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吉林教学与艺术记录训练的替代_儿童语言训练论文

浅析李吉林教学与艺术记录训练的替代_儿童语言训练论文

李吉林教艺录 以训练替代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李吉林论文,教艺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语文学好了,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各门学科,获取新的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帮助小学语文教师提高实际教学能力,本刊约请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李吉林老师开设了“李吉林教艺录”专栏。

三十多年来,李老师一直坚持工作在小语教学第一线,小学语文各个年级、各种文体的课她都上过,在小学语文“情境教育”方面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探索出一条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途径。李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思索,将从“以训练替代分析”;“让艺术走进课堂”;“让学生走进教材学阅读”;“教学成功的诀窍——情感为纽带”;“关键把学生的脑子教活”等方面向广大读者展示她的教学艺术。

当了几十年语文教师,想得最多的就是学生的得益。我深知学好语文不易,教好语文则更难。怎样教就化难为易,学生得益就多,这是天天琢磨的事。从情境教学的日臻完善,到自己动手编写补充教材,想方设法优化教学内容的结构,及至自己不断习练一个语文老师所需的各方面的基本功,都是为了学生少负担,多得益。正因为思想常常处于这样的状态,对影响学生得益而又盛行多年的“分析法”,感情上总是格格不入。总觉得应以训练来替代分析。这一期就想从这里谈起。

记得吕叔湘先生曾讽喻所谓的“分析法”为“发胖式的分析”。这是何等确切而形象的概括!正是这种“分析法”,使师生陷入了繁琐哲学,严重导致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形式主义。老师滔滔不绝,学生却得益并不多。语文教学的“学文育人”的目标能否落实,让人怀疑。

“发胖式的分析”,注重的是思想内容上的“为什么”,追求的是“挖掘要深”、“分析要透”。一首四句的《就义诗》必定要着力分析“为什么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至于烈士视死如归的形象、气壮山河的气势、忠贞不渝的情感则可只字不提。讲《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要学生分析“四周黑洞洞的,怎么容易碰壁?”“鲁迅先生为什么容易碰壁?”“鲁迅先生为什么不怕碰壁?”如此等等。从众多的类似的课中,不难看出“发胖式的分析”,忽视了语言文字的咀嚼,忽视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语文学科作为“独当其任的任”,就在这“详尽的分析中”落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在这没完没了的分析中被丢掉了。日复一日,课复一课,岂能不影响学生的得益?

那么,如何通过一堂堂语文课,让学生学到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本领,获得充分的发展呢?那就得以训练替代分析。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历练。”体育名星、艺术大师,他们的老师再出色,也不能替代自己的苦心修练,否则就没有他们的成功。中国的俗语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用最通俗、最精辟的语言,阐明了训练的重要,训练持久的重要。

现阶段,“发胖式的分析”已受到许多语文老师的摈弃;语文课强调训练,已形成共识。这是可喜的转折。不过,在提出以训练替代分析的同时,就必须强调追求得法有效的训练。只有得法的训练,才能事半功倍。因此,我们应很好地研究“练什么”、“怎么练”。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索,就语文教学的训练,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突出以词句为主的基础训练。

字词句篇,都是语文基础的重要方面。为提高训练的效率,必须突出最基础的基础训练。什么是最基础的基础训练呢?那就是遣词造句的训练。没有遣词造句的基本功,就谈不上语文基础。现在似乎很习惯将字词/段/篇,分别划分低、中、高年级的训练重点,这是欠妥的。遣词造句的功夫,尤其是我们汉语语言的词汇句式,仅一、二年级,学生是很难学到手的;必须在中高年级继续巩固加深。就拿讲读课文来说,无论是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都是在很大的程度上通过理解关键词句进行的。因为作者正是通过这些词句去展示主题,抒发自己的情怀的。这就离不开“咬文嚼字”。而值得咬嚼的,也就是那些牵动全文的关键词句。“语感”的教学也就随之融入其中。例如《燕子》一课中,描写春天的杨柳特别精彩,文中写道:“阳春三月,下过几阵蒙蒙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句中这些带点的字眼就得咬嚼一番。教学时,老师让学生看看图,读读文,先要将句中的主要词语划下来,让学生掌握句子的主干,即,“三月,下过雨,风吹拂着柳。”再让他们对照课文读读比比,引导他们体会“‘雨’前面加上‘蒙蒙的’、‘细’,你有什么感觉”。老师的点拨使学生储存在大脑里的春雨的表象顿时清晰起来,他们联系“补充阅读”所学的课文说:“这就写出了春雨的特点,像朱自清的《春》里所写的,像牛毛,像花针。”有的还说:“就觉得春雨轻轻细细,迷迷蒙蒙,这给人润物细无声的感觉。”接着再让他们品味:一个是“风吹拂着柳”,一个是“微风吹拂着柔柳”,在“‘风’和‘柳’的前面加上‘微’和‘柔’你觉得怎么样”?孩子们仿佛看到那情景似地说:“我觉得柳枝轻轻地摇动起来了!”“有一种春风杨柳万千条的感觉。”再加上“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生动比喻的体验,更感到把柳树写活了。这些是通过咀嚼词语获得的真知。他们对语言的敏感和鉴赏,常常就在这一词一句的比较、推敲中有所领悟,有所提高。

