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视野中的多重关系——闽南惠安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惠安论文,闽南论文,新农村论文,视野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88(2006)07-0018-04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将使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新农村建设作为一种改善民生的政策行动,无疑起到了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为了让这项工程能够持续发展,真正解决农村建设诸多深层问题,根据最近在福建南部惠安调查的经验,笔者认为在新农村建设视野中必须处理好以下几大关系。
一、财政拨款与民间融资的关系
目前,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资金来自于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这是建设初期民生工程启动所必要的和必须的。[1] 以惠安县为例,根据《惠安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政府在2006年的财政拨款力度超过了往年,惠安县决定每年将从农业、科技、教育、文化、计生、卫生、交通等方面捆绑资金5000万元,在30个示范村中,每村补助100万元左右,另外1000多万元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并设计以项目带资金扶持三个重点贫困村(见表1)。
表12006年惠安县新农村建设财政投入一览表
(1)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每村100万元,共3000万元)
镇名 村名
村名镇名 村名 村名
螺城镇
新霞
霞园螺阳镇
洋坑 霞光
黄塘镇
前郭
黄塘紫山镇
半岭 林口
洛阳镇
前园
屿头东园镇
后港 玉坂
张坂镇
仑前
玉埕百崎乡
里春
崇武镇
潮乐
龙西山霞镇
大淡 新塘
涂寨镇
庄内
立新(涂寨) 东岭镇
彭城 东岭
东桥镇
珩海
西湖净峰镇
湖街 净南
小蚱镇
新桥
辋川镇
辋川 坪埔
(2)重点扶贫村(以项目带扶持,每村150万元,共450万元)
镇名村名镇名村名镇名村名
紫山镇 蓝田村 黄塘镇 下茂村 辋川镇 吹楼村
(3)其它(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1550万元)
资料来源:惠委(2006)21号文件。
但另外一方面,政府也知道公共支出不可能长期实施对农村“输血”,它还需要积极引导民间融资。因此,发动社会各界捐资来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也成为另外一个途径。在惠安,由于有着各种海外社会资源,因此,政府鼓励民间透过村级或乡地缘同乡组织来联系广大海外乡亲,在新农村建设中与海外华侨互动。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在惠安村庄治理中,我们往往可以见到侨胞捐资兴建的学校、公厕、道路、水井等等。例如东园镇,这是一个海外华侨较多的镇。新农村建设的行政目标及为达到目标所制定的制度化支持手段确立之后,东园镇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立即拉开了境外和境内的劝募工作,并分二个方面展开筹资。一是举行香港澳门的东园籍乡亲座谈会,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掀起了海外募捐行动。如镇领导还利用去境外引资考察的机会,亲自与东园籍人士见面,通报家乡从事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情况。二是召开东园籍的民营企业家(包括在本省和外省投资的)座谈会,以现场募捐会等方式,发动民间踊跃捐款,结果认捐达600多万元(笔者于2006年4月19日至25日在惠安的调查)。
二、硬件发展与软件建设
城乡之间差距之一就是表现在基础设施方面。因此,这次新农村建设特别强调加强农村水、电、路的投入和改造,要注重农村的“硬件”建设。以惠安县为例,政府对全县的硬件发展有如下要求:
第一,基础设施建设。要在行政村公路硬化的基础上,抓好通自然村道路硬化,并向村间道路硬化延伸。加大农村公共交通建设力度,基本实现村村通客运班车。加大农村自来水和供水工程建设力度,发展家庭式自来水,以改善农村饮用水卫生安全条件。此外,对农村水利电网加强管理工作。
第二,新村建设。这是“硬件”建设中最吸引人的部分,也是农村居民特别关注的。政府通过分阶段,实施改造空心村、城中村和城郊村,盘活土地存量。在新建的地方,争取建设成环境自然、配套完善、生活舒适,富有特色的组团式建筑。除了这三类型的村庄外,政府还重点建设示范村。
第三,整治村容村貌。开展清理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路、改水、改厕、改沟、改圈、改厨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活动,实现卫生整洁,设施配套,村容美化的目标。包括:(1)整洁卫生。如清理公路两侧、村庄道路、河道两侧、房前屋后的垃圾,设置垃圾收集点与中转站等卫生基础设施,推广垃圾集中存放及有偿服务等措施。(2)改善设施。清除与填埋露天粪坑、碉堡式厕所,建设无害化公厕,在家户推广与沼气相结合的无害化户厕。(3)水利建设,加强村内沟渠、排污沟、排水沟和溪流整治为主的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形成通畅的排水排污体系。(4)清理圈舍,实行禽畜集中圈养。
第四,对农民住宅的围墙、庭院进行统一设计与整理,引导统一装饰,既能做到整齐美观,又能体现乡村特色;政府并倡导农民在房前屋后植树种果,提高村庄的绿化覆盖率。对于经济条件好的地方,要在村庄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设置路灯,实施亮化工程。
新农村建设除了硬件发展外,还必须在软件上与城市缩短差距。如在公共服务、公共信息、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因此要注重农村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构。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实施文化教育,培养农村建设领导人,提高农民的基本文化素质和专门技能。在这方面,惠安的做法如下:
第一,社保事业。推行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建立失地、失海农民的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落实农村义务兵保险和五保对象供养等农村保障政策措施。
