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重庆中心城市群网络系统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庆论文,试论论文,城市群论文,系统论文,中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重庆中心城市群网络系统的构建,应以市区半岛为中心城市的定位中心,建设“万、涪、合”城市极、城市群、城市网,建设与此相应的通道、桥梁、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和通讯网络。下面,笔者拟就此问题作一探讨。
一
重庆中心城市的中心定位,应以市区半岛为定位中心,发展半岛和江北、南岸经济开发区的联系,构成中心城市的中心区。之所以要以市区半岛为定位中心,是因为它位于长江和嘉陵江汇合处和我国内陆腹地中西部的结合部,具有区位优势,是“承东启西”的枢纽中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所在地。其一,市区半岛凭借长江水上主干道,下游与沿江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各省相通,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相通,上游与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省、自治区相通;而凭借长江流域的岷江、嘉陵江和乌江等“三江”,与四川西部、北部、南部地区和贵州不少地区相通,从而构成长江水上主航道为主的通往“东、西、南、北”的水上交通网络系统;同时,随着陆上交通(铁路、公路)和空中交通的发展,以半岛为中心而构成的中心城市的中心区,与全国各地相通,特别是与黔、滇、桂、陕、青、甘、新等西南、西北地区相连接,与湖南、湖北等中南地区、沿海地区相连接,与国际上的日本、泰国相通,从而使中心区构成“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系统。其二,市区半岛的中心地位,是历史上长期来所形成的。早在汉代,市区半岛就是水上交通中心,西南物资集散地;抗战时期,以市区半岛为中心的中心城市的中心区,集中了较多的近代工业,包括、机械、化学、矿冶、电力、造船、文化印刷、燃料、交通器材、被服及医药等工业,当时成为抗战大后方唯一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建国以来,特别是大三线以来,以市区半岛为中心的中心城市的中心区,转移来大量沿海地区的工矿企业,使之成为西南最大的工业中心、商贸中心;同时抗战期间,大批高校内迁,数量达31所,加上原有高校和新办高校,总数达38所,当时居全国之冠,从而打下了这里作为西南最大的智力中心的基础,也为重庆现有25所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时,以市区半岛为中心的中心城市的中心区,作为抗战的临时首都,集中了二十多家官僚资本和私人资本开设的银行,成为那里的金融中心。从而使以市区半岛为中心的中心城市的中心区成为多种中心:即交通中心、工业中心、商贸中心、科学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和金融中心,构成一个较完整的产业群,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高的所在地,为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名符其实的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展市区半岛和江北、南岸经济开发区的联系,构建中心城市的中心区。近10年来,特别是重庆直辖以来,重庆市委、市府决定先后投资了大量资金,集中人力、物力向水面发展,一方面,修建竣工通往南岸的李家沱长江大桥,动工兴建鹅公岩长江大桥,加上原来建成的渝中区长江大桥,即长江一、二、三座桥,使渝中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与巴南区连成一片;另一方面,动工兴建通往江北区的黄花园嘉陵江大桥,加上不久前修建竣工的石门嘉陵江大桥和以前兴建竣工的市中区陵江大桥,即嘉陵一、二、三座大桥,使渝中区、沙坪坝区与江北区连成一片,并沿国道高速公路延至渝北区重庆机场。与此同时,还在市区半岛沿长江、嘉陵江兴建了环江公路——滨江路,接高等级公路延至北碚区,从而构成了“南、中、北”六区(渝中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和巴南区)连成一体的有机网络体系,构成中心城市的中心区。