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冷战后的世界核形势_核试验论文

论冷战后的世界核形势_核试验论文

试论冷战后的世界核态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后论文,态势论文,试论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D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9550(2007)05—O006—08

核武器是人类科技发展与大国战略需求相结合的产物。自1945年这种大规模毁伤性武器问世以来,核国家间的核军备竞赛与控制、对抗与制衡就一直对世界军事形势和国际政治环境产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影响。核威慑、核战争、核冬天等这些公众耳熟能详的名词反映着国际社会对世界核态势的深切关注。2006年10月11日,朝鲜核试验后的第三天,美国原子能科学家协会的一些科学家和战略分析家们又一次在商讨该如何拨动那架可能是世界上最令人不安的计时器——世界末日时钟,①因为时钟的零点象征着人类文明毁灭的午夜。令人深思的是,这架具有警世意义时钟的设计者竟是一位直接参与“曼哈顿工程”(美国核武器研制计划)的物理学家的妻子。自从1947年这架时钟被挂上原子能科学家协会的大楼起,它已经被拨动过17次,而每次拨动都预示着世界朝向文明毁灭的午夜走得更近或是离得较远。人们曾期待这次不要把时钟指针朝向可怕的那一刻拨动。然而,2007年1月17日这一天,原子能科学家协会在一场史无前例的越洋联合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把“末日时钟”的指针从23时53分调至23时55分。现在,指针处于冷战结束以来距离午夜零时最近的位置,它在警告:人类已经处于十多年来的最危险时期。

一 冷战结束后世界核态势的演变

冷战时期,在美国和苏联爆炸氢弹后,世界末日时钟的指针曾被拨到23时58分,距人类末日的那一刻仅有两分钟之近。在1991年美苏两国签署《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Ⅰ)和随后以苏联解体为标志的冷战结束的鼓舞下,全人类都有理由期望分享新时代的和平红利,渴望世界从此核恐怖平衡之下解脱出来。原子能科学家协会的科学家将指针回拨到23时43分,人类第一次离末日午夜最远,世界似乎真的走出了核战争的阴影。然而,回顾冷战结束后的这段历史,我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世界核态势经历着一个曲折起伏的演变过程。

(一)1991年冷战结束至1998年印巴核试验前的缓和期

这一期间发生的三件大事——独联体三国成功无核化、《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的无限期延长及《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的签订是国际社会在核裁军和核不扩散领域取得的重大胜利,再加上美俄之间1993年签署的《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Ⅱ)和1994年签署的《朝美核框架协议》,标志着世界核态势趋向缓和。

1991年底,苏联解体,其核武库也被一分为四。虽然戈尔巴乔夫在辞去苏联总统一职时将战略力量的指挥权移交给了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但是乌克兰、白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三个共和国却宣布对本国境内的核武器拥有主权,不愿轻易交出本国境内的核武器控制权。苏联核遗产的继承权给START-Ⅰ能否生效蒙上一层阴影。面对这一难题,虽然当时俄罗斯外交和防务领域的多数政策并不十分清晰,但其领导层在乌克兰、白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三国无核化问题上的立场却明确而坚决,俄罗斯国内的主要政治力量对俄罗斯是原苏联核武库唯一的法定继承国具有共识。美国及西方社会对在局势动荡的前苏联地区新添三个危险的核扩散策源地也十分担忧。在此形势下,俄美联手推动了三国的无核化。1992年,五国签订《里斯本议定书》,该议定书使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共同承担了苏联在START-Ⅰ中的国际裁军义务。在国际社会的压力和得到安全保证及经济援助的情况下,1994年底,在欧安会布达佩斯首脑会议上,三国无核化问题的核心国家乌克兰和《里斯本议定书》其他四国一起相互交换了START-Ⅰ条约批准书。1996年11月,乌克兰、白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这三个国家将其本国境内的战略核弹头全部运至俄罗斯销毁,完成了无核化进程。

NPT草案最初由美苏两国于1968年向联合国大会提交。当年6月12日,该条约在联合国大会获得通过。7月1日,NPT在莫斯科、伦敦和华盛顿同时提供开放签署。1970年3月5日,NPT正式生效,有效期为25年。1995年4月,在该条约有效期将到之际,经过参加审议的178个国家一致同意将该条约无限期延长。②NPT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不扩散体制的基石。到目前为止,除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和古巴及加入又于2002年退出该条约的朝鲜之外,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都已签署了这一条约。

