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共享结构与模型研究_用户研究论文

Information Commons的结构及其模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型论文,结构论文,Information论文,Commons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关于Information Commons(下文称IC)的研究中,结构问题是人们比较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在IC建设实践中,结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系统论认为,“系统的功能与系统的结构密切相关,结构决定功能,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功能是系统结构的反映和体现”[1]。IC作为一个不同于图书馆传统的组织管理与服务模式的新型服务设施和协作化学习环境,具有极其复杂的结构。研究IC的结构及其模型,对于构建科学、合理、适用的IC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 IC结构及其模型研究的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于IC结构的研究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从系统构成的角度,将IC描述为一个包括实体层、虚拟层和支持层的3层结构模型。其中,实体层是由实体空间、硬件设备和服务设施等部分组成的实体场所;虚拟层是由虚拟空间、虚拟资源和网络软件设施等部分组成的虚拟场所;支持层是由信息技术、组织与管理、文化与精神等要素构成的支持IC系统成功建成、运行并有效提供服务的核心动力[2-3]。与此类似的观点还有是将IC的结构分为物理层、逻辑层和内容层3个层次[4]。也有学者认为IC只由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两个部分构成,并可以用表达式“物理空间+虚拟空间=信息共享空间”来表示[5]。总体而言,一个最好的IC主要由参考咨询和学生工作站、协作学习室、多媒体工作站、写作实验室、电子教室、商议站、休闲区、附属IC等组成部分[6]。也还有学者认为,IC由共用空间和共用资源两个部分构成。其中,共用空间即具体的空间设计与布局,包括信息服务台、各种学习与交流空间/区域、延长的开放时间和附属IC等;共用资源则主要包括信息、设备和人力等资源[7-8]。

二是从服务的角度,认为IC在不同发展阶段存在着不同的结构模式,主要可分为初级阶段模式、过渡阶段模式和现阶段模式等三种。所谓初级阶段模式,是指最初由Donald Beagle提出的图书馆内将传统的参考咨询与媒体服务、研究数据服务等部门进行战略整合的基础上而形成的新型协作化服务方式[9],开始出现集成化特征,能够提供一些新的服务项目和内容[10]。所谓过渡阶段模式,就是在初级阶段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图书馆部门及其服务内容,由原来的三个部门扩大到参考咨询、研究数据服务、媒体服务、用户培训、信息服务台等五个部门,并对物理空间进行重新设计和布置[11],信息服务台的重要作用开始显现并从参考咨询部门中独立出来,但是IC的管理领导者仍然处于整个IC的中心位置。所谓现阶段模式,也就是最新模式,从结构组成上来说与过渡阶段模式基本相同,仍然由原来的五个核心部门构成[12],但是各部门之间的功能整合与集成化程度更高,特别是信息服务台的作用显更加重要,处于整个IC的中心位置,成为用户接触图书馆IC的第一道门槛,IC管理者退居二线。

三是从管理的角度,将IC结构归纳为一个三维立体模块化结构模型,包括功能服务、资源建设、质量测评和管理协调四大模块。前三个模块构成了以用户为中心的立体模型的底面,后一个模块处于立体模型的顶端。其中,功能服务模块主要包括参考咨询和学生工作站、协作学习室、数字化教室、多媒体工作站以及写作实验室、休闲区等,是用户与IC及图书馆接触的最直接的部分。资源建设包括信息资源建设、人力资源建设和设备配套建设三个方面。质量检测模块的功能主要是收集用户的意见和建议以作为评价IC建设水平和运行状态的依据。管理协调模块主要功能是规划IC的发展,处理IC运行中的日常事务,协调其他几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并处理好每个部门之间出现的分歧,保证IC系统正常顺利地运转。在这样的结构模型中,用户是整个IC的核心,管理协调模块是支持IC的最为关键部分[13]。

从有关研究论文来看,绝大多数关于IC结构的研究都是基于微观层次上来进行的,局限于IC物理空间的构成,缺乏宏观上的战略思考,缺乏理论高度。笔者以为,研究IC的结构,既要思考IC的理论上的构成要素情况,又要考虑到不同层次上的不同类型IC因功能的不同而存在的结构上的差别。