加快中心区旧城改造,结合旧城改造,向空间发展,先后把平房、危房改造成为具有现代格局的高层建筑。目前,渝中区主要地段改造任务基本完成,一座座、一片片的高层楼居民住宅拔地而起,楼房林立、耸立高空。以及各式各样的大型商场、银行证券大厦、图书中心、批发市场、大酒店建成和九龙坡区的国际金融大厦、国家光大银行、建设银行大厦、百货大厦建成,沙坪坝区的高等教育、高科技中心的建成和绿草成茵的沙坪坝艺术广场、体育场馆,等等。使中心城市的中心区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和庄重的政治中心、文化教育中心、高科技中心、金融中心,同时,构成中心城市的中心区的南岸(即巴南区)、江北开发区引来外国人投资,港、澳、台商人投资和国内省外投资建厂,以及专县搬迁来渝建厂,各式各样的厂房拔地而起,林立中心区,一片繁荣兴旺景象,一一展示在人们眼前。为连接中心城市的中心区与辖区内的长寿、綦江二县,打通南、北大门,动工新建渝长高速公路、渝万(万盛)高速公路,同时,动工兴建长寿至涪陵的高速公路和长寿至梁平高速公路,接通到万县的高速公路,加上原来中心城市的中心区至北碚区到合川的高等级公路,以及邮电通讯设施建设,使“渝、万、涪、合”城市间相互通达,构成四城市间的交通网络系统和通讯网络系统。
二
重庆中心城市的城市极,以辖区内的“万、涪、合”为极,构建中心城市“增长极”。万县、涪陵、合川是长江三峡库区和嘉陵江流域的重要城市,是构成重庆中心城市的三个增长极城市。它的构建使中心城市有了支撑点,是中心城市的扩展、量的增加和外延扩大,同时,又是中心城市能量辐射的辐射点、扩散点,因此,中心城市的城市极构建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万县增长极城市构建。万县是峡库区内的重要城市,它以长江主航道、公路和高速公路与重庆中心城市的中心区相衔接、相互通达构成多层双程交通链。万县城市长江边的下半城是淹没区,城市构建已向高外建筑发展,结合城市搬迁就地向天城区、龙宝区、新桥区的高地选址建城,建设居民住宅区、商贸中心、工业发展中心和政治文化中心,已把城市搬迁建设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利用空间向高层楼建筑发展。重庆直辖后,万县已兴建竣工长江301公路大桥, 这不仅使江南与江北长江两岸连成一片,而且打通了通往两湖的通道;同时,以江南的新桥区为工业开发区,招商引资,发展工业,以江北龙宝区、天城区为商贸中心、旅游中心、政治中心、教育中心、科技中心,发展商业、旅游业、教育事业和高科技产业,等等。万县市为了连接梁平、梁平机场和达川铁路,已动工兴建万梁高速公路和将修建万达铁路,万县将成为水、陆、空交通的枢纽中心,长江三峡库区第一大港——万县港,将建在这里,成为重庆中心城市内的第二个大的物资集散地,重庆直辖市的第二个大城市。建议在万达铁路通车后,继续兴建万县至涪陵的万涪铁路,以及涪陵至湖南吉首的涪吉铁路,使铁路贯穿三峡库区,通往两湖到沿海各省,为招商引资开发三峡库区,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涪陵增长极城市构建。涪陵位于长江与乌江的汇合处,是长江三峡库区内的重要城市之一,也是构成重庆中心城市增长极的一极,它以长江主干道、公路和高速公路与重庆中心城市的中心区相衔接、相通达,构成多层双程交通链。涪陵城市的下半城临江部分将被淹没,城市建设应与城市搬迁相结合,城市搬迁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就地向高处、高层发展,建构商贸中心、政治中心、教育中心、金融中心和工业中心。涪陵城市建设向水面发展,已兴建竣工长江公路大桥,这一方面与在建的涪陵至长寿的长涪高速公路相接,另一方面,使江南与江北连成一片,江南老城沿乌江开发,以发展工业为主,招商引资,发展工业,引进国内名牌产品,对口发展工业,开发、创新本地特色产业,以及发展旅游业、建材业、化肥业、药业、食品加工业等优势产业,形成结构合理的支柱产业群。
(三)合川增长极城市构建。合川位于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汇合处,是长江流域水系中的重要城市之一,是构成重庆中心城市的增长极城市的一极,它以嘉陵江水上航道、公路、高等级公路和铁路与重庆中心城市的中心区相衔接、相通达,构成多层双程交通链,成为重庆中心城市的一支撑点。同时,合川地理位置特殊,是重庆中心城市辐射的辐射点,合川沿嘉陵江上游与四川的南充、广元以至陕西的汉中地区相通,沿渠江上游与四川的达川相通,沿涪江上游则与四川的遂宁、绵阳等地区相通,是三江的枢纽中心,河运中心,物资集散地;合川处于襄渝铁路干线与通往四川的南充公路干线的交汇点,陆上交通也十分方便,为连接重庆中心城市的中心区快速通达,拟建合川至重庆的渝合高速公路。合川城市建设,建构商贸中心、政治文化中心、工业中心,以及金融中心,合川旅游资源丰富,历史名城——合川钓鱼城驰名中外,城市建设应与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建设旅游设施,发展旅游业,开发本地特色产业,发展支柱产业,逐步形成合理的支柱产业群。