CTBT是世界各国为“寻求实现永远停止一切核武器爆炸试验”的目标不懈努力所取得的成果。1996年9月10日,第50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CTBT。条约规定,缔约国将做出有步骤、渐进的努力,在全球范围内裁减核武器,以求实现消除核武器、在严格和有效的国际监督下全面彻底核裁军的最终目标。所有缔约国承诺不进行任何核武器试验爆炸或任何其他核爆炸,并承诺不导致、鼓励或以任何方式参与任何核武器试验爆炸。CTBT生效的条件是:经签署国按照各自宪法程序批准后,从所有44个裁军谈判会议成员国(包括五个核大国及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等有核能力的国家)交存批准书之日起的第180天生效。CTBT还将为发现任何违约行为建立包括地震波监测及现场视察等严密的核查系统。③CTBT是阻止核武器纵向和横向扩散的栅栏,成为国际核不扩散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

(二)印巴核试验后至2006年10月朝鲜核试验前的恶化期

冷战结束后的最初七年,在核裁军与核不扩散取得的成果使人们有理由对世界安全保持乐观态度,对人类控制核武器的决心和能力更具信心。然而,在随后的七年左右的时间里所发生的事件说明:人类并未充分和有效地利用冷战结束给世界带来的控制和消减核灾难的机会。这一期间,世界末日时钟的指针被迫从1995年的11时46分拨到1998年的11时51分,世界核态势从一度缓和又掉头走向了恶化。

1998年5月11~13日,印度连续进行了五次核爆炸。随后,巴基斯坦于5月28~30日进行了六次核爆炸。印巴两国一举越过核门槛,向全世界公开宣告自己的核能力,令国际社会震惊和束手无策。其实,印度和巴基斯坦对核武器的追求由来已久。早在1974年5月18日,印度就爆炸了一颗核装置,致使与之长期处于军事对峙状态的巴基斯坦为不失去与印度对抗的基本条件而奋力直追。印巴核试验之后,两国关系转变成为核条件下的对抗关系,双方为使自己的核力量武器化、实战化而加倍努力,国际社会所担忧的南亚地区会出现核军备竞赛这一极为危险的局面已经成为现实。为了重新获得对巴的军事优势,印度在巴基斯坦进行核试验后不久便做出对巴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以期换来巴方的相同承诺,这样印度便又可在限制双方核力量的条件下以常规军力优势来压制巴方。但是,在常规军力上处于劣势的巴基斯坦却至今不肯做出这样的承诺,从而使未来印巴之间的常规军事冲突随时可能转变为核冲突。

国际社会严重关注印巴核试验对地区和世界安全所造成的负面影响。1998年6月6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第1172号决议,要求印巴立即停止所有核试验,遵守CTBT条约;不部署核武器;停止进一步生产用于制造核武器的裂变材料;确保不出口可用于生产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的技术。决议还要求印巴恢复对话,以便缓解紧张关系、建立信任和促进和平解决分歧。④

1999年10月,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CTBT,给全球核不扩散前景造成重大消极影响。2001年12月13日,美国布什政府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宣布单方面退出美苏于1972年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ABM),破坏了美俄之间战略稳定的基石。在这样的国际环境和气氛中,于2005年5月召开的联合国关于NPT五年一度的审议大会,连一个起码的共识声明都未能通过。

2006年,伊朗核问题最终突破了国际原子能机构框架。伊朗的核计划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其核技术大部分从与当时关系密切的美国等西方国家引进。九一一事件之后,美国将伊朗视为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和“邪恶轴心”国家之一。2003年2月,伊朗宣布发现并提炼出铀。在法、德、英三国的斡旋下,伊朗于2003年12月18日签署了NPT的附加议定书。2006年1月,伊朗宣布恢复中止两年多的铀浓缩活动。在国际社会积极斡旋和调解无效的情况下,国际原子能机构于同年2月正式决定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3月29日,安理会通过主席声明,要求伊朗在30天内中止一切核活动。但到目前为此,伊朗一直强烈坚持它作为NPT的签约国有权和平利用核能。伊朗为中东原本动荡复杂的局势更添一份不安定的因素。

