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外贸发展的特点、问题及对策_对外贸易政策论文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特点、问题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外贸易论文,对策论文,高新技术产品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很快,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国际竞争力逐渐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逐渐扩大,成为世界市场上具有发展潜力的重要力量。

一、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展现状及特点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展经历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1998年)、发展阶段(1999—2001年)、高速发展阶段(2002年—现在)。

第一阶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高,199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率为38.9%,1995年为59.1%,这阶段平均增长率达32.7%,但出口规模小,1991年出口额仅为28.8亿美元,1998年为202.1亿美元。

第二阶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从1999年的247.04亿美元猛增长到2001 年的464.52亿美元,年均增长37.1%,但这阶段进口增长比第一阶段更快,从376 亿美元增至641.1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30.6%,这期间累计贸易逆差达460.2亿美元。

第三阶段,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速增长,出口规模增长了3.5倍, 年均增长率达到52.7%,逆差逐步缩小,2004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终于摆脱了长期逆差的局面,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高达1655.4亿美元,实现了41.3亿美元的顺差,应该说从此我国已跨入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国的行列(见表1)。

表1 1993—2005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概况

单位:亿美元

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展现状来看,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有以下特点:

1.发展速度快

1993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为205.86亿美元,2005年为4159.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8.5%。其中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快于进口增长。1993年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为46.76亿美元,2005年达2182.5亿美元,年均增长37.8%,进口额1993年为159.1亿美元,2005年为1977.1亿美元,年均增长23.4%。

2.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出口规模小,贸易逆差大

1993年出口额仅为46.76亿美元,1998年为202.51亿美元;1999—2001年从247.04亿美元增长到2001年464.52亿美元。而贸易逆差1993年就达到112.34亿美元,2001年为176.58亿美元,第二阶段三年时间累计贸易逆差达460.2亿美元。

3.加工贸易出口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导地位

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出口额从2001年起占高技术产品出口的80%以上,如1993年占83.3%,2004年占82.3%。而计算机和通信产品主要是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因此,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主要是靠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而且主要是靠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的。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高新技术产品1807.1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高新技术产品的92.5%。

4.外国企业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占主导地位

近年来,外国企业出口量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2002年,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外国企业出口量占到82%,2005年前11个月,外商独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76.2%;国有企业出口额占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7.4%。外国企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5.“科技兴贸”战略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9年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增速更高,其中2000年出口增幅达50%,高出外贸出口增幅22.2个百分点;2001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为25.4%,高出外贸出口增幅18.6个百分点;200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长了46.1%;2003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达1103.2亿美元,同比增长62.6%。在“十五”计划实施的前三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已累计突破2200亿美元,为整个“九五”期间的2倍,“八五”的8倍,提前完成了“科技兴贸‘十五’规划”的目标;2004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同比增长了50.1%,出口增速高出外贸出口的14.7个百分点,拉动外贸增长13个百分点。2005年出口增长31.8%,高出外贸出口3.4个百分点。

根据计算发现,1993—2004年12年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对外贸出口增长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1993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对外贸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仅为10%;1996年超过了100%,1998年达到387.5%,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后,基本稳定在30%以上,约占全部贸易总额的1/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外贸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1/3以上,2005年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31.8%。

6.高新技术产业内指数逐步提高,具有较高的产业内竞争力。

表2 1999—2005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指数

从表2可以看出,1999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793,到2004年达到0.987,呈逐年提高的趋势。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指数之所以提高,主要原因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成效,加强了引进外资的产业引导,大量的跨国公司向我国的制造业尤其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直接投资,加快了产业转移,在高新技术产业内形成了与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型分工,许多企业参与跨国公司的内部分工中。

1999年,计算机与通信、生命科学、光电产业内贸易指数分别为0.927、0.929、0.936;2004年,生命科学、光电技术产品、其他类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维持在0.9左右,有较高的产业内竞争力,说明在生命科学、光电技术产业领域与国外的相互需求程度较高。