三
重庆中心城市的城市群,以辖区内的区县市党、政所在城市为主,构建中心城市群。区城、县城、市城是构成重庆中心城市的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以公路、高等级公路、铁路和水上道路,主要以公路、高等级公路与重庆中心城市的中心区相衔接、相通达,形成多层双程交通链,成为中心城市的综合点;同时也是中心城市能量辐射的辐射点,辐射至乡、村。区城、县城、市城城市建设,建设商贸中心、农业金融中心、政治文化中心、乡镇特色支柱产业中心,以商贸中心建设为重点,建设城乡商品交易所,如工业品交易市场、农产品交易市场、农业生产资料交易市场等,使区城、县城、市城成为区内、县内、市内的最大商品交易中心。同时,结合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农品加工基地,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开发本地特色产品,发展特色支柱产业;结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学校、培训中心和农业科技推广站,以及县城、区城、市城改造、兴建,为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农业科技人员服务,为发展农业、副业生产服务。修建、扩建城市内的公路,以及通达乡镇内的公路和邮电通讯设施建设。
四
重庆中心城市的城市网,以行政乡政府所在的小城镇为重点,构建中心城市网。小城镇是重庆中心城市群网络系统的末梢部分,如同中枢神经末梢一样,是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之一,它主要以公路特别是乡村公路与中心城市的中心区相衔接、相通达,形成多层双程或单层双程交通链,成为中心城市的综合网,同时,也是中心城市辐射的辐射网,辐射至村、组、院。乡村小城镇构建,建设定期集贸市场,扩建和改建商品交换的门面、摊点,以及各种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为繁荣城乡市场,进行商品交换创造必要的条件;按照乡镇规划,改造旧镇建设,向高层楼房发展,兴建和扩建居民住宅楼,城镇道路、水电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兴建和扩建学校、幼儿园、学前教育场所,以及医院、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站等服务设施,扩建粮食收购站和各种粮食库、站,以及供销社农业生产资料、化肥、薄膜、农药供应站和农业银行、合作银行、日用工业品供应站的扩建和完善。兴建特色乡镇企业,发展本地特色支柱产业,修筑通往周边城镇和辖区内的村、组的公路,以及相应的邮电通讯设施建设,使城镇成为一个四通八达的立体有机整体。到目前为止,重庆中心城市的区、县(市)、乡都通车、通电话、通电视(有线电视),有的地方甚至“三通”到村、组、院,例如梁平、垫江等县就是如此。
重庆中心城市的城市中心区、城市极、城市群、城市网相互间的关系,从大到小依次是细分的过程,而城市网、城市群、城市极、城市中心区相互间关系,从小到大依次则是综合的过程。细分与综合是互换位置,互相转化的,是辩证统一的。
重庆中心城市群网络系统构建,有利于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心城市内部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则是二元经济结构,即城市相对发达或较发达,农村相对落后或较落后。因此,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发展。城市是点,农村是面,公路、高速公路、铁路和江河航道是线,以点(城市)带面(农村),以线(各种交通线)带面(农村),点(城市)、面(农村)结合,线(交通线)、面(农村)结合,发挥中心城群网络系统辐射农村,带动农村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中心城市的综合,增强了自身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发挥中心城市辐射西南地区、带动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而中心城市的细分,则有利于从多方面、多层次地开发农村市场,拉动国内经济全面发展,抵消东南亚金融危机给我国外贸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