当然,在这一期间也有一些积极的事件发生。一是美俄两国总统于2002年5月签署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SORT),翌年6月,SORT正式生效。根据该条约,美俄将在未来十年内将各自部署的核弹头总数削减至1700~2200枚。二是利比亚于2003年12月宣布放弃包括核武在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并于2004年3月签署NFY附加议定书,接受国际社会的核查。但是,这些并没有从整体上阻止世界核态势不断恶化的趋势。

(三)朝鲜核试验后的不确定期

2006年10月9日,朝鲜宣称于当地时间11时“成功”进行了一次地下核试验。如果说在印度和巴基斯坦进行核试验以后,人们对这一事件可能导致横向核扩散进一步蔓延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的话,那么朝鲜的这次核试验已明白无误地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一幅难以遏止的核扩散连锁反应的危险前景。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西方战略分析界曾有人提出“第二个核时代”的概念,注重从更多的核国家以及不同核国家间不同的文化背景及其对核战略的影响来分析世界核战略态势。⑤朝鲜核试验后,美国著名国际问题评论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纽约时报》上撰文,提出了“后冷战后时代”的新概念。他认为,有朝一日,历史学家可能把冷战后时代仅仅界定在1989年11月9日至2006年10月9日之间的这段时间。他说:“柏林墙于1989年11月9日倒塌,宣告世界进入冷战后时代;朝鲜于2006年10月9日进行核试验,把人们带出冷战后时代,带人到一个更成问题的时代——后冷战后时代。”他认为,后冷战后时代将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是核亚洲。由于朝鲜炫耀其核武器,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能够再保持多久的无核状态?第二是核中东。几乎可以肯定,伊朗将步朝鲜的后尘。那么在一个由激进的什叶派穆斯林领导的波斯湾国家——伊朗拥有核武器之后,由较为温和的逊尼派穆斯林主政的阿拉伯国家如沙特阿拉伯、埃及甚至叙利亚将可能用多久拥有核武器?第三是位于阿拉伯世界心脏地区的伊拉克,这个四分五裂中的国家将会对石油价格的动荡和恐怖活动的蔓延产生怎样的消极影响?⑥

尽管冷战后和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后国际关系出现许多新的特征,但是,世界核态势的发展却是以走向的不确定性为主要标志的。当前,形势的发展似乎预示着它将继续走向恶化。2006年12月4~14日,美国举行了规模空前的“警惕盾牌-07”的核战争演习,表明了美国对核战争的危机感。

二 当前世界核态势的基本特征

关于当今世界核态势,我们可以认为是由美国、俄罗斯两个核大国,英国、法国和中国三个中等核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和以色列三个事实上的核国家,刚刚跨过核门槛但未被国际社会承认的朝鲜以及出于不同目的公开和秘密追求核武器的国家和集团所构成的多层次的力量格局。显然,这是一个复杂而不稳定的结构。首先,美国追求绝对核优势与俄罗斯紧随其后依仗其核武库来维持大国地位的努力,将从内部给这一结构带来危险的张力。其次,国际社会至今还未能就如何对待印度、巴基斯坦和以色列这三个事实上的核国家的地位做出妥当的安排,而这是建立一个稳定的世界核力量格局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最后,对国际不扩散体制更具破坏性的因素可能是来自新出现的核国家和拥有哪怕是最初级的核能力的恐怖组织。但应该指出的是,位于世界核力量结构第一层次的两个核大国特别是美国的核战略走向依然对世界核态势的发展具有主导性的影响,是审视判断世界核态势特征和走向的基本视角。

(一)美俄之间的核战略平衡进一步倾斜,美国核霸权主义更趋明显

冷战结束后,美俄之间的核战略平衡逐渐倾斜,导致美国的核霸权主义倾向日趋严重。美国核霸权主义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拒不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美国拒批理由是认为该条约不利于其为确保核威慑力量的安全和可靠性所做的努力。2001年9月,美国决定不再为CTBT组织实施现场视察的核查机制提供经费,而现场视察是该条约的核心核查机制之一,也不再派代表参加有关实施现场视察的专家组会议。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于2001年11月11日在促进CTBT生效大会上指出,九一一事件清楚地表明,国际社会将承受不起核武器扩散所带来的后果,因此,必须尽一切努力来减少核武器落入恐怖分子手中的危险。⑦CTBT是全球核不扩散体制中的重要一环,这一条约的生效时间越往后拖,恢复核试验的危险就越大。美国政府为条约早日生效制造重大阻碍,其结果已造成核武器技术事实上的纵向扩散。