第二,教育事业。实施“双高普九”工程,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建立城乡学校师资帮扶制度,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村人口受教育年限,整合教育资源。
第三,卫生事业。建立健全农村疾病防控和妇幼保健网络,加强农村执业医生管理和培训,保证农民小病不出乡。
第四,文化与乡风文明。政府一方面制定和谐邻里的乡规民约,提高农民素质为重点。另一方面,加强本土性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和文物的普查、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发扬惠安特色文化,发挥惠安雕刻、惠女风情等品牌效应,创办群众业余文化团体,营造文化氛围。文化重建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与硬件建设相较而言,它成本较底,耗费的资源少,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
三、建构型与内生型
回顾建国以来中国农村建设的道路进程,大约有两种类型:一类是“自上而下的建构型”。即国家以行政区划方式,有计划地型塑农村,推动农村改造。如当年的“大寨大队”;另一类是“自主内生型”。这类主要体现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经济活动的非农化,在农业社会内部的变革中,一批农业劳动力从事非农业的经济活动,在乡村自办民营企业,如苏南的华西村、广东宝安的万丰村等。
目前的新农村建设建构型村庄主要是以“示范村”出现,全国各地都将陆续推出新农村“示范村”。惠安县的“示范村”有三类:城市型、城镇型和城郊型。第一类:城市型示范村。要求该类村庄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8%以上,恩格尔系数≤35%,95%以上农民享有一项以上社会保障。村中主干道硬化率达90%以上;卫生清洁,村中无旱厕,垃圾全部集中处理,村中基本无残破旧房和危房;主要道路明亮化,路灯安装率达80%以上;村庄及四旁绿化,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以城市化为目标,建公共休闲场所、公共停车场、公共活动场地和通客运班车等,这一类型村庄的构建主要分布在惠南工业区周边和百崎镇、洛阳镇、东园镇区的周边村。第二类:城镇型示范村。这一类村庄首先要求村集体具有一定为民办实事的经济能力,村庄内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25%。在环境整治上,村中无旱厕,残破旧房和危房拆除率达70%以上;村中道路硬化率达60%,卫生制度健全,垃圾集中处理;住房外观整齐,无乱搭盖、乱占道,主干道及公共场所配备路灯,自来水普及率90%以上。第三类:城郊型示范村建设目标。对这一类型的村集体要求有固定的集体收入。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30%。在生活质量上,恩格尔系数达40%左右,生活信息化程度达60%左右。村中残破旧房和危房拆除率不少于50%,旱厕填埋,水沟畅通,垃圾定期清运,村中道路硬化。
但政府也看到,示范村可以示范,但许多时候却无法复制,因此当地政府也特别指出要根据各村的自然条件、地理区位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采取一村一策,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不搞“一刀切”。根据各村的经济实力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先易后难,尊重各村发展的内在逻辑,不搞强制。
在讨论新农村建设到底是建构型或是内生型的方式比较好时,要看到一个事实: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户重新回到了“古典市场经济”,如由舒尔茨所说的“市场”——“看不见的手”来支配,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中国小农为追求利润而创新,从而改造传统农业,家庭年产承包制的实施解放了中国农民,当时政府对农村基本上采取不干涉的做法。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规律的作用,农业的边际效应递减,农村抛荒严重,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到了90年代后期,“三农”问题突出,中国的农村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这个时候,依靠农村社会力量自我发展的动力已大大削减许多,特别是对于中西部地区的村庄更是如此,其社会结构已无法达到内生出许多新生事物,因此,外在“示范”的嵌入能够形成可效仿和可推广的参照效应。
四、政府主导与农民本位
新农村建设需要发挥政府主导的功能,同时也要强调农民本位的作用。揆诸各国的新农村建设发展史,都是“政府主导与农民本位”相结合。我国现在的“新农村”建设可分成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以政府行政主导。在福建惠安,地方政府的行政主导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学习领会。中央一号文件下达后,惠安县领导班子多次利用各种会议进行学习和传达,统一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树立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心和信心。2006年3月17日召开了全县农村工作会议,全面动员和部署新农村建设工作,随即各乡镇也召开农村工作会议,把新农村建设的精神传达到村一级,并制定了惠安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六条基本原则。
第二,组织设立。县里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委分管领导为常务副组长,县委、县政府相关常委和副县长为副组长,县直各相关部门及各乡镇党委书记为成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新农办”挂靠在县委农办,下设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和管理保障四个工作小组,以文件的形式对各工作小组和县各有关部门的职责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而在村一级形成“党组织为核心、村委会负责任、老协来支持”的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第三,责任机制。县委、县政府对全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负总责,同时把相关任务落实到各有关部门,把责任落实到股(室)到人,建立县、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和县直部门挂钩乡镇、村,乡镇干部包村挂钩项目的责任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委任纳入县直部门和乡镇的年度工作责任状,并作为干部考核的主要依据。
