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基础学习 重能力培养——谈地理科的复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科论文,能力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成人高考地理科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即: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人文地理;按知识类型看可分为系统地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及地图知识(包括其它图象、图表)。其构成体系如表1:
以上各部分知识紧密相关,系统地理的原理与区域地理的事实存在着说明、印证的关系,而地图及各种图象、图表等是说明和表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结构、联系等的重要方式,是除文字以外的地理语言,复习中更应重视。
一、明确地理概念
地理概念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联系的知识,是掌握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基础,属地理理性知识。成人地理考试大纲中对概念的理解、运用是有具体要求的,许多试题在这方面都有体现,仅仅会背出定义不等于真正理解了概念。
1.地理概念的分类
①一般地理概念 又称基本地理概念或普通地理概念,是反映同一类地理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的概念。如高度、经线、纬线、天气、气候、资源、能源、地质作用、工业布局等。此类概念数量最大,常用来解释其它类概念。
②单独地理概念 又称特殊地理概念,反映某一特定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如海拔高度、本初子午线、回归线、梅雨、沙尘暴、地中海气候、黄赤交角等。
③集合地理概念 又称复合地理概念,反映不同概念综合或一定区域内同类地理事物所形成的共同本质属性的概念。如大气环境、喀斯特地貌、青藏高原的湖泊等。
2.复习地理概念的基本方法
①通过具体形象的感性知识来理解概念
概念是从客观事物和感性材料中抽象出来的,地理概念中有许多是反映地理事物的,它们具体、形象,所以应以感性知识为基础,利用图象、图表、自然与社会的地理现象、自己头脑中的感性知识储备和丰富的想象力,去理解地理概念。如复习天体概念,就要主动联想日、月、星辰等形象;复习黄赤交角时,就要借助示意图,发挥想象,在头脑中构建起有关图形。系统地理中许多概念都要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如恒星、星云、彗星、流星体、日珥、黑子、耀斑、晨昏线、地壳、地幔、地核、各种地形类型、各种地质作用的表现形式、气温的分布与变化、降水的类型、水循环、陆地水的各种形态、自然带等。要通过观察(实际、教材、图片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②通过钻研定义来明确概念内涵
概念的内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常用简明的语句赋予其定义,要注意钻研理解,而不是简单的名词解释或背诵词句。概念的定义的方法是有规律可循的,如:
以上各概念定义后部(画点部分)是被定义概念的“属”概念,前部(画横线部分)是被定义概念的“种”概念,以区别于同级种概念,种差反映定义对象的性质、形成、特征、功能和作用,这有助于理解和记住概念的定义。
③通过列举和划分明确概念的外延
揭示概念的外延是要说明概念的适用范围和对象。对适用范围较小的概念可用列举对象的方法,如“世界最高的山峰”、“七大洲”等;对外延无法一一列举的概念可用划分的方法予以揭示。如表2。
又如:能源可分为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等。
由此可看出分类过程也是使知识前后联系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的过程,对复习有重要作用。
④通过比较区分易混淆的概念
无论是学习新概念或复习旧概念,都应注意将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和区分,因为概念不清常是考试失分较高的因素。如天气和气候的要素几乎相同,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本质区别。又如:矿物、矿产、矿床;地壳、岩石圈、岩石;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河流的上源与上游;气候类型、植被类型、自然带类型;水利与水力;水资源与水能资源等。
二、掌握地理原理
掌握和运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原理是学习地理的核心任务,理解了地理原理,才能更广泛深入地认识地理事物,解释地理现象;地理原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存环境,处理好人地关系;学习地理原理的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而且学习地理原理也有助于建立科学观点。如果复习过程中只记住一些零散的地理事实,没有理解地理原理,那么在考试中肯定会失败。
在我们学过的知识中如自然界物质循环原理,包括大气环流、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等,人文地理中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工业布局、人口分布、城市发展等都有地理原理。复习方法有:
1.以地理事实为基础,进行分析归纳