第二,单方面退出被视为核大国战略稳定基石的《反弹道导弹条约》。ABM是美俄之间一系列军控条约的基础,美国政府单方面退出ABM,为美国发展导弹防御系统,在新的核军备领域获取优势扫除了外部法律障碍。随后,布什政府又于2002年1月推出《核态势审查报告》(NPR),为美国发展导弹防御系统获得了国内法律依据。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该系统一旦完成,美国将形成攻防兼备的战略威慑力量,对中等核国家有限的核威慑能力的有效性将构成严重的挑战。美国新的核战略还将导弹防御系统、先进常规武器和后备基础设施视为新的威慑能力,把核与非核力量统一归结为新“三位一体”中的打击力量,要求大力增强美国战略威慑能力。⑧对此,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立即做出反应:一方面,决定仿效美国对削减下来的部分核弹头进行储备,以备不时之需;另一方面,加紧发展防空装备和导弹防御系统。十分明显,美国执意发展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谋求攻防兼备的绝对的核优势,已经引发了在防御领域里的核军备竞赛。

第三,以单边主义主导国际核军备控制与核裁军进程。如前所述,美国与俄罗斯签署了《美俄削减进攻性战略核武器条约》,不但基本以美国的方式达成了双边不对等削减核武器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迫使俄接受了美退出反导条约的现实。⑨

第四,动辄以核武器威胁别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的新干涉主义主导着其对外政策,美国根据本国利益强加给别国“无赖国家”和“邪恶轴心”的称谓,多次撇开联合国对别国实施军事打击,特别是美国新的核战略为其随意定义“重大威胁”和“突发事件”而使用核武器提供了依据。不能不说美国的这些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某些承受严重国家安全压力的国家谋取核武器的意向。

(二)美俄之间的核对抗减弱,世界核安全的重心从维持核大国之间的战略稳定转向防反核扩散和应对恐怖袭击

冷战时期,世界的核安全关系主要表现为美苏两个核大国之间的紧张对抗。在长期的核军备竞赛中,美苏之间形成了“相互确保摧毁(MAD)”的核态势,两国核战略的重心是保持战略稳定和防止核意外的发生。冷战结束后,由于国际体系结构的变化,核大国的核安全关系中的合作性加强,对抗性减弱,核安全的重心转向防(反)核扩散和应对恐怖主义袭击。

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已经证明那些不受任何国家控制的隐蔽组织具有精心筹划并成功发起大规模恐怖袭击行动的能力,而近年来不断被披露的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地下核交易网则使人们认识到,现有的国际法律和出口管制方面的强制措施显然不足以阻止核技术、核材料扩散的趋势。⑩而核扩散与国际恐怖主义这两种趋势的汇合将会给人类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灾难。当前,联合国及相关国际组织都将防(反)扩散作为首要或重要的议题。

美国认为,与冷战时期美国面临苏联单一威胁的情况已经大不相同,核生化武器及其导弹运载工具的扩散以及恐怖主义袭击已经对美国及其盟友构成新的主要威胁。目前有12个国家有核武器发展计划,28个国家有弹道导弹,13个国家有生物武器,16个国家有化学武器。(11)我们可以判断,能够在瞬时造成大规模毁伤后果的核武器对恐怖主义者有特别的吸引力,(12)如果不采取严格有效的防扩散措施,可能不需要多长的时间,某些恐怖主义集团就能拥有核武装。“担心会受到报复可以遏止国家不使用核武器,但是恐怖分子既没有领土、人民,也没有需要维护的国家前途,所以可能是无法遏止的。因此,恐怖分子攫取核武器是独特且最为严重的核威胁。”(13)为此,美国正在试图建立一个由《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等现有防扩散和军控制度与“防扩散安全倡议(PSI)”及联合国1540号决议等新措施相结合的多层防(反)扩散体系。

俄罗斯实施战略威慑的指导思想也已经从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降低为防止战争、维护国家安定和周边地区安全上。俄罗斯新军事学说强调,核力量的任务不仅仅是遏制全面战争的爆发,还应防止军事冲突升级为局部战争和大规模战争,应重点慑止地区冲突和大规模恐怖活动。

