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我国企业技术改造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改造论文,对策论文,我国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技术改造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面临的形势也相当严峻。目前,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主要专业生产设备,达到国际水平的仅占26.1%;国有重点企业的关键设备,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5%,2/3的设备属于国内一般水平或落后水平; 国有大中型企业中,经过比较全面的技术改造的仅占20%左右;国有企业尚有15%以上的设备在“超期服役”。我国工业的总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大约落后15—20年。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宏伟战略目标,我国必须大力加强企业的技术改造,尽早实现四大转变。
一、从重基建、轻技改向抓基建、重技改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中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热衷于铺新摊子,上新项目,忽视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八五”期间,这种重基建、轻技改的格局更趋强化。例如,国有经济在“七五”期间更新改造投资占其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31.84%, 在“八五”期间竟降至29.4%,低于国家“八五”计划中要求的指标(32.35%)近3个百分点。而发达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和稳定增长阶段,更新改造投资一般都占其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0%以上,美国的这一比重在70年代甚至高达77%。实践证明,重基建、轻技改不仅会造成建设资金的巨大浪费,而且也不能从整体上改变我国技术的落后面貌。一方面,依托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与新建同样企业相比,具有投资少、周期短、效益高的优点。北京燕山石化公司将乙烯生产能力由年产30万吨改造为45万吨,仅投资28亿元,用了28个月;而新建一个年产14万吨乙烯的企业,则需投资60—70亿元,建设周期为4—5年。另一方面,忽视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非但不能很好地“激活”企业的存量资产,而且还必然会使现有企业患“技术贫血症”,从而导致设备陈旧,工艺老化,劳动生产率低,产品竞争力差。应该看到,我国目前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尚不到30%,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60—80%),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35%左右),这与我国长期忽视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有密切的联系。当然,依托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并不排除根据需要新建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具有较高技术起点和较好经济效益的重大项目。可见,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的国情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呼唤着我国尽早实现从重基建、轻技改向抓基建、重技改转变。
二、从重引进、轻创新向抓引进、重创新转变
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通常是少花钱、省时间、加速经济建设的一条捷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引进技术方面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即使撇开我国引进技术在结构和效益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论,我国对引进技术的消化与吸收不够,创新就更不够。在日本,技术引进与消化创新的资金比重大约为1:10,走的是引进——吸收——创新的路子。而在我国,1991—1994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资金分别为674.83亿元和27.87亿元,两者之比竟是24:1。 我国引进的技术已被消化吸收的大约仅占10%,而在此基础上的技术创新则更是凤毛麟角。重引进、轻创新具有明显的负面效应。第一,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引进技术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强自我发展的创新能力,而不是形成对外国技术的依赖。缺乏创新精神的民族,决不是优秀的民族;缺乏创新能力的国家,则难以立足于世界的强国之林。第二,发达国家可以转让一般的先进技术,却不肯转让关键技术。而要获得这些关键技术,只有依靠本国科技人员的艰辛努力。第三,如果仅仅满足于技术引进,忽视甚至不搞消化吸收与技术创新,那就只能永远充当外国技术的销售市场,并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不仅落后于人,而且受制于人,从而严重威胁本国的经济安全。可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呼唤着我国尽早实现从重引进、轻创新向抓引进、重创新转变。
三、从轻开发、低转化向重开发、高转化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对科技开发重视不够,科技投入严重不足。以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例,我国1990年为0.71%,1993年为0.62%,1994年、1995年均为0.5%;而美国1988年为2.9 %, 日本1991年则高达3%。不仅如此,由于条块分割、 部门分割和学科分割等原因,我国科技资源的配置仍不够合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很低。我国科技队伍的人数已居世界前列,但大多数科技人员却分布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这与发达国家中大多数科技人员分布在企业形成鲜明的对照。我国绝大多数企业未设技术开发机构,即使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中也有半数左右没有技术开发机构。我国近年来每年大约取得3 万多项科技成果,然而,其中的80%被束之高阁,成为“无效发明”,只有20%转化为生产力,最终形成产业的仅占5%, 这与发达国家中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高达60—80%的状况形成巨大的反差。从而,既造成科技资源的巨大浪费,又严重掣肘着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可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呼唤着我国尽早实现从轻开发、低转化向重开发、高转化转变。