例如:通过读图,可以了解到北海渔场位于东格陵兰寒流与北大西洋暖流交汇处;北海道渔场位于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处;纽芬兰渔场位于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从而分析原因,归纳出寒暖流交汇是大渔场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
2.要真正理解地理原理所涉及的基础概念
例如:“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这个原理包含四个概念:黄赤交角、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周年变化,要真正理解,可通过模型演示来观察,同时要建立这四个基础概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是对许多基础原理的概括。如影响气候的因素,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等都属于基础原理,也需要认真理解。
3.要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
综合思维是地理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在理解和应用地理原理时也不能例外。如:在分析渭河平原的形成时,既要考虑地壳断裂下陷的内力因素,也要考虑渭河泥沙沉积的外力因素;在分析大同冬季气温较上海低的原因时,要既考虑纬度高低的影响,也要考虑地形和距海远近的影响。地理事物特征的形成常是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个环境要素对其它要素的影响也常是多方面的。如澳大利亚东部沿海的温暖湿润除暖流增温加湿作用外,还不可忽视东南信风从海上吹来和山地对湿润空气的抬升作用;北海渔场的形成除寒暖流交汇的影响外,也不可忘记浅海大陆架和许多河流入海的条件。
4.要应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原理解决问题才能熟练地掌握原理,运用原理的前提是理解原理,运用的过程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
例如2001年成人高考地理试题中第5题“我国沿长江工业带形成的主要因素”;第8题:“有利于日本经济发展的环境资源条件”;第13题“德国工业布局变化的主要表现”等都涉及到对工业布局有关原理的了解,并结合该问中地区或国家的具体情况方能作答。在复习过程中注意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会加深对地理原理的理解和加强记忆。
5.运用地理示意图总结地理原理
地理示意图形式简炼,易突出中心内容,能有效地帮助我们总结原理,理清思路。如:五带与四季的形成如表3。
又如: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
三、总结地理规律
地理规律有分布规律、演变规律、地理事物间的联系规律等。分布规律是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必然联系的知识,有水平分布规律、垂直分布规律、在宇宙空间的分布规律等;演变规律是反映地理事物在运动变化中随时间发展演变的必然趋势的知识,有周期性规律(自然现象按不变的一定时间间隔重复,具有稳定性)、旋回性演变规律(自然现象重复的时间间隔不一定,具有渐变性);联系规律反映地理事物之间本质的必然联系的知识。
以上各种规律的学习都有助于提高分析综合、概括总结的能力,对于空间思维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复习地理规律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1.根据极值进行归纳概括
例如:地球公转线速度的分布规律,根据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远日点时公转速度较慢的实际状况,两个特殊点(近日点、远日点)之间的连续变化过程,可得出公转线速度的分布规律为:由近日点到远日点逐渐减小。
又如:中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根据中国降水分布图,可得出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的认识。
以上可说明有些规律的概括可根据图象或图表找出最大值最小值,然后分析两值之间的变化或分布规律,其中极值数据是隐蔽的,所涉及的地理范围也不一定规范,主要在能概括发展演变的趋势或动向。
2.根据成因进行分析综合
例如:地中海气候的分布规律:大陆西岸南、北纬30°~40°之间,这一规律适用于全球所有地中海气候的分布。是由于该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热而干旱),冬季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温和多雨),因只有南、北纬30°~40°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大陆西岸方能受到来自海洋上西风的影响。
又如:结合世界煤炭资源的分布,分析其形成条件要具有广阔的陆地环境、暖湿的气候茂密的森林及漫长的地质成煤时期及构造运动,因而一般产在地质成煤时期的沉积盆地边缘,亚欧大陆的煤带、北美的煤带、澳大利亚与南非的煤带都具备以上条件。
根据形成原因分析分布规律,有助于从本质上认识这些规律,也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形成。
3.通过图像进行总结概括
例如:几条特殊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在6月22日或12月12日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图上(图略)可探求出存在一定规律:
根据图象所显示的内容进行总结概括,不仅可探求分布规律,也可探求演变规律。
4.根据原理进行推理演绎
例如:不同地区正午日影的方向与长短的变化:
①正午日影的方向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日影永远朝向北方;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日影永远朝向南方;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日影有时朝北,有时朝南。
两极点:北极点日影永远朝向正南方,南极点日影永远朝向正北方。
②正午日影的长短
直射时垂直投影为点;
极夜时没有日影;
其他时间随太阳高度角的大小而发生变化,高度角越大,日影越短;高度角越小,日影越长。
根据有关原理或地理事物各控制因素的变化逐级推导发展规律,是拓宽思路发展推理能力的学习方法。
5.根据因果联系确定演变规律在时间上的对应关系。例如表4。
表4
地球公转 地球公转 太阳直射
正午太阳高度 昼夜长短
的位置
的速度
点位置
春季
3.21在春 由快变慢 3.21在赤道 3.21赤道为最 3.21全球
分点
大值 昼夜等长
夏季
6.22在夏 远日点处 6.22在北回 北回归线以北 6.22北半
至点;7 最慢
归线达最大值,南 球各地昼
月初在远回归线以南达 最长,夜
日点
最小值最短;南
半球相反
秋季
9.23在秋
分点
由慢变快
9.23在赤道 9.23赤道又达 9.23全球
最大值昼夜等长
冬季
12.22在冬 近日点处最 12.22在南 北回归线以北 12.22北
至点;1月 快 回归线 达最小值,南 半球各地
初在近日回归线以南达 昼最短,
点 最大值夜最长;
南半球相
反
表4中项目还可列入气温、气压和风、降水、径流等内容。
四、重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空间分布在地理知识的学习中占有突出地位,无论是区域地理或是系统地理,在考试中也无论是选择题或非选择题,对地理事物的分布与联系,地理现象的发展与变化,都必须凭借一定空间位置来进行。
例如,我国既有陆上疆界又有大陆海岸线的省区是:
A.吉林、辽宁 B.辽宁、广西
C.广西、云南 D.云南、吉林
又如:下列海港位于印度洋东岸的是:
A.达累斯萨拉姆B.科伦坡
C.珀思D.瓦尔帕来索
以上两题都是考查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但都不是简单记忆,前一题要考虑有关省区位置及其与经济、大陆海岸线的关系(正确选项为B)。后一题则头脑中要把选项中几个海港所在位置“过”一遍,按“印度洋东岸”去思考,头脑中要有印度洋的图(正确选项为C)。
复习中要多看图,要在地理事物相互联系中记图(经纬度、海陆、相邻地区);要在头脑中既有局部又有整体,既有单项又有综合,既有平面又能想到剖面;要在储备地理分布信息的基础上,能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判断,从空间分布中进行空间联系与空间结构的思考。
五、综合区域特征、类比区域差异
区域地理在成人高考试卷中占有重要地位内容约占50%。有许多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原理要在区域地理中印证和说明,许多科学观点在区域中可用案例来说明,自然与人文的综合也会在区域中得到体现。
区域特征指在一个特定区域中各组成要素在相互联系中综合形成的整体特征,反映了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的独有的特点。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区域,各自的组成要素如区域位置、自然条件、历史沿革、经济发展、生产活动、文化景观等,都会有相似或相异点,要通过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差异或各自的特点。综合特征与类比差异都是复习区域地理的重要方向,在此基础上才好分析其发展趋向。
例如: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较,其相似点与相异点有:
A.地势平坦,但海拔高度差异大
B.同属中纬度,但海陆位置差异大
C.湖泊众多,但湖泊性质和类型差异大
D.受季风影响显著,但季风来源差异大
又如:关于德国经济的正确叙述
A.工业以轻工业为主
B.铁、铝资源丰富
C.工业部门齐全,布局均衡
D.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机械化程度高
这两个题都是区域地理考试中的常见题式,前一题要了解两个地区的多方面要素,进行比较,正确答案为BC;后一题从一个国家的经济方面考虑,但也涉及多项知识,正确答案为CD。
因此可知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的复习,要以区域的自然与人文要素为基础,熟悉各项地理事物的分布;要运用综合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进行区域特征的综合与区域差异的比较,这是学习区域地理的重要内容,也是考试大纲中的能力要求。
以上五个方面是目前成人高考地理科必须注意的关键问题,需要考生特别关注。此外用科学观点分析和评价地理问题,联系生产、生活、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及判读各种图像图表的技能等,也应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予以注意。在复习中要更新观念,改变传统死记硬背的方法,认真体会考试大纲中对能力的要求,以稳定的心态、积极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迎接考试,相信广大考生一定会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