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355000)
摘要:《弟子规》乃传统之经典,为儒学教育之基础,虽其唯有千字余,但其间以儒家文化提炼出来的做人规范是儒家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儒家文化之精髓。 而一年级入学新生正处在日常行为规范、良好学习习惯、优秀品行形成的黄金时段,多年的实践中,不断尝试在学生一年级伊始就借我校“三位一体”课程改革的春风,借“晨会”之良机师生共读的体验让孩子和我都爱上了《弟子规》。让孩子们在诵读中认知规范,了解中明白规范,体验中践行规范,比对中反思规范,使之成为我中华之大美少年也!
关键词:弟子规;经典诵读;行为规范
一年级入学新生正处在日常行为规范、良好学习习惯、优秀品行形成的黄金时段,若借用《弟子规》之文化熏陶来影响和促进小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将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且其良好“品行”的幼苗将渐长渐壮,朵朵向阳。多年的实践中,不断尝试在学生一年级伊始就师生共读的体验让孩子和我都爱上了《弟子规》,读《弟子规》、学《弟子规》、行《弟子规》、悟《弟子规》成为我校晨会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一、读《弟子规》,诵读中认知规范
《弟子规》三字一句,押韵顺口,言简意赅,此书以浅近通俗的文字形式阐述了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礼仪标准,内容贴近学生生活,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读得懂,也爱读,是值得小学生反复诵读理解的经典材料。在我校开展的晨读晨诵活动中,诵读《弟子规》有了最佳时机,学习《弟子规》也有了最佳氛围。入学伊始,我便让孩子们从“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的诵读中开始一年级的学前习惯养成教育。每次的诵读我紧扣一年级的拼音教学,注重指导发音方法、诵读节奏的同时,让孩子据字而解词,在解词是明句意。但一年级的孩子因其心理年龄特征、社会实践经验所限,我从孩子的接受能力及反馈情况出发,力求让孩子知其大意,如“父母呼,应勿缓”此句的学习,先从读准字音出发指导,再从“呼、应、勿、缓、”这几个孩子较为生疏的字眼入手,在读准音的基础上了解“呼”就是“呼唤、呼叫、呼喊”,“应”就是“回应、应答、应声、应和”等,“勿”在国学中为常用字,而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孩子却为少用,可是生活中却常有看到,如“请勿吸烟”“请勿大声喧哗”“请勿踩草”等公共场合的提示牌上的警示语却是孩子熟悉的。以生活体验相扣,从这些提示牌上的警示语所提供的语境出发,让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上感受“勿”代表的就是“不要、不能、禁示、严禁”等否定命令的语气。“缓”则通过动作状态的演示明白其代表“缓慢、延迟、拖延”等。再将这些字意如串珠般让孩子串连在一起,则大意明为“父母呼唤我们时,我就的回应不能太慢”。这只是了解字面的意思,再根据这样的字面意思去生活中找类似情境,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怎样的回应是缓慢的,不妥当的?怎样的回应是及时的、很棒的!为什么我们迟回应了就不好了呢?如果我们呼唤别人时,内心又希望他人怎样回应我们的呢?进而从文字切入生活、从生活切入心理、从心理感受哲理、从而渐渐明晰《弟子规》的规范是如何在生活中践行。
二、学《弟子规》,了解中明白规范。
1.品行为先,做人为首
《弟子规》这一部童蒙经典则是依据儒学大师孔子即孔老夫子的《论语·学而》篇中“弟子”一篇的教诲编撰而成的,所以称为“圣人训”,也就是说所有古圣先贤的智慧、人生经验都是我们后代子孙好好学习,好好效法的最佳榜样。而在其《总叙》中便告诉我们为人子女,首先应该学会做人,做一个“好人”。而成为“好人”的标准便是其《总叙》中以二十四个字言明: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学文,有余力,则学文。开篇即告诉孩子们唯有“孝、悌、信、爱”之心后,而“行有余力”,方“则以学文”,即与我们如今所提倡的“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合。当孩子们在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教室的早会课中了解到我们的古圣先贤的德行、智慧依然在经典中闪光,他们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宝贵的人生智慧、人生哲理后再抱着虔诚的心每日诵读于口,省悟于心。“人之根本为德行”这理念则褪去了我们为师者重复强调的色彩,孩子日诵之便日省之,日读之便日记之,日念之便日行之。持之以恒,孩童的心灵便使这“善行良品”的种子生根、发芽,日渐生长了!