在词句的训练过程中,老师还应结合课文,经常让学生学习有关的句式。例如《小音乐家扬科》,第二节中写小扬科对音乐的酷爱,真是乐声无所不在。课文用了“扬科很爱音乐,无论走到哪里,他总能听到乐声”,以及“凡是乡村里能听到的一切响声,他都注意听着,他觉得都是音乐”。教学时,老师先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一句,概括全段内容。接着用演绎的思路,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出示句式分述:“扬科来到__,听见__。”为使学生感受真切,要求用上恰切的象声词。

孩子们很高兴一句一句地描述着:

“小扬科来到树林里,听见‘噢咦、噢咦’的声音。”“小扬科来到小河旁,听到青蛙的‘呱呱呱’的叫声。”“小扬科来到果园里,听见麻雀‘唧唧喳喳’地为他歌唱。”通过句子训练学生具体感受到扬科对声音的敏感,对音乐的热爱。有了这样的基础引导学生用上课文中出现的“无论……都……”“凡是……”。先总说一句,然后分说几句,再归纳总结。出示句式为:

总 “无论……总……”

↓ 扬科 他来到__,听到__;

分他来到__,听到__;

↓他来到__,听到__。

总 “凡是……”

这种抓住关键词句的训练,不仅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而且引导学生将知识及时加以运用,遣词造句乃至组段的能力便可随之得到培养提高。

二、加强应用为目的的整体训练。

学习总是为了应用。学校开设语文课程,很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并且及早地让他们去掌握。工具怎么掌握,靠运用。通过运用由生疏达到熟练。老师再精湛的讲解也是无法替代的。多少年来,“发胖式的分析”占据了学生学习语文、掌握语文工具的时间。越趄代庖,学生书读不通,文章写不顺,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现在重新提出要加强训练,可算是切中时弊。但我又特别想到要注意加强应用为目的的整体训练。因为语言文字本身的应用带有鲜明的整体性。要说、要写、要听、要读,不可能是一个字一个词,而是整段、整篇的。再从教学现状看,训练仍存在着两种情况:一种是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单项训练;一种是以实际应用为目的的整体训练。前者是以习题为主要形式进行的,就拿词的训练说,有给词语写注解,有看注解写词语,有填写同义词、反义词,有选词填空,有修改病句中的不当词语,当然还有希奇古怪的词的练习。要说出“河水很深”“情感很深”的“深”有什么不同的含义;要把“窝”“是禽类或其他动物的巢穴”的解释背下来抄三遍,便是其中很突出的例子。这似乎也可称为“训练”。但如此训练,就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使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因为它违背语言文字整体应用的普遍规律;而且这种单项的孤立的训练,进不了儿童的意识,语文教学“教育”与“发展”方面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因此,训练必须根据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应用为目的,加强综合训练,强调训练内容的整体性。

谈到语文的应用性整体训练,就要强调能听会说、能读会写能力的培养。而这些能力不是靠单项习题式的训练能培养起来的;而主要是凭借教材,抓住重点,针对课文特点反复的整体训练形成的。训练要贯穿讲读课文之中,即“训练”要成为语文教学的主线。首先课文要反复阅读,出声朗读,精彩的片断要背诵。可以说不读书就学不好语文。“多读”是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的精华。从古至今,凡语文功底深的人,无一不是博览群书、反复吟诵名家名篇的。我常常想,老师可讲可不讲的则应不讲;可问可不问的,则应不问。留出时间来让学生自己动眼、动口,诵读课文,两耳听读,输入大脑记忆仓库。学读多了课文上规范化的语言,就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地成为他们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的一部分。当然读书必求理解。老师在学生读前、读中、读后,用最简洁、最有效的办法,紧扣课文精华所在加以指点,引导推敲,那学生得益远比“发胖式的分析”强多了。因为阅读是整体的,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学词、学句、学段、学篇,又可反复认读汉字。倘若老师能根据应用的种种形式有意识有计划地分步训练,精读、略读、默读、朗读以及速读、跳读、猜读……,读后又有要求,或说大意、说要领,或根据体裁特点作简要复述;或作创造性复述等等,那得益就更多了。这样在老师的指点下,学生自己多读多讲,学生阅读能力的理解、速度、记忆的水平便可以迅速提高。学生时代以及工作后就能根据需要,或细读,或浏览,或摘抄,能较快较为准确地获取信息。再说读书的习惯、对书籍的热爱,也必须在多读中培养起来;不读或少读书者,怎谈得上爱书。说到底这就不止是语文的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再谈“写”。现在小学生负担不轻,每天都有很多笔头作业,一个字写十遍,词语抄三遍;课后问题一条一条写好答案,如同试卷一般。练习了这么多的“写”,就是简单的记叙文写不通。我们的学生长大了,需要用文字与社会作书面交流,这就必须具有综合运用字词句篇的能力去表情达意。而不是去用一个词造一个句子,出一道题写一个答案。因此,在加强训练的今天,必须从应用出发,减少单项的书面练习。应该让学生写日记,写短文。我曾经教的一个实验班就很少做单项习题,而是让学生从一年级起,每日写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二、三年级让学生每天观察周围世界,写百十来字的观察日记。三年下来,全班每个学生的短文都可做到书写工整、语句通顺、条理清楚。由于写的内容又与他们的实际感受紧密相联,学生写作的兴趣也随之培养起来。写的日记、短文还很生动,富有儿童的情趣。我还十分注意应用文的训练,结合课文或儿童的生活,学写便条、写书信、写读后感、写黑板报稿、广播稿、小报导、实验小报告,这些生活中常用的文体都有意识有计划地训练。这样最基本的学习和工作需要的记叙与说明的能力,学生都逐渐具备。

