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民职业教育供给的基本特征及存在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存在问题论文,基本特征论文,当前我国论文,农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时期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不仅初步形成了体系,而且显现出诸多新特征。准确梳理把握这些特征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新世纪进一步完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三农”问题解决的基本前提之一。
一、观念特征与存在问题
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农村经济与社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农民职业教育的认识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在发展农业问题上,确立了农业振兴在科技、在教育的基本理念,把发展农民职业教育作为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2)在解决农村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中,逐渐把“三农”问题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因此把农民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作为解决农民问题的突破口和关键;(3)认识到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既是一项满足农民自身发展的事业,同时也是有利于社会全面发展的公益事业。除了这些积极认识之外,由于受历史、文化以及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一些消极思想观念也依然存在,如歧视农民,轻视职业教育,尤其是轻视农民职业教育。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是导致当前农民职业教育供给产生诸多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发展趋势特征
(一)广阔的发展前景
当前的社会与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为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极为广阔的前景与空间。农业的跨越发展迫切需要培育大量具有高科技文化素质的新型农民,需要高新农业科技的传播与推广;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与农村经济的繁荣,也需要通过教育培训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技能与知识,包括职业技能、管理知识、市场经济意识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社会的城镇化发展同样需要借助各种渠道与形式的农民职业教育。总而言之,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农民职业教育不仅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繁荣、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发展的不平衡性
1.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发展亦明显呈现出地区性差异。具体而言,西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巨大差距,偏远农村与城镇郊区发展悬殊。
2.供给内容的不平衡
一方面,由于供给主体性质与功能差异以及目标不同,其所提供的教育内容也往往显著不同,导致了结构性的不平衡。整体来看,主要表现为供给过多地集中于农业技术领域,而其它相关领域涉及较少,且缺乏系统性。另一方面,调查显示,在对农民进行农业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各种途径主要侧重于前期技术指导、项目投入等环节,而后期技术保障、产品营销以及项目经营管理等环节却明显不足。
三、体系结构特征与主要问题
(一)虽然已初步形成体系,但仍存在各种问题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广大农民教育工作者辛勤工作,使得我国农民职业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农民职业教育资源,而且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龙头,以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骨干,以高等和中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以企业与民间科技服务组织为补充,以县乡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各类培训机构为基础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目前,全国有独立建制的高等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农业中专学校293所、地级以上的农业科研院所1138个、县级以上农业广播电视学校2877所、县级农机校2127所、县级以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2.24万个、乡级农业技术推广站16.7万个,有农业科技、教育、推广人员200多万人。这些教育、科研和推广机构通过不同的形式,积极参与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已成为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和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
尽管如此,从当前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看,我国的农民职业教育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供给方面,虽然已具有多元化的供给主体,但各渠道发展不均衡。具体而言,以学校及社会力量为主体的供给途径发展不足,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多渠道、多层次、多结构的农民职业教育供给途径;在具体模式方面,也存在着不能满足农民多样性需求、不能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变迁及未来发展需要的情况。各级农业主管系统主导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系统和农业推广系统为依托,已经较为完备,但其它类型的农民职业教育则远远没有形成相应的体系,尤其是社会力量实施的农民职业教育尚处在起步阶段。这种状况远远不能满足农民与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虽然形成了一定层次结构,但与农村实际及其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从实施主体来看,各种类型的农民职业教育各有侧重,形成了一定的层次结构性特征。以政府为主体的农民职业教育主要以农业科技为主导,包括由中央有关部委组织实施的绿证制度、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以及各级政府组织实施的各种兴农项目等;以学校为主体的农民职业教育主要以学历教育为主体,兼及科技扶贫、科技下乡,其中职业技术学校和农村职业中学以提供各种技术教育培训为主;农业推广系统以推广农业科技为本;而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的农民职业教育活动与市场需求联系紧密,突出实用性和短期获益,主要集中在具有市场前景的二三产业领域。这些供给主体之间似乎存在一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但实质上缺乏有机联系,在许多地方甚至是相互孤立的。
如政府行为的农民职业教育供给虽然在我国农民职业教育供给体系中发挥着主体作用,但受条件制约,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对非农职业技术培训则组织不力;操作过程中由于技术保障环节的疏漏和销售、管理环节缺陷,造成项目失败或产品严重积压,挫伤了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此外,在技术推广培训过程中少数官员急于求成,也是影响供给效果的重要因素。学校行为的农民职业教育供给虽然比较系统,但其实施不仅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而且还需要时间、财力等保障。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尚处于偏低水平,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7年(城市为12.2年),文盲半文盲绝大多数在农村,有将近一半的农民无法顺利接受学校提供的学历教育。民间行为的农民职业教育供给由于渠道不畅、资金不足,加之受就业结果的影响,多数人在思想上对其持有偏见,不愿意接受。
四、运作机制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管理体制方面呈现出“局部有序、整体无序”的特征
虽然我国各级政府对农民职业教育问题相当关注,但由于不同部门主导思想的差异,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局部有序,整体无序”现象,条块、部门、地区分割相当严重。也就是说,在各系统内部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管理体系与制度,但相互之间则缺乏相应的协调。因此,我国虽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职业教育资源,但由于在运作体制方面存在着体系不完善、教育资源分散、运转机制不协调等突出问题,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调查中发现,由于教育资源隶属不同的部门和系统,加之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有效的连接,各自为战的现象比比皆是。
(二)市场化、社会化发展有所起步,但传统观念与制度的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我国政府各系统、各部门积极实施改革,转变管理理念,转化管理职能,农民职业教育已经在市场化、社会化进程中迈出步子。但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残余影响,许多个人、部门甚至整个系统的运作仍带有计划经济时代色彩,政府管得太多、统得太死,导致产生对社会力量举办农民职业教育激励不足、政府部门组织的农民职业教育活动容易流于形式、供给与需求脱节等问题。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些地方甚至把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仅仅作为“面子工程”来办。
(三)农民职业教育的保障体系已着手构建,但仍然比较薄弱
“三农”问题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其解决也需要创造各种各样的环境与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沿着这一思路,我国在农民职业教育保障体系构建方面作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实际上为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政府各部门相关政策的制订与实施,也推进了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建设。进一步解决目前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如经费短缺、人才外流、人员配置不合理、技术与手段落后等,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保障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这是促进新时期农民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