2 IC的理论构成

从IC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成果来看,其构成元素很多,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维面,即:物理空间、虚拟空间、政策空间和情感空间。其中,IC物理空间主要指以物理形态存在的实体元素,包括来自于传统图书馆的一切相关的传统与现代的设备设施与资源等。IC是在实体图书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数字化高级形式,包含有较大比重的传统图书馆元素,实体空间是其构成中的极其重要的元素。

IC虚拟空间主要是指以非物理形态存在的虚拟元素,主要包括存在于网络之上的虚拟社区、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信息与通讯技术、各种应用软件、网上虚拟服务、网络专家与网络用户、文化氛围等。虚拟空间是图书馆拓展服务的重要领域和手段。

IC政策空间主要是指IC建设、运行、管理与服务中所涉及的政策、制度、标准、规范、条约、协定、公约、声明等。IC是一个跨部门、机构/单位、地区/系统乃至国家并涉及多种技术与资源的复杂系统工程,必然牵涉到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平稳问题,也存在着技术、标准上的兼容与接轨问题。

IC情感空间主要是指与人及人的情感和心理有关的因素。IC建设的目标是促进信息、技术设备、人力、服务、智力等各种可能的资源的共享及人们思想与知识的交流,并通过各要素之间的作用与协调达到协同效应。

IC理论构成中的每个方面/维面的内涵都是非常丰富的,其整体构成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IC理论构成示意图

3 IC的结构模型设计

设计一个可以概括各种类型IC的结构模型似乎是比较困难的。在以往的关于IC结构问题的相关研究文献中,讨论某个具体IC的构成成分或组织模式的比较多,而探讨IC的结构模型的比较少,而且多以介绍国外的有关观点为主,比较有新意的相关研究有任树怀提出的IC理论模式[14]、沈涌提出的基于网格的IC结构模式[15]以及马冬冬、王戈非二位研究生分别在他们的专题毕业论文中对IC的结构模型进行的探讨和提出的构想[16-17],但是总的来说,关于IC结构模型的研究还比较抽象、概念化,或简单地技术化,或过于微观化,缺乏宏观性,理论指导性不够强。笔者以为,探讨IC的结构模型,应该针对IC的不同类型及其功能配置来思考。

3.1 IC的类型分析

人们对于IC类型的认识首先来自于Beagle D对IC给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一个是把IC定义为“一种独特的在线环境(an exclusively online environment)”,另一个是把IC定义为“一种新型的物理设施或空间(a new type of physical facility)”[18]。实质上是把IC分为两类,一是完全虚拟层次上的IC,一是现实存在的物理层次上的IC,一虚一实。Bailey R和Tierney B则在此基础上将IC进一步细分为三类:一是宏观IC(macro-commons),即信息世界,尤其是通过互联网络进行传播或存在于网络中的数字化信息;二是微观IC(micro-commons),即一个高度集中了计算机及外围附属设备、各种应用软件、数字化信息技术以及信网络设施的特定区域,与宏观IC相比更加本地化:三是整合型IC(integrated commons),即将学校的教学、学习、研究等相关的资源与服务整合到一起为师生读者提供一站资源获取与服务的高度数字化、集成化的资源与服务中心[19],之前国内外大学(图书馆)所建设的IC基本上都属于这一类型。也有一些学者虽然没有对IC的类型划分进行讨论,但是提出了具体的不同于一般类型的IC的建设问题并进行了研究,如孙瑾[20]、周勇[21]、胡振华[22]、汪萍[23]等,他们所讨论的IC均具有不同的特点,代表着以不同标准而划分的某种类型。国际图联前主席Byrne A则提出了建立全球IC的问题[24]。

笔者认为,IC类型的划分应综合考虑其涉及的范围及其功能的发挥等因素,可将其分为三大类型:宏观层次上的全球/巨型IC、中观层次上的区域/系统IC、微观层次上的机构/组织IC。所谓宏观层次上的全球/巨型IC,也就是Bailey R所言的macro-commons和Byrne A所倡议的Global Information Commons,在更大的程度上贴近于Kranich N对IC所作的定义,即IC是一个拥有自身的组织结构、物理设备和通信设施的空间,其中的信息资源是公有财产,由人们共同管理,可以免费获取和利用,它“保证信息的开放获取,提供信息资源以及社会实践经验的共享,鼓励人们学习、思考并参与民主对话”[25]。在全球IC的结构中,物理空间不是最重要的部分,重要的是政策空间和虚拟空间,且是具有相当构建难度的部分,因为涉及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思想观念、历史文化传统、体制政策等方面的协同、沟通、理解和认同的问题。