第四,文宣工作。政府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宣讲各地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县、乡镇广播电视被要求有专题节目配合。此外,县乡镇两级新村办要创办简报,各村均要有黑板报或墙报宣传,各村庄的墙上均要有固定标语,做到宣传材料农民人手一册。
第五,加大财政拨款。前文已述,不必赘言。
到了第二个时期,农村建设运动必须由“政府主导”过渡到“农民主位”,因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自始至终是农民。让农村基层社会充分发育,建立多样性的社区内或超越社区的组织,这是推动新农村建设战略的重要一环。为了使第二阶段能够顺利实现,现在就要培养农民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素质,使农民真正有能力成为“本位”。目前要做的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推动农村的经济组织建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要有效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事业中来,必须要有自己的经济组织,如果农民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建立某种合作组织,以解决各分散农户做不了或做不好的各类事务,那么将新农村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只有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加强农民的合作能力和组织建设,农民有了组织载体,才能对接上国家的资金和投入,对接上国家的政策投入,才能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其二是社会文化组织建设。比如成立老年协会、妇女协会,或让外来志愿者进入农村协助农民成立合作组织等等。
据笔者在惠安的观察,像种粮专业户协会、粮食行业协会、种植养殖同业公会等这些在闽南其它地方普遍存在的农民合作组织,惠安相对欠缺,这可能与惠安县没有农业规模经营有关,农产的经营活动较为分散。总之,新农村建设最终要落实到农民本位上来,因为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创造者、推动者和直接收益者。
五、短效与长效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长期工程,而绝非一天两天短期内就能够显现实效。中国幅员辽阔,人多地广,各地千差万别,农业基础、农民素养、农村素质显现迥异。根据人口学家的预计,在未来的40年,中国农村人口将长期维持在6至7亿人的高位,在这样一个农民占多数的国度里迅速建设好一个“超复杂工程”谈何容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它既包括了路电水气等生活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也包括了以农田、水利、科技等农业基础设施为主的产业能力建设,是一场长期、宏大的工程,而不是一场短期的运动。[2]
从实践来看,当地政府一直在认真地探索建立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杜绝“拔苗助长”的态度,吸取西坑村的教训。政府制定了鼓励社会各界和农民投入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如勒碑授匾。要探索和建立集体存量土地盘活机制,如改旧整理后的土地开发、租赁、拍卖、入股等政策措施。并采用工业区预留地、改旧后的盘活土地或原集体土地来发展第三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同时筹措农民社会保障资金,增加乡村建设投入。建立公共事业管理和有偿服务制度,以及投融资和收益分配机制。建立规范农民行为的“村规民约”,培育良好的社会新风尚。建立环境保护、卫生保洁等中心户制度。
当然,新农村运动并不是坐等观望,目前各地都制定了在短期可以见效的目标,以惠安为例,短期的目标是:3至4年内农村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30%,城镇化率≥60%等等,政府拟定了短期内须完成的一系列指标(见表2)。
表2 3-4年内要取得的成效
从事第一产
城镇化率 农民人均纯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 居住质量系数
业劳力比重 收入
≤30%
≥60%8800元≤40%0.3-0.4
≥75%
文娱消费比
生活信息化程 文明乡村 文明乡镇村年均人口自危房拆除或改
重
度然增长率 造
≥7%≥60%40%以上 50%以上 ≤7.6%
15%
通客运班车
自来水普及率 重点乡镇污垃圾清运率绿化,路灯安 村民对村务公
水处理率 达装率 开满意率
95%以上 75%以上 ≥50%80%以上 70%以上 85%以上
资料来源:惠委(2006)21号文件。
目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实施大约分为四个步骤:第一,2005-2006年可为新农村建设试点阶段,国家和省(市)重点抓0.1%的村(约660个行政村)和1%的镇(约200个建制镇)进行试点。第二,“十一五”期间为全面启动阶段,争取使全国20%的村,即约13万个行政村基本达标。第三,2010-2020年为重点攻坚阶段,到2015年,使20%的200人以上农村居民点基本达标,50%以上的行政村(约30万个)基本达标。第四,到2020年,使60%的200人以上农村居民点基本达标,80%以上的行政村(约52万个)基本达标。[3]
这四个步骤的每一阶段是否都能完成目标,还有待观察。由于中国是后发国家,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妥善处理这场运动的多重关系和力量,在这些多重关系中,“政府主导”是非常重要的,政府不仅是从金融、财政支出、市场准入、国民待遇等方面进行一些局部性的修正和调整,更重要的是寻求能够在这多重关系中有意识的通过处理好多重关系来提升自己的执政能力,在这场新农村运动中增强政府自我强化和自我运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