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伦理:消除学校组织变革阻力的有力工具_组织变革论文

管理伦理:消除学校组织变革阻力的有力工具_组织变革论文

管理伦理:消解学校组织变革阻力的利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阻力论文,利器论文,伦理论文,组织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管理伦理的内涵与外延

管理伦理研究管理中的道德现象,涉及组织中全体人员的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目标追求、工作态度等。由此可见,管理伦理不但与组织内人员的相互关系有关,而且是组织活动的内在深层因素,是组织的核心部分。

管理伦理是关于管理活动中具有善恶意义,能用来对管理活动进行道德评价的尺度和标准。善与恶、公正与偏私、正当与不正当、应当与不应当、合理与不合理等是调节管理伦理关系的原则,通过这些原则,告诉人们在管理中,哪些行为是善的是正当的,哪些行为是恶的不正当的。调节管理伦理关系的原则与规范是以利益为基础,调节管理关系的核心内容是利益关系。

所有的管理伦理都有自己的伦理学基础或者人性论基础。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学校组织变革伦理观的理论基础,是把人作为一个有生命的社会的现实的人,人的生命冲动已经不仅仅是生存需要的冲动,而且还有自我实现需要的冲动。现代管理伦理一般都强调以人为中心,人不再是纯粹的“经济人”,人是有血有肉的“社会人”。把人看成丰富生动的社会人,便于深入对人的本性的探讨,这样,管理理念与伦理观念的联系看得更加清楚。

管理伦理具有社会历史性,是个历史范畴,不同的阶级、阶层、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伦理观和管理伦理观。现阶段管理伦理应包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管理道德、人本管理、互利互惠、公平、诚信、和谐、开拓创新、服务社会、完善人生等。

二、学校组织变革的主要阻力来源

任何一个组织的变革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对原有制度、惯例、关系、利益和传统的改变,都会触动原有的心理平衡、行为平衡和组织平衡,产生对组织变革的阻力。学校组织变革也不例外。从管理伦理角度思考,学校组织变革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阻力来源。

(一)对学校组织变革认识的迷失

社会的转型要求学校组织必须实行自觉地变革,以满足社会发展和学校发展的需要。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组织缺乏应对变革和发展的自我意识。我国是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教育管理体制同样是集权制的,长期以来,学校习惯根据上级行政命令办学的方式,有一种固化、呆板的倾向。过去的学校处于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占绝大多数的又是公立学校,处于政府保护性的绝缘层中。稳定的环境和公立学校的家养性质,使其既无变革的压力又无变革的动力。另外一个原因是,学校组织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以后,本身固有一种自我保存的惯性,总是挣扎着想维持已有的传统做法,“以不变应万变”。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一些有强烈变革与发展意愿的学校中,即使提出了学校发展战略,明确了学校发展方向,比如,建设学习型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等变革的想法,但往往都是流于形式,并不能导致学校组织真正地变革和发展。这主要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科学的组织变革与发展的理论指导,使学校组织在面对环境变化时,采取偶然的、被动的、暂时的、盲目的甚至是“赶时髦式”的适应方式,导致学校组织变革的失效或失败。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对学校组织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越来越多样化。学校组织不得不关注和思考,在变幻莫测、混乱交错的环境中,如何进行相应的变革,更好地利用环境所提供的资源和机遇,促使学校与环境之间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系统。学校越是自觉清晰地认识社会变化着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就越能认清变革的方向,有效地利用社会提供的发展条件和机遇,把外在的需求内化为学校的目标,走主动发展的变革之路。

(二)受缺乏弹性的规章制度的制约

学校规章制度的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上级制定的规章制度在学校的实施,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的落实;二是校内规章制度的制订、实施和修改。上级制度的实施也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必要时要制定实施细则和补充规定。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无以成方圆”。这说明任何一个集体,要实现其既定目标,离不开规章制度的有效约束力和强制力。但在现实的学校组织变革中,仅凭规章制度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学校变革是错综复杂的,受学校内外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成文的规章制度难以满足现实的诉求;另一方面,相对于不断变化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来说,与规章制度本身的规范性、程序性、稳定性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因此,学校领导者在强调不折不扣坚持执行规章制度的同时,又要十分注意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富有创造性地运用规章制度。首先,坚持运用制度的灵活性,要克服千篇一律,生搬硬套的倾向。现实中的事情是纷繁复杂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作为规范性的制度都是刚性的,生硬、僵化的作法很难奏效,这就要求领导者加以正确地引导。其次,坚持运用制度的灵活性,要防止执行不力,不讲原则的“假象”。制度对人们的要求,只是一般的标准,人们若以消极的态度执行,虽然表面没违反制度,但往往引起极坏的不良后果。在现实管理中,也有一部分在制度的约束下,能保证工作有序进行,而确有一些人专寻制度的薄弱环节,钻制度不完备的空子,从而使某些错误的东西反而得到制度的保护。