所谓中观层次上的区域/系统IC,主要是指一个国家范围内的全部或部分区域、系统为实现信息与知识的共享,促进国民终身学习与全民素质提高而建设的信息资源与知识智慧共享的体系或空间平台,它是一个主权国家之内受相对单一的意识形态和政策体系所指导的跨机构的区域性或系统型的信息共享体系,涉及区域/系统范围可大可小、可多可少。与全球IC不同,区域/系统IC不仅注重虚拟空间、也重视物理空间,在其结构中,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是等重的,政策空间与情感空间的建设也更为容易。区域或系统IC建设的出发点更大程度上是区域/系统范围内的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资源价值发挥的最大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所谓微观层次上的机构/组织IC,主要是指一个机构(如高校、公共图书馆、科研究院所等)或组织/单位(大学图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本机构/单位的各种载体的文献信息、技术设备、人才智力、服务等资源进行充分、有效的整合并汇集到一个相对集中、固定的物理空间之中,通过互联网络使该空间与外部实现互联互通并能便捷地搜索、获取和利用外部的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此类IC更偏重于物理空间、尤其是本机构/单位及其所处地域的地方特色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在利用上,用户对于信息资源的本地化利用频率也要远远高于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远程获取。在机构/单位IC的结构中,物理空间的比重要大于虚拟空间,它更强调具体的、真实的物理存在形态。由于其建设涉及范围主要限于一个机构或单位之内,因而其政策空间和情感空间的建设要比其他二类IC更加简单和容易得多。某种程度上来说,机构/单位IC更接近于Bailry R和Tierney B所划分的micro-commons和integrated commons两种类型的综合/总和。

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要建设的IC主要是机构/组织IC,在此类IC建设卓有成效的基础上,可以考虑逐步拓展和摸索建设中观层次上的区域/系统IC。至于宏观层次上的全球IC的建设,则完全应由各国政府或国际组织来主导,或者说主要是各国政府或国际组织的共同社会责任。

3.2 IC的现实结构模型

(1)宏观层次上的全球/巨型IC的结构模型。全球/巨型IC追求的将是全球的信息流通、交流与共享,促进各国公民享有平等的知情和利用信息、获得知识和接受终身教育的权利,以提高每一位地球公民的生活质量和尊严。它在更大程度上带有意识形态的内涵,但是以实现跨意识形态并达到不同意识形态的合作、协调和统一为最高标准,其构建基本上属于政治范畴的事件,是否建设此类IC、在多大国际范围内建设、如何建设和运作管理等问题,主要由各个主权独立国家政府或具有国家性质的地区、国际/地区组织等商定。全球/巨型IC的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全球IC的结构模型

此结构中,用户是指全球各个国家、地区、民族所有具有信息需求与利用能力的人,即全世界的所有公民。虚拟空间主要是指存在于国际互联网之中及通过互联网可以查询获取的来源于世界各国的信息资源,包括各科学领域的动态信息与学术数据库、专题知识库、软件与智力等、国际网络社区、网络信息服务等。政策空间是指各个国家对于信息生产、交流、传递、利用、共享等方面所制订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条例、标准规范,国家之间双边或多边的文化交流与信息共享协议、条约,国际组织的知识产权公约、声明,等等。情感空间是指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双边或多边关系。国家信息资源是指各个国家、地区所生产和存在的各种载体与学科种类的信息内容,所拥有的硬件设备、信息人才与学科专家、信息服务等资源。物理空间主要指用户查询、获取网络信息必需的计算机及其外设、网络硬件设备等,基本上不包含“特定场所”意义上的实体建筑空间和文献资源等。

此结构的特点是:①体现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思想,用户处于结构的最高层级,无论是信息资源、政府组织还是政策、情感,最终的指向都是用户。②国家政府或国际组织处于关键的位置,全球信息共享网络能否建成、分散于各个国家的信息能否进入这个全球信息共享网络,均取决于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意愿和努力。③物理空间的功能和作用相对较弱甚至有虚化的可能,全球信息共享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可以不经过特定的物理空间直接到达用户并为其所用。

此结构的功能包括:①促进全球信息的民主(思想的自由表达)和平等、开放的存取利用;②确保全人类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③促进不同民族之间文化差异的和谐,培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理解和尊重;④支持健康和教育、提升妇女地位、为孩子提供学习机会以及终身学习的权利与途径;⑤促进各国经济、社会的改革和发展;⑥促进学术信息和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推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⑦消除数字鸿沟,扶助信息资产拥有和信息利用能力弱势群体,促进人类共同发展。

