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甸县建塘镇党的基层组织情况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中论文,塘镇论文,情况论文,党的基层组织论文,甸县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我国近13亿人口,有9亿多在农村,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问题。农村基层党的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基础组织,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农民群众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精神文明,稳定农村社会,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最重要的组织保证。同时,农村党的基层组织是农村工作的领导核心,对重大问题负有全面责任和决策权,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战斗堡垒,因此,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对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以此为出发点,2001年12月12日至16日,笔者对中甸县建塘镇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以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行了为期5天的调查,并听取了建塘镇主管部门对该镇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情况介绍,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建塘镇位于中甸县中部偏西,1996年7月撤乡并镇,由原来的大中甸乡和中心镇合并为建塘镇。东靠洛吉乡,南邻小中甸,西与尼西乡、五境乡接壤,北接格咱乡,是迪庆州及中甸县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云南省重要的高原旅游城市,州府、县府所在地。同时,是云南藏区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历史上是康巴地区重要的藏族文化传播中心和茶马古道的要冲。全镇国土面积1168平方公里,辖10个村公所和办事处,即吉底、红坡、解放3个村公所和诺西、尼史、金龙、北门、仓房、建塘、北郊7个办事处,86个农村合作社,134个自然村。分为城区、城郊和农村三个部分,1999年总人口达29000人(含住中甸县城单位人员),农村户数2929户,农业人口15845人,占全镇总人口的52%,非农业人口占48%,居住着藏、汉、纳西、白、傈僳、回等多种少数民族,其中以藏族居多,占全镇总人口数的70%。
二、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的成效
2000年,建塘镇共有17个支部,党员532人,其中,男400人,女132人。汉族23人,少数民族509。25岁以下的党员17人,26-35岁的69人,36-45岁的83人,46-55岁的143人,56-60岁的93人,61岁以上的127人。大学本专科26人,中专48人,高中10人,初中96人,小学237人,文盲115人。务农党员295人,外出经商党员6人,从事其他事务的231人。在镇党委的领导和全体党员的共同努力下,全镇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加强党支部建设。把党支部领导班子建设,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认真做好选拔支部书记工作,经过2001年的村改工作,基本上配备了群众公认,能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年富力强的支部书记。并建立健全支委班子,真正做到了随缺随补。
(二)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建立健全民主监督制度和村规民约,积极实行和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加强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建设,通过村改,全镇所有村长都做到了由党员来担任,改变了过去由非党员担任或轮流坐庄所带来的被动局面。
(三)支部活动比较正常。每年,镇党委都要对各支部支书进行一次培训,城郊五个支部一起培训,农村支部逐一进行培训,内容主要是近期党的方针、政策及州、县、乡的基本情况,传达有关政策文件规定等,使支部成员工作起来不致于盲目无序。而且每年都组织一次对外考察活动,主要是带村支书到省内外发达地区走走看看,开开眼界,以便支书素质的提高,回来后能结合本村的实际,为农民群众办一些实事。
(四)积极做好发展新党员的工作。每年,至少发展一次党员,主要发展生产第一线,有文化、思想端正的农民,2000年,全镇发展党员16人,其中,农民11人,2001年,发展党员10人,其中农民8人。
(五)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党员的素质,积极支持党员干部参加县委组织的各种培训班,搞好“学教”工作。2001年10月,协同县委组织部在吉底村完成了中甸县第二期牧区流动党校培训班的学习任务,使党员在理论和科技文化方面都有了一定收获,对提高党员自身的素质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建塘镇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党员老化。2000年,全镇55岁以上的党员220人占全镇党员数的41%,而61岁以上的党员127人,占全镇党员数的24%,35岁以下的党员仅86人,占全镇党员数的16%。农村党员老化问题尤为突出,200年尼史支部有党员98人,56岁以上的党员58人,占该村党员总数的59%;红坡支部有党员58人,56岁以上的党员26人,占总数的45%。诺西支部有党员59人,56岁以上的党员30人,占总数的51%。解放支部有党员54人,56岁以上的党员34人,占总数的63%。究其原因,主观上与历史有关,来一个运动发展几个,而改革开放后发展的党员又相应较少,1949年10月至1976年10月,全镇发展的党员共309人,占全镇党员数的580,1976年11月至今,发展的党员222人,占全镇党员的42%,不足党员总数的一半。 客观上是自然造成的,党章没有党员退员的年龄规定,只要入了党,没犯原则性的错误受处理外,除了自然淘汰,一辈子都是党员。
(二)文化程度底。2000年,全镇有大专以上的党员26人。占全镇党员总数的4.9%;中专48人,占总数的9%;高中10人,占1.9%;初中96人,占18%;小学237人,占44.5%;文盲115人,占21.6%。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主要集中在机关、学校、退休和城区支部,而农村支部,除红坡支部有一名大专党员外,大多为小学和文盲党员。2001年,尼史支部,小学和文盲分别有43人,分别占该支部党员总数的43.9%;红坡支部小学26人,占该支部党员总数的45%,文盲24人,占41%;诺西支部小学33人,占56%,文盲18人,占31%;解放支部小学29人,占54%,文盲21人,占39%。原因一是历史造成,长期以来,建塘镇所在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教育滞后,学生入学率低,民主改革时连个初中生都很难找到,普六、普九又是最近几年的事,民主改革后加入党组织的农民大都是强调政治思想、家庭出身成份,而很少涉及学历文凭。二是与党员主观上不努力改造提高自身,安于现状,不思上进有关。