英国在战略对手的选择上,也将原来遏制苏联的单向防御改为在继续防范俄罗斯潜在威胁的同时,强调对中东、地中海等地区的第三世界国家以及其他不确定的敌对国家和地区推行“多方位防御战略”。法国正计划增加对付“无赖国家”的核武器数量,并将正在研制核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列入核打击目标,这说明法国的核武器也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核报复手段,而成为重要的“防御性力量”。

(三)美俄核战略都突出了“先发制人”的打击原则,核武器的使用范围明显扩大

进入21世纪,美俄新推出的核战略都突出了“先发制人”的打击原则,明确表示在时机和条件必要时将毫不犹豫地使用核武器打击既定目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美俄新的核战略都进一步扩大了核武器的使用范围。

冷战结束以后,美国核武器的战略功能经历了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首先在“以核制核”的基础上增添了“以核攻击对抗生物和化学武器攻击”的内容,而现行的美国核战略则将核武器的基本功能进一步扩展:用以打击常规武器无法攻克的军事目标和对手令人吃惊的军力发展,明确将核威慑与核打击范围扩大到无核国家和地区。(14)美国政府虽然尚未给其新的核战略明确定义,但从美国《核态势审查报告》(2002年)、《四年防务审查报告》(2001年和2006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2002年和2006年)、《应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战略》(2002年)和《联合核作战条令》(2005年)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文件中可以看出新时期美国核战略的主要内容,其核心可概括为“确保(assure)”、“阻止(dissuade)”、 “威慑(deter)”、“击败(defeat)”。(15)该核战略对核武器的运用做了具体的规定:第一,进一步明确了核攻击的条件、时机和对象。美国核战略锁定了七个国家(俄罗斯、中国、朝鲜、伊拉克、伊朗、利比亚和叙利亚)作为核打击目标,并将中东、台海、朝鲜半岛视为“三大紧急事态易发区”。第二,细化了核威慑的战略区分。即:以大规模的战略核武器来威慑俄罗斯,以核武器和防御系统来威慑拥有远程运载工具的少核国家,以核武器和先进的常规武器来威慑所谓的“邪恶轴心”国家,形成一种“全频谱”、“多层次”的核威慑的战略力量结构。第三,下放了核武器使用的申请权,简化了核打击程序。允许战场指挥官在获得总统授权的情况下,对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或恐怖主义集团进行“先发制人”的核打击,从而把战略层次的“先发制人”思想落实为美军核作战行动的指导原则,不仅降低了使用核武器的门槛,而且增加了核武器使用的灵活性。(16)

俄罗斯于2000年公布的《俄罗斯联邦军事学说》推出了“现实遏制”战略,这既是俄罗斯的军事战略,也是其现行的核战略。(17)该战略重申放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强调核武器在国家军事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俄罗斯最重要的优先方向就是要把核力量保持在足以实施战略遏制和地区性遏制的水平上。(18)该战略明确而具体地扩大了核武器的使用范围:第一,公开宣布不仅对来犯的有核国家或武装集团,而且可能对与其结盟来犯的无核国家或武装集团使用核武器。第二,必要时将进行大规模恐怖活动的恐怖武装集团列入核打击范围。第三,鉴于战略核武器数量较大幅度的削减,俄减少了对火力需求较大的军事目标打击的数量,而相应增加了对民用目标的打击数量。第四,要求从军事行动开始就充分发挥核力量的威慑作用,并在必要时准备有限使用战役—战术核武器以防止军事行动升级,震慑和遏制敌人的冒险企图。

(四)美俄及英法在裁减各自核武库的同时,仍在积极推进各自的核武器现代化计划

如前所述,根据美俄《削减进攻性战略核武器条约》规定,到2012年12月31日,两国拥有的实战部署核弹头总数不得超过1700~2200枚。英国已经自主地将其核武库削减至仅拥有四艘“三叉戟”核潜艇上核导弹所携带的核弹头,且数目还在减少。法国也自主地将核力量由“三位一体”削减为“二位一体”,核弹头数目也有所削减。

