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建设需要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谈促进社会持续稳定的五个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化建设论文,促进社会论文,持续稳定论文,稳定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的《建议》,描绘了今后15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江泽民同志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深刻阐明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等十二大关系,指出:“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多么好的规划、方案都将难以实现。”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攸关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攸关“九五”计划的顺利完成,是实现宏伟目标的前提和保障。在新的形势下,要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应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着眼全局,抓好局部。全局由局部构成,局部是全局的有机组成部分;全局主宰局部,局部反作用于全局,对全局施以制约和影响,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全局性的稳定有赖于局部的稳定,局部的稳定为全局奠定根基。局部稳定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全局稳定问题的解决,又不等于全局问题的解决,而全局稳定问题解决了,局部问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另一方面,局部与全局又表现为一对现实性矛盾,彼此间构成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局部不稳定因素的扩展、蔓延,就会影响、危及全局的稳定。“胸无全局,不足以谋一域;忽视局部,不足以谋大业”。所以,必须着眼全局,抓好局部的稳定。相对全国稳定这个大局而言,江西是一个局部,必须无条件服从全国这个大局,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同时,又必须立足江西,维护好江西的稳定。在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上,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片面地认为只需全局稳定就行,局部无关紧要,对局部的问题熟视无睹,麻痹大意。二是片面地认为全局的稳定有上面管,下面只要办好自己的事就行,甚至过分强调局部,不顾全局,搞“分散主义”、“地方保护主义”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妨碍政令、警令畅通等。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持续稳定,必须克服。
二、正确处理短期与长期的关系,着眼长远,抓好眼前。长期是短期的积累,短期是长期的分割,短期性、阶段性稳定是长期稳定的基础。长期稳定是短期稳定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并直接表现为时间的连续性和一贯性。正确地辩证地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求我们既要着眼长治久安,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制订长远规划与长远目标,又要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以现阶段为起点,一步一个脚印地把维护稳定的工作推向深入,保持工作的持久性和连续性,通过短期稳定达到长期稳定。为此,既要注意一个时期的治安特点和规律,审时度势,提出因时制宜的对策,同时,又要提高预见性,防止那种不切实际的急功近利,只顾眼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短期行为,甚至被短暂的胜利与稳定局面冲昏头脑,沾沾自喜,松懈斗志而功亏一篑。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的也就是办任何事情都必须着眼长远,抓好眼前。
三、正确处理正常与非常的关系,着眼正常,抓好非常。正常与非常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也相互转化。持续稳定只能建立在长期正常之上,非常是稳定的最大障碍。由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没有固定不变的正常,也没有一成一变的非常。两者之间总是处于相互斗争的曲折起伏之中。实践证明,社会治安总的运行轨迹就是这样一条曲线,而非一条直线,正常与非常交织在一起,此长彼消。只要治安秩序正常,自然就有稳定。而非常局面一出现,稳定必然受到威胁。所以,我们必须把正常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狠下功夫抓好非常。一是要紧紧抓住正常不放,兴利除弊,扬长避短,确保正常良好的治安形势不断发展和巩固,把非常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化非常为正常。非常转化为正常,不可能自然完成,而是贯穿了主观符合客观,主观能动性作用于客观实际的过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各种治安问题可能增多,某些非正常状况的出现在所难免。因此,既要对治安非正常状况保持高度警觉,更要对出现的非正常问题采取强有力措施果断处置,不让其酿成气候。只有把非正常状况化解了,正常局面才可能应运而生。三是要居安思危。即使治安持续稳定已成定局,也不能高枕无忧,麻痹轻敌,而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安不忘危真惕夕,常思危困必无危”、“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治于忧患,乱于逸豫”。古往今来,莫不如此。
四、正确处理安定与安民的关系,着眼安定,抓好安民。社会安定以民心安稳为基础、为标志。民心浮,民情乱,整个社会就无安定可言,持续稳定也就如同泡影。要稳定,首先要安定;要安定,首先要安民。唐代陈子昂云:“百姓安则乐其生,不安则轻其死。轻其死,则天下乱矣”。安民是社会长期稳定的根本。纵览天下兴衰盛亡,人民是否安居乐业,民心向背是决定性因素。所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社稷系民,民若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民所安矣,乾坤定矣”。因此,我们要把社会安定放在首位,通过安定达到持续稳定。而安定的关键环节又在安民。“得民心者得天下,安民心者治天下”。要把安民放到关系到经济建设成败、社会主义制度巩固与否,整个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上来认识。“为政之道在于安民”,而安民之道在于体察其疾苦忧患。社会治安问题一直是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如何严厉打击各种严重刑事犯罪活动,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是维护安定的一个强有力手段,也是安民的一条有效途径。
着眼安定,抓好安民,还要求我们正确对待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防止矛盾纠纷激化,把各种不安定因素与苗头化解在萌芽状态。江泽民同志早就指出:“在加快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是我们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事实充分证明,安民工作做好了,安定就有了保证,稳定也具有了坚实的基础。什么时候民不安,民心乱,什么时候社会就动荡,甚至最终危及大局的稳定。只有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大局才能安定,社会也才能得到持续稳定。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五、正确处理治安与经济的关系,着眼经济,抓好治安。治安与经济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唯物辩证法认为,在矛盾的两方面中,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的性质与方向,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从属地位,它的存在影响事物的发展进程,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具有反作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全党全国的大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其他一切工作包括社会治安工作的性质与方向。社会治安毫无疑义要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正确处理与把握治安与经济的关系,要注意树立三个意识:一是“中心意识”,即要牢固地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意识;二是条件意识,即治安工作要为经济建设创造必不可少的环境和条件。经济建设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稳定和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三是基础意识。即强有力的治安工作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治安工作和社会稳定才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强有力的保障。总之,经济发展推动治安稳定并以治安稳定为保障,治安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并为经济腾飞铺平坚实的道路。从根本上说,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提高经济效益,改善人民生活,持续稳定才能拥有牢固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