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一体化: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用论文,经济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6)02—0139—06
国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打破地区经济壁垒、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必然要求,而信用一体化则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一、信用是软实力
“软实力”是包括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政治价值的亲和力、文化的感召力、制度的凝聚力、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力等。在发展的前期,人们可能更多地侧重于硬实力的提升。而当以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软实力的提升就应放到应有的高度。因为,没有软实力的相应提升,硬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受到观念、意识的限制。没有了软实力的包容性和吸纳力,硬实力将失去必要的支撑。
信用既是文化、制度,也是政治经济的影响力,是重要的软实力。
1.信用已经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和重要的市场竞争力,并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影响。
当年邓小平在视察上海时就告诫我们:“只要守信用,按照国际惯例办事,人家首先要会把资金投到上海,竞争就要靠这个来竞争。”① 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是信用与品牌的竞争,而品牌由信用凝聚而成,没有信用的企业是没有客户的企业,它必将失去所有未来发展的可能。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其实也是一个市场主体,信用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就是生命,没有信用,就没有市场;没有信用,就没有交换;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没有信用,竞争者终究会被市场无情的淘汰。正由于诚实守信具有强烈的主观认同性和高效的整合力,符合人类共同的审美目标,所以它才成为古今中外人心向往的大规则。成为与市场经济法规制度相适应的经济道德基石,成为我们的一种行为方式,成为建立在信息充分披露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运行体系。只有当我们自觉地将道德和法律制度上的约束化为日常的自觉行动,并且将这种行动转化为社会运行的体系,才能够降低交易的成本,减少城市管理的代价。因而,信用这种独具魅力的无形资产,将成为区域经济新一轮发展的软实力。
2.信用建设对巩固一个地区的市场基础,树立形象,创造投资环境,促进地区经济的长期、稳定、协调发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的投资软环境。
在传统观念中,常常把商场比作战场。但商场毕竟不同于战场,战场意味着你死我活,不共戴天,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而商场是建立在诚信与合作基础之上的,追求的是互利互惠,是大家共赢。由于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大部分交易都是以信用为中介的交易,因此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灵魂。信用是经济生活中对交易双方合法权益的尊重与维护。普遍的守信行为是交易顺利进行、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没有信用,或缺少信用,契约关系就不能维持,社会经济关系的网络和链条就会发生紊乱、失调乃至断裂。要形成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实现较高的经济运行效率,就必须强化信用,加强信用建设。信用发展到什么程度,契约的可靠性就达到什么程度,经济制度就完善到什么程度,体制的效率就达到什么程度。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投资的软环境就达到什么程度。
现在外商投资最关心的是什么呢?软环境。而投资软环境的核心是:法制、诚信、效率、服务。投资软环境建设是提高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对外开放水平,扩大利用外资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有人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资本总是向投资环境优良的地方流动和聚集。”这话很有道理。我们现在有一个陈旧的合作理念,认为只要招待好、政策优惠、土地便宜,外商就一定会来。不对!这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做法。现在不同于过去,外商关心的是法制,是诚信,是效率,是服务。有一种说法非常形象,那就是“企业会用脚对环境进行投票。环境不好,企业拔腿就走。”创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是扩大开放领域,提高开放水平的前提条件。利用外资的竞争,实质上是投资软环境的竞争。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和地区竞争力、凝聚力、影响力的强与弱,发展形象的好与坏,开放与投资环境的优与劣,不仅取决于经济结构、产品质量、地理环境、交通状况以及消费市场等硬件环境,更离不开软环境,社会信用环境作为投资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维系市场各经济主体之间经济关系的重要纽带,将直接影响到投资环境的好坏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的增长与减少,进而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对外开放形象和经济的发展水平。市场经济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发展市场经济,必须首先从抓好信用体系建设、优化信用环境做起。济南、青岛等8城市实现信用信息一体化,对于优化招商引资环境,提高城市诚信度都产生了重要作用,还大大提高了政府效率,节约各种社会成本。这些都说明信用是投资的软环境。 软环境也是软实力。