但另一方面,各核国家特别是美俄两国都在积极推进各自的核武器现代化计划。在核力量发展的指导思想上,美国由过去强调保持核大国战略力量平衡向积极夺取全面核优势转变,提出建设新“三位一体”的战略力量,实现战略力量的“三结合”,即:进攻力量上核力量与非核力量相结合;防御力量上主动防御与被动防御相结合;国防基础能力与指挥、控制和情报的军事信息化相结合。由此可见,美国正逐步构建“核”与“非核”结合的、具有攻防兼备能力的、并由强大快速反应基础能力作支持的绝对优势的战略力量,以确保美国及其盟国的安全。(19)

为确保“核遏制战略”的需求,俄罗斯在继续追求战略力量对美国的低水平均衡的同时,使其“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结构更加均衡合理。俄罗斯新的战略武器发展计划几乎都与突破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有关,着眼于突破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为目标的新型“白杨—M”导弹的成功试验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更值得注意的是,美俄在防御领域里的核军备竞赛在加剧。事实上,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导弹防御领域,美苏(俄)之间的核军备竞赛从未真正停止过。在美国新“三位一体”战略力量中,第二大组成部分就是攻防兼备的防御(其核心是导弹防御)系统。俄罗斯也在研发具有防空、反弹道导弹和太空防御三位一体能力的战略性空天防御系统,并且针对美国导弹防御系统可能对其战略进攻能力的削弱,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反措施,不断推出新型核导弹,确保可以穿透任何导弹防御系统。英法两国也在积极研发西欧反战术弹道导弹系统。

(五)国际核不扩散体制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出现的有核国家构成了更加紧张的地区核态势

当前,包括NPT、CTBT、国际原子能委员会(IAEA)、核供应国集团(NSG)等条约和机构在内的核不扩散体制仍发挥着遏制核扩散的作用,但由于世界和地区霸权主义以及恐怖主义等多种因素,使得核扩散的趋势无论在横向和纵向上都在加剧。(20)

印度和巴基斯坦已成为事实上的核国家,南亚次大陆出现了核军备和导弹竞赛的严峻形势。2006年10月,朝鲜也跨越了核门槛。在此背景下,伊朗核问题前景更不容乐观。朝鲜和伊朗获取核武器的危险性并不主要在于它们可能真的会使用手中的这种武器,因为这种使用必然会招致大规模的核报复。更大的危险在于本地区相关国家会做出什么反应,核连锁反应可能波及某个地区甚至全球,最终可能使国际核不扩散体制崩溃而引发核灾难。美国卡内基国际基金会的研究报告认为,在南亚,出现了爆发核战争的危险,这样一场战争可能导致数百万人死亡,使地球1/4受到核辐射;在东北亚,“误判或误解可能导致在朝鲜半岛爆发核战争”;而在中东,“如果伊朗有了核武器,埃及、沙特阿拉伯或其他中东国家可能会启动或恢复核武器计划”。如果现存的政治与领土争端一直得不到解决,十年内中东可能从只有一个拥有核武器国家的地区变为有两个、三个甚至五个有核国家的地区。(21)

美国在防(反)扩散上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美国把防(反)扩散列为国家安全战略的主要目标,提出《防扩散安全倡议》,试图建立一个有效的国际防(反)扩散体系;但另一方面,美国把防(反)核扩散问题作为推行其新干涉主义和实现其全球战略的工具,在防(反)核扩散政策上奉行着双重标准:对一些国家(如朝鲜、伊朗和伊拉克等)采取制裁、封锁和军事打击的政策,对另一些国家(如印度、以色列等)则采取默许甚至是庇护的政策,这显然扮演了核不扩散体制的破坏者的角色。更令人担忧的危险还在于,作为全球核不扩散体制核心的《核不扩散条约》也受到了质疑。当所有成员国于1995年一致通过将这一条约无限期延长时,其中173个无核武器的缔约国郑重承诺放弃研发核武器的权利,其条件是五个核国家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和中国最终销毁各自核武库的承诺。当前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联合国和核大国都将防止核扩散作为首要的议题,而形势的发展却使越来越多的缔约国感到签约时的五个核国家并不打算真正履行自己的条约义务。如果核大国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自己的条约义务,那么又怎能以令人信服的法律和道义理由去阻止别的缔约国的核选择呢?

