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园文化论文,景观设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学校内部教育环境的教育意蕴
(一)学校物质文化景观的教育意蕴
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教育与空间的紧密结合,逐步演化出校园这一独特景观。校园景观是一种文化景观,具有潜在而巨大的教育功效。
物质文化景观是社会活动的产物。人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总是力图对自己周围的环境客体作全面认识和综合解释,这就是环境知觉。在环境知觉的指导下,人在空间中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空间慢慢地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发生联系,产生了意义。由此,空间逐步产生了分化。人出于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理解,对分化的空间作出自觉的安排和使用,就是空间设计。空间设计的直接结果,就是形成各种各样的物质文化景观。
环境知觉和空间设计具有文化性。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人有不同的环境知觉,环境知觉上的差异是导致不同文化间价值观念上差异的主要根源。空间设计中浓缩着一定的价值观,它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不同文化环境里长大的人,从小在耳濡目染中掌握了各自群体的环境知觉及价值观,他们不仅因之进行空间设计,而且据此解读各种景观。不同文化群体的人对同一客观事物,会作出不同的解释,从而获得不同的意义。
校园物质文化景观是一种特殊的物质文化景观,其独特之处就在于校园是专门的育人场所,育人的意向性要求景观本身包容丰富的教育意义与教育价值。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学生不仅通过景观掌握一定群体的环境知觉,而且同时从景观中领会特定文化的空间设计,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与周围的景观进行交流、对话。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知觉和空间设计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着景观的解读,在解读中理解过去和现在的各种文化信息,获得新的生活经验,进而产生意义的重构;同时,环境知觉中人类世代相传的信息筛选方式,空间设计之中蕴含的人类共同经验、价值观也在解读过程中得到确认、强化和丰富。
(二)学校精神文化景观的教育意蕴
所谓学校精神文化景观,在社会学、文化学意义上,简括地说,也就是赋予学校以生命、活力并反映了学校历史传统、办学特色、精神风貌的一种校园精神文化形态,它活跃于校园内部并归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
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景观并不具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那种直观可视有形的特点。然而,由于其精神已浸透和附着在校园内各种文化载体及其行为主体身上,从而使人又无时不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以及由它透射出来的那种独特的校园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事实上,我们也曾有过这样的体会:每当置身于一座具有优良传统并享有巨大社会声誉的著名中小学,总会感到该校园有种奔涌着的、富有生命的东西不断撞击着自己的心灵,它使我们感动、兴奋、激越、升腾。对一所平庸的、毫无特色的、暮气沉沉的学校来说,其缺少的也恰恰正是这种能唤起、激发学校及其成员崇高情感和进取性的学校精神文化景观。
二、学校物质文化景观的含义与解读
物质文化景观指文化中各种可见的、有形的和自然的特征。这些特征是物质文化的“表达式”,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表达式”是可见的且固定不变的。它们显示在校园空间中,反映一定群体的精神风貌、审美情趣、价值趋向。
校园物质文化景观作为人类空间设计的特殊产物,它集中反映了一个学校文化价值观念的主流,尤其反映了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学生在与其反复“对话”中不断得到塑造,有助于形成相应的文化价值观念,拓展自身的生活视野。
校园物质文化景观具有某种“强制”力量,它能“迫使”学生领会它的含义,如学术报告厅的严肃庄重和体育场馆的朝气蓬勃等,都能令学生产生相应的情绪及相应的行为。但另一方面,学生可能偏爱不同的校园物质文化景观或景观的不同信息,选择或认同与自身相合的景观或信息,导致景观传递信息过程中的变异,体现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校园景观是可以解读的,但景观的解读必然受到观者(学生)已有观念体系的制约。且先存的观念体系又是景观解读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指出这一点很重要,它能有力地说明下面相关的两个观点:
其一,学生面对相同的景观,所获得的信息、所体味的精神是有差别的。学生对景观的解读不仅展示了学生独特的精神世界,而且也形成学生不同的精神世界。
