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整体改革及科学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我校对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认识与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管理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教育的列车在“应试教育”的旧轨上运行了多年,现在就要转到“素质教育”的新轨道上来了,“扳道岔”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企业学校也必须抓住机遇,正视现实,转轨定向,发挥优势,合上素质教育的时代节拍,开创油田普教事业的崭新局面。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中小学校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为什么非要转轨才能办好基础教育呢?这是因为,应试教育是一种失败教育,它的致命弱点就在于无视社会对各种不同层次人才的实际需求,而以牺牲多数学生的成功来换取少数学生的成才。
素质教育则不然,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是一种整体优化教育。它以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为指导,运用辩证的系统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革学校教育诸要素、各层次之间的关系,组合成优化的教育结构,提高教育的整体功能,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基础上,促进其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素质教育从方法论上强调把学校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来构建,达到教育整体功能的优化,从教育思想上确定把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发展的人来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
素质教育的提出有其科学的理论依据,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教育方针是指导素质教育的方向性理论基础;与唯物辩证法相一致的系统科学方法论是指导素质教育的方法论理论基础;教育科学理论是解决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掌握教育规律的理论基础。
说到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基于上述认识,我在钻三小学组织全体教职工做了以下探索:
一、从整体上优化育人功能
马卡连科指出:“人不是分成部分培养的,而是由他们受到的影响的整体系统而综合造就出来的。”以往,由于受升学教育这根指挥棒的指引,普通教育形成了以学科为中心,升学为目标的运行机制,口头上喊德、智、体全面发展,实际上真正受重视的只有智育,真正起作用的也只有分数。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轻学生的主体地位;管理上重教师个体教学活动的研究,轻教育整体功能效应的综合。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途经就是优化整体育人功能,逐步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创建德智体协调发挥作用的运行机制,达到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的理想境界。
按照这个思路,近三年来,我校端正办学思想,以让“每个孩子健康活泼地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为目标,首先在课程建设上抓了三件事。
第一、下功夫保证学科教学质量。我们严格按大纲规定开齐开全课程,开足开够课时,加大教学投入,配齐教学设施。兴建了标本室、实验室、阅览室、电教室;改建了音乐、美术和劳技专用教室;开辟了种植园;扩建了操场,大幅度增加了体育设施投入,下大气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改革思想品德课教学和考核办法;加强教学研究;建立系统管理体系……用上述办法保证课堂主渠道作用的正常发挥。
第二、挖掘潜力开辟活动课程。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将过去的课外兴趣小组统一规范为活动课。由教务处统一管理,做到了学生、教师、时间、场地、内容五落实,现已开设有文学、数学奥林匹克、生物、声乐、器乐、舞蹈、绘画、毛笔书法、硬笔书法、手工、板报、摄影、小记者、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阅读、故事等二十一门活动课程。学生普及率90%,以此保证个性发展和特长培养落到实处。