(三)变革中教师主体性的缺失

在学校组织变革中,教师主体性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实践和价值两个层面上:一是教师主体性在实践层面上的“不充分”,具体表现为教师缺少参与学校组织变革的重要决策权,比如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参与学校的课程编制、课程设计和开发、教育评估等权力的习惯性的、无意识的缺失。没有相应的专业自主权,只是盲目地听命于专家和行政工作者的指令,只是一个被动的学校课程的执行者、“技术操作员”和学校变革的旁观者;二是教师主体性在价值层面上的“不合理”,具体表现为将教师主体性的发挥与学校管理者的主体作用完全对立起来。认为,教师主体的过度发挥会威胁到领导的管理权力,所以在许多变革决策过程中,教师缺乏群策群力的激情和动力,领导讲什么做什么,说什么干什么,至于为什么这么做,如何做效果会更好等一系列问题,教师认为这不是他们所能说和所能做的。

(四)学校组织变革理论与变革实践之间的失衡

理论基础的变革必然会影响整个学校发展与变革战略的重新调整。理论上的更新与重建又同样会带来学校管理实践的新局面。理论上的阐释和论证相对于实践中的推行和实施中遇到的困难来说,应该是容易得多。就目前全国上下的课程改革来说,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许多校长和教师是能够理解和领悟的,但在目前的现实条件下却难以实现。并且,随着课改的深入,这种矛盾会越发突出。面对新时代下暴露出的缺陷与问题,学校变革理论与实践之间难免出现失衡。其实,在现代这样急遽变化的时代,一定的失衡现象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学校变革与实践之间的失衡现象,努力通过各项变革方案和措施,调节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使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从失衡走向平衡。

(五)学校组织变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和谐

以提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为标志,中国社会信息化进程加速。由此而产生的效应,远远不局限于资讯系统的空前发展。社会信息化更为重要、深刻和长远的影响,首先在于使人类有可能逐渐以计算机作为重要工具,揭示自己所拥有的最复杂的器官——人脑的秘密,实现人类认识自身中最难实现的超越,由此带来的人类之解放(抑或“毁灭”?)其后果是今日无法预想的。同时,信息技术手段为人类创造出了继自然空间、社会空间、精神文化空间之后的第四个特殊空间——数字虚拟的网络空间。在网络式结构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主动发出、接受和重组信息的主体,他与其它主体之间的关系是积极互动,并在互动过程中同时变化,共同创造网络世界,形成平等合作的关系。这种关系呈现出的组织形态是扁平式的,而非集权式的上下级关系及宝塔式的结构形态。此外,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密切互动,人在虚拟世界的更为自主和主动的存在方式,人际交往平等、沟通密切的关系模式和扁平式的组织结构形态,必将影响现实世界人的存在方式、关系模式和组织形态,从而带来对人的能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解放。在我看来,这是社会信息化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的最为重要的、深刻的价值,也是对于教育培养怎样的人、学校应如何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之最为深刻的启示。

三、管理伦理在消解学校组织变革阻力中的作用

(一)管理伦理能影响和制约学校组织变革基本问题的解决

管理伦理是贯穿于学校组织变革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在变革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为谁变革、变革什么、如何变革这三个基本问题。

其中,“为谁变革”也就是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的问题,这是三个基本问题中最基本的问题,直接和伦理道德相连。对学校组织变革来说,要回答和处理是为社会上大多数学生和家长的需要和利益去变革,还是为少数学生和家长的特权、私利去变革。对于变革主体来说,则涉及利己或利他、局部或全局、个别效益与整体效益等诸多问题。

“变革什么”涉及到变革主体的内容和要达到的变革目标问题,要想使自己的变革产生正价值而不是负价值,就应该使自己的变革客体和变革目标纳入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伦理取向,绝不让变革客体偏离正确的目标,去做那些坑骗家长、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事。因此,变革什么不仅是变革主体有效地配置、合理利用人力、物力、信息资源的问题,也是一个坚持和执行何种价值观和伦理观的问题。

