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的兴起与现代农业的发展_农业论文

循环经济的兴起与现代农业的发展_农业论文

循环经济兴起与现代农业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循环经济论文,农业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03;S-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922(2007)01-0052-04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传统社会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症结,为解决这个矛盾各国政府和学术界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战略模式,而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其中之一。循环经济是生态保护型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目前循环经济理论正日臻完善,在各个国家的相关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循环经济理论。目前,循环经济的各项理论和实践都处于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如何大力借鉴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理论研究成果及其实践经验,把循环经济相关理论与我国各项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与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在我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农业的当务之急。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与现代农业主要内涵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

早期的循环经济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但20世纪70年代以前,循环经济思想还是一种超前理念,人们更为关注的仍然是污染物产生之后如何治理以减少其危害,即所谓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方式[1]。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经历了从“排放废物”到“净化废物”再到“利用废物”的过程后,人类开始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物,但对于污染物的产生是否合理,是否应该从生产和消费源头上防止污染产生这些根本性问题,大多数国家仍然缺少思想上的认识和政策上的举措。总的说来,20世纪七八十年代环境保护运动主要关注的是经济活动造成的生态后果,而经济运行机制本身始终落在人们的视野之外。到了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治理替代末端治理成为国际社会环境与发展政策的主流,人们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主线,逐渐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套系统的循环经济战略。

循环经济是“新经济”概念中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另一部分即知识经济。如果说知识经济主要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那么循环经济就是指用自然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关于循环经济的概念,不同的文献有着不同的表述。目前,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阐述。生态学意义上的概念: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简言之,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2]。环境保护意义上的概念:循环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污染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根本任务就是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3]。资源再利用意义上的概念:循环经济就是对资源及其废弃物,乃至对“死亡”产品的“遗体进行综合利用的一种生产过程”。这一生产过程的实施,可以实现最大限度地“保护资源、节约资源”的目的。“循环经济”理论,反对一次性消耗资源,提倡资源的重复使用或多次重复使用,提倡对已经达到生命终点的产品实现再生,使其变废弃物为再生资源和再生产品的目的[4]。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循环经济可以定义为: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自然循环过程中,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合理地利用原料和能源,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循环经济源于传统经济又高于传统经济,其与传统经济相比具有自身明显特征:(1)物质流动的循环性。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之上的,是根基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经济模式,具体表现为“两高两低”,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有别于传统经济的“两高一低”,即高消耗、低利用、高污染,使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是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使自然资源的利用由粗放向集约转变,由一次性向再生性转变。(2)增长类型的综合性。与传统的经济相比,循环经济已经脱离了“数量”单一增长的模式,不再追求GDP的单一增长,不再以牺牲资源、环境来换取经济的数量增长,而更强调整个系统的和谐发展,倡导综合性发展。可以说,循环经济不仅看重整个经济系统当前的增长,还注重系统的造血功能的培养,强调后劲,强调综合性平衡运作。(3)有序运作的自然性。经济发展也是具有生命力的,它与人的发展一样,同样要求受到尊重,要求体现自身的价值。循环经济的活动一切内容都是围绕着自然而有序开展的,体现的是自然发展的一部分,是人们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表现。(4)和谐发展的持续性。按照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其最终的结局将是导致自然资源的短缺和枯竭,给人类造成不可挽回的灾难。循环经济强调的是循环利用,要求物质使用的延续性,体现发展的可持续性,最终实现经济的无限发展的链式增长。

(二)现代农业的主要内涵

农业有万年以上的历史,每一次在技术和劳动工具上的突破,都会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提升一个新的台阶。原始农业始于野生动植物的驯化;金属农具和精耕细作技术开创了4000年辉煌的传统农业文明;而近代生物学和农业化学的理论突破,以及育种、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的出现又将传统农业推进到了近代农业时期。近代农业使20世纪的农业高速发展,但也带来了化学物质污染、资源被破坏以及高能源的投入。20世纪后期,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理念以及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体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又揭开了农业发展历程新的一页,现代农业时代出现了[5]。现代农业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现代技术高度密集的科技型产业;是面向全球经济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商品农业;是正在拓展中的多元化和综合性的新型产业;是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6]。新的技术平台,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以及商品经济的良好外部条件,正在推进着农业领域的拓展。生物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正在使现代农业成为环保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推动下出现的一种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立足实际,尊重自然,保护环境,重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国内外市场需要,建立起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现代农业装备、推行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具有强大后劲的综合型循环经济农业综合体系。其核心是农业生产的科学化、集约化及产业化[7]。现代农业在发达国家率先兴起,并在发达国家得到长足发展。其基本特征是:(1)科技先进性。现代农业的动力源泉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不断创新。在农业发展的长期过程中,广泛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使落后的、传统的、以劳动集约为主的农业转变成为技术集约为主的现代化基础产业。(2)制度创新性。与技术创新一样,制度创新对现代农业的进程影响至关重要。制度创新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一是建立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真正实现资源要素按市场规律合理配置;二是建立较为完善的政府干预制度;三是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克服土地使用权分散和规模效益低下对现代农业的消极影响。(3)综合效益性。现代农业的效率性主要指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现代农业的效益性主要指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现代农业的经济效益突出表现在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投入产出率和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农业和农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现代农业的社会效益集中在农产品(食品)的安全化,向社会提供的农产品(食品)必须得到安全性质量的保障;现代农业的生态效益主要集中体现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生态经济效益显著改善,农业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循环经济兴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密切联系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最接近自然的一环,它的发展和构建将直接影响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没有涵盖农业的循环经济是不完全的循环经济,没有农业的循环经济是不科学的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具有循环性、综合性、自然性和可持续性,与现代农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是关联性。现代农业与循环经济是紧密相连的,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农业推行循环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也是建立和谐型社会的关键性环节。只有农业的循环经济搞好了,才能发展整个社会的循环经济,才能有效实现现代农业。