2.余力学文,但需力行
这里的“余力学文”则是孩子明白“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六点所要求的行为准则并能一一践行后还有时间的话,就可以学一些对我们有益处的其他的学问。但对于“余力学文”并不是弱化学习文化知识的功用,而是强调做人的根本后,辅之以学文的法则后,才可成为一个真正“内外兼修”的人。
“读书法,有三到”,即告之我们读书的方法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要记,眼要看,口要读;“心眼口,信皆要”则明述“心眼口”这三者确实都非常重要。这与孩子们学完拼音后的第一课《人有两个宝》不谋而合。《人有两个宝》是近代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孩子们创作的一首儿歌,其间说到“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当在早会课的学习交流以中,孩子切实感受到课本上所学的知识与《弟子规》所述规范相同时,孩子们如获至宝,信念倍增,对于书本所述更为信实,教育的力量就更为彰显了。
三、行《弟子规》,体验中践行规范。
1.居家宜孝,百善孝先
孩子在家不听话,总是喜欢玩,爱看电视,让他做作业,总是叫不动,还时常发脾气……孩子们这“各种让家长头疼的症状”都时常困扰着家长,而我身为班主任兼一年级语文老师要时常为家长排忧解难,协调其间。常思考:如何让孩子学会自律?如何让家长与孩子间关系能更加协调?如何找到一个更有说服力的方式能长久地服务于家长和孩子?……而《弟子规》就是在实践中被证实的良药之一,宛如中医所治之理:在持之以恒的细微调养中慢慢改变孩子的心性,让孩子的良好心性来主导他们的家庭相处模式,这样不仅治标更能治本。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良好的家庭氛围从尊敬父母、孝顺父母开始。良好的品行从自己的在家的一言一行开始。有了这样细致规范的学习指导,孩子们的言行有了明确的主导,出现偏差时,《弟子规》成了一面镜子,帮助孩子“梳妆整容”,再以良好的姿态与父母相处。当然,这相的相处是相互的,不是盲目的遵守与遵从,当与父母的意见不同、意思相左时,怎么办?《弟子规》又给了明确地指点:“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这样的相互交融让家庭的气氛有了润滑剂,孩子们不再觉得只是自己的父母要求他们这样盲从,而是中华的文化几千年来便是如果文明,历史上的圣贤也是如此从点滴做开始了,从而将“说教育人”在诵读《弟子规》这一童蒙国学中化为“文化育人”。
2.独善其身,自律自强
孩子学成长还需要要“自强自律”的引导, 我们的小学生规范对孩子的安全意识培养、个人健康习惯养成及责任意识教育等方面均有涉及并具体概述,这与《弟子规》间的《谨》这一章节所述相融。
“宽转弯,勿触棱”讲的是安全防患;“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则是对个人生活卫生习惯的细述;“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又是对服饰礼仪方面的细细指导;“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即对处事方面态度的引导,“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这一句对人际关系间相处的细节处理方式的明述……这些都让刚步入小学,对社会规范正在认知、磨合、学习、养成时期的孩子来说是最好的典范。诵读中理解,理解中明白,明白后执行,执行后养成习惯,这样水道渠成的教育就在我们每天清晨的晨会课的诵读中渐渐种下一颗“善良的种子”,让孩子的心性日渐趋善。
3.为人需信,信为根本
