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体会论文_窦香芝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体会论文_窦香芝

鹤岗市人民医院 154101

摘要:目的:探讨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分析临床护理方法及体会。方法:整理收集我院从2013年2月到2014年10月所收治的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其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经过及时抢救和有效护理,其中61例患者康复出院,抢救无效死亡患者4例。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密切观察和有效护理,可以避免发生并发症,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内科急症,其是因为冠状动脉供血中断或者是急剧减少,致使相应心肌持久、严重、急性缺血,最终致使坏死[1]。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高的病死率,通常伴有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若对其及时采取有效的监护和及时的抢救,可以避免各种并发症,降低死亡率[2]。现选取我院从2013年2月到2014年10月所收治的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其给予有效护理,效果良好,具体的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13年2月到2014年10月所收治的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经过临床症状、心肌酶学、心电图等检查确诊,其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最小的是45岁,最大的是71岁,平均年龄是(53.1±2.4)岁。其临床表现主要是胸闷、呼吸困难、心悸、恶心呕吐、大汗、晕厥、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等。

1.2 护理

1.2.1 病情观察

发病早期,需将患者安置在重症心脏监护室,密切注意患者的心率失常、血压、呼吸、脉搏、体温以及心电图等,与此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意识、皮肤、尿量、肢体活动以及对外界反应等,观察是否出现脑血栓、脑缺氧等症状,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确保静脉通畅性。另外,护理人员要具备较高的警觉性和敏锐度,能及时掌握患者的心律、心率变化,仔细观察心电图的各种变化,并准确记录,为临床医生提供有利资料。同时,时刻注意患者的静脉滴注情况,观察滴注速度,避免输液过快而诱发肺水肿,或者是加重心脏负荷[3]。

1.2.2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发病诱因、治疗方法等疾病知识,说明不良因素可以加重病情,使得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保持乐观向上、精神放松,避免患者再次遭受刺激而发病。在短时间内,需认真观察患者的病情程度,掌握患者的性格特点与此时内心情绪,及时排除患者的不安、焦虑等负面情绪,与此同时,做好患者的知识教育,安抚患者,争取患者及其家属的积极配合。切忌词不达意或者言语不清而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甚至使得患者长时间处于紧张情绪中[4]。

1.2.3 基础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卧床12-24小时,对此,需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病房,禁止刺激性因素,减少探视人员,同时,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洗漱、进食以及大小便等日常性生活。若患者病情有所好转,并且无并发症,3d内可以做简单活动,4天后,根据患者的情况,逐渐增加患者的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宜,若患者有并发症,可适当延长卧床止动的时间。科学指导患者进食,发病1天,可进流质食物,随后进半流食、软质食物,饮食应遵循低胆固醇、低脂、低盐、易消化食物,坚持少食多餐的原则,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禁止烟酒、浓茶、咖啡、过热过冷、辛辣刺激类食物,确保大便通畅,叮嘱患者在排便的时候不要屏气,需养成良好习惯,在必要的时候,可给予缓泻剂[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4 并发症护理

常见的并发症是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以及心律失常,及时发现患者心律失常,同时进行24小时心电监护;如果患者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烦躁不安,需高度警惕,注意患者的胸痛、血压、节律以及心率等,争取早日发现,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在给予患者用药的时候,要注意患者的药物反应,及时备好急救药物,在给予患者降压或者是升压药物的时候,注意输液速度,在必要的时候,可使用注射泵,同时,做好相应的护理记录。

如果患者湿性啰音、双肺底闻、咳粉红色泡沫痰、咳嗽、脉搏细弱、心率加快、口唇发绀、呼吸急促、烦躁等,注意患者可能发生急性肺水肿,需及时通知医生,同时,取患者半坐卧位,并两腿下垂,避免静脉回心血量,防止肺淤血,减轻心脏负荷,酒精或者是加压湿化吸氧,降低肺动脉压,避免肺泡内产生毛细血管,防止肺泡表面张力,保持气道通畅,促使肺部气体交换。另外,在给予患者利尿剂、强心剂、无创呼吸机的时候,需密切注意患者的心音、心律、心率以及血压变化。

心源性休克一般发生在病后数小时-7天内,如果患者脉压差低于2.6kpa、收缩压低于80mm Hg、少尿、脉搏细弱、烦躁、四肢湿冷、面色苍白等,需立即通知医生,及时采取治疗措施,给予心电监护、吸氧,同时,建立输液通道,做好相应的护理记录,准备好抢救药物和除颤器,观察输液速度以及输液量,做好出入量记录,加强巡视,一直到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

心律失常多发生在起病后24小时内,需及时进行心电监护。护理人员要及时掌握梗死部位以及范围,采取预见性和针对性的护理,同时,协助医生做好起搏或者是除颤准备。

2 结果

本组的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过及时抢救和有效护理,绝大多数患者都能和医护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能正确认识疾病的严重性和危害,积极配合治疗,使疾病在最大程度上恢复最佳状态。其中61例患者康复出院,所占的比例是93.8%,抢救无效死亡患者4例,所占的比例是6.2%。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冠心病,病情错综复杂,发展速度快,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另外,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男性患病高峰年龄是50-60岁,女性患病高峰年龄是60-70岁,并且,绝大多数的心肌梗死患者的年龄都比较大,他们对疾病反应性不灵敏,疼痛症状不明显,如果稍有疏忽,容易再次发生梗死[6]。对此,护理人员需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敏锐的洞察力,密切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控制病情发展,避免病情恶化,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愈率,避免死亡。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中,笔者深刻体会,在对急诊患者抢救期间,需积极配合医生抢救,认真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很多医护人员不愿和患者沟通,甚至有抵触情绪,这容易让患者产生应激反应,加重病情。另外,作为护理人员,需具备扎实的护理知识,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细致监护、细心护理,最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杜宁.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监测与护理[J].临床荟萃,2010,25(8):915.

[2]陈佳文.高血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J].现代护理杂志,2010,14(7):34.

[3]邢永生.高血压病与急性心肌梗死及并发症关系的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杂志,2012,22(10):2.

[4]梁笑娴.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系统化护理与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22):309.

论文作者:窦香芝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2

标签:;  ;  ;  ;  ;  ;  ;  ;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体会论文_窦香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