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湖南江华 425500
【摘 要】目的:观察卒中单元疗法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接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每组分别40例,参照组患者使用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药物的基础上联合卒中单元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8.12±2.11),明显低于参照组的(16.85±3.50),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为70.00%,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使用药物治疗相比,卒中单元疗法对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神经功能更具优势,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卒中单元疗法;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神经功能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引发原因主要是脑部动脉病变造成颅内血液循环障碍,血液流通不畅使得局部脑组织受到损伤[1]。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社会老龄化加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逐渐上升,已经成为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临床上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多采用药物治疗,控制疾病的发展,治疗方式比较简单,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我院为了提高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卒中单元疗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接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每组分别40例。研究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18例,最小年龄52岁,最大年龄80岁,中位年龄55.6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2.1±1.1)年。参照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最小年龄55岁,最大年龄78岁,中位年龄55.4岁,病程1-6例,平均病程(2.2±1.0)年。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价值。
1.2研究方法
参照组:参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给予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脑血管扩张药物、活血药物以及神经药物。
研究组:研究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卒中单元疗法,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评价患者的病情程度,给予对症治疗,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进行降压和抗感染治疗,由康复科、神经科、心理科等专业医生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和康复训练,由语言治疗实评价患者的语言能力并进行训练,最后,加大患者健康教育的力度,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疾病的发展和应急措施。
1.3观察指标和评价方法[3]
两组患者共治疗两周,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越低代表神经功能越好。治疗效果:显效:CSS评分降低超过48%;有效:CSS评分减少45%-48%;无效:CSS评分减少低于17%。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6.0对组间试验研究数据加以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通过均数±平均数()表示,应用t进行检验,应用X2检验组间研究的计数资料。若对比差异P<0.05,表明组间统计学具有意义。
2.结果
经过两周的治疗,研究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且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经统计学软件分析,得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对比[n(%)]
3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重,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成为了造成我国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4]。临床上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多使用药物治疗,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的发展或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治疗方式单一,取得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卒中单元疗法是由神经科、康复科、心理学等多个科室的专业人员共同定制的全面的治疗方案,它以神经内科与神经重症监护室作为依托,由多个科室共同组成的综合体[5]。简单而言,卒中单元疗法不是一个单纯的治疗方法,它是针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的科学的管理方式,能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理念。
脑卒中单元疗法的依托为 NICU与神经内科,该疗法是针对脑卒中患者所开展的具有规范性及目标明确的诊疗方案。该疗法是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一种科学管理的系统,可以充分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脑卒中单元疗法的临床疗效较好,目前临床中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治疗较为有效的方法即为脑卒中单元疗法,该疗法可以降低病死率与致残率,将患者生活依赖的程度减轻,且不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是该疗法的最终目标,在此过程中,患者与家属的满意度亦可得到提升[6]。因脑卒中单元疗法中的治疗手段较多,可以将疾病总体的治疗效果提升,进而有利于将患者的满意度提升;此外医务人员结合患者与家属的基本情况为其开展健康宣教,可加强医患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为患者开展心理治疗及语言治疗等,可以为医师与患者面对面交流提供机会,对提升患者与家属的满意度具有积极意义。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开展卒中单元疗法,获得了更好的临床效果,结合研究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8.12±2.11),明显低于参照组的(16.85±3.50),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为70.00%,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了卒中单元疗法的作用。
综上所述,卒中单元疗法关注的不仅仅是疾病本身,更重视人的主体性,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医疗,强调了全方位综合治疗,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负担,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素萍.卒中单元疗法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5):56.
[2]张俊.袁虎.卒中单元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4):91-92.
[3]徐玉龙.管建国.宗桂荣等.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综合征患者血清IMA及sVAP-1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关性[J].山东医药,2014(41):30-31.
[4]牛延良.蒋超.田志强等.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脑微出血患病率及分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10):2658-2659,2660.
[5]钱敏.辛伐他汀对缺血性脑血管患者脑血管储备能力的影响分析[J].心理医生,2017,21(22):
[6]郑晓霞.基于子午流注理论研究时间医学模式在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D].兰州:甘肃中医药大学,2016.(5);56-57
论文作者:王柏勇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0
标签:患者论文; 缺血性论文; 疗法论文; 单元论文; 统计学论文; 脑血管论文; 卒中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