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唯物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唯物主义论文,出路论文,矛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实践唯物主义的历史性解读
传统哲学所内隐的两极式思维方式与封闭性特点,使哲学家难以拓展自身的理性张力与创 新空间。当固定的体系式研究积淀为人的厌烦情绪时,一场反叛体系的运动也就不可避免。 实践唯物主义,即是在批判传统哲学体系的前提下而出现的。从实践层面上看,中国20世纪 末 期的改革开放之门,本身就是由实践标准讨论所叩开的。再加上当代人类实践方式转换中呈 现出一系列新特点,哲学发展与实践发展的结合,牵动着哲学家的视线向实践投射、聚焦, 这就为实践唯物主义的出现酿就了诸种条件。
但是,实践唯物主义并不是中国哲学的新发现,而是在哲学史中早就飘荡的一个幽灵。为 了把脉其发展脉络和对当代实践唯物主义作出明晰的评判,有必要回过头去对其历史进行冷 静的解读以及探索性反思。
从实践角度对唯物主义作出理解,并不仅是20世纪出现的现象。多年来,由于哲学研究中 存在的绝对主义与教条性思维,我们往往预先设定唯物、唯心的抽象框子,尔后把不同时期 的哲学家放置于这一框子加以考量、评价,从而抹煞了哲学家的个性及哲学理解的丰富性。 对于费尔巴哈的哲学评价即属此例。作为一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对唯物主义 的创建决不像后人所理解的是一种僵滞、呆板形象,更不是在回答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之 后便毫无作为。实际上,费尔巴哈是非常注重从实践角度理解唯物主义的。他在《关于哲学 改造的临时纲要》一文中写道:“从理想到实在的过渡,只有在实践哲学中才有它的地位。 ”[1]哲学不仅仅是理想、理性中的停留,哲学都有指向、渗入现实的功能。由此,实践是 理解、探索、实现哲学任务的基础性条件。费尔巴哈进一步强调,新哲学“本质上具有一种 实践倾向,而且是最高意义下的实践倾向。”[1]这表明实践概念在费尔巴哈的视野中有着 重要地位。费尔巴哈对与人的感性活动相分离的“抽象的物质”及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抽象 的唯物主义,一直具有拒斥的态度与立场。如果我们不囿于某些经典作家的个别“哲学结论 ”而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作出全面的解读和评价,费尔巴哈的哲学也可以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只不过,费尔巴哈由于过度关注人的烦琐的日常生活,而没有赋于实践以总体性、深度性 、革命性理解。同时,这种实践唯物主义,也并没有阻止他在社会历史观中向唯心倾向的滑 动与转移。
从“谱系学”角度审视,当代实践唯物主义更愿意把自身的思想源头接续于马克思的思想 文本,尤其是下述话语更被人们千百次的引用:“实际上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 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2]实际 上,马克思在这里使用的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它如同“辩证的”、“科学的”等定语 一样,只是从不同角度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合理本性与实质。纵览马克思的哲学文本, 其对唯物主义实践性的理解,其意义是多重的。其一,在马克思的语境中,实践唯物主义与 共产主义是相近概念。共产主义作为人类未来社会的理想价值目标,内蕴着对现实的批判与 超 越要求,在人类社会规律基础上循历史过程探寻出的共产主义决不仅仅是一种“理性抽象物 ”,而是一种在人类历史的推进中逐步展开的实践过程,其唯物主义的意义,“在于使现存 世界革命化”,从而实现历史向共产主义的指归。马克思在评价以往的“共产主义”时,也 是如此理解的:“……法国和英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则在实践方面体现了这种唯物主义 。”[3]其二,马克思强调实践是为了突出唯物主义的功能本性。通过考察哲学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深刻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 马克思哲学的用力之处,在于使哲学转化为物质力量,转化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精神武器。马 克思是一个哲学家,同时又是一个革命家。作为哲学家,他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与无产 阶级解放的历史进程是联系在一起的。这就必然凸显了其哲学的实践性特征。作为革命家, 他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需要在人类历史的行程中得到确证,需要借助哲学理性充实 革命学说及其实践的历史性、真理性与价值性。这就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唯物主义 的实践意义。