二是必然性。推行循环经济是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农业领域“产业共生”、“要素耦合”、“整体循环”、“综合利用”和“产业生态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可行途径,由此改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即单一追求高产出,采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不顾生态环境后果的不可循环模式。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使农业融入时代发展的潮流,有效地实现现代农业。

三是协调性。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更具优势。第一,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相连、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先天条件”,使农业经济系统更易于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第二,农业与人类自身消费更贴近,人类处于食物链网的最顶端,是自然的一部分,参与整个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这为循环经济要求从根本上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更为直接的实现途径[8]。

四是融合性。循环经济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把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融合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对现代农业系统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进行科学规划,实现系统物质再生循环,达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从而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以农业循环经济为指导的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是保证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的重要因素,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农业是根本,不要忘记掉”,要充分发挥农业的基础性作用,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发展循环型现代农业[6]。按照循环经济理论的要求,要真正实现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树立和强化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意识

长期以来,人类从自然界获得到大量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人类的认识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人类从“自然之仆”转变为“自然之主”,同时狭隘的发展观也使人们认为可以从自然界获得无限多的资源。从我国农业发展来看,在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时候,总是比较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讲求人对自然界的征服,而忽视了自然界的规律,过度地使用自然资源,不仅造成了对各种农业资源的破坏,也造成了目前农业资源短缺的现实。我国人均农业资源相对较少,加之人为破坏,使其总量不断下降,如耕地,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耕地仍然是发展农业的基本要素。但是,我国有限的耕地却每年以几十万公顷的速度急剧减少,稀缺的农业资源,仍是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改变农业资源无限性的错误认识,尊重自然,保护好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现代农业的关键环节。

(二)树立和强化区域现代农业经营意识

传统农业以粗放式经营为主,主张依靠大量的资源和劳动力的投入来获得农业经济的最佳效益和最快发展;经营方式单一,经营手段落后,农业生产成本高;经营规模小,不注重分工协作,缺乏必要的农业服务体系支撑;农业经营封闭,信息不流畅。落后的农业经营观念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要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这种状况,积极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构建现代农业经营新观念,按照农业经营现代化、国际化、市场化的要求,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农业产业化指的是“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和国内外市场的需要,选择确定农业的主导产业,实现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经营一体化,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条龙的生产体系”[9]。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经营者追求的目标不是产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产品的价值。由于这种农业经济具有明显的商业性,农业经营者追求利润是发自内心的冲动。因此,要求农业经营者必须对各种经济信息作出灵敏的反应,同时对各种农业资源要进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有效性。

(三)树立和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意识

农业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品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农业的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强大的科技力量作为推动力。在创新科技,推进科技进步的过程中,要从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相对有限等基本国情和农情出发,在继承和发展我国农业技术精华的基础上,加强以土地持续利用率和产出率为核心目标的土地集约型农业技术体系的综合研究,强调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结合,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结合,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互相补充,从而形成优化、配套的农业技术体系[10-11]。要大力推广节水高产高效农业技术、节肥节药低耗高效农业技术和耕地保护与中低产田改良技术等资源节约保护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降低农业内部生产成本和外部投入成本。

(四)树立和强化农科教统筹运作意识

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一段时期以来,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体能和文化素质偏低,导致农业生产缺乏科技含量,长此以往将对我省农业产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加强农民培训工作提升农民整体素质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民增收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现代农业的发展。一要明确培训工作目标。现阶段农民培训工作要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增强农民创业就业能力为重点,着力抓好农村实用技能培训,使农业劳动力普遍掌握1—2项以上农业实用技术,提高从事农、林、牧、渔的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二要整合教育培训资源。要改革和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农民培训运行机制,以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为龙头,以各职能部门的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为骨干,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函授大学等农村科技教育培训资源为基础,以农业高、中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以企业与民间科技服务组织为补充,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成上下贯通、运作顺畅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三要大规模开展农业技能培训。根据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大力实施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农业远程培训工程,加大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和农业生产技能。

(五)树立和强化优惠政策引导扶持意识

各级领导部门应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从政策上支持现代农业。健全和完善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关配套政策、措施和规范,使现代农业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一是农业环境、资源保护与利用政策。要加强资源的管理,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来规范人们对资源的利用行为。加大对农业及农业资源的保护力度,尽可能地降低资源的开垦利用速度,最大限度地把资源保护起来。尽可能降低农用生产资料成本,利用工业品投放农业来补偿农业资源;从保护稀缺资源、防止资源过度利用的角度开拓国际市场,增加某些农产品的进口,以补偿求保护。二是加强农业技术进步政策研究,在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方面要有新的激励、保护政策。增加政府对科研的投入,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强化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队伍建设。三是积极导入循环经济理念,科学制定农业产业政策、农业价格政策、农业贸易政策等,建立健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政策。

标签:;  ;  ;  ;  ;  ;  ;  ;  ;  ;  

循环经济的兴起与现代农业的发展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