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增长质量及其改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230(2003)01-0035-05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重视经济增长质量的改善,克服只讲经济增长速度,忽视经济增长质量的倾向。
一、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因素
(一)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生产和经营的效率,是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第一个因素。其他条件不变,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质量按相同方向变化。
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是:第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加快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进程。劳动生产率是现代化水平高低的一个基本标志。劳动生产率水平越高,国家现代化水平就越高。劳动生产率是衡量一国技术水平、劳动者素质水平、劳动者熟练程度、经济管理水平的综合性指标。第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是指国家经济实力、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协调运行、经济安全等的已有状态,是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内容。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这是因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社会财富,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保障经济安全的不可缺少的条件。第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经济效益高低直接决定经济增长质量高低。这是因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生产同量产品消耗的过去劳动增加和活劳动的减少,但消耗的总劳动减少,或者在消耗同量劳动的情况下,生产出更多产品,从而提高了产出,减少了投入。第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特别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农业和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业劳动力、工农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减少,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增加,实现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高级化是社会主义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重要表现之一。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劳动者工作时间缩短,闲暇时间延长,人的全面发展加快,劳动者收入增加,消费品数量、种类、质量不断提高,消费行为更加文明,经济增长质量提高。
(二)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第二个因素。其他条件不变,经济效益越高,经济增长质量越高;反之,经济增长质量越低。其计算公式为:
经济效益=销售收入总额/(固定资本总额+流动资本总额)
经济效益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是:第一,提高经济效益,可以保证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速度,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第二,提高经济效益,引起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由于技术进步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因而技术进步的过程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实质上是资源配置比例的变化。资源配置比例的变化,引起产品供给比例的变化,从而引起供给和需求平衡的破坏。如果供给和需求在总量上和结构上不平衡,就会引起资源的浪费,经济增长质量的滑坡。我国按照国民经济加快现代化的要求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结果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第三,提高经济效益,引起产品质量的提高,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提高经济效益,狠抓了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使经济增长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就业率
就业率是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第三个重要因素。就业率是就业劳动者人数同需要就业的适龄劳动者人数的比率。其他条件不变,经济增长质量与就业率按相同方向变化。
就业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第一,就业率决定劳动者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就业率越高,劳动者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越高。如果劳动者大量失业,社会劳动者就有相当部分不能参与社会经济过程,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降低经济增长质量。第二,就业率影响劳动者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稳定。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从而生活水平,主要取决于他们提供的劳动量。而他们提供劳动量的前提是就业。社会就业率越低,失业人数就越多,劳动者整体生活水平就越低,特别是失业人口的生活水平就会绝对下降,导致经济增长质量下降。第三,就业率影响资本积累。为了提高经济效率,社会必须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市场在对劳动力资源配置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不适合市场需要的劳动力抛向失业队伍。为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需要,国家必须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来源于劳动者提供的剩余价值。就业率越低,失业人口就越多,社会保障基金就越多,剩余价值中用于社会保障基金的部分就越多,用于资本积累的部分就越少,从而降低经济增长质量。
(四)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
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是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增长质量的第四个因素。居民消费水平是指居民消费总额同社会总人口的比率。居民消费质量是指居民消费的优劣程度,它是所有影响居民消费质量因素权数的总和。其计算公式为:
居民生活质量=就业水平权数+收入水平权数+平均预期寿命权数+婴儿死亡率权数+成人识字率权数+医生负担率权数+人均每日摄取热量权数+生活环境指数权数
1.居民生活质量权数的确定。为了计算生活质量权数,首先,要选择反映生活质量的主要指标。我们主要选择了上述8项指标。其次, 要赋予每项指标相应的权数。具体办法是令8项指标总权数为100;根据各项指标对生活质量影响的程度大小赋予相应的权数。我们赋予8 项指标的权数分别是:就业水平15,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0,平均预期寿命10,婴儿死亡率8,成人识字率10,医生负担率10,人均摄取热量12, 生活环境指数15。再次,确定每项指标的实际权数。具体办法是设定每项指标的标准数,它一般由中等发达国家的标准确定,然后根据考察期的实际指标确定实际权数。例如,人均GDP在中等发达国家为1290美元, 中国2001年人均GDP为900美元,中国人均GDP实际权数=20×900/1290=13.95,其他实际权数的确定以此类推。最后,将各指标的实际权数相加,即得生活质量总权数。
2.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质量对社会主义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是:第一,提高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第二,提高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是社会主义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强大动力。马克思指出:“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因为“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买方市场已经形成,通过拉动消费需求带动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第三,提高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劳动者素质提高是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第四,提高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优化,是社会主义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重要表现。消费对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先导调节作用,产业结构的优化,必然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失衡,可以通过消费结构的调整来调节,这是因为,消费需求和消费需求的结构,对生产发展和产业结构具有导向作用。
(五)收入差距的合理程度