正是由于马克思的这一角色特征,才使马克思哲学思想在指导实践方面发挥出 巨大功能,并在尔后的人类社会进程中书写出激动人心的历史。就此意义而言,马克思主义 哲学确确实实难以超越。其三,马克思哲学对实践情有独钟,但决不是抛却自然存在的基础 意义而对实践的盲目崇拜。马克思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 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 自然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 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4]就如何理解观念与物质的关系,马克思强调,“观念的东西不 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5]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力 量,实践是在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合理解决中灌注了客观实在性,因此,实践本身也被物质的 客观实在性之光所笼罩。马克思提出实践的价值与意义,并非要围绕实践这一中心概念,以 实践作为本体而构建哲学体系。因此,之后不久,马克思投入到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批 判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创造之中。而没有象后来的人们那样,围绕所谓实践唯物主义的 新发现,而以实践为本体去构造所谓别开生面的哲学体系。在马克思那里,“哲学对于其他 的一定体系来说,不再是一定的体系,哲学已成为世界的哲学,而世界也成为哲学的世界。 ”[6]马克思通过对现实的批判,目的“是从世界本身的原理中为世界阐发新原理。”[6]因 此,那种认为马克思思想文本已为实践唯物主义体系开创出理路的观点,可能是对马克思的 误读。
对实践唯物主义的推崇,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中达到极致。20世纪20年代,卢卡奇 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强调用无产阶级自觉的阶级意识去超越物化意识与物化结构 ,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人的对象化实践基础之上的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他在否定自然存在 的前提下承认实践唯物主义。柯尔施则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长文中,把马克思主义等同 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认为理论和实践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葛兰 西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实践哲学和实践一元论。他认为:“人与物质之间的矛盾通过辩 证的发展达到统一,……在哲学中——统一的中心是实践。”[7]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 结为实践一元论,是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主旨。作为一种概念的刻意求新,实践一元 论的提出,可能对哲学发展形成一种刺激性影响,但由于这种理解缺乏深刻的矛盾性思维, 当展开这一理解而形成一个逻辑系统时,由于缺乏基础性理论支点,其哲学解释力的苍白就 暴露无遗。正因为此,卢卡奇在晚年以《社会存在本体论》这一最后著作对自己早期的哲学 错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纠校与清算。他认为“只有在自然本体论的基础上,才能建立社会存 在本体论……真正正确地理解自然辩证法乃是一个必要的前提。”[8]卢卡奇开始从对实践 的过度张扬开始后退,对自然本体、物质本体予以承诺与确认。这种哲学上的浪子回头,应 该引起后人对实践唯物主义的深度思考。
二、实践唯物主义的内在矛盾
20世纪末,实践唯物主义在中国兴起后,在哲学的进化中激闪出智慧浪花,并为新世纪哲 学方向的确立形成不可忽视的启发意义。这种意义已经实际地体现出来。当代,中国哲学正 处于分化时期,价值哲学、人的哲学、主体性哲学、新唯物主义等等,构成一幅百花齐放的 哲学景象。而实践唯物主义对各种理解均产生了影响。即使传统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内容 、 方向上亦受到其触动。但,一时最为活跃的哲学见解,也并非具有创新性且处于理论高地。 哲学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有的哲学尽管能激起一时哄动,但如夜空中的流星,转瞬即 逝,原因就在于提出这一见解的起点问题本身就错了。就象另一个哲学寓言所说,一个提 水的人,在路上走得很风采,对于提水后的生活目标设计得很迷人,但临近河边,才醒悟: 水桶没有带来。实践唯物主义的运行大致如是。由传统哲学体系向实践唯物主义的转向,是 急遽、仓促的。正由于此,导致人们对传统哲学的弃置既义无反顾而又具有非理性特征。对 于哲学范式更新的内在冲动更使其对起点的确立与哲学取向的选择是忙乱的。因此,实践唯 物主义是带着理性的残缺而在中国哲学舞台上登台亮相,是在没有夯实理论基础的前提下而 匆忙出笼。实践唯物主义以在反叛传统体系时所升发的激情为支点来构建新的哲学体系,并 豪情万丈的试图在社会转折时期承担政治变革的先导,但是无深度的起点与崇高的使命相扭 合,使其兼容了诸种矛盾,导致其发展在今天显露出窘态。