第三、着眼宏观,建设隐性课程。几年来,我们从全校角度着眼,从全面育人目标出发,力求培养学校良好的风尚。我们认为,以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等构成的学校风尚,是一所学校表现出来的具有心理气氛和感召力、凝聚力的精神风貌。这种风尚一旦形成,便有非常大的凝聚力,对其中的每个成员均会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制定了自己的校风(人人讲团结、个个有素养、苦练基本功,事事争第一),校训(事事从严,事事从细,样样求真,件件求好),教风(以美引善,教书育人),学风(勤学苦练,全面发展);创作了自己的校歌(已被选入《中国校歌精选》);开办了红领巾广播站,设置了十个橱窗,三十六块黑板;规范了周活动内容——星期一早晨,全校组织庄重的升旗仪式,下午各班召开班会,星期三下午各中队组织队日活动,星期六上午全校两小时公益劳动;形成了年活动系列——每年三月迎接新学期活动,四月风筝节、五月特长节、六月儿童节、九月教师节、国庆节前夕运动会、十月远足秋游,十一、十二月冬季锻炼,元月合唱节。这些隐性课程无不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通过上述工作保证教书育人功能的良好发挥。
二、建立协调运转的管理体制
在体制问题上,我的观点是:决策层宜精,执行层宜窄,操作层宜实,反馈渠道宜宽。
先说决策层宜精。在学校,校长与副校长通常实行的是分工负责制,当副校长分管了某一个部门的工作之后,部门意识就会逐步增强,在很多事情上,副校长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站在部门的立场上与校长争权,为部门利益说话,校长往往用牺牲全局利益或放弃原定计划等让步措施来妥协,以求得整体团结。
为了淡化副校长的部门意识,减少决策层的矛盾磨擦,摆顺正副职之间的关系,我校在上级领导支持下对决策层做了较大的调整:校长兼任党支部书记,两个副职指标只设一个,明确正副关系——副校长与校长之间是下级与上级的关系,副校长在决策上是校长的参谋,在工作上是校长的助手,用深圳实验学校的话讲,这叫分工协理制。其实质内容是副校长不再分管某个部门,各个部门不再通过副校长这个中间环节而直接对校长负责。副校长的职能有三个:一是根据校长的长期或临时授权,去处理某一件具体的事情;二是协助校长领导某一方面的工作;三是根据校长的授权去完成某一件具体的任务。这样,副校长只能根据校长的授权去工作,从全校的角度协助校长,而不站在某个部门的立场上,从而增强其协助意识和全盘意识,有利于副校长更快地成熟。由于各个部门的负责人不再直接对某位副校长负责,而直接接受校长的指令,因此积极性也大为提高,责任感增强;另一方面,由于各执行部门都直接对校长负责,减少了管理层次,校长可以充分行使权力,办学意图可以得到较好贯彻,行政管理效率大为提高。在这种体制下,副校长只参与决策而不最后决策。
为了保证决策的正确与符合实际,我们充分发挥党支部与校委会的作用,凡属较重要决策出台之前,都要分别提交党支部与校委会讨论通过。以上所述,便是“决策层宜精”的认识与探索。
下面再说“执行层宜窄”。校长的决策能否得到准确贯彻,执行层十分重要。因此对这个层面的设置,部门宜全,人员宜精,管理面宜窄。在近三年的探索中,我校设置了下述中层执行部门:1.教务。设正副主任各一名,(注意语数搭配)干事一名,分管内勤与档案,教务的主要职责是教学管理与考核,直接管理对象是所有教学人员。2.教学研究室。设主任一名,教研员一名(注意学科搭配),主要职责是组织全校教学研究活动,直接管理对象是各教研组长。这两个部门的设置意图是管理与科研两个轮子同步运转,共同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3.德育办公室。设主任一名,主要职责是组织全校德育工作,直接管理对象是全体班主任,间接管理对象是各班班委会;4.少先大队部。设大队辅导员一名,主要职责是组织全校少先队工作,直接管理对象是全体辅导员(我校班主任与辅导员分设,两人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德育与少队的设置意图是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在实现教育目标上求得异曲同工。为防止基层机关化,教学骨干脱离课堂,管理人员脱离师生等消极现象发生,以上四个部门的七名工作人员周任课均八节以上。5.总务办公室。设主任一名,主要职责是后勤保障与服务,直接管理对象是全体后勤人员。以上五个部门在校长领导下组织学校行政系统,通过这个系统的协调工作,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
“操作层宜实”的思考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班组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班组工作如果掺了水分,学校工作肯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特别重视班组建设。一是合理划分班组。我校实行的是教研组与年级组纵横结合的建制方式。每个教师纵向上按所任学科编入不同教研组,横向上按所在教学班编入年级组。教研组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研究,年级组的主要任务是日常事物管理。各自的活动时间在学校“周活动安排表”上明确规定,每个活动日的具体内容由教研室与德育办公室在开学初根据校历统一安排。这样。学校的决策便能在班组得以落实。
我对“反馈渠道宜宽”的体会是:作为校长,在收集基层对决策的反馈信息时不能只听顺执行层原路返回的汇报信息,而要拓宽信息渠道,综合多方面的意见,最后作出判断。以为下一次决策打好基础。按常规,中层执行部门处于上承下达位置,他们的反馈信息可信度大都是无可非议的。但也必须承认另一个实事:由于各人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说话习惯、人际关系、内心需要、自我涵养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层负责人的反馈信息带有个人感情色彩也是常有的事。做为校长,切忌因信息掺假而误入歧途,导致判断失误。我经常告诫自己:既重耳朵听,更重眼睛看。我常用的信息反馈渠道有:职能部门汇报,找班组长了解,与教职工交谈,开学生干部会,而最重要的是亲自实地检查。以上所说就是“反馈渠道宜宽”的含义。
第三、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根据我校所处地理环境,我们的基本要求是因地制宜,美化净化。校园有校园的整体规划,教室有教室的布置特色,楼道墙壁各尽其用,专用教室各显风格。
