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的无障碍设计新思路探讨论文_张教涵

公共建筑的无障碍设计新思路探讨论文_张教涵

广州市住宅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当今社会对公共建筑的无障碍设计更多都是采取形式主义,以为在建筑的出入口处设置轮椅坡道、卫生间中设计残疾人蹲位就到达了无障碍设计的所有目标,这明显是对无障碍设计的一种误读。在进行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时,首先应当理解无障碍的内在含义,并做出系统全面的分析,创建一个残疾人与正常人能够平等生活的活动空间,尤其是对于公共建筑这类规模较大、使用功能复杂、服务人群多的建筑。

关键词: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建筑设计

1.障碍设计的意义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公共建筑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不仅要符合人们对物质的要求,更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如何正确的应用工程的艺术和技术,合理利用当下科学条件和与多学科协作,创造人性化的无障碍的生活环境,更有效地满足人们对生存和生产的愿望,是建设师的最基本任务。建筑单体或建筑群甚至整个城市,建立起全面的城市无障碍环境,不单是满足老年人、残疾人的要求或受益于全社会的创举,也是让一个城市和社会文明发展的显示。无障碍设计的主旨是在符合建筑基本的建设要素基础上,提高健康要素,满足各种年龄或类别的居民生理、道德、心理及社会适应等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营造便利、舒适、安全的公共环境。无障碍设计是更多更好地从居住群的结构性或适应广度出发,制定和审视与公共建筑相对应的标准与技术体系。无障碍设计研究特征具备综合性和系统性。首先它是跨领域、跨学科的研究,包括心理学、生理学、建筑学、机械学等多种学科,既重视了硬科学的研究,也强调了软科学研究;其次是众多部门联合实践,包括研究开发、规划设计、住宅建设、生产施工、医疗卫生、物业管理等多单位的合作,以期待提供完整的无障碍设计产品。

2.公共建筑无障碍环境设计原则

2.1增强视觉、听觉障碍者对环境的感知

人从环境中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经过大脑的储存、分解、组织与重构,形成了对环境的整体认知,以这种信息为依据采取相应的行动,通过行为的发生来协调自身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或者适应和改造环境,达到人与环境关系的适应化。

2.2满足残疾人和人体尺度要求

残疾人对环境的操作是指在无需他人帮助的情况下,独立地从事某种行为。为此,环境必须满足残疾人的人体尺度和行为特点的要求,尽可能使操作的难度达到最简化、方便化,避免两只手同时用才能完成的操作动作。

例如:厕所中隔间的大小、便器的布置和高度、扶手的设置等必须使乘轮椅者可方便地在便器与轮椅之间转换;家具、公用电话、洗面台、柜台等高度和下部空间应使乘轮椅者可接近并使用该设备;门把手、水龙头、开关、扶手、电梯操作盘等的安装位置要考虑使用者的可及高度,其尺寸形状要考虑无法完成拉、扭、握、转等动作的上肢残疾者使用。

2.3确保使用者安全

安全性是建筑师不容忽视的一个设计上的功能性元素。无障碍环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残疾人、老年人及其他行动不便者。他们由于自身的生理、年龄、疾病、特殊状态等原因,对环境的感知力较差,对刺激的反应灵活性也较低,有时难以克服某种障碍,易发生危险。

公共厕所及浴室是与人们生活非常密切的场所,也是残疾人和老年人感到最不方便的地方。据统计每年在厕所发生的事故,远远超过其他地方发生的事故。因此,公共建筑设计中,应将公共厕所和浴室设置在易于寻找和接近的地方,并应有无障碍标志作为引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卫生间的构造上要考虑无障碍设施,为了能及时协助和救护残疾人和老年人,应设平开门,其门扇应向外开启,避免出事故的人或轮椅将门堵住造成开启困难,同时卫生间的门应设置内外均可开启的门插销,以便在情况紧急时能从外面开启;室内应有不小于1.50m直径的轮椅旋转的空间,且需要有大量的安全特征:如安全抓杆的位置及高度设置,轮椅座面标准高度为0.45m,因此卫生间选用高0.45m的坐便器以使乘轮椅残疾人进行转移时比较方便。