“诚信”教育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也是我校德育主题长久不衰的主题之,更是做人根本之一。“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信》的开篇就指出了“信”的重要性及他所摒弃的“诈与妄”。“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告诉了孩子们“话可不乱说,更不可乱传”“谣言”的传播这是社会的一大腐风,从孩童时期便让孩子“说真话,做真事”,才能正能量的传播。“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让孩子在诵读中明白了“许下的诺言”是“一诺千金”,唯有对自己能力的准确判断才能依实际而给对方承诺,让孩子从小就学会认识自己,判断自己。“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犯错是一年级小朋友必须面对也是时常面对的情境之一,可是对于错误如何认识,如何应对,我们的父母常有在生活中给予具体指导,但《弟子规》中这般规范的论述让“错误”徒增了“文化”的味道,让孩子们在犯错之后有了更加明确的典范指导,使其进步的脚步走得更加阳光,更加坚实。
这样,紧扣生活的“诚信”教育,让“文化”在诵读中渗进孩童的“血液”中,让“经典”的“精髓”成为了孩子们前行路上的标杆,使成长的过程更加明晰而从容。
4.待人则善,善从心生
待人接物、为人处事、融进社会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旅程。“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告知孩子我们尊重是不仅是自己的父母老师,而身边的每一个都值得我们去关爱。“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从细处引导孩子如何与伙伴相处,如何关注伙伴的长处与短处,如何对待伙伴的隐私秘密。“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待人接物上的细致指导结合语文课本上的“学会待客”“学会做客”等口语交际情境,让孩子更加切实地感受到《弟子规》源于生活,也指导于生活,让生活的体验更加真实地感同于心,切实感受自己自己是在学习《弟子规》,同时又是用自己的行动在践行《弟子规》。“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的感恩指点让孩子从小拥有一颗“感恩、宽容”的心,让心灵的美好从孩子的点滴言行开始,这样的诵读、这样的教育是无声地,却胜于任何“声控”教育。
四、悟《弟子规》,比对中反思规范。
每日的诵读让孩子对《弟子规》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对自己言行是否妥当也越来越有自己的分析,这就是个体成长,日渐成熟的过程。从书上学来的还要从自己的言行中实践开去。面对孩子们一年来的学习,其《弟子规》是融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组长下课间匆匆忙忙地把整个小组的作业抱向办公室,匆忙间落下了几本作业,我便会给他一个善意的微笑,并安慰道:“别急,稳稳地来,事勿忙……”话音未落,他自己便 笑着对上了:“嘻嘻,我知道,事勿忙,忙多错。下次我会小心的。”当试卷发下来,孩子便匆匆忙忙开始答题,我便对孩子们说道:“别急着答题,先好好读一读题目,认真思考出答案后再填写,事勿忙……”孩子们又接上了“事勿忙,忙多错。”这样的提醒又让诵读经典回归生活,让多彩生活添上“理性”色彩,让孩子在一次次地对比中反思规范为生活带来的好处,给自己带来的帮助。如此这般,当师生共学《弟子规》后,当孩子出现言行有误时,我们一起对照弟子规,找寻依据,小结经验,明其误而改其错,使其进也!
综述之,唯有“知、学、行、悟”交融结合,让孩子在学中行,行中悟,悟中思,从思而知行往何处为正身之始。《弟子规》乃国学之经典,岂非我等凡人三五之言能概而述之,为师者需不断琢磨,力求与实践结合,深入浅出,与生活紧相扣之,将其生涩难懂之处以生动形象之法,以学生易于接受方形展现而出,借以班级集体诵读之氛持之以恒,借其“文化”熏陶之力,让学生在诵读“经典”中学习“规范”,在“诵读”中日践“规范”之行,使之成为我中华之大美少年也!。
参考文献
[1]《弟子规》洪镇涛主编,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
[2]《钱文忠解读弟子规》钱文忠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论文作者:陈迪业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7
标签:弟子规论文; 孩子们论文; 孩子论文; 自己的论文; 让孩子论文; 父母论文; 经典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