从出口的技术领域看,2003年计算机与通信、光电和电子技术类贸易以进料加工贸易为主(所占比重都在60%以上),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类产品以一般贸易为主(所占比例高达70%和92%);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出口相当的有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材料技术领域。上述情况说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有依靠大量加工装配再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也有具备一定自主开发能力的出口产品如生物技术。

7.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逐步提高

1995—2001年我国办公设备及电子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较大幅长的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从1999年的3.83%提高到2001年的6.32%。2002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920亿美元,占世界电子信息产品贸易额的比重从1998年的2.7%、2001年的5%上升到6.5%。2002年我国手机产量为1.2亿部,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生产国(占全球产量的27.5%);2003年全球手机产量为5.2亿部,我国手机产量达1.6亿部,拥有全球30%的份额。2005年我国电子行业产业销售收入达3.3万亿元人民币,收录机、电话机、显示器、DVD、手机、打印机、磁头等产品的出口量列世界前茅,高技术产品占世界比重已超过6%,而2000年我国占世界高技术产业出口的份额为4.1%,居美国(19.7%)、日本(12.7%)、德国(8.3%)、新加坡(7.4%)、英国(7.3%)、法国(6.9%)、韩国(5.4%)之后的第8位。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存在问题

尽管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迅速,但由于核心技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差,国际竞争力总的来说还很弱。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我国高新技术产品总体国际竞争力弱

用国际贸易竞争力指数(TCI指数)来衡量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计算公式为:TCI=(Ei-Ii)/(Ei+Ii)

目前,我国按技术构成将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分为计算机与通信、生命科学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光电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其他技术9个类别的产品。根据海关统计数据计算,1993—1998年, 我国全部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各年分别为-0.546、-0.529、-0.368、-0.279、-0.189、-0.181。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以后(1999—2003年),全部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仍为负值(见表3),竞争力较弱,但呈逐步提高的趋势。总起来看,1993—2003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国际竞争力较弱,TCI指数为负值。但在某些高技术领域,TCI指数为正值,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如通信与计算机技术产品、生物技术产品、光电技术产品。特别是占高技术产品出口80%以上份额的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力指数由1999年的0.073提高到2005年的0.492,出口额达1363.7亿美元,表明我国计算机与通信领域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次之,光电技术产品只有微弱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多年来其他6个高技术领域的产品TCI指数均为负值,国际竞争力很弱;生命科学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指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面临更大的国际竞争与挑战。

表3 1999—2005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TCI指数

2004年,全部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由负值转为正值,达到了0.013。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出现了历史性的突破,终于扭转了贸易逆差局面,实现了贸易顺差,出口额达到了1655.4亿美元,进口额达到了1614.1亿美元。2005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2182.5亿美元,进口额为1977.1亿美元,顺差额超过200亿美元。2005年高端电子信息产品如笔记本电脑、计算机CPU、 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液晶电视、液晶显示板、移动通信设备等分别出口298.7亿美元、34.4亿美元、114.8亿美元、20.6亿美元、101.5亿美元和212.1亿美元,分别实现了43.9%、104%、39.2%、249.6%、68.1%、41.2%的快速增长。这充分表明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取得了实效,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整体上出现了实质性转变,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是跨国公司竞争力在我国的集中体现。

(二)自主创新能力差,缺乏核心技术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能力弱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差,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密切相关。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重视引进,据调查,信息产业部引进技术一万多项,特别是片面强调市场换技术,结果市场没有换来技术,却丢掉了国内大部分市场,外资企业的产品或品牌占据我国市场的主要部分,例如轿车占68%,电梯占70%,彩色显像管占64%,程控交换机占90%,摄录一体机占99%,传真机占98%,移动电话占80%,计算机占75%,软件占70%~80%,机床占63%。我国所需要的集成电路80%靠进口,手机和电视机等产品的关键技术一半左右仍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DVD的关键技术我国掌握的还不到16%。