校园的整体规划以教学楼为中心,分成前后两部分。前院以雅致、庄重取胜,后院以开阔活泼见长。
在前院,由低而高看去,在院墙栅栏上,白底衬托着十三个鲜红的仿宋体大字“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二楼阳台正中间,一本摊开着的四米见方“书本”托起一轮直径三米的“太阳”,沿着金黄的“太阳”周边依次用宝蓝色镜面制成了“德、智、体、美、劳”五个黑体大字,“太阳”正中用“教学”二字组成井架,至此,这枚校徽的完整含义便艺术地展现在人们面前——钻井三处子弟小学以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用知识托起明天的“太阳”;在四楼沿口上,红底衬托着三十一个纯白色黑体大字“让每个孩子健康活泼地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由外而内走来,用纯红色扣板装成的长方体灯厢式院门鲜亮大方,“第三钻井工程处子弟小学”十一个金黄色黑体大字敦厚稳健,整个门亭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走进校门,一面高三米、宽四米的整容镜从正反两面把出入大楼的人们全部囊括其中,两面镜墙上的对联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我们的设置意图,正面对联是“精神饱满到校来,仪容整洁进楼去”,背面对联是“对镜检查自身形象,出门代表学校精神,”整容完毕,跨上主楼正门台阶,立柱上另有一副对联“创造今天就是创造明天,献给孩子就是献给未来”。
在主楼门左右两侧,分别一字排列着四个橱窗,天蓝色框架,翠绿色鱼脊形顶盖,与整个前院的布置十分协调;在橱窗正前面,各有一尊雕塑,莲花形粉红色水磨石基座衬底,各样石料巧妙组成假山,细看山中之物,或房舍俨然,或怪石嶙峋,或仙鹤涧中觅食,或少女柳下读书……所雕所刻,各俱神态。
在后院,以国旗杆为立足点,自南而北望去,9000多平方米的操场显得十分开阔、干净,孩子置身于此,拥挤、冲撞之苦皆无,狭隘、自私之情顿逝,他们只管尽情地嬉耍。由左而右扫视,体操场地、乒乓球场地、排球场地、篮球场地、游乐场地、羽毛球场地、足球场地因势而设,各尽其能;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围墙上那幅262米长的壁画,自右而左,由“沃土新苗”开卷,到“雏鹰展翅”压轴,系统地再现了小学生从一年级入学到六年级毕业全过程的学习、游戏、锻炼、实践的逼真画面,真实地描绘了孩子们春季种花、夏日戏水、秋天远足、冬岁踏雪的生活情景。
在楼里面,我们主要发挥墙壁与窗台效应,楼道里设计有名人画像、名人名言、风景名画、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教室里布置有专栏、队角、卫生角和图书角、黑板报和窗台植物园。
至于音乐、美术、书法、劳动、阅览、器乐、实验、标本、少儿游艺等专用教室则要求以体现各自专业特点和适合儿童心理为原则,恰到好处地布置与装饰,以求环境育人之功效。
第四,把“服务”这篇文章做得大一点。对于服务,我们既不单单理解为笑脸相迎,热情周到,也不仅仅把服务理解为是总务一个部门的事。当然总务做为学校的一个职能部门,必须充分发挥作用,管好校产,努力提高办学效益,端正思想,主动配合教学,明确育人是一切工作的最终归宿;而全体教职工尤其要树立这样一种思想——学校的事情人人有份,教育孩子人人有责;各个岗位有互相服务的问题,而一切为孩子服务是每位教工责无旁贷的责任。只有大家一起努力,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的境界才能逐步达到。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体系
升学教育在中国搞了几十年,那套制度严格得很,那套标准也具体得很。就是我们今天进行素质教育探索,其中不少东西仍然是宝贵的借鉴资料。
但素质教育作为一项全新的跨世纪工程才刚刚起步,所需制度与标准均需同仁们协力探索。大家知道,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是高质量的产品,而生产高质量产品的根本保证是一套科学的质量标准。作为生产特殊产品的学校怎么可以没有标准呢?我认为,学校不但要有标准,而且它的标准比企业的还要科学——因为企业用于生产产品的材料是无生命的物,而学校产品的原件却是一个个具有丰富心灵且又千差万别的人。面对这些捉摸不定的心灵,我们怎么能用“好象”、“大概”、“差不离”这样的模糊概念去衡量他们合格或不合格呢?因此,必须有一套科学具体且又操作性很强的标准。这个标准既不能千人一把尺子——那样又回到了制作“标准件”的死胡同里,又不能一人一把尺子——那样等于无标准,而只能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从“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四个方面,紧紧依据教学大纲,制定出一套有一定梯度的素质标准体系,以此作为引导素质教育的探索、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依据。
三、改革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法