其二,学生对景观的解读是创造的过程。观者(学生)可能比景观的设计者更理解景观所蕴含的意义,因为学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读已形成的景观,所产生的意义总会打上新时代的烙印。由此,不仅丰富了景观的内涵,同时也丰富了观者自身的精神世界。
学生在与景观的“交往”中获得个人的生长,获得精神的建构,因此,景观的解读过程也是人文精神建构的过程。
对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解读,其便利之处在于其直观性和超语言性。比如,看几幅景观图,就能对该地的人文风貌略知一二。其复杂之处,则在于物质文化景观中有太多的抽象与象征,隐喻与悖论。但也正因为如此,造就了其内容的丰富多彩、意义的博大无边,作为隐性课程才有其巨大的教育功效。
景观解读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和对象(物质文化景观),跟任何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与对象是一样的,只是这里所涉及的对象是精神所物化的对象。学生通过对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解读,直接使自己与各种景观建立起了整体的关系,从而获得其中的教育意义,形成自己的观念、思想,产生情感态度的“再体验”。
校园世界是充满意义的生活世界,这个世界是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种种物质文化景观记载着人类共同的经验。因此,校园物质文化景观所包含的潜在因素是丰富的,储存的信息量是巨大的。校园的每一处物质文化景观都在诉说着自己所携带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的信息。在对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解读中,解读者力图使自己活生生的现实性与从景观那里获得的刺激处于最紧密的和谐之中,以致两者以一种和谐的方式产生共鸣。解读者的人文精神,就是在无数次“视界融合”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不断建构起来的。这一进程是如此的通常而又普遍存在,以致于人们常常对它视而不见。这也难怪,离自己最近的东西往往是最难以觉察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物质文化景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制约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发挥了隐性课程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景观是校园的陶冶之源,解读是精神的建构之本。
三、学校精神文化景观的特点与功能
学校精神文化景观作为一种产生并存在于校园之内的主体精神文化,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功能。对其内在特点和外部功能的认识,是我们建设校园文化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基本前提。这里,我们根据学校精神文化景观传播精神文化影响的过程来研究其主要特点。
目的深层性。诚如人们所知,思想品质等的培育和确定,对中小学生的一生具有定型意义和持续动力价值。学校精神文化景观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其对受教育者提出的要求并不是只做些表面文章就能达到的,其要旨在于影响整个校园内学生思想、价值观、意识等精神取向,并通过人格的塑造来养成他们具有持久效应的思维、情感及行为方式,这正是学校精神文化景观影响的深层目的。
要求隐蔽性。作为一种隐蔽课程,学校精神文化景观提出的要求是隐含在校园内创设的并经由校园活动主体互动强化后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之中。因此,学校精神文化景观提出的隐蔽性要求与学生自我愿望和个性特点一般不会发生直接的冲突,这种隐蔽的教育要求有利于受教育者感受到自己是作为被尊重的人去接受教育的,从而使他们具有接受教育影响的积极性、主动性、亲和性及创造性。
过程渗透性。学校精神文化景观是最富有渗透性的一种教育影响,其创设的那种潜伏、弥漫、浸染于整个校园并体现了学校风范正气的精神氛围,具有启迪、感化学生的作用。置身其中,受教育者便会自然而然地、不知不觉地感悟到学校精神文化景观对自己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熏陶。
作用持久性。德育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在受教育者内心建立自我教育的道德环境,而学校精神文化景观作用也正在于通过外部的精神环境帮助受教育者建立起这样一种对个体具有持久作用的自我教育环境。
文化排异性。校园是文化吸收的单位,自然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各种文化的影响和冲击。由于学生正处在文化接受的开放性阶段,加之思想和政治上的不甚成熟,故而在纷繁复杂的文化思潮面前多少有些笨拙无措、摇摆不定,还可能对不甚健康甚至错误、消极、有害的异质文化也不加分析判断地选择吸收,但对一个已形成了稳定、成熟的学校精神文化景观的学校来说,由于其在整个校园文化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精神文化已经确定,故此,在社会文化影响中,学校精神文化景观不会排斥对优秀社会文化的吸收,同时能有力地抵制社会异质文化的不良干扰,具有文化排异的作用。例如,在一个拼搏精神很浓的学校,厌学之风就难有袭入的缝隙。