(三)青壮年党员和要求人党的人员中,女多男少,农村尤为突出。2000年,全镇有青壮年女党员77人,占同类党员的32.8%。全镇有团员302人,其中男团员80人,占总数的26.5%,女团员222人;占总数的73.5%,仅原中心镇几个支部,7至8年间一直保持一名男团员的现状。直接影响到党员后备力量中的男女比例。原因是长期以来,农村中思想道德建设欠缺,改革开放以后,男性外出打工,做生意的较多,受外界的影响也较大,由于受文化水平和见识等因素的制约,好的东西没学多少,而游手好闲、好逸恶劳,道德败坏,不思上进思想的影响却不少。女性则不然,家庭中教育子女的职责及在家庭中的地位,要求其以正面的方向去教育,用正当的手段和自己的勤劳诚实去获得经济收入,因此,对于党的方针政策接受得也较快,因而要求进步的人也较多。
(四)组织建设跟不上,具体表现在:一是村改后,凡有党员的村民小组,基本上实现了由党员来担任领导,但由于党员自身的素质较低,办事时又受一定的政策约束,有些村民不讲道理,经常与党的政策对着干,因此,在解决农村中经常出现的山林、土地等纠纷时,很难理直气壮地进行处理和解决。二是形式主义严重,就众多的责任书而言,其实是上面推卸责任的一种表现,出了问题由签订人自己承担,到年终只不过是打打分,走走过场而已。三是有些支部书记更换频繁,对工作不熟悉,加上文化素质低,又没有责任心,不知道如何发挥支部战斗堡垒的作用,甚至连自己支部有几个党员都不知道。支部活动以发展党员,商量上面交待的事务为多,一级对一级,迁就的多。四是个别离退休党员以老资格自居,不注意党性锻炼,长期不过组织生活,人云亦云,挑拨离间,在党和群众之间起了很不好的作用。五是一部分党员不能按最起码的党员标准要求自己,经商的多,分散的多,关键是人心太散,组织纪律性差。六是有的党组织认为经济建设是硬任务,精神文明建设是软指标,注重经济建设,忽视党的自身建设和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时有发生。七是在班子配备和干部任用上,存在“一刀切”现象,干部任用上越年轻越好,学历越高越好,不注重实效,班子配备上忽略老中青三结合,结构不合理,整体效能不能充分发挥。
(五)农村党员起带头作用的少。由于老党员多,文化层次低,农村党员在农村脱贫致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起带头作用的少,不到30%,影响着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原因一是文化低带来思想禁锢多、僵化,观念陈旧,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二是年纪大,能说不能做,连上交的党费都得向儿孙要,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有些政策的漏洞,人们行为的不规范,先富起来的多为文化低,大侠之流的人物,采取的多为乱砍乱伐,非法采沙,坑蒙拐骗等不正当手段暴富,而靠素质创造财富的为数很少,真正守法、执法的人却富不起来,正不压邪。受此影响,有些党员消极、颓废、甚至自甘堕落。在群众中没有威望,也起不了带头作用,直接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形象。
四、对搞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几点建议
实践证明,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根本,是关键。为适应新的形势任务,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必须明确“五个好”的前进目标(即好班子、好队伍、好路子、好的管理制度、好的经营机制),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根据建塘镇党的基层组织存在的问题,谈几点建议。
(一)紧紧围绕党在农村的各项任务抓好镇党委的建设。镇党委是农村各种基层组织的“龙头,在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领导核心的作用。其次,镇党委处于城乡结合部,是上级党组织和国家机关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同时又是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因此,镇党委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发扬真抓实干的作风,切实做到一级领导一级干,上级做给下级看,上级为下级做榜样。只有把镇党委建设好了,才能增强镇党委在广大农民群众中的号召力,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发展地区经济。
(二)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抓好农村党组织建设。一是做好党员教育工作。镇党委应通过县委党校、镇党校的阵地作用,多办一些支部书记和党员培训班,并订立目标责任制,用一至五年的时间进行系统轮训,培训内容可根据党员的文化层次由浅入深,包括现阶段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章,国、省、州、县、镇情,民族理论与宗教政策,市场经济基本理论等;镇党委成员应承担一定的党课任务。对一些年富力强,思想素质好,责任心强的支部书记,应进行重点培养,多给予学习锻炼的机会。同时,中甸县委要继续坚持和完善牧区流动党校的工作,做好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逐步普及实用科技知识和文化知识,教育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从而达到以点带面,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目的。
二是要结合党员教育,搞好党员的管理工作。首先,镇党委成员应定期分工参加各支部的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与干部的活动,定期检查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其次,把教育与管理党员有机地结合起来,严肃认真地执行党的纪律,严格按党章办事,按党的制度和规定办事,弘扬正气,反对歪风。再次就是要在村改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党员目标管理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制度等等,加强对党员的管理。
三是积极抓好生产第一线发展党员的工作,吐故纳新,注重在农村能人、有文化的农民中吸收党员,逐渐摆脱党员年龄老化,文化程度低,起不了带头作用的被动局面。按照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做好农民,特别是男青年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健康、文明、进步的风范占领农村阵地,逐渐壮大农民党员队伍,为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