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高坪区人民医院;四川南充637100)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盆底超声在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19年7月期间所收治的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为未生育女性30例,观察组为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患者30例。超声检查后,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以下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相关监测指标、盆底超声表现以及尿道口内口漏斗形成率。结果 2组患者的盆底超声影像显像都较为清晰,对比得出:观察组患者的尿道口内口漏斗形成率为71.5%,膀胱颈移动度(36.42±3.55)mm、膀胱后角(168.25±15.43)°以及尿道旋转角(76.29±5.37)°,以上检查结果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盆底超声检查在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应用中,可以十分清晰、准确的表现本病患者的病情影像,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与推广。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elvic floor ultrasound in postpartum postpartum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Methods A total of 60 patients with postpartum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6 to June 2018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was 30 women with no birth,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30 patients with postpartum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After ultrasound examination, the following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 and compared: the relevant monitoring indicators, pelvic floor ultrasound findings, and urethral opening funnel formation rate. Results The pelvic floor ultrasound imag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lear. The comparison showed that the formation rate of the urethral opening funnel was 71.5%, bladder neck mobility (36.42±3.55) mm, and bladder posterior angle (168.25). ±15.43)° and urethral rotation angle (76.29±5.37)°, the above observation results were bett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pelvic floor ultrasound examination in the early postpartum stress urinary In incontinence application, it can clearly and accurately represent the disease image of patients with this disease, which is worthy of wide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关键词】盆底超声;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分析应用
[Key words] pelvic floor ultrasound; early postpartum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analytical application
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顾名思义是指由于压力因素而造成的排尿功能失控。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属于泌尿系统疾病,它也是压力因素造成的尿失禁疾病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情况[1]。本病是妊娠常见的并发症,发病高峰期是产后10~12个月,患者及时发现、重视、就医对本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及时有效的进行专业治疗对患者身体健康及预后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临床上有种检查方式是盆底超声,这种检查手段可以清晰的反应出盆腔内器官形态、功能和位置。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诊断中采用盆底超声进行检查效果如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19年7月期间所收治的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为未生育女性30例,观察组为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患者30例,2组患者均采用盆底超声进行检查,对比2组患者的检查结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19年7月期间所收治的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为未生育女性30例,观察组为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患者30例。对照组的年龄为23~45岁, 平均(26.5±3.6) 岁;BMI 指数(20.41±2.99)kg/m2。实验组患者BMI 指数(20.39±2.96)kg/m2; 年龄在24~45岁,平均为(26.4±3.5)岁。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研究中,2组受检者进行盆底超声检查均采用工作设置相同的同一台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患者进行相同的检查前准备:检查前排空膀胱和直肠,受检者身体残余尿量要少于50ml。使其采取截石位的体位,使髋关节保持屈曲外展的位置,准备好探头并将耦合剂涂抹于探头上,从受检者大阴唇中间的位置上进行检查或者于耻骨联合后下缘进行检查,主要使观察肛管、阴道、膀胱颈、尿道、膀胱后壁、耻骨后间隙、直肠、耻骨联合等部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观察比较2组受检者的静息状态图像,采集保存最大Valsalva,盆腔脏器向背尾侧移动视为Valsalva 有效动作,且肛提肌裂孔的扩张的时间大于等于5 秒,仔细观察受检者的超声图动态情况,认真量取尿道旋转角即静息状态下与最大Valsalva 动作下尿道倾斜角差值、尿道内口漏斗、膀胱颈移动度即最大Valsalva 静息状态部位与膀胱颈部位、最大Valsalva 动作下的膀胱后角也就是膀胱三角区的后壁和近端尿段夹角。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的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2.0进行处理,以χ2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通过(%)描述,采用配对t 检验,以P<0.05代表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盆底超声对比 盆底超声诊断过程中2组受检者在功能变化、盆腔器官部位与静息状态等方面都能够清晰显示,超声图像显示效果较好且都能够顺利完成Valsalva动作,对比2组结果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尿道口内口漏斗形成率对比 2组受检者尿道口内口漏斗形成率进行对比分析,对照组尿道口内口漏斗形成率6%(2/30)低于观察组尿道口内口漏斗形成率70%(21/30),2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3 相关监测指标对比 观察组尿道旋转角、膀胱后角、膀胱颈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泌尿系统疾病里面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率是很高的,而且其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本病极易引发女性盆底功能性障碍性疾病。