特别是技术上对国外产生了依赖思想,削弱了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专利技术落后。2002年,在我国发明专利国外授权占到72.3%,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2002年电子百强企业申请专利达1816件,也仅与国外企业一家的数量相当(IBM、佳能都在2000件左右)。2005 年申请国际专利排在前五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45111项)、日本(25145项)、德国(15870项)、法国(5522项)、英国(5115项),合计占各国和地区申请总量的72.3%,我国虽为第10位(2452项),但所占比例仅为美国的1/20,不足日本的1/10,这与我国经济总量占全球5%,电子信息产业占全球接近20%形成巨大反差。目前, 我国现有技术对外依存度超过50%;大中型企业中71%没有技术开发机构,2/3没有技术开发活动。我国90%的企业没有专利,电子百强企业中仍有近35%的企业没有自己的专利。特别是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等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含量产品,80%以上依赖进口。目前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拥有自己商标的企业仅占40%。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外国企业出口量占到82%,占据了主导地位。我国多数高新技术行业出口能力与自主的R&D投入无关,即使出口能力有赖于R&D,也不是企业自身的R&D投资, 而是靠政府的R&D资金支持。例如,中央企业科技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平均为1%,我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研发投入平均占3.5%,远低于发达国家同类企业。总体上我国高新技术行业的R&D强度也要比发达国家低20%~40%。

据调查,目前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我国企业掌握的关键技术还不到一半。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产值比重一般在30%以上,而2002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还仅为25%。

(三)赢利能力低

2004年新一届电子信息百强规模前10名的企业营业收入合计为378.5亿美元,实现利润16.99亿美元,分别为同年度《商业周刊》全球信息技术百强营业收入前10名的7.43%和3.36%。海尔营业收入为IBM的10.67%,利润第一的华为仅相当于IBM利润的3.2%。2005年1—9月电子百强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仅为1.95%,TCL、京东方、上海广电等老牌企业都陷入了巨额亏损的境地。

与跨国公司相比,我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赢利能力普遍偏低,在新一届百强前10名企业中,除华为、中兴通讯外,其他8家企业利润率都低于5%,前10家企业平均利润率只有4%,而全球信息百强营业收入前10名企业平均利润率达8.2%,其中微软、思科、英特尔等公司利润率高达20%。2005年1—9月软件巨头微软公司净利润为95亿美元,比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利润总额还多12亿美元。英特尔的净利润达62.2亿美元,IBM净利润为47.5亿美元,分别是我国电子百强企业利润总额的4倍和3倍。

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主要以加工贸易形式进行,例如,占我国高新技术出口80%以上的计算机与通信产品,主要是以加工贸易出口的。加工贸易出口产品获利小,只能赚取少量的加工费,导致我国贸易福利水平下降。2004年部分高技术产品出口量增长快,而出口单价却下降,例如录放像机出口量增长率为52.6%,出口单价增长率为-6.6%;照相机出口量增长率为-7.2%,出口单价增长率为-38.4%,电视机出口量增长率为33.1%,出口单价增长率为-17.3%,汽车及汽车底盘出口量增长率为240.6%,出口单价增长率为-47.5%。由此可见,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赢利水平之低。

(四)缺乏骨干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观念的改变,人们追求最大程度地实现人生价值,大量骨干人才流向工作环境好,收入高的外资企业和单位或出国,从而造成大量骨干人才流失。因此,目前,高新技术企业或单位缺乏科研领头人的现象很普遍。

三、对策

目前,由于骨干人才缺乏,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差,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品牌,产品的高技术含量低,国际竞争能力弱。要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拟采取如下对策。

(一)继续全面实施科技兴贸战略

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迅速增长,对我国外贸出口产生了巨大促进作用,效果显著。为此,应从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科技兴贸”战略重要性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科技兴贸”战略目标一方面是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另一方面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出口产业,提高传统出口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既要发挥比较优势又要培育竞争优势。这是我国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核心点。只有技术水平提高了,高新技术产品质量高了,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更多地占领国际市场。因此,要继续全面落实“科技兴贸”战略,加强组织,加大实施力度,增加资金投入,提高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使“科技兴贸”战略成为每个出口企业扩大出口的实际行动。