1.本体性矛盾——混乱的逻辑。所谓基础性矛盾,即在哲学深度问题的理解上难以自圆其 说。从哲学史上看,往往表现为对本体论理解上的混乱。任一哲学都有自己的本体,这已被 哲学史的发展反复证明。西方现代哲学虽然具有强烈的反本体倾向,但在相对主义精神的激 励中走过百年之后,才发现要确证哲学的力量,要在与其他哲学的对峙中赢得理性的合法性 ,以确定的本体论为支撑,是一不可或缺的条件。因此,对本体论的寻求和承诺,已成为当 代西方哲学转向的一个重要方面。本体论是哲学学说中最基本的理论和核心部位,是哲学学 说的基础、出发点和逻辑进展主线。有了本体论,哲学学说才具有了自身特有的性质与风貌 ,才具有了证明自身存在的内在灵魂。实践唯物主义是通过否定物质本体论而提出的,相 应的,实践也就替代了物质,实践本身承担了实践唯物主义的本体使命。一些论者认为,实 践唯物主义根本转变研究世界的视角,把事物、现实和感性都“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 践去理解,人的实践本质在于认识和改变面对的自然界,而自然从整体上看是属于人的。… …人类实践的本质,就是不断地把属人的但未经人作用和改变的自然界形态转变为属人的已 经人作用和改变的自然界形态”。实践是世界的本质,作为一种哲学观点,也就逻辑地推出 实践唯物主义即是以实践为本体的哲学。[9]问题恰恰发生在这里。一般来讲,唯物主义本 身,即肯定着物的本体意义,这种物在不同的哲学中有着共同的认识趋向,即物等同于客观 世界、物质、客观实在性等等。而当实践唯物主义寻求自己的本体论时,立即陷入二律悖反 的绝境:如果认为实践是其本体,那么,实践唯物主义立即就出现了二元论色彩,实践与物 构成两个对峙性的本体。但唯物主义,又有对物本体唯一性的承诺之意;如果认为,实践本 身也具有客观实在性,它已具有了物的意义,那么,这就预示着,实践唯物主义的本体即物 ,那又何必在唯物主义之前多此一举地附缀上实践一词呢?实践唯物主义现实的窘境,即表 现为既要把实践确定为其哲学理解的本体,以增强理论从根脉上的解释力;但又内涵着与唯 物主义的实质性冲突。在这种矛盾性的语境中,相应也就滞碍了实践唯物主义在基础意义上 的开拓力度。
2.哲学基本问题的矛盾——非矛盾性思维。哲学是一种关系学说,任何哲学,均或隐或显 地以某一关系性基本问题为主线,并以此带动整个哲学理论逻辑的展开。实践唯物主义把传 统哲学的基本问题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转换成客体与主体的关系。但是,实践唯物主义的视 角缺陷在于:只是强调主体性以对抗传统哲学的客观性,只是理想化的在主体性的膨胀中实 现主、客体的统一。认为“以人的实践为基础的主体性原则的确立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 身发展的理论要求,同时也是人类实践和历史发展的实践要求。”“实践哲学的发起超越了 传统哲学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哲学理解范式,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确立了主体与客体相 统一的原则。”[10]这一理解的失误是多重的。首先,从学理上分析,实践本身是一种矛盾 性 存在,客体与主体的对立统一赋予实践以丰富内容与生动形式。当我们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 一时,是以承认二者的对立为逻辑前提的。实践作为人的自由自觉活动所具有的超越性和革 命性,其从何处超越,怎样革命,仍然有个现实基础问题。这就把客体与主体的对立显露出 来。从人的角度审视,“人处于两种秩序的主张的交叉点上,其一是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 因 而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其二是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11]人的存在方式是多样化的,但历 史地逻辑地看,人的自然性存在,处于前提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总是难以绕过,而这一 关系恰恰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基本问题所覆盖的内容。如果说,传统哲学的主客体二元对立 隐蕴着缺失,作为一种颠倒,作为一种根本性的反叛,片面强调主客体的统一,无疑又陷入 另一思维陷井。其次,从实践角度分析,实践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具有双重性价值,从人类 实践的进化史来看,实践既在对外部世界开掘的同时改变着人自身从而实现着人与自然、 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另一方面,实践的巨大意义又激发了人类对实践及自身主体性的崇拜心 理,由此形成了对客体世界的攻击性、掠夺性策略,从而造成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分裂 与对立。当代,核战争的威胁、能源危机、生态危机、政治冲突等一系列有悖人类感情和理 性的消极性现象,恰恰是人类的实践行为所催发的。实践唯物主义只看到了主客体在实践基 础上统一的一面,而无视其分裂的方面,从而导致其理论逻辑的朦胧与混乱。再次,从 辩证法的角度审视,可能实践唯物主义的提倡者由于反叛意识太强烈,从内容的建构上忽视 了哲学文化自身发展的连续性,所以在过分突出创新意识的同时有意规避传统哲学的内容, 因此,在主客体的理解上缺少了辩证理性与矛盾思维,使唯物辩证法这一具有理论与实践创 新意义的哲学内容丧失了存身之地。其对理论的解释,尤其是在哲学基本问题的把握上,也 就相应的具有了僵滞特征。
