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分析论文_敬银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分析论文_敬银春

敬银春(四川省剑阁县柘坝小学校 四川 剑阁 628367)

摘要: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问题意识是人们在认知活动当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之后产生疑虑与困惑的心理状态,这样的心理可以让人们发散思维,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活动便是教师与学生不断提问与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在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与主动性,充分调动出学生的课堂主体位置。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基于此,期望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9)09-211-01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做好问题意识培养准备工作

(一)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教育教学理念是影响教学行为的关键,只有在高水平且适用的教育教学理念支持下,学生才能够积极努力的进行自主预习,进而树立起良好的问题意识。为此,首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职人员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教学期间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保证学生在实际进行语文学习活动期间能够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力。其次,小学语文教职人员必须要准确有有效地认知到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对于问题意识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在课预习阶段要归纳总结出自己在进行语文阅读预习期间所遇到的问题,然后在课上学习期间要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进行学习,认真听取老师对于该项知识点的讲解。

(二)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强化课前预习习惯培养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诸多新型的信息化教学设备以及教学模式逐渐的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当中,这些信息化教学设备及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不仅极大的降低了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时间限制以及空间限制,同时还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捷帮助,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带着问题进行课前预习学习。而为了保证该种教学技术能够有效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首先,小学语文教职人员必须要充分的利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开展微课教育,结合语文阅读文章当中的重点知识以及难点知识制作出10分钟左右的微课小视频,供学生进行预习参照。其次,在制作微课视频期间必须要将问题元素融入到教学视频当中,提出与文章相应的问题,供学生在与其期间进行解答。最后,要引导学生在预期期间提出自己的问题,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以及求知欲,进而保证其能够积极努力的参与到语文阅读学习活动当中。例如,小学语文教职人员在讲解《月光曲》这篇文章之间,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一段微课教学短视频,将月光曲这一曲目作为视频的背景乐,然后结合文章的重点知识内容以及难点知识内容,将解除预习文章的思路,如,通过阅读文章要先了解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了解月光曲这一曲目的创作背景,之后分析文章的核心主旨,并带着疑问的进行阅读学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不仅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对于语文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树立起问题意识,带着问题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进行语文阅读学习。

二、创设课堂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教学活动的成功主要依赖良好的师生关系与课堂环境,而学生问题意识的提高和教师的态度与课堂环境息息相关。因此,教师要营造一个良好且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提问。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平等沟通,建立和谐且自由的人际关系,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的课堂紧张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自身中心的认知,鼓励学生阅读的时候提出疑问,而教师对待学生的提问要认真对待,这样可以更好的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及自信心。

(二)创设冲突问题情景,调动出学生提问的欲望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调动学生的提问欲望十分重要,基于此,教师要创设一个冲突性问题情景,此情景的创设依赖教师的课堂设计,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问与好动的特征,设计多样性问题情景,让学生喜爱上提问。除了某些必要的问题需要教师自己提出,更加重要的是营造一个良好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认知,让学生主动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让学生将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问题认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的时候要重视其直观性、问题性。

首先,直观性。其指的是营造的问题情景要尽可能直观,比如,教师在教学《桂林山水》过程中,可以向学生展示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桂林山水的美丽风景,感受其魅力,教师也可以提问“桂林山水的风景美吗?你们想要去旅游吗?”之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联想进行阅读,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次,问题性。其指的是教师营造出来的问题情景应展现出对立与矛盾,让学生可以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时候,可以在开始让学生想象自己的伯父是怎样的形象,之后带着自己伯父的形象阅读文章,之后将鲁迅先生和自己的伯父进行对比,提出两者存在的区别,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一个深刻的印象,进而对本课讲述的内容深入记忆。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语文教育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已经成为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工作。从现实的角度分析,有效地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能够极大的满足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同时还可以极大的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而保证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能够得到有效地提升。

参考文献:

[1]高玉.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内蒙古教育,2017(09):85-86.

[2]丁亚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意识研究[J].闽南师范大学,2016(09):159-160.

论文作者:敬银春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9月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0

标签:;  ;  ;  ;  ;  ;  ;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分析论文_敬银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