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 安徽蚌埠 233000)
【摘要】总结513例严重刨伤病人采用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进行救治的体会,包括将120院前急救科、急诊科、ICU整合为急危重症医学科,成立专科抢救小组;建立危重医学科人员准人手册;量身定制急救设备如同ICU的“移动ICU”救护车:为避免院前院内交接时遗漏重要病情,节省书写与交接时间,设计了选择填写式绿色通道危重病人交接本:调度指挥中心接到急救电话后通知院前急救人员出车到现场急救,各环节在信息上提前告知下一站做好准备,为创伤急救节约宝贵时间;院内急诊科按伤情预测评估、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监测生命体征、伤情处置、术前准备、检查、转送等组成急救小组分工合作;急诊科与CT室、手术室、ICU、相关专科做好相应的衔接;转运中做好病情监测与生命支持。本组病人急救有效抢救时问为(39.28±6.87)min,抢救成功率85.9%。认为采用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对严重创伤病人进行急救与护理,使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救治、ICU及专科治疗一体化,较好地协调相关科室.避免了多科会诊带来的抢救时间延迟和处理上的冲突,缩短黄金抢救时间,显著提高了急救的护理质量。
【关键词】严重刨伤;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5-0203-02
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是一种集信息网络告知、现场院前救护、院内急诊抢救、手术治疗、ICU监护及专科治疗等融为一体的信息化、整体化、环环相扣的急救新模式。它改变了独立型、院前急救型、指挥型、依托型等常见急诊急救体系存在的因指挥调度、院前急救、院内救治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导致的三环之间的不协调的格局。2007年以来我院采用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对急性严重创伤病人进行急救与护理,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14年6月-2016年11月共收集急性严重创伤病人582例,其中男391例,女性191例,年龄2~78(45.21±11.38)岁。创伤程度按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SeverityScore,ISS)≥16分,为(29.35±6.13)分。致伤原因及主要损伤部位:交通意外403例,坠落伤19例,塌方23例,矿难事故58例,斗殴43例,其他36例。其中开放性损伤397例,闭合性损伤185例。主要受伤部位:颅脑损伤353例,胸部创伤243例。腹腔内脏损伤115例,脊柱损伤165例,骨盆骨折63例。四肢骨折364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本组病例在急诊科有效抢救时间为(39.28±6.87)rain。采用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急救后转重症监护室(intensivecareunit,ICU)213例,直接人手术室187例,转专科治疗153例,留急诊科29例。抢救成功500例,死亡63例,放弃治疗19例。抢救成功率85.9%,死亡率10.8%。
2.方法
2.1 组织管理
2014年,我院将120院前急救科、急诊科、ICU整合为急危重症医学科。成立了临床专科主任、骨干医护人员组成的专科抢救小组:建立了急危重症医学科人员准人手册,对全体人员(包括医生、护士、120司机、话务员)进行了准入培训与考核,理论与急救技能考试过关方能上岗,提高了急诊急救各环节人员的急救水平;院前急救的医护人员必须在急诊科、ICU及相关的临床科室培训,掌握急危重症病人的急救技能:并进一步优化急救流程.重点强调急救人员对严重创伤病人的处置。救护车上配齐急救设备,如气管插管用物、中心静脉置管用物、简易呼吸器、车载呼吸机、除颤监护仪、吸引器及急救用药等。并从德国奔驰汽车公司量身定制了一辆“移动ICU”救护车,车载的急救设备如同ICU,对于不能转运的危重病病人.将移动ICU车移到现场实施有效救治。必要时在“移动ICU”车上进行外伤控制性手术和血液净化治疗。为危重病人转送提供保证。为确保对危重病人的及时救治,120按一线、辅一线、二线、三线、四线排班,司机、医生、护士固定配组。急诊科护士排班采用3班5人制,即每班至少有5人上班。每班有高年资护士担任值班组长。建立了畅通、快捷、安全有效的急救绿色通道制度。为避免院前院内交接时遗漏重要病情,节省书写与交接时间.设计了选择填写式绿色通道危重病人交接本,将患者的一般资料、查体资料、急救措施、急救结果和其他护理内容等项目格式化和规范化,每一环节的记录内容都列入记录单,依次选择和简单填写。
2.2 信息管理