同行们都有这样的看法:多年来存在于教育领域的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考试是指导教学的一根很有神力的指挥棒。上面考什么,下面教什么;上面怎么考,下面怎么教。我斗胆妄言,只要学校存在,这种现象也将相伴存下去。因此,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必须改革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法。下面就我们的认识与探索先谈考试内容的改革。主要做法是改“成绩通知单”为“素质报告书”。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评价学生一直沿用《成绩通知单》,学校向学生和家长通知的只是文化课成绩,未能对学生整体素质进行全面评价。其结果是严重制约教育评价这杠杆在学校中应有作用的发挥。鉴于上述原因,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以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依据,对学生考试评价的内容进行了大胆改革,将学生《成绩通知单》改为《素质报告书》。这一从内容到形式,从理论到实践的改革,实践证明能比较客观、公证、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体分析其意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现在的小学生将是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必须着眼于未来,促使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而《成绩通知单》不能适应这一需要——它始终把学生拴在考试分数上,不能综合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而《素质报告书》却能适应这一需要。
二是小学生心理发展需要。儿童少年的自尊心极强,特别喜欢听表扬鼓励的话,自己取得的点滴成绩都希望得到别人——尤其是教师与家长的认可与肯定,而《成绩通知单》只能模糊地反映学生的某些特长与爱好,不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有些成绩差的或偶尔考得差的学生还有比较重的心理压力,这就抑制了儿童的求知欲与进取心,相反,《素质报告书》却可以适应儿童这种心理发展需要。
三是评价本身的需要。《成绩通知单》只是考分高低的通知,它把学生、教师、家长引向分数至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歧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越来越需要更多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导向作用的《成绩通知单》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老师所下评语也难以避免“千人一面”的弊端。因此,改《成绩通知单》为《素质报告书》也是评价本身的需要。
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借鉴先进的教育评价思想和方法,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把考核内容确定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个性特长评价”五个方面,共39项评价要素。它既反映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又体现日常行为表现及其动态变化;既反映考试成绩,又体现学习过程;既反映全面发展,又体现个性特长,既反映在校表现,又显示在家情况。我们坚信,用这样的标准引导学生,评价学生,最终获得的将是全面丰收!
考试内容变了,考试方法跟着也必须进行改革。我们的基本做法是“分项考核,按等评估”。依照这一办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按照学科知识结构,在平时就要一项一项地完成对学生的考核。如数学分成“基础知识、计算、解题能力”三项,语文分成“基础知识、听话说话、识字写字、朗读、作文”五项,这些考试项目,有的在课前,有的在课中,有的在课后,有的通过竞赛,有的通过提问,有的通过练习和作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完成对学生的考核,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考试,既没有负担,又没有压力,轻松愉快,反映真实。
由于很多内容在平时考核完了,期末的主要任务便集中在四个字上——查漏补缺。教师把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学生知识掌握中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复习,重点检测就可以了。
实行这项改革之后,教师不再为统考绞尽脑汁,学生不再为排名次而忧心忡忡。考试是学校、教师自己的事,是教学有机组成部分。这就为他们在教学领域里发挥自己的才智提供了保障,也为学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创造了良好条件。
实行分项考核能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但好学生能够学得完整、系统、扎实的知识,而且也为差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分项考核,那么多项,总有他会的,行的,于是就有了得优的机会。差生看到自己也能得优,信心也就有了。若再加上教师引导得法,环境条件适宜,自然就会进步。
分项考核,按等评估的考试制度给所有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它塑造的是具有自信心的人格,它所服务的是全体学生,它的目的是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而要教好学生,使他们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课堂就成了每一位教师施展才华的天地。
经过三年的探索,我们乐观地认为,只要抓住机遇,转轨定向,发挥优势,尊重规律,合上素质教育的时代节拍,就一定能够开创油田教育的崭新局面!
标签:应试教育论文;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