(2)中观层次上的区域/系统IC的结构模型。在此类IC中,用户能够比较真实感受和体验到共享环境的存在,通过IC提供的平台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便捷地利用到本地和异地的各类资源。此类IC的结构设计,需要从要素关系和服务功能两个角度来考虑,其结构模型如图3、4所示。

图3 区域/系统IC结构模型(基于要素关系)

图4 区域/系统IC结构模型(基于服务功能)

此结构中,用户可能是全国所有国民、某个或几个地区的社会公民,也可能是某个或几个系统范围内的特定人员、团体。物理空间包括实体的建筑空间、计算机服务器及存储等硬件设备、物理的网络设施、实体的传统载体文献资料等。虚拟空间包括网络社区、通过互联网可以检索利用的网上信息、网上虚拟服务、咨询和学科专家的智力与知识、网络教育资源等。政策空间主要包括国家层面上的图书馆法、信息法、知识产权法,信息生产与传输的标准规范、信息传播与消费利用的政策与条例、地区/系统内外之间信息共享合作协议、图书馆或相关行业协会/学会的有关公约、声明、准则,区域性合作组织的有关制度与政策、协议与标准、规范,机构个体的资源开放共享政策等。情感空间包括一个地区/系统之内或不同地区/系统之间的公共关系和人际关系,包括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历史渊源,不同机构之间的组织文化同质性、差异性及互补性的关联度,机构法人之间的个人关系、情感与合作愿望等。

此结构的特点是:①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通用性,一旦建成,地区/系统内的所有用户均可自由使用,并且将寻求向国内其他地区/系统提供服务;②具有较好的协同性,地区/系统内的参建机构在各方面都比较容易协调,可实现较好的协同效果;③互动性较强,由于不存在政策、管理、技术等方面人为设置及语言等方面自然的障碍,用户与共享空间可以形成和谐的互动关系,用户将不仅是IC的利用者、享受者,也可以成为其参与者、建设者;④由于区域/系统内机构之间在地理空间上的邻近及其交通的便捷性,人们在区域/系统内跨机构乃至跨地区/系统获取信息资源和利用有关设施变得更加方便和可能,物理空间在整个IC中的分量大大增加,成为与虚拟空间同样举足轻重的一部分;⑤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是用户可以直接感受到的,政策空间和情感空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通过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来发挥作用,用户对它们的感知不是很明显的。

此结构可实现的功能:①推动全国、区域/系统范围内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优化地域/系统范围内的信息资源的配置,提高信息资源建设的绩效;②支持远程网络教育,促进全民终身学习意识的形成与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③普及信息技术,促进公用软件和社会信息资源的推广利用;④推动区域/系统内特色数据库建设,促进相关标准规范的建立与完善,提升信息产品的品质;⑤促进优质信息资源、特别是知识产品的区间流动和转移,推动学术研究;⑥净化、优化网络空间,丰富和提高国民网络生活和娱乐的品位;⑦促进整个社会的科学发展,进而提高社会生产力。

(3)微观层次上的机构/组织IC的结构模型。机构/组织IC是IC中最具体、最真实的一种存在形式,是用户可以全面直接进入、感知、认识和利用的。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各高校所建设的和学术界所研究的IC,可以说基本上都属于此类型IC,其结构模型可以从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服务功能及资源配置两个侧面来说明。从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来说,此类IC的结构模型如图5所示。

图5 机构/组织IC结构模型图(基于要素关系)

由于处于一个机构/组织的内部,IC所涉及的各个要素或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彼此之间的相互促进、影响与制约的互动作用更为明显。各种要素以读者/用户为中心,根据建设机构/组织或其所属图书馆的内外环境以及读者/用户的需求情况的变化,不断地进行适应性、先导性的调整,共同发挥着协同效应,促进和确保IC建设绩效最优化。

从服务功能和资源配置来看,机构/组织IC则更为具体,其结构模型如图6所示。它主要由参考咨询、研究数据服务、媒体服务、用户培训等部门和信息服务台等构成,在组织和管理上相互关联(用实线表示其关系)。另外,图书馆内外的一些其他部门也与IC有着非密切、间接的联系(用虚线表示),如人员培训中心、大学生服务中心、网络中心等。