2.4力求无障碍环境系统化

无障碍环境设计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一环紧扣一环,涉及面很广。不能仅局限于残疾人和老年人的住宅或某些建筑的入口、坡道、电梯和卫生间等局部,关键是系统化、体系化、达到环境的全面无障碍。不仅建筑内部无障碍,而且连接建筑的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和室外公共活动室间也应实现无障碍化。这就要求建筑师用一种系统化的观点来进行无障碍环境设计,使无障碍设施连成点、线、面、立体网络,实现全面的无障碍环境,真正使残疾人、老年人等行动不便者可以平等地共享社会的文明成果和物质环境。

3.公共建筑的无障碍设计新思路

3.1把握空间构成的流线型设计

在公共建筑的无障碍设计中,不但要布置好建筑的内部空间,对建筑空间构成进行合理的把握,更要将其中所涉及因素考虑进去,以保证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合乎要求。比如说,建筑出入口作为连接建筑内外部空间的枢纽,在无障碍设计中应该考虑到轮椅所要需求,所有的相关无障碍设计内容,如平台、台阶、坡道等务必做好防滑措施,对于半露天式的建筑出入口,最好在平台上部设置雨棚,以方便行动不便者休息、滞留。对室内交通系统必须做合理的规划,垂直方向上,所提供的提升机械应有利于老年人和残疾人使用,并尽可能地降低高差,以防高差产生突变,对公共使用者不利;水平方向则要明确每层建筑功能,并尽量减少空间转折,保证建筑的流线清晰、建筑图标完善。

3.2结合残疾人行为特点的人性化设计

众所周知,残疾人的行动速度远远不如正常人,这也给疏散工作带来了很多麻烦。公共建筑的无障碍设计中,应该在空间布置上尽可能地杜绝袋状走廊的出现,以防止疏散过程中人群折返现象的产生。在火灾情况发生时,由于某些原因电梯受到禁止使用,因此在疏散时,楼梯无疑是轮椅使用者难以逾越的障碍之一,针对此类现象,在进行残疾人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的过程中,每层楼梯区间都需布置正规的避难场所,以保证火灾状况突发时,有利于排放烟气与外部救援的需要,对于这些避难场所,在保证设有大尺寸阳台和外窗的条件下,还应给消防云梯的架设提供有利位置。再者,在选择电梯时根据老年人与残疾人的身体特征,给他们选取专用的客梯。设计楼梯阶段,应该把握好各种设计的最小元素,如楼梯宽度、台阶高度、休息平台尺寸等等,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进行实施。同时还应注意建筑色彩的交叉与提示,比如在跑梯的转折和起步的地方要增添止步板块,务必保证踢面饰面材料的色彩反差性强;如果建筑空间条件充分,应该适当地增加楼梯宽度。在我们正常人的眼里,诸如以上设计对我们并没构成什么影响,但在老年人或残疾人的心目中,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它不但方便了他们的出行,在一定程度上还弥补了他们所欠缺的行动能力。

3.3应用新技术的智能化设计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新技术在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以往那些残疾人不能跨越的障碍,如今运用新技术很容易地就得到了解决,这对老年人和残疾人而言,当然是一大福音。针对听觉障碍者沟通困难的问题,电磁感应以及红外线装置无疑是目前最好的解决方法,听力障碍者在闭合电路范围内,通过助听器的帮助,从入口处的电磁感应装置中可以轻易地接收声音信号。此外,自动开关门以及电子门系统,消除了残疾人因开关门问题而带来的不便,防火门控制系统能够在火灾突发的第一时间发出指令,并自动关闭防火门,给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保障。除此之外,盲文电子触摸屏、无线语音提示、语音提示仪器等新技术的运用,也给残疾人在公共建筑中的无障碍使用带来了便利。

4.结语

公共建筑的无障碍设计,体现了对人权的尊重,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人群也是社会成员的一部分,他们应该同健全人一样,享有所有公民应有的权利无而且它的实施为实现了人人平等享有社会资源、参与社会生活创造了条件,是对人权的重视的基本和集中的表现,是社会道德的体现,同时也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标志。

参考文献:

[1]郭建模.残疾人工作基本知识读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

[2]王珍吾.建筑环境设计呼唤人文关怀――感悟无障碍环境设计[J].城市开发,2014(4).

论文作者:张教涵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9

标签:;  ;  ;  ;  ;  ;  ;  ;  

公共建筑的无障碍设计新思路探讨论文_张教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