除读写外,“听说”也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说”,在当代社会,人的交流许多是通过口头进行的,因此还应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作各种形式的语言训练,可以让学生担当小记者、讲解员、广播员、裁判员、老师、父母等儿童感到十分亲切的角色。当然也可以是富有童话色彩的角色,让他们带着饱满的情绪,作描述性、说明性、评判性、辩论性的语言训练。学生在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当众发言顾忌最少的年龄阶段大胆地训练,效果往往是令人满意的。

三、注意结合感知为媒介的思维训练。

无论是以词句为主的基础训练,还是以应用为目的的整体训练,都应当目的鲜明地进行思维的训练。因为语言文字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符号,而是与社会、与人的思想、情感、智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语言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儿童学习语言必须与对世界的认识结合起来,需要激活形象思维,需要丰富语言资源,需要拓展儿童的视野,把观察、思维与语言三者融为一体进行训练。那种没有感知为基础的语言训练,忽略儿童思维发展的训练,必然是抽象的,空洞无物的,最终则达不到提高语言能力的目的。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应考虑到如何通过语言的训练来发展思维,或通过思维的发展来提高语言能力。可以说,这是整个语言训练的一个核心问题。多少年来,我站在讲台上,每日面对着一个个生龙活虎般的学生,望着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睛,我总觉得那里面蕴藏着多少智慧。老师就要点燃它,而不是泯灭它。于是,我总是想方设法,让全体学生积极动脑筋、迅速动脑筋、喜欢动脑筋。努力做到以“活”促“实”,“实”中见“活”。有人说,我把“孩子教聪明了”。我说“孩子本来就是聪明的,理应把他们教得更聪明”。我的指导思想就是:着眼发展,着力基础。

那么,怎样在语言训练时,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这就有“源”的问题。即思维的对象,也可以作为语言的材料。儿童的悟性都是通过感觉实现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就说过:“在感觉中没有的东西,在理智中也不会有。”儿童总是凭借他们的感官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获得思维、语言的源泉。我们的语言训练就应努力与其源泉沟通,而媒介便是儿童的感知。当然,天长日久地引导儿童在大自然中,到大千世界里去,使儿童生活的积累日益丰厚。这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课堂训练中也同样应该丰富儿童的感知,让他们感官兴奋起来,去听、去看、去触摸。在儿童感知客观事物或进入美好的情境时,儿童的思维便有了直接的基础。这种以感知为媒介的思维活动、语言训练,儿童一般表现得主动而积极。例如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第三节讲到“要是碰上阴雨天,大树也会来帮忙……”教学时,老师首先考虑的是丰富儿童的感知,生动地描述情境:“一个阴雨天,雏鹰旅行队的小胖迷了路,太阳躲在云里,怎么办?……”接着请学生分别扮演迷路的小胖和大树公公。大树公公头戴一个绿色的高高的头饰,向南而立。头饰南半边插着稠密的树枝,北半边插着稀疏的树枝。孩子们一见欣喜若狂,不知不觉进入了情境,仿佛自己就是迷了路的小孩,仔细观察大树公公,请大树公公帮忙。大树公公不仅做了明确的回答,还提出了“为什么我的枝叶南面稠北面稀?”老师随即出示AB两种句式:“因为__,所以__。”“__是因为__。”生动的情境启发了学生的思维,领悟了其中因与果的逻辑关系,也很自然地进行了因果关系的句式训练。“稠—稀”“稠密—稀疏”反义词训练也在其间不费气力地进行了。这种训练是思维的训练,也是语言的训练,而且由于感知做媒介,儿童便产生了表达的动机,这样就可伴随情感进行训练。情感的作用,使训练往往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想,现在强调训练,不能够以“量”求“质”;而应是“量要少”,“质要高”,充分地激发、利用儿童情感,使之主动地练,高高兴兴地练。

总的说来,以训练替代分析,一切要从学生发展出发,加强基础。做到五练:突出重点练,体现特点练,持续连贯练,多种形式练,激起情趣练。做到以训练推进教学过程,以训练强化知识的运用,以训练促进儿童的发展。

标签:;  ;  

浅析李吉林教学与艺术记录训练的替代_儿童语言训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