三 关于中国对策的几点思考

在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中,中国与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作为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审慎而策略地应对日趋严峻和复杂的世界核态势,努力为和平发展赢得持久有利的外部环境,为人类社会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世界。

(一)坚持树立公开透明和负责任的核国家形象

作为NPT所承认的五个核国家之一,要让世界真正认识到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是一个机遇而不是一个威胁,树立一个公开透明和负责任的核国家形象是必须的。2006年12月,中国发表了《2006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新的国防白皮书最主要的亮点就是首次公开阐释了中国的核战略。白皮书指出,中国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中国的核战略贯彻国家的核政策和军事战略,根本目标是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中国始终奉行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五条件地承诺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坚持自卫反击和有限发展的原则,着眼于建设一支满足国家安全需要的精干有效的核力量,确保核武器的安全性、可靠性,保持核力量的战略威慑作用。中国发展核力量是极为克制的,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与任何国家进行核军备竞赛。(22)解读这段话,我们可以将中国的核战略思想归结为:反对敌人的核威慑,努力遏制核战争;有重点地实施核还击;发展精干有效的核力量;主张全面和彻底的核裁军。中国的核战略具有防御性、针对性、被动性及有限性等基本特征。这种清晰而明确地阐述中国核战略的举措有助于减少和排除国际间的一些猜疑甚至恶意中伤中国核政策的情况,可以在战略上为中国赢得主动。

(二)积极应对世界核军备的发展

在新的安全威胁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共同作用下,世界上各核国家的核军备仍在进一步发展更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着新一代常规兵器的出现,一旦这些威力倍增的新兵器投放战场,将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战争模式;探测预警和反导技术的发展刺激了核导弹防御系统的研发和部署,而导弹防御系统的成功部署必将抵消少核国家的核威慑效能;核技术的发展促使新一代核武器更加小型化和精确化,从而使新型核武器系统可能具有以下五个新特点,即:核弹头当量低或当量可调;附带毁伤范围小;具有很强的钻地能力;装备新一代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使其命中精度趋向十米级;具有更高的突防能力和更强的抗电子干扰能力。综上可以看出,这些核军备的发展对中国核武器的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都构成了严重威胁和挑战。

中国的核武器具有多重战略功能。首先,作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核武器支撑着中国的大国地位。其次,作为一种报复性的战略力量,核武器对于将中国列为核打击对象的核大国有不容小视的威慑作用。最后,作为一种军事武器,核武器应是在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核心利益受到根本性损害时可以使用的“杀手锏”。为此,中国应在保持有限核力量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核武器的分级建设,以增强核武器战略运用上的可选择性;加快太空技术、卫星系统和战略情报、指挥、控制及通信系统的研发和建设,以提高战略预警、反情报、反侦察和抗电子干扰的能力;注重陆基核武器的机动部署和海基导弹核力量的发展,优化和完善核力量结构,以增强有限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确保中国核力量多重战略功能的可靠性。

为使中国核力量的威慑效能更加可信和可靠,还应对中国核力量战略使用的具体政策进行积极而审慎的研究。西方核理论界一般认为,核战略表述上的灵活性和具体运用上的明确性能够在核能力不变的条件下增强核威慑的效能。对于中国的核力量使用政策,在承担道义责任和条约义务的同时,在战略威慑层面上,应研究如何不被责任和义务所束缚而保留必要的灵活性;在实战运用层面上,则应研究在何种情况下,有必要具体明确我核还击的时机、条件和目标,以使企图对中国实施核威慑或核打击的核国家及相随的敌对势力忌惮并望而却步。

(三)根据国家利益在防(反)核扩散和核裁军上有所为有所不为

国际社会防(反)扩散的努力无疑有利于中国的国家安全利益。而且,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国迟早会加入与自己有关的双边或多边核裁军谈判中去。如何应对这种局面,从国家利益出发,根据是非曲直,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一个基本的出发点。

为在未来的核裁军谈判中赢得比较主动的地位,首先,我们应坚决要求美俄两个核大国确实有效地进行核裁军,进一步削减核武器数量,并使削减过程不可逆转,削减的核弹头不应仅仅从运载系统中拆下后储存起来,而应予以销毁。其次,提高自身参与核裁军谈判进程的基点,保持和发展必要数量和质量的核武器,使自己在做出让步之后,战略力量还具备履行国家核战略的能力。如前所述,在当前超级核大国积极发展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情况下,中国核力量的生存能力与突防能力必将受到削弱,如果中国没有一定数量的核武器作为基数,一旦出现要求核国家共同参加核裁军的形势时,就不能筹措自如,而在被迫的情况下参加核国家的多边核裁军进程中又不得不做出削减核武器的承诺,那么中国核力量的战略威慑作用将不可避免地遭到削弱。