二、信用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信用一体化就是推进区域内的信用联动机制,建立健全信用体系,让信用融入区域内的经济生活之中,成为增进区域软实力、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基本保障。
2004年5月,长三角16城市的市长或代表,在浙江湖州市共同签署了中国第一份区域性政府间的“信用宣言”——《共建信用长三角宣言》(简称“湖州宣言”),2005年4月,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的政府信用管理部门在浙江宁波签署了一份《沪苏浙信用体系建设区域合作推进方案》(简称“宁波方案”),明确了打造“信用长三角”的工作机构与协调机制和推进三方信用合作的“时间表”。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是世界正在迅速崛起的第六城市群,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表现在总量大、增速快、活力强。他们所签订的“湖州宣言”和“宁波方案”表明:信用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向纵深推进的必然要求。
第一,经济一体化在本质上是市场机制作用的过程,经济一体化以市场化为前提。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建立在错综复杂的信用关系之上的经济。市场经济越发展,信用关系越复杂,买卖、借贷、租赁、雇佣、信托等经济关系都要靠信用维系,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每个市场主体必须遵守的信用规则和法律规范,以约束和强制市场主体的行为。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失去了信用,交易的链条就会断裂,市场经济根本无法运转。因此,普遍的守信行为是交易能够进行、经济能够运转的前提,也是每一个企业立足于社会的必要条件。任何现代社会都需要一整套严格的信用管理体系。只有在这一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稳定可靠的信用关系,市场经济才能稳定运行。市场经济之所以应当是信用经济,同时也因为市场体制本身就蕴含着对市场主体的信用要求。从商品市场的买卖到资本市场的借贷,从要素市场上的交易到证券市场上的支付等等,无不需要因自愿和重复而产生出商业社会所需要的道德即商业信用。一方面,市场交易具有自愿性,必然要求只有在双方都觉得有利可图的情况下交易才能进行。另一方面,市场交易具有重复性,某个交易者在某一时刻可能具有欺诈性,但他不可能在同一地点和同一时刻再欺诈同一对象,所以出于自我利益最大化和长期化,交易者自然要形成一种重信用的习惯。再一方面,市场主体只有讲信用才可能获得牢固的伙伴,才可能有品牌形象的树立,才可能进行规模扩张。
第二,经济行为只能在一体化的信用框架中进行。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普遍性的经济体系,统一市场不可能建立在分散的、个别的信用系统之上。商品、服务、资金、信息的全球性流动使得世界市场成为一个不断扩大的统一的整体,信用规则将在全球范围内发挥作用,这意味着参与经济一体化的国家和地区都必须遵循同一种信用体系。这种体系一方面与各国各地区的信用传统有若干关联;同时,它要面对统一的市场,所以又不只是某一国家、某一地区信用体系的扩大,而有其全新的规范和制度。从而参与经济一体化的国家和地区,必须也只能按照统一的信用标准进行现代信用建设。纵观世界经济活动,国际市场上的各种经济纠纷或冲突经常出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虽然都接受了国际市场的普遍规则,但因为它们原来就有不同的交易习惯和信用传统,所以在具体实践中就可能对同一规则作出不同理解和解释,相互之间出现分歧和偏差。只有经过长期的磨合,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主体才可能减少矛盾,也只有到那时,一体化的信用体系才真正确立并得到认真实践。长期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行政区经济”的发展态势,它表现为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行政区经济加剧了不同行政地区经济自成体系,信用建设也各不相同,各具特色。因而,冲破行政管理体制的界限,以市场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并由宏观调控组织引导,建立一体化的信用制度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第三,信用一体化对参与区域内竞争的企业和个人是一种公平。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竞争。信用一体化对参与区域内竞争的企业和个人是一种公平。一方面,共同遵守信用,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才能在同一舞台上合理竞争。经济一体化的直接后果之一,是竞争的空前激烈,市场竞争、商品竞争、技术竞争、人才竞争等等都会加剧。这些竞争原则上应当是理性的竞争,对话和谈判是解决矛盾和冲突的主要方法。而对话和谈判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一体化的信用。另一方面,遵守信用一定程度上使各地区获得了一个相对平等的机会。只有恪守信用,在市场上才可能赢得较大的发展空间,争取自己合法的利益。长三角一些地方在政府采购招标中,规定参与竞标的企业必须提交信用报告,最后中标的往往是信用资质优良的企业。
三、信用一体化面临的挑战
中国是大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中国要在全球化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进行慎重的战略选择。由于目前的中国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脱胎而出的,信用建设,特别是信用一体化建设才刚刚开始。中国面临信用一体化的挑战。
1.无论是参与全球化还是区域经济一体化都面临信用问题。