四、国有企业技改投资主体从国家为主向企业为主转变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只是政府机构的“附属物”和“算盘珠”,不但利润要全部上交,就连折旧费也要全部或部分上交,从而无法成为技改投资的主体。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大多数国有企业在技改方面的累积性欠帐太多,税负和社会负担较重,经济效益滑坡,自有资金匮乏,从而也很难真正在技改投资中“唱主角”。有些国有企业形式上是自筹资金搞技改,实际上主要是利用无力归还的银行贷款搞技改,或者主要是依靠政府在某一时期给予的优惠政策积累资金搞技改,这并没有改变国家作为企业技改主要投资者的格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有企业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无疑应在技改投资中“唱主角”。只有国有企业在技改投资中发挥主要作用,才能为较大幅度地增加技改投资并提高投资效益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有力地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并大幅度地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可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呼唤着我国尽快实现国有企业技改投资主体从国家为主向企业为主转变。
实现我国企业技改的四大转变,是一项牵动整个社会的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应主要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强化全民族的科技意识,努力营造“科技立国”的舆论氛围。这是搞好我国企业技改的思想基础。首先,要进一步增强政府中的某些领导干部对于科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转变科技投入是无关大局的软投入的错误观念,树立科技投入是富国之源的硬投入的新观念;要改变“讨论经济大半天,讨论科技一支烟”的状况,真正把科学技术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其次,要进一步澄清企业中某些领导干部对于技术改造的模糊认识,真正树立“技术兴企”、“贵在创新”的观念。再次,要加大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宣传力度,大力表彰科技战线特别是在企业技改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先进单位和模范人物,弘扬正气,引导社会上有更多的人以更大的精力投入到科技事业特别是企业技改工作中来。
二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新体制和技术创新机制。这是搞好我国企业技改的关键。(1)继续实行“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 不断深化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体制改革,推动更多的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2)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 以产品为龙头、以效益为中心、以管理为基础的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这既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一个关键环节。为此,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进一步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制止向企业的乱摊派和乱收费,增强企业的积累能力和“造血”功能,逐步建立企业技改投资的自我保障和风险约束机制;要加强对企业职工的技术培训,鼓励大中型企业自办技术开发中心,特别是要在国家确定的300 户重点国有企业率先建立技术中心,加速实施“技术创新工程”;要实行“产学研”相结合,加强中试基地、工业性试验基地、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和技术、信息市场的建设,大幅度地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要在进修学习、职称评定、收入和住房分配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向科技人员特别是向企业的中青年技术人员实行必要的倾斜,进一步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3)国家要结合经济结构调整, 加强对引进技术和技术开发的宏观调控,尽可能地减少低水平、重复引进和资金浪费;要灵活运用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税收减免、投资优惠等手段,合理引导技改资金的投向和投量;要集中力量,加强对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和关键问题进行技术攻关。此外,要进一步拓宽国际间技术交流和合作的渠道,特别是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吸引留学人员和留居海外的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为我国企业的技改工作服务。
三是,大幅度地增加技改和教育的投入。这是搞好我国企业技改的根本的物质保障。首先,应设法通过多种渠道,着力解决企业技改资金不足的问题。(1)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增提折旧费、 从企业留利中合理提取技术开发经费、发行股票和债券以及引进外资等多种途径来筹集技改资金,逐步在技改投资中发挥主要作用。(2 )应适当调整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与更新改造投资的比重,较大幅度地增加更新改造投资的比重;应在国家预算中专设国有大中型企业重大技术改造基金,以集中力量重点扶持一批领导班子好、转换经营机制好、市场前景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搞好技术改造。(3)国有商业银行要择优扶强, 进一步提高技改贷款在固定资产贷款中的比重;国家政策性银行要设立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项贷款,支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九五”期间,我国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要力争达到1.5%, 国有经济中更新改造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要力争达到35—40%。其次,必须大力增加教育投入,这是提高职工科技文化素质、搞好企业技改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从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我国1991年为3%,1993年、1994年分别为2.54 %和2.68%,明显低于世界各国的平均水平(1991—1993年为5.1%)。 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近年来趋向下降,1993年、1994年和1995年分别为2.19%、2.18%和2.08%,这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规定的本世纪末达到4%的指标尚有较大的差距。 为了大幅度地增加教育投入,必须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教育投资新体制。与此同时,必须优化教育结构,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总而言之,只有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给我国企业的技术改造插上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