近些年以来,临床医务工作者及学者开始更加重视本病。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中发病率较高的是成年女性,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分娩。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的病理机制临床尚不能完全阐明,孕期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几率占到30%~60%,统计表明有接近20%的患者在产后早期仍有尿失禁的症状。分娩等生育因素被认为是绝大多数患者发病的主要因素,因为在分娩、妊娠的过程中十分容易引起女性发生盆底等损伤,从而导致泌尿系统疾病。由于本病在症状上表现不一,有明显和不明显之分,所以患者很难及时发现、重视并进行就医,因此在疾病的最早期的时候,患者就诊率比较低,在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上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也有些学者今年来提出对本病的健康宣教和普及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对于医院来说,一旦有此类患者就诊,一定避免漏诊的情况,及时发现、明确诊断也是十分重要的。如X 线、MRI造影、盆底肌力测试、尿垫试验均可检测、诊断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但是由于此类检查有一定的局限性,协助诊断的效果并不十分好。患者主诉症状成为临床上医生进行本病确诊的重要依据,它的缺点是就诊者的表述能力不同且主观性较强,很容易造成误解从而影像诊断结果。采用尿垫检测的方法的缺点是程序繁琐、时间长,所以很少被应用于临床检查当中。其中X线造影的缺点是缺乏软组织图像,从而导致医务工作者判断依据不充分,也未能够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使用。另外,盆底的肌力检查可以反映肌力情况,却不能全面表现出盆腔脏器功能及其部位的情况和变化,而MRI的检查存在相应的禁忌证和检查成本较高的缺点。
膀胱、盆底肌肉群、尿道、结缔组织与神经系统等组成了女性的泌尿系统,这其中的任任何部分发生损伤或产生问题均会导致整个泌尿系统出现功能性障碍[2]。反映女性泌尿系统功能的是膀胱颈移动度、膀胱颈旋转角、尿道内口形成率、尿道膀胱后角等指标,通过准确检测以上几个指标能够评估患者病情严重情况。要知道的是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与正常未生育女性均可以通过盆底超声检查尿失禁的病情,盆底超声检查能够在特殊会阴视窗下清晰的看到膀胱位置、尿道及其功能等的病理性变化。
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主要为当腹部压力增加而不自主“溢尿”[3]。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的疾病诱发因素较多,如年龄增长、肥胖、盆腔脏器脱落等,且多见于产后女性。相关临床调查数据表明,若女性生产次数越多,则发生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的概率也随之增加。若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病情严重,则对其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日常生活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严重影响。当患者发生突然的腹压增高、打喷嚏、咳嗽的时候,会发生不自主流尿,尿液由患者的尿道口而出。虽然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不会对患者造成生命威胁,却能够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质造成比较大的影响,严重者会出现焦虑、痛苦的情绪,及早发现、及早确诊、及早治疗对本病有着重要意义。大家已经了解了盆底肌肉群、膀胱、尿道和神经系统等共同的作用才完成了正常女性的排尿功能,所有环节互相影响、缺一不可。尿道口内漏斗形成、膀胱后角、膀胱径移动度和膀胱径旋转角等均可以反映出以上结构的变化情况,所以它是明确诊断压力性尿失禁的非常重要的指标,检查结果再综合就诊患者的主诉,可以有效的判定出前来就诊者是否存在患有尿失禁的因素,所以探测出上述相关指标对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十分必要,因此,选择何种检查诊断方法,可以早期诊断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有着重要意义。
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属于临床常见产后并发症类型之一,是压力性尿失禁的疾病范畴。国际尿控协会将压力性尿失禁的疾病定义为“因患者腹部压力突然升高而导致的尿液不自主外流症状,与患者膀胱壁收缩压、逼尿肌收缩压的尿道压力相关”。
上面已经提过,传统检查方法有X 线造影检查方法、磁共振检查方法、盆底肌力测试方法检查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为主要手段,但其检查结果不理想。盆底超声检查方法的优势是结合超声检查的途径,以有效避免腹腔损伤、机体肠道损伤等相关的脏器损伤,并且其有助于医务工作者清晰观察明确机体在不同状态下的情况,例如膀胱形态、膀胱结构和功能、尿道情况、尿道结构功能情况等等,因此能够显著提升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检查和明确诊断。盆底超声检查还可以顺利完成Valsalva动作使就诊患者的超声图像可以清晰的被显示出来,医务人员能够不仅可以了解患者的静息状态功能变化与盆腔器官部位情况,还能够观察其动态影像。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明确看出,就盆底超声检查结果进行比较,观察组的膀胱颈移动度高于对照组的膀胱颈移动度,静息状态下膀胱尿道后角高于对照组膀胱尿道后角,观察组的Valsalva 动作膀胱尿道后角高于对照组的Valsalva 动作膀胱尿道后角,观察组的尿道旋转角高于对照组的尿道旋转角,2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和意义(P<0.05)。
结合临床上的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身体状况、疾病特点等,运用盆底超声检查的方法,能够清晰观察病情、可以及时有效的明确的诊断出本疾病。
综上所述,通过盆底超声检查能够清晰的探知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的病变及变化,有利助于临床确诊本病,并为临床诊治提供了积极有效的参考依据。因此,盆底超声检查对于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有着十分重要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荣,邓立.盆底超声在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8,24(01):21-22.
[2]张桂萍,李玲玲,高晓丽.盆底超声在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6):74-76.
[3]宋丹琳,郑静,徐繁华,魏章洪,王英兰.盆底超声在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13):2485-2486.
论文作者:杨 兰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5月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3
标签:产后论文; 膀胱论文; 尿失禁论文; 压力论文; 超声论文; 患者论文; 尿道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5月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