在区域经济合作中许多地区都提出要积极参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但是,无论是参与全球化还是区域经济一体化都面临信用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市场经济体制所代替。在社会经济转轨时期,由于体制原因和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个人信用、企业信用乃至政府信用的缺损。假冒伪劣产品冲击市场;偷税、漏税、走私、骗汇、骗税;合同违约,商业欺诈,欠债不还,三角债、多角债,逃废银行债务;财务失真,做假账、搞两本账;假数字、假政绩、报喜不报忧等等。凡此种种,正侵蚀着经济肌体,成为妨碍我国经济正常运转的严重障碍,它不但影响社会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而且增加企业的交易成本、破坏企业的正常经营,导致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严重影响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影响我国对外开放的整体形象。世贸组织总干事穆尔尖锐地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从长远看,最缺乏的不是资金、技术和人才,而是信用,以及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的机制。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而重视信誉与诚实,同样也是为全人类所共同推崇的一种为人处事的优秀准则,无论东方或者西方,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信用”二字,是整个社会经济得以良好运行的不可或缺的游戏规则。正因为如此,当今世界,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把“信用”作为对企业和个人的基本要求,从伦理上加以引导,从法律上加以规范。但是不可否认,一段时期以来,在我国的一些地方,“信用”原则已被不少企业甚至一些政府部门抛到了脑后,不讲诚信的事例屡见不鲜。震惊全国的安徽阜阳毒奶粉案、陕西西安宝马体彩案等,便是典型的例子。这类事件的出现,不仅严重损坏了地区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和企业的形象,也给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有形和无形的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市场失序。这表明无论参与全球化还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我们都面临着信用的挑战。
2.无论是跨越式发展,还是常规发展都面临信用问题。
在区域经济合作中许多地区都提出要实施跨越式发展。这自然是无可厚非的。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优势,只要扬长避短,在某些领域和某些产业尽快提高国际竞争力,争取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据较为有利的地位,是完全可能的。现代技术的发展弱化了经济领域自然资源的优势垄断,非物化的信息资源成为新的优势资源。与自然资源不同,信息资源的高流动性和跨时空性特点,改变了自然资源的地域指定性特征。这就意味着,发展高新技术没有地域垄断,也没有不变的“先行者”,高新技术与产业的有机结合,可以创造出后来居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奇迹。因而,必须寻找、挖掘现有的优势以争取获得信息资源和高新技术。全球化竞争是综合性竞争,在自然资源、金融资本的竞争外,还有社会资本竞争。社会资本说到底,就是社会信用。为此,必须发挥包括信用在内的商业道德、人文优势,避免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弱势,占有和掌握跨越式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非物化信息资源。所以如果没有良好的信用,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是不可能实现的。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真正能实现超常规发展的只能是少数地区,多数地区经济发展仍要走常规发展的道路。这不仅仅是经济条件的制约,还包括人力资源条件、社会文化条件等多方面环境的制约。经济发展应当正确把握常规发展与跨越式发展的关系,着眼于从常规发展中寻求跨越的机会。但是,跨越式发展也好,走常规发展的道路也好,都有一个学习、借鉴外国经济体制和技术的问题,如果我们没有信用或信用不够,学习借鉴就成了一句空话。由于我们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不够,致使一些国家实行技术封锁,就是一个教训。因而,无论是跨越式发展,还是常规发展都面临信用问题。这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四、信用一体化的基本思路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现在到了转型的关键阶段,软实力就变得愈加重要。我国提出的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三大目标和排序,也说明了发展国家软实力已经提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上。毫无疑问,我国地区间的经济一体化,面临信用建设的挑战。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必须用一体化的眼光审视区域性合作的一切,而且在于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信用一体化。鉴于目前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相对不完善,信用建设应当成为建立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当务之急。我们应当把国内区域性的信用一体化作为全国信用一体化的重要起点。作为参与全球化和世界区域信用一体化的重要起点。那么,应当如何建设国内区域性的信用一体化?在信用一体化的过程中,政府信用是关键,企业信用是重点,个人信用是基础。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各地区政府要形成五大共识:一是在建立各自区域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分工协作,探索建立区域性信用体系建设合作机制和信用信息共享模式;二是采用基本信用无偿查询、增量数据定制访问、技术实现互通共享的方式,最大限度实现信用信息的互通共享,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制约的区域联动机制;三是确定信用信息交换的元素、格式标准、流程、周期、技术实现方式、安全保障、运行制度等,推动信用产品的互认交换;四是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依法合理使用共享信息,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承担相应责任,履行保密等义务;五是建立区域信用信息共享和交换工作协商机制,共同培育和发展信用市场,统筹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使信用真正成为区域内共享的社会优质资源。(参考《长三角地区“信用一体化”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约》新华网2005年04月14日)具体来说:
1.政府要高度重视
政府信用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重心,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础。在经济体制转型、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的时期,应以政府公信力为突破口,以政府信用为骨干支撑起市场经济信用大厦,带动社会信用状况尽快好转。因此,当务之急要大力提高政府信用程度,着力打造信用政府。在信用体系建设中,各地政府都必须高度重视,积极支持。一要各级权力机关、职能部门要“言必信,行必果”,作信用的示范者,给民间信用做出榜样。保持政策上连续性和稳定性,力戒为所欲为、朝令夕改、失信于民。二要积极推进各地区间信用体系建设与合作,促进区域间的信息共享。努力建设信用政府。三要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规范行政行为,严格依法行政,树立诚信政府的良好形象。履行好引导、建设、监督、管理职能,推进社会信用环境建设。四要进一步开放市场,打破地区封锁,消除地方保护,努力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大市场,促进各种要素在区域内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形成“一处守信、处处得益,一处失信、处处制约”的区域信用联动机制。
2.加强区域性信用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首先是减少遵从诚信道德行为的代价和成本,不能使诚信者总是成为事实上的吃亏者。不能使违反诚信道德有利可图,这就需要社会制度安排能够保障最起码的公平与正义。要有严格的惩罚和激励机制,要在制度和法规上保证诚信者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失信者必须承担其相应的责任,社会不仅要对其予以舆论谴责,更要其付出经济上的代价,甚至刑事上的惩罚。完善的机制与严格科学的管理相辅相成。近期国内外一些大公司失信的实践证明,若企业内部管理没有建立良好的“防火墙”机制,没有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对经营权力没有严格的约束机制,在问题发生时不能及时纠错,再大的企业也很难在利益面前始终保持清醒。为此,一要出台区域性的关于征信数据开放和规范使用征信数据的法律法规。首先,应该建立界定数据开放范围的法律或法规,其中包括必须开放哪些数据,以及对不依法开放数据的机构如何惩罚;其次,应尽快出台关于界定数据保密范围的法律或法规,即在强制性公开大部分征信数据源的同时,确定必须保密的部分,以及确定征信数据经营和传播的方式。二要加快建立关于公民和企事业单位信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尽快建立和完善有关信用的区域性法规,逐步形成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对偷逃税款、恶意违约、拖欠债务、商业欺诈和假冒伪劣等行为,形成制约体系。对守信用的企业、单位和个人,给予最大授信,使诚实守信逐步成为市场规范和社会规范。三要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中介机构以及专业征信机构,建立和完善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
3.积极营造诚信社会
在市场信用体系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强化社会和舆论监督,有利于催生社会诚信意识和长效需求。为此,一要采取有效措施,运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普及信用知识,着力解决信用观念淡漠的问题,在公民中牢固树立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念,在企事业单位中建立良好的信用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诚信的良好氛围。相互借鉴信用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统筹推进信用建设的步伐,使信用真正成为区域内共享的最优质的社会资源。二要发挥道德舆论的监督作用。公开并传播特别是恶意失信者的记录,形成社会联防,使失信者受道德良心的谴责、审判,为社会经济交往对象所不容、鄙弃,使失信者名誉扫地,以纠正失信行为,使失信成本大于守信成本。使诚信为荣、失信为耻的观念在社会生活和经济交往中为绝大多数公民所自觉恪守。
4.成立区域性的信用管理协调部门
建立一个区域性的设置科学、机制灵活、管理规范的社会信用管理机构,是建设信用一体化的必要条件。信用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有必要的法律保障和科学的行业标准,需要有数据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需要有独立、公正、客观的第三方征信机构,还需要有完善的教育、科研和推广体系,这些都亟须政府成立一个部门——区域性的信用管理协调部门,对区域内信用体系建设加紧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协调、以避免条块分割、地区保护等体制性因素带来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这样有利于协调各部门各地区的关系,进一步整合信用数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也便于各地的工作开展,从而有效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注释: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3。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软实力论文; 社会信用体系论文; 经济一体化论文; 经济论文; 企业信用论文; 信用政策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建设投资论文; 经济学论文; 软环境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