“如何变革”一方面要作好人与物、物与物的技术组合与配置工作,另一方面要作好变革客体中人和人、变革主体与变革客体间人和人之间的合作协调工作。因为,在变革中只有做好人和人之间的协调工作,做到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相容、社会相容,才能实现人和物、物和物间的合理配置。而变革运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关系,建立在运用伦理道德的作用,有效地调节和处理主客体中人与人之间责权利的关系上,如果没有一定伦理规范的规约,没有主客体中人的伦理道德的自律和他律,人与人之间不可能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变革工作很难正常进行。变革伦理道德对于变革主体具有导向功能,它为变革主体确立行为准则,是评价变革行为善恶、好坏、正确和错误的标准。

由此可见,学校组织变革中每一个基本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和伦理道德的作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都离不开伦理道德的协调、规范和引导。学校组织变革活动不仅受技术、物质资源、信息等因素的制约,而且也直接受伦理道德因素的作用。

(二)管理伦理能弥补学校规章制度的局限性

首先,任何一项学校变革都有确定的变革目标,要想使变革目标成为现实,不可避免地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规范、调节学校教职员工的行为。但再好的规章制度也不会是十全十美的,总有遗漏和不完善之处,必然对实现变革目标带来不利影响。再者,规章制度虽然是一个单位或部门制定的,但和法律相比,缺乏强制性、权威性。规章制度是在一定条件下制定的,它要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仅不够合理的规章制度需要变,而且原来合理的而由于客观条件变化而变得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也要变。规章制度作为一种意识往往落后于现实的存在,一般具有滞后性。规章制度的一些局限性单靠规章制度本身很难克服,只有靠管理伦理道德来弥补。因为,伦理道德是靠人的自觉的信念和传统来维持的。具有正确的伦理道德的人,可以发现规章制度的种种局限性,用自己自觉的行动克服这些局限性,从而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之处。

(三)管理伦理能激励和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人的需要及其实现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得到发挥的重要动因之一,人们除了物质需要外,还有精神需要。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这种精神需要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强烈。人们对伦理道德的需要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规章制度使人循规蹈矩,而伦理道德则能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产生无穷的创造力。一个优秀的学校管理者不应靠对教师强加管制,而是通过伦理道德教育,从改善教师的精神状态入手对其加以引导。许多卓越的校长深谙此理。要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伦理道德所起的巨大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四)管理伦理能推动学校组织变革理论和变革实践的发展,是变革理论和变革实践发展的精神力量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源泉和目的,也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管理伦理属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具体到学校组织变革而言,管理伦理是学校组织变革的理念指导。正确的变革意识能够促进学校组织的发展,错误的变革意识则阻碍学校的发展。在正确的管理伦理道德的作用下,必然推动变革实践的发展,从而推动学校组织变革理论和变革实践的发展。进步的伦理道德能够为学校组织变革做舆论准备,论证学校变革的合理性、科学性,批判腐朽落后的伦理道德观念,从思想理论上阐明变革的重要意义,澄清人们的模糊认识,在同错误伦理道德观念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提高变革实践水平。当今,随着社会变革和学校变革的日益频繁和复杂,学校管理者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从管理理念到管理方法都必须不断变革和创新,更需要进步的伦理道德作为指导,予以保证。

(五)管理伦理能稳定和协调学校与社会、学校组织与员工的关系,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现代优秀的管理伦理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管理者应该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重视人的价值,在正确的管理伦理的指导下,能够建立一个竞争有度、互助合作、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使个人的生活、工作、事业、理想等和整个组织统一起来。学校组织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学校组织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相一致,管理者往往使学校组织内部的管理伦理和社会的伦理相适应,使学校组织内部和外部建立一致的伦理关系而保持和社会的协调,这样,就有利于学校组织的全面发展。同时,当学校组织的管理伦理与社会伦理相一致时,也有利于学校组织塑造自己良好的社会形象。因为学校组织的行为符合社会伦理的要求,也一定符合管理伦理的要求。比如,符合学校组织管理伦理的“善”的行为,也是社会伦理所认同和倡导的“善”的行为,这种“善”的行为越多,对社会的感召力越大,美好的形象自然在人们的心目中树立起来,将大大有利于学校组织的兴盛发展。因此,良好的管理伦理是促成个人、组织、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强有力的纽带和桥梁。

标签:;  ;  ;  ;  ;  ;  

管理伦理:消除学校组织变革阻力的有力工具_组织变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