3.实践概念性矛盾——泛化式理解。在实践唯物主义的视野内,实践是一个绝对自明的存 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是其理论体系中的基础性、核心性概念。并强制性地试图以实 践 为纲维来统摄马克思的思想文本。实践唯物主义天真的认为,一切哲学问题乃至人类社会问 题的产生及答案都在实践中得到解决与体现,从实践出发,传统哲学的一切困难都可以迎刃 而解,由此出发,放纵理性,恣意思维,对实践作出任意性理解,造成实践观念的泛化。一 方面,有人把实践等同于技术性、技巧性、实验性的所有活动,有的干脆把实践等同于琐碎 的日常生活。对实践的理解具有了后现代主义的零碎、碎片、不确定等特征。这一庸俗化 的理解,类似于马克思所批判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犹太人活动的 表现形式去理解。”[2]批判的、革命的本性,自然在这种对实践的卑微理解中被销蚀。另 一方面,也有人认为实践既包括生产活动、交往活动,又包括思维活动,实践成为无所不容 并能解释一切被神化了的概念。在这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对立彻底消融。实践唯物主 义由消解对立、片面追求统一的思想倾向最终滑入折中主义,并离唯心主义只有一步之遥。 这种对实践的理解,尽管有着拓展哲学思维的巨大空间,但由于缺乏科学成份,实践唯物主 义不免有令人虚无缥缈之感。
由是观之,对于实践唯物主义的前提性问题,确实需要作出清理与批判。实践唯物主义对 传统哲学是否具有“革命意义”?实践唯物主义能否承担主导21世纪哲学的使命?实践唯物主 义的位置应如何确定?对此类问题的回答,不仅关涉到实践唯物主义的前途,更影响到整个 哲学的未来发展。
三、实践唯物主义:重新确立自身位置
当代世界变化急遽而多彩。新世纪之初,人类在对历史的反思中选择、构建着自己的发展 目 标以及实践方式。世界的多样化,在人的意识观念中有所投射与启活。因此,价值观念、道 德理想以及哲学文化的多元性、个性化等特点与形态亦呈现出来。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中,实 践唯物主义若想持续存在与发展,必须重新自我设计位置。
首先,由于实践唯物主义形成对于传统教科书理论体系的反叛,因此,对于传统体系的重 新把脉是我们认识实践唯物主义的一个支点。平心而论,传统辩证唯物主义体系,其明显、 突出的缺陷,在于对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解中确实存在 二元分裂结构,虽然其中也贯通了辩证法因素,但由于在解说上表现为决定与反决定,作用 与反作用的定型化模式,因此,形成了体系的僵滞与呆板。实际上,哲学作为一种关系性的 学说,作为世界观、方法论体系,它不只是论证两个概念的抽象关系,而是通过概念问题的 互化性过渡,进而揭示其互动机理,为人类认识、改造世界形成方法论启迪。那么,这是否 说明辩证唯物主义体系一无是处,在当代已失去了存在价值?换言之,辩证唯物主义在今天 是否已处于无法改造、拯救的境地?其实不然。作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产生了极大促 进作用,一直被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作为“从世界本身的原理中为世界阐发新原 理”[6]的哲学唯物主义,若在现实与未来的社会进程中已难以提供、展示合理价值,岂非 咄咄怪事!实际上,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客体和主体的关系问题,从辩证唯 物主义角度理解,它仍是现实和未来社会变革中最能体现人类理性,最能包容、解释社会实 践指向的深沉性、基础性问题。如果说,传统的理解、蕴有二极性思维的弊端,那么,在当 代恰恰需要以实践作为中介与契入点,说明其二极概念是如何转化与过渡的。比如,既要说 明人的意识通过实践方式如何适应、体现客观世界的进 程,同时,又要指出人的意识如何通过协调实践以体现超越、改造现实的功能。指出物质与 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等关系的转换机制与细节,应是对传统辩证唯物主义改造的着力 点。这样,辩证唯物主义的价值的开掘就不用沿着另外的方式来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传统理 解的这一改造,是20年实践唯物主义讨论对哲学的最大启示性贡献。只有如此,才使哲学的 “创新发展”不致于以丧失传统体系的巨大价值为代价,才使哲学理性逻辑与历史统一原则 真正得以贯彻。至于本体论,传统哲学体系所理解的物质,决不是一个单纯实体性范畴,而 是一种客观实在性意义上的存在,恩格斯与列宁对此都作过反复说明。而客观实在性对物质 、实践、社会存在都有着巨大的解释力,即使实践唯物主义所讨论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在改 造后的辩证唯物主义解释框架中被容纳,为其的理性拓展提 供巨大的解释余地与空间。由此,实践唯物主义没必要把自己置于辩证唯物主义的敌对位置 。