图6 机构/组织IC结构模型图(基于服务功能)

在此结构中,物理空间更为具体和实在,包括实体的建筑空间、现代信息技术设施、文献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人员四个方面。虚拟空间主要包括网络社区、存在于国际互联网络之上和通过互联网络可以查询和获取的信息资源与社会公用软件、存在于校园网和通过校园网可以查询和获取的本机构/单位的教学与科研及用户素质教育等各种信息资源、校园网络社区与论坛、机构局域网信息检索系统等。政策空间包括国家层面的图书馆、信息、计算机及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条例,各级图书馆/情报学会的公约、声明、准则,本机构的图书馆管理与文献建设与利用、网络管理、教育教学、科研、大学生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政策、规定,图书馆具体的业务管理与服务以及专门针对IC建设与管理的服务规范、资金投入、运行制度、激励机制、培训机制、服务人员的组织与管理和服务评价体系等相关制度与规定,等等。在此类IC结构中,本机构的政策对于IC建设、管理与运行的影响力、约束力要比其他层级上的政策对于IC影响要更强大、更具体。情感空间主要包括图书馆和本机构内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与服务等部门之间、图书馆与校外图书馆之间、IC与馆内其他部门之间等公共关系,以及馆内馆员之间、IC管理与服务人员与其他部门有关人员之间、IC学科馆员与外部其他部门/机构学科专家、教师、网络咨询专家等之间、用户相互之间的关系等个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此结构的特点是:①物理空间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用户对于空间的利用往往是身临其境,以至于一些人误为IC就是机构/单位IC的模样;②信息服务台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地理上处于显著的位置,在功能上发挥着门户作用,IC的许多功能和服务是通过信息服务台来实现的;③开放性相对较低,往往通过政策或技术的手段控制本机构之外用户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封闭性;④资源整合度较高,机构内部部门之间协调起来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因此能够将各种资源进行高度整合并汇聚到IC之中或与IC建立起有效链/联结;⑤具有较强便捷性,在一个机构内部,用户无论对于IC的实体资源、虚拟资源还是服务,利用起来都相当的方便快捷,出现问题时也比较容易得到较快较好的协调解决,很容易实现“一站式”无缝服务。

此结构可以实现的功能:①整合学术资源,提高科研与学科建设水平,促进机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②促进机构内外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办学办馆水平和绩效;③提供交流、合作环境,促进学生人际交流,塑造健康人格;④提供新形态教、学与研究方法实践的场所,支持合作/协作式学习与研究,改进教、学质量;⑤营造信息环境,培养用户检索、评价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提高用户的信息素养;⑥强化创新意识,协助用户学习形成新的学习和研究方法,提供知识管理的工具,培养和提高用户知识创造的能力。

与全球/巨型IC注重于政治意义上的公民民主权利平等、区域/系统IC注重于经济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建设的效益和社会意义上的地区/系统间关系的和谐相比较,机构/组织IC构建的意义更多地侧重于一个机构/组织的内部全资源整合利用率和组织管理绩效的提高、整体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以及机构/组织的外在形象的改变与社会声誉的提高。而且,此类型IC能让用户在更大程度上体验到新结构、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所带来的便利、快捷、舒适的人性化的享受。

4 结束语

不同层次类型IC之间是一种既相互紧密联系又可以独立存在的关系。从功能和作用的角度来讲,机构/组织IC是最基本一级的IC,全球/巨型IC属于最高级的IC,区域/系统IC则属于中间一级。高一级的IC都可以包含比其低级的IC;低级的IC可以是比其高级的IC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中的一个节点,但绝不是其唯一的组成元素。在较高级的IC中,除了较低级的IC外,还有其他直接构成成分。在构建高一级的IC时,可以将已建成的低级的IC纳入其中,或者先分步骤地建设若干低级的IC然后合并到一起,也可以直接按照本层次级别类型IC的结构模型来设计,原已存在的较低级的IC只是作为潜藏的一部分而存在。本文关于IC结构模型的设想,只是基于一般理论上的理想化思考,在现实的具体IC实践中,可能没有任何二个结构上完全相同的IC,但是其基本的框架应该是相似的。本文提出IC结构模型的意义,更大程度上在于对IC的建设与设计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启发,供实践者参考。

标签:;  ;  ;  ;  ;  ;  

信息共享结构与模型研究_用户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