(二)培育高新技术主导产业,有效提升高新技术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1.进一步提升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为我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提供了机遇,我国出口企业应抓住时机,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提升国际分工地位的表现是: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链分工体系中由生产加工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转移;在生产加工环节中由下游生产环节向上游生产环节转移。我国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就是为了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水平,并利用跨国企业向我国转移生产加工环节的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和政策引导跨国公司加大在我国的研发投资,以便得到更多的技术溢出好处,提升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

2.要加快和完善高新技术的配套产业体系,形成产业群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53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如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还建立了长江三角、珠江三角以及环渤海湾等高新技术产业群。要采取各种措施,如优惠政策、人才培养以及出口加工区建设等,并将高新技术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扩展,政府应大力资助落后地区发展高新技术,加快和完善高新技术的配套产业体系,形成产业群。

3.要将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发展规划与高新技术产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结合起来,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三)政府要加紧研究和制定符合WTO规则的高新技术产业及出口政策体系

我国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应以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结合并重转变,利用后发优势,培养竞争优势。

1.继续扩大高新技术引进规模,利用后发优势,提高竞争力

在扩大高新技术引进规模的基础上,政府利用政策引导企业加强消化、吸收、改进、提高和技术创新,使企业集中科研力量开发新的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利用后发优势,提高竞争力。

2.政府在制定引导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时,应实施两次政策导向,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政府应制定政策将外商投资一般高技术引向投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技术,如集成电路、软件等关键高新技术,再将引进的高新技术导向自主创新;制定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如税收优惠、资助政策、创新投资、采购政策和奖励政策等,逐步培养我国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加紧清理、落实各项鼓励优惠政策

政府应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对不利于我国经济和企业发展的政策予以清理,取消不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不利于我国企业成长的政策,如市场换技术、超国民待遇的优惠政策等;落实各项鼓励政策,保持合理的优惠政策;加快实施反不正当竞争法,使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公正、合理的政策环境下迅速成长。

4.市场创新,为我国参与新的国际分工清除市场障碍

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市场秩序,没有行政干预、地方保护主义、条块分割、价格垄断的国内统一市场以及大胆创建国际自由贸易区,勇于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培育我国企业具有抑制国外企业垄断市场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国际市场能力,为我国参与新的国际分工清除市场障碍。

(四)采取措施,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主体

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主体是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应采取以下措施:

1.国有大中型企业必须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从而获得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发挥积极作用;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要加大科研投资,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提高研发能力;企业应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联合攻关,突破国外核心技术的封锁,勇于攀登科学高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2.民营高科技企业和外资企业发挥优势,实现产品出口的更大的增加。

(五)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跨国经营,培育跨国公司

我国企业要继续大力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完善各项政策和服务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实现跨国经营;“走出去”的企业要有计划地利用自身的优势,制定发展战略,扩大市场,站稳脚跟,稳步推进,利用时机,加快发展,培育跨国公司。

(六)加大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培养力度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也是“科技兴贸”战略的关键,没有人才就没有企业的成功。不管什么企业,具有全球最好人才的企业可以成为该领域的前5名。因此,要培养骨干人才。我国企业一方面要聘请全球最好的人才及吸引国外留学人员“回家”创业;另一方面注重全球高质量人才的研发和培养,既要培养专业技术骨干,也要培养懂WTO等国际法规政策的专门人才和外语水平高的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构建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风气,培植鼓励创新探索、敢冒风险、宽容失败、尊重不同学术观点的文化氛围;要形成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评价和奖励制度,以此引导科技人员尊重科学真理,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开放理念,打破学术封闭。

标签:;  ;  ;  ;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外贸发展的特点、问题及对策_对外贸易政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