2.抛弃独断、霸权性话语,实践唯物主义应确立并列意识以融入到哲学发展形态多样化的 趋势之中。当代,多棱体的世界、多彩的实践,为哲学把握世界提供了多样化的视角。人类 实践在不同的时空域限有着不同的选择,哲学文化,由于20世纪客观情境的冲击与相对精神 的膨胀,也呈现出多元、多样、发散的特点。中国改革开放的帷幕拉开之后,由于对传统绝 对主义精神的冲击,由此走上了相对精神引领的哲学发展之路。可以预测,未来一个相当长 的时期,中国哲学仍然呈现出多形态的景象。但是,实践唯物主义形成之后,总自认为是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科学解释,并以实践唯物主义为本,试图吞灭其他类型的哲学理解 ,由此形成了独断话语与霸权意识。为了论证实践唯物主义的合理性,只是一味地对传统哲 学体系进行非理性的攻击,这种片面性思维只能把实践唯物主义引入绝境。实际上,当代无 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还是对于哲学形态的建构,都依赖于哲学家对马克思文本与现 实实践性、时代性问题的双向解读。因此,实践唯物主义若想在未来哲学发展中拓展自身的 深度和研究空间,必须以宽容的心态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其他形式的理解,在与其他的哲 学理解中联袂并进,互相吸收,从而在未来发展中丰富、纠正自身。作为新生代的实践唯物 主义,在对哲学的理解上应具有现代性观念和时代意识,如果只是以霸权意识扼杀哲学的多 样性存在,只会断送实践唯物主义的前程。
3.实践唯物主义应整体性的解读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文本,多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化方面 理解自身。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哲学中,曾提出唯物主义原则、辩证法原则、历史唯物主 义原则、实践原则等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特征,并非要求建立以实践概念作为总提调 的抽象理论体系,马克思从未为建立这一体系而付出自己的智慧并作出任何努力,而是把自 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用哲学为无产阶级解放之路的开辟上,在政治、经济理论的创造中挥洒 自如地展示着哲学的博大精神。恩格斯对唯物主义的实践特征与意义做过充分阐述,但他仍 然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在基础意义上加以论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解放是理论包 括哲学的指归和使命,“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6]他们一生对 哲学理论的孜孜追求,就在于用这道“思想的闪电”真正射入无产阶级事业之中。实践性的 唯物主义的宗旨是建立起人的超越性和批判性角度,从而实现变革世界的目的。但是,无论 是问题的探讨还是理论的建构,当代实践唯物主义并没有理想地解决这一问题。而是更多地 停留在理性的层面,对实践概念进行着烦琐而抽象的解说。实践唯物主义并不等于实践的唯 物主义,而马克思恰恰强调的是后者,如果哲学只是一味地解释实践而不能投入实践,这种 哲学仍然陷入抽象、虚幻之意。由此,当代哲学的困境,不在于实践唯物主义的提升和超越 ,而在于唯物主义实践功能的真实展现。在人类实践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强力推进 的当代,诸种矛盾纷至沓来,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国现实向未来的接续,社会现实中价值 与理想的冲突等诸种现实问题亟待哲学解答。从唯物主义实践化角度审视,哲学应该首先关 注的是人类应该具备何种意识与何种实践理性,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选择合理的目标与实践 方式,才能克服当代的困境并使人类走向理想的未来。如果哲学只是沉缅于实践概念的解释 而不能触及现实实践,实践唯物主义仍会自立于人类实践之外,这种实践唯物主义仍然具有 反实践性质,历史上哲学所具有的弊病,必然会在实践唯物主义中得以复发,所谓的创新、 发展,也就成为心造的幻影。
新世纪已经开端,人类实践正以新的方式起步。哲学应该以波澜壮阔的实践为背景,通过 对历史尤其是20年哲学发展进行深刻反思,才能在新世纪迈出合理性的第一步。哲学,应该 把脉和寻找到自己在新世纪的起点,否则,未来就将不属于哲学!本文对实践唯物主义所做 的批判,用意即在此。
标签:哲学论文; 费尔巴哈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物质与意识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问题意识论文; 当代历史论文; 本体论论文; 共产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