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结果与分析

χ2独立性检验:χ20.01=16.8,38.64>16.8,所以不同年级间自我同一性发展有显著差异。从大一到大三自我同一性发展状态为:扩散型同一性和早闭型同一性从大一到大二明显上升,到大三有所下降;延缓型同一性从大一到大三均有所下降;获得型同一性从大一到大二极剧下降,到大三有回升。

4.讨论

大学阶段(18~22)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同一性冲突一般是在大学阶段完成的,研究结果可得,无论哪一年级,延缓型同一性状态所占比率最高,说明整个大学阶段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说都是积极的探索阶段。而且,延缓型同一性状态随着年级的增长呈下降趋势,说明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自我同一性状态逐渐趋向成熟。此外,无论是扩散型同一性和早闭型同一性,各年级分布中,大二所占的概率是最多的,而完成型同一性状态在大二年级是所占概率最低的。可见,对于大学生的整体自我同一性发展,大二是关键的转折点。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以学习、分数为中心,到了大学,经过一年的学习,适应,很多学生认识到,学习不再是唯一,因而他们原定的目标不得不更改,必定重新形成承诺,另外,大学生自我支配的时间增多,让他们自己选择的机会增多,习惯了一切有别人拿主意的大学生医师无所适从,因而就表现出更加依赖他人,或干脆置之不理。因而大一大二学生同一性完成状态比例有所下降,而扩散型,早闭型所占比例有所上升。数据显示,在同一性延缓与同一性早闭维度上,大一、大二、大三人数无显著性差异,维持在一个近似平稳的水平,但不能否认仍有波动。而在同一性获得与同一性扩散维度上则呈显著差异,三个年级之间人数波动较大,一方面说明了获得良好同一性状态人数逐渐增多,另一方面,获得不良的同一性状态的个体到大三也逐渐进入同一性获得状态。

父母教养方式在子女性别上存在差异。母亲关爱对子女存在明显的差异,对女儿的关爱明显多于儿子,这可能是由社会文化影响的,我们的社会要求男孩独立,自主,坚强,负责,而要求女孩温柔,善解人意,娇弱。所以,母亲可能给女孩以较多的关爱,而对男孩则比较放任,让其自己解决一些问题。从子女的角度来看,正是由于父母代表的这种社会文化的期待,让子女开始产生认同。从而使女孩更多表现出柔弱的一面,可以得到更多的关爱,而男孩会表现得更加坚强,独立,不把自己的心思表现出来,同时自己的顽皮也让父母无法表现出更多明显的关爱。在鼓励自主方面,父母对子女并无明显的性别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在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父母并不鼓励自己的孩子独立自主,而是希望他们乖乖听话。在控制维度,父母亲对男女孩差异并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社会竞争的激烈,父母亲都强烈期待自己的孩子在竞争中占优势,但往往不太考虑孩子自己的想法,而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规划自己的人生,因而对男孩女孩有同等的控制。

从自我同一性与父母的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来看,母亲的关爱与健康的自我同一性呈正相关,父亲的关爱不仅与两项不健康的自我同一性呈正相关,更与同一性的获得呈正相关。由此看来,母亲的关爱更能预防同一性早闭与同一性扩散。这可能是由于母亲对孩子无条件的关爱使孩子感觉到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对孩子之后同一性的发展获得至关重要。所以有着良好母爱的孩子更容易躲避同一性早闭的风险,更好的追求成熟的同一性。而父亲的关爱更多是一种有条件的爱,他通常给孩子制定种种规则,代表着权威的一面,孩子若不服从规则,则往往会施以惩罚。若孩子认同这种权威,则较易形成排他型同一性。对孩子溺爱,纵容,一切遵循孩子的意愿,给孩子完全的自由的父母,孩子的同一性易处于扩散状态,对未来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感到迷茫不知所措。

根据数据显示,父母的控制与子女的自我同一性中除同一性获得外的其他维度均呈明显的正相关,可见父母的控制对孩子形成不健康的自我同一性有显著影响,尤其父亲的控制影响最大。高控制可能会教育出符合规范,比较乖的子女,但却难以使孩子形成健康的同一性。因为,自我同一性获得是符合自己内心力量的一种追求,明确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但子女的这种追求通常会与父母的要求相违背,控制下的子女通常没有勇气去违背父母的意愿。在此情况之下,子女容易形成不健康的同一性状态。

【参考文献】

[1]埃里克·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危机孙明之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P144-152.

[2]周红梅.大学生具体领域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研究[J].菏泽学院教育科学系,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3]凌辉,朱旭香,李新力,张建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中国临床心理医学杂志,2010年.

论文作者:段晓绒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

标签:;  ;  ;  ;  ;  ;  ;  ;  

当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论文_段晓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