收入差距合理程度,是指能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不引起两极分化的收入差距。它是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第五个因素。社会主义经济性质决定了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富裕的目标,实现社会公平,消除两极分化。但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时同步富裕,否则,就会丧失效率。因此,共同富裕通过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保持合理收入差距,从而提高经济活动效率来实现。可见,收入差距的合理程度,也就是效率与公平的协调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只有当高收入阶层收入增长率大于低收入阶层收入增长率,且高低收入阶层收入增长率均大于0而小于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时, 才能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协调,保持合理收入差距,从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收入差距合理程度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是:第一,社会收入差距合理程度影响经济效率,从而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社会收入差距不合理,即社会收入差距过大或过小,都会阻碍经济效率的提高。社会收入差距过大,特别是地区收入差距过大,就会使低收入者或落后地区丧失追赶高收入地区的信心和能力,坐等国家救济,挫伤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阻碍经济效率的提高。社会收入差距过小,平均主义盛行,也会挫伤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发挥,阻碍经济效率的提高。只有社会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区间,才能激发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保证较高的经济效率。第二,社会收入差距的合理程度影响社会稳定。社会稳定程度影响经济效率,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状态,从而影响经济增长质量。收入差距过大,超过了社会的容忍度,就会动摇广大社会成员对整个社会规范和社会秩序的信任和遵从,特别会使过低收入阶层不安于现有社会秩序,要求改变现有社会地位,阻碍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二、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存在的问题
我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1950~1979年为9.4%,1980~1990 年为10.2%,1990~1998年为11.1%,1999~2001年为7.5%,同期, 世界平均年均增长速度只有3%左右。 中国年均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是,经济增长质量却在许多指标上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一)劳动生产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经济效益还不够理想。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最突出的问题是科技落后,劳动力素质不高,从而劳动生产率低。我国劳动生产率水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88%, 还不及发达国家的1/20。中国从业人员占世界的25%,按美元计算, 创造的财富却只相当于世界的3.22%。主要原因是中国科学技术水平总的来看还比较落后,经济增长中科技含量不高,劳动力素质还比较低,就业人口的满负荷工作日比较少。
我国经济效益自1992年以来,有所好转,但总的来看还不够理想。中国资源利用效率低。中国农业用水有效率只有1/3,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44.44%,单位产值的能耗是日本的6倍,韩国的4.5倍,美国的3倍。钢材、木材、水泥的消耗强度分别为发达国家的5~8倍、4~10倍、 10~30倍。能源利用率只有30%,比发达国家低20%。由于资源利用率低,因此加速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加大了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阻碍了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就业矛盾日益突出。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01年底,城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515万人,非国有企业下岗职工200多万人,登记失业人员680多万,共计1400万人待就业。同时,农村尚有1.5亿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每年全国还新增加劳动力1200~1300万。而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只有约800万个左右。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三)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还处于世界较低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迅速提高,2000年,城乡恩格尔系数首次低于50%,标志着中国已进入小康阶段。但是,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世界上还处于较低水平。从人均GDP来看,中国2001 年为900美元,而中等发达国家为1290美元,现代化标准为3000美元。 特别是农村居民和城镇下岗职工收入增长缓慢,农村还有部分居民尚未脱贫,有待解决温饱问题。
(四)收入分配关系还没理顺,收入悬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注重了效率,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作用,但再分配中注重公平不够,政府对收入分配调节不力,特权收入、非法收入、垄断经营的过高收入大量存在,拉大了收入差距,造成收入悬殊。我国目前45%的社会财富集中在1%的人手中。占人口20 %的高收入阶层拥有全国居民储蓄的80%,而占人口80%的中低收入阶层只占有全国居民储蓄的20%。
三、改善经济增长质量的对策
(一)各级政府加强对经济增长质量的监控。首先,必须确立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根据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因素,可用以下五项指标作为评价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体系:(1)劳动生产率;(2)经济效益;(3)就业率;(4)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5 )收入差距合理化程度。这五项指标既可以进行单项评价,又可以进行综合评价。进行单项评价时,可以单独考核上述五项指标,并分别同标准指标进行比较,发现经济增长质量在某些方面的具体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改善措施。进行综合评价时,可以采用权数法,即根据五项指标对经济增长质量影响的程度大小,将100 的总权数分解并赋予各项指标相应的权数,然后根据各项指标的目标水平和实际水平计算实际权数,实际权数=赋予权数×实际水平/目标水平。最后将各个指标的实际权数相加得出总权数。经济增长质量总权数表明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水平。总权数小于60为不合格,60~69为合格,70~89为良好,90以上为优秀。考核总权数的目的,是进行经济增长质量的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以便找出差距,制定改善措施。其次,各级政府必须定期对所管辖区域进行经济增长质量的考核并进行实时监控。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经济增长质量监管进行考核和监督。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改善经济增长质量的根本途径。因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而工业化水平和现代化水平是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内容。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在经济增长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从而从根本上改善经济增长质量。
(三)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必须扩大就业,提高劳动者参与经济发展的程度。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必须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提供新就业岗位和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高低,是经济增长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志。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要繁荣农村经济,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城镇化步伐,增加农民收入。
(四)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为了解决收入悬殊问题,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必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为此,要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分配关系,确立劳动、资本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必须规范市场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标签:劳动生产率论文; 收入差距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消费社会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