当前国际防(反)扩散问题已在美国主导下成为核安全的核心议题。必须看到,美国的企图是为维持自己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塑造一个对自己绝对安全的国际环境。对此,我们应区别对待:对于美国反对民族分裂主义、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三股恶势力拥有核武器的防(反)扩散的政策主张和实际行动,我们应予以积极支持和配合;对于美国借助防(反)扩散对中国正常的军备发展横加干涉时,我则应策略应对,绝不能自咽苦果;如果美国想借此干涉中国的内政,我则应坚决反对,据理斗争。此外,中国作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朋友,在面对美国对它们施加无理要求时,应该注意维护它们的利益。

注释:

①http://www.thebulletin.org/press_center/20061011.htm.

②[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编,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译:《SIPRI年鉴2004:军备、裁军和国际安全》,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4页。

③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编:《SIPRI年鉴2004:军备、裁军和国际安全》,第1044页。

④联合国安理会第1172号决议,1996年6月6日,http://www.lib.gfdx.mtn/mtdl/zhuanti/zhuanti,asp。

⑤Josiane Gabel,"The Role of U.S.Nuclear Weapons after September 11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Vol.28,No.1,Winter 2004/2005,p.184.

⑥Thomas L.Friedman,"The Bus Is Waiting," New York Times,2006-10-11,Section A,Column 6,p.27.

⑦转引自http://news.sina.com.cn/w/2001-11-12/397237.html。

⑧U.S.Department of Defense,Nuclear Posture Review,January 8,2002,pp.12-13,http://www.defenselink.mil/news/Jan2002/d20020109npr.pdf.

⑨参见国图参考资料数字图书馆:《各国背景资料·欧洲·俄罗斯》,“俄美关系”部分,http://www.lib.gfdx.mtn/mtdl/zhuanti/zhuanti.asp。

⑩[美]卡内基和平基金会著,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译:《普遍履约:全新的核安全战略》,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版,第3~5页。

(11)军事科学院外军部:《美国国防部〈核态势审查报告〉要点》,载《外军资料》,2002年第1期,第15页。

(12)Bush Administration,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tied States of America,March 2006,p.19,http://www.whitehouse.gov/nsc/nss/2006/nss2006.pdf.

(13)卡内基和平基金会:《普遍履约:全新的核安全战略》,第19页。

(14)Bush Administration,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March 2006,p.22,http://www.whitehouse.gov/nsc/nss/2006/nss2006.pdf.

(15)U.S.Department of Defense,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September 30,2001,pp.12-14,http://www.defenselink,mil/pubs/qdr2001.pdf.

(16)见美国2005年版《联合核作战条令》修订稿,http://mil.fjii.com/2005-09-26/23555.htm。

(17)对于俄罗斯当前奉行何种军事战略,中国学界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2003年10月俄国防部颁布的《俄联邦武装力量发展的紧迫任务》是指导俄军发展的“准新军事学说”,在该军事学说指导下,俄当前奉行的是“以核遏制为依托的机动战略”,“安全-2004”演习就是该战略付诸实施的重要标志;另一种观点认为,在新版“军事学说”推出之前,俄在军事上推行的仍是“现实遏制”战略,是一种以“核”为主要遏制手段的战略。参见王湘江主编:《世界军事年鉴2005》,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第292页。

(18)[俄]巴卢耶夫斯基:《总参谋部与军事建设的任务——致总参谋部成立第243周年纪念日》,载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世界军事参考》,2006年第15期,第1页。

(19)U.S.Department of Defense,Nuclear Posture Review,January 8,2002,pp.12-13,http://www.defenselink.mil/news/Jan2002/d20020109npr.pdf.

(20)http://www.gmw.cn/content/2006-02/07/content_366895.htm.

(21)卡内基国际基金会:《普遍履约:全新的核安全战略》,第5页、第21页。

(22)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6年中国的国防》,北京:外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标签:;  ;  ;  ;  ;  ;  ;  ;  ;  ;  ;  ;  ;  

论冷战后的世界核形势_核试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