传统继承性。虽然学校精神文化景观应当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吸收时代的精神,但它们都有自己形成的历史渊源,本质上也还是学校在长期的历史中逐步发展形成的、凝聚了学校基本精神的、为学校成员引以自豪和刻意弘扬的优秀传统。优秀传统是维系学校的精神支柱,其本身具有延续性和发扬继承的价值。其实,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学校精神文化景观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也只有通过继承的方式才能产生长久的影响。
学校精神文化景观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价值导向、群体凝聚、精神陶冶、规范约束、心理建构、社会辐射六大方面。
四、学校物质文化景观的类型及设计分析
我校创办于1930年,是深圳地区三所历史悠久的中学之一,素有深东文化摇篮之美誉。进入90年代以后,我校本着“以人为本”的办学方针,学校物质文化景观的设计也具有新的内涵和特色。
校园总体设计,是学校物质文化景观的灵魂,她体现了我校的办学传统和独特风格。深圳特区成立以来,开展了大规模校舍重建工作,按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全面改善了教学、生活条件,美化、绿化了校园,优化了育人环境。
我校校园物质文化景观有三种主要形式,即校园建筑、校园雕塑和校园服装。
(一)校园建筑
校园建筑一般通过建筑的造型、建筑的空间布局来表现一定的思想内容和价值追求。校园建筑中最富表现力的图书馆、教学大楼和行政大楼,它们被安排在开阔而显眼的地方,建筑设计风格多元共存,有现代的也有古典的,有本土的也有域外的,构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建筑艺术画卷。
1.端庄严肃的学校正门
学校的大门,是学校的窗口,是学校外在形象的突出体现。我校校门在设计上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采用对称结构,既端庄又简明活泼,整个校门以黄色作为基调。校门两侧的标语牌,揭示了学校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
2.平整对称的绿色广场
校园广场是我校重要的物质文化景观,采用三连环对称,以绿色为基调,每一块独立的绿色方块,用花草种植出独特的图案。整齐、明快,衬托出校园盎然的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绿色广场四周整齐排列着办公大楼、教学楼、实验大楼、体育馆、电教大楼,每栋大楼错落有致,富有个性。
3.风格各异的校园建筑
校园建筑以教学为中心,充分考虑通风采光、交通便利、美观整洁等因素,对称围绕校园广场展开,充分表现了我校在教育现代化道路上的积极追求。特别近几年来,我校投入1000多万元,兴建了实验大楼、电教大楼和体育馆各一座,并按省规划标准,配齐了常规教学设备、电教器材设备和体育、艺术、劳技等设备设施。现在,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设施完全能够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并达到省一级学校的标准。
(二)校园雕塑
雕塑着重于描绘、歌颂人的美和力量。校园雕塑一般位于学校重要建筑(如教学楼等)前面的空地上或学校的广场中。我校校园雕塑的特点是:突出思想审美,重视德育潜化。其主要形式有:
纪念性雕塑。用来纪念某一历史人物(英雄、爱国者、思想家)、重大历史事件及当代的社会活动家。
象征性和激励性雕塑。这是一种广泛的现代艺术作品,着重表现人类的智慧和对真善美永恒的追求,其德育功能十分突出。如昂首挺胸、张嘴怒吼的石狮,就是校园中的一种常见的激励性雕塑。它鲜明地表达了“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着学生不断振奋向上,勇攀科学高峰。
纪念性装饰雕塑。这是一种与建筑联系特别紧密的雕塑。它能说明建筑的宗旨及构思,对任何建筑的视觉印象都非常重要。
(三)校园服装
校园服装能反映校园群体的特征,塑造师生的美好形象。同时,服装又强烈地凸现个体的审美趣味、素质和个性。
校园服装也能营造一种交际的气氛。如师生在课堂上,穿着整齐,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形成一种严肃认真的气氛。但师生一起搞课外活动,教师不必穿得衣冠楚楚,因为这容易使学生产生距离感,不利于师生的交往。
校园服装是社会向学校传输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是联系校园与社会的物质纽带。校园流行的服装样式与社会潮流几乎同步,社会的任何时尚都可能通过服装反映到校园中来。
学生正是在对校园服装的解读中,逐步获得大量的社会共同经验,提高了自身的社会智力水平。当然,社会中的一些腐朽没落的观念也会随着服装景观进入校园,无声地影响着学生。对易受潮流影响而又缺乏辨别能力的中小学生,可要求他们穿统一的校服,对具有一定社会反思能力的学生也要作出积极引导。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五、学校精神文化景观类型及其分析