调度指挥中心接到急救电话后通知院前急救人员出车到现场急救;在转回的途中,院前急救人员根据病情提前告知急诊科做好抢救准备,必要时事先通知手术室准备紧急手术;病人到达急诊科后,需要多科配合者.急诊科及时通知相关科室人员到急诊ICU进行控制性手术,或通知手术室做好紧急手术准备。在信息上提前告知下一站做好准备,为创伤急救节约宝贵时间。
2.3 院前急救
重点强调急救人员对严重创伤病人的处置,以救命、保肢、预防感染与安全转运为原则。120指挥中心接到求救电话时.问清伤者详细位置、病人数量、病人情况及联系电话,并告知简要的急救方法。急救医护人员在接到呼救后3rain内出发,在现场,根据患者现有的量化指标如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血压等确定是否行简易气囊人工呼吸、气管插管、环甲膜穿刺、液体复苏等。边急救边快速转运病人,在转运途中持续救治,严密监护病人。转送途中将受伤人数、病人病情及所需急救措施及用物准备电话通知急诊科。
2.4 院内急诊科抢救
急诊病人入科后,由科主任、护士长或当班医生、值班组长组织指挥,采用标准化急救流程,快速救治病人。按伤情预测评估、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监测生命体征、伤情处置、术前准备、检查、转送等,急救小组成员常规分为:A气道支持组,负责吸痰、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B循环支持组,负责胸外心脏按压、建立静脉通路、用药等;C组负责生命体征监护与记录、伤口止血包扎等:D组负责科间联系、安抚家属等。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忙而不乱。根据伤病员呼吸、循环、神经系统的临床表现和病情发展状况.确立以其中一种严重系统或全部作为生命支持的目标。在抢救病人的同时,急诊科医护人员与120医护人员详细交接病人病情、用药、急救措施等.并在绿色通道交接本上签名。
3.体会
3.1 影响创伤急救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急救的时效性“黄金lh”的救治方式直接决定了创伤病人的救治结果。据专家分析创伤病人死亡呈现3个高峰值分布。第1死亡高峰在伤后lh内,其死亡数占创伤死亡的50%。第2死亡高峰出现在伤后24h,其死亡数占创伤死亡的30%。新“黄金时间”理念,不仅仅是指把重度创伤病人从院外转运至急诊科.更恰当的是指在手术室或ICU的创伤病人出现生理极限之前的一段时间,能实现“早期确定性治疗”[4]。
3.2 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是创伤救治的灵魂严重创伤病人病情变化快,各部位损伤相互影响,病死率高。健全创伤救治体系。“黄金时间”内给予确定性处理等有望使早期死亡率下降10%。我院将120院前急救科、急诊科、ICU整合为急危重症医学科。并对全体人员进行了准入培训与考核。提高了急诊急救各环节人员的水平,使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救治、ICU及专科治疗一体化,较好地协调相关科室。有预见性地安排急诊手术、专科救治的衔接工作.改变了独立型、院前急救型、指挥型、依托型等常见急诊急救体系存在的因指挥调度、院前急救、院内救治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导致的三环之间的不协调,避免了多科会诊带来的时间延迟和处理上的冲突,缩短黄金抢救时间,显著提高了急救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何忠杰.创伤急救的新概念:白金10分钟[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4,29(11):1009-1010.
[2]何忠杰。论急救的时效性[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7)659-661.
[3]干建新,沈伟锋.创伤救治模式的相关问题与发展方向[J].中华创伤杂志,2006,22(9):64l-643.
[4]沈伟锋,江观玉,干建新.创伤急救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2):114-117.
[5]张连阳’蒋耀光.努力提高严重创伤临床救治水平[J].重庆医学,2007,36(22):2247-2248.
[6]王正国.创伤救治研究新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2009,18(4):341-343.
[7]姚银春.急性严重创伤的救护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5):98-100.
论文作者:陈廷聪,蒋维娜,姚梅,张玉凤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9
标签:创伤论文; 病人论文; 急诊科论文; 急诊论文; 院内论文; 人员论文; 专科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