学校精神作为校园思想文化的集中表现及高度凝聚的精神,其建构的现代意义不仅体现在它对内能创设出一个积极健康、团结向上的教育环境和组织氛围,对其成员的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风貌、道德情感、行为习惯等具有良好影响,从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对外体现了学校的魅力和个性所在,以及学校的哲学信念和目标追求。在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已达成一种共识:所谓世界的,必须是民族的,没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必然会失去在世界舞台上一竞高低的优势。因此,学校若没有或缺少自己固有的特色,自然也就不具有吸引社会的巨大魅力和竞争能力。
从前面学校精神文化的特点、功能及其作用机理的分析,我们已经认识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中学校精神文化建构的意义及其价值。这校精神是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我校通过办学目标、校训、教风、学风、考风等使其得以彰显。办学目标:“高质量、现代化、有特色”;校训:“诚、信、勤、朴”;教风:“勤、严、细、实”;学风:“勤奋、严谨、博学、多思”;考风:“认真、诚实、沉着、规范”。
具体说来,我校的学校精神文化通过以下诸方画发挥作用。
(一)校徽
校徽是学校精神文化的一种体现,设计巧妙的校徽,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我校校徽图中间的"PG",是PingGang(平冈)的缩写字母所组成的图形,寓意打开知识之门的金钥匙;三条红线组成孤线,是一道耀眼的彩虹,象征德智体全面发展;绿色,是一种生命之色,代表我们优美的校园,象征我校一派生机;外圆的金黄色,是一种高贵的颜色,象征青少年的金色年华;"1930"是平冈中学创办的时间(把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年代画进校徽中,使人一眼便看出我校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学校);把校名用英文标示,寓意“教育要面向世界”;以圆形构图,寓意我校管理完善,师生团结,教育目标圆满实现。
(二)校风建设
校风是学校精神文化景观的重要内容,我校多年来致力于校风建设,努力形成“团结、求实、进取、奉献”的校风。其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坚持严格的行为规范训练,定期评比检查,使学生有章可循,学校秩序有条不紊。以爱国主义为中心内容,以“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祖国”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常抓不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及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方面,把历史与现实结合,传统与革新结合,说理、陶冶与行动锻炼结合。在思想品德课中增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现代新道德观念与品质的教育内容。在方法上坚持说理、明事、陶冶与行为训练结合,做到动静结合,知行结合。学校加强师德风范建设,注重教书育人,形成了教育的合力。干群之间、师生之间关系和谐融洽。干部教师以自己优良的风貌、严谨的治学精神感染着学生,陶冶着他们的情操。规章制度是学校精神的制度体现。我校在重视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同时,制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保证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多彩的课余生活
近年来,我校举办了系列学术讲座、文化艺术沙龙、辩论赛、征文赛、学生科学报告会、当前社会热门话题报告会、讨论会、演讲会、科技节、艺术节、英语角、数学角等等活动,都为学生的科学文化和思想素质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环境。我校的学生之所以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知识面宽,外语能力水平高,动手能力强,就是因为学校在注意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注重教育环境的建设,注意运用环境教育的手段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立体的教育网络
我校注重校内外教育环境的有机结合,我们努力办好家长学校,由学校领导、教师及有关专家讲课,帮助学生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定期请家长到校听课,看活动,了解教育教学情况,提出改进意见;安排校长接待日,直接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建立“教育协调委员会”,研究学校重大问题;加强与街道、居委会和社会实践基地的联系,安排好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这样,形成了学校、家长、社会三结合的立体教育网络,人人关心教育,各方支持教育,促进了学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