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化与内化相结合,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温州: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的人论文,内化论文,温州论文,做一个论文,扎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浙江省温州市现有未成年人近200万,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近年来,温州市在大力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始终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突出“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积极创新工作载体,营造工作氛围,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使未成年人综合素质日益提升、成长环境日益优化,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整体水平日益提高,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初见成效。
一
(一)突出优先发展,切实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温州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项战略工程、希望工程、基础工程和民心工程,切实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真正摆上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抓紧抓好。成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市县(市、区)两级均设立专门处(科)室,落实专职编制26人。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温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温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目标考核暂行办法》等文件,完善各项工作机制。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列入市县(市、区)和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财政保障力度,确保未成年人工作专项经费落实,切实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优先提供保障。
(二)突出创新和谐,激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活力。坚持用创新的精神打开工作思路,用创新的举措开创工作新局面,用创新的成果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水平。通过举办“温州文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理论研讨会,加强实践交流和理论研究,创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途径,激发工作活力。积极创新具有温州特色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思路,重点实施以“六大百万工程”(百万少年重道德、百万市民看温州、百万市民进课堂、百万市民讲礼仪、百万市民献爱心、百万市民勤创业)和“城区—社区—楼幢—家庭”四大主体链为载体的文明素质实践活动,着力提升未成年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乡土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法制教育、科普教育、诚信教育的实效。深入开展以“知荣辱、爱祖国、争做品德高尚接班人”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开展代理家长与“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结对活动,促进了家庭和谐、社会和谐。
(三)突出共建共享,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把学校、社区、家庭三个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加强沟通联系和协调联动。在学校中,加快中小学德育课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为主线,以传统节假日、重大事件纪念日、开学典礼、主题班会、毕业典礼等契机,切实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在家庭中,通过办好家长学校,帮助树立正确的亲子观、儿童观、人才观,着力做好家庭美德教育,使未成年人从小养成尊老爱幼、勤俭质朴、诚实守信、快乐健康的良好习惯。在社区中,充分挖掘社区育人资源,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引导未成年人谦让感恩、知书达理、乐观向上、互助合作,增长适应社会规范的能力。同时出台《温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职责》,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努力形成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四)突出以人为本,切实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坚持把“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工作理念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未成年人主体地位,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中小学校周围秩序、网吧管理、活动场所建设等未成年人成长环境方面的问题,着力为未成年人办实事办好事。成立全国首家异地帮教基地,设立“12355”未成年人维权热线,组织优秀“青少年维权岗”评选,开展“春苗行动”和整治非法用工打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建立市级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对农村未成年人以及外来务工子女、留守儿童、流浪乞讨儿童等特殊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在生活上关心,在精神上呵护,在文化上熏陶,使所有未成年人“同在蓝天下、携手共成长”,目前已创办民工子女学校15所,民工子女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8%以上和96%以上。加强未成年人工作队伍建设,成立了由28816余人组成的“五老护苗”志愿队,去年124个“五老护苗”志愿队报告团,开展宣讲4598场次。加强对教师、兼职法制校长、志愿者、“代理家长”等未成年人工作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育人中的特殊重要作用。
二
通过积极有效的实践和探索,温州市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取得了初步成效,具体体现在:
(一)未成年人综合素质日益提升。通过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活动,温州市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得到提高。涌现了温州市孝老爱亲模范、感动温州十大人物、为救父亲坚持10年上山采草药的泰顺学生徐建威,第四届“中国中学生正泰品学奖”特别奖获得者胡惠中、“浙江省十佳少先队员”周雪妍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以徐建威事迹改编成的电影《不能没有爸爸》在全国各地上映后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各大媒体广泛关注。
(二)未成年人成长环境日益优化。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以“三沿”整治、温瑞塘河综合整治为重点的市容环境大整治,给未成年人创造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和整洁优美的市容环境。2006年全市共投入建设资金26.3亿元,完成村庄规划编制1955个,整治村庄1153个,建成省、市级示范村174个,文明行业创建率100%。校园及周边环境和与青少年成长密切相关的网络和文化环境得到进一步净化,建成村史、校史、企业史等“三史”陈列馆180多个,为未成年人学习生活创造有利条件。
(三)未成年人文化生活日益丰富。2006年投入资金27亿多元,新建、在建文化基础设施8万多平方米,温州市博物馆、温州市科技馆、温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相继落成,并投入使用,全市建成全国文化先进县(市)2个、省级文化先进市1个、“东海文化明珠”和“金海岸文化明珠”乡镇129个、文化示范村(社区)91个,拥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分中心153个,温州乡村电子信息馆368个,广播和电视的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4.8%和96.7%,这些基础文化设施的改善为全市青少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供了条件。积极生产本土精神文化产品,分别以全国道德模范李学生和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郑九万为原型,拍摄了电影《草根英雄》、《村支书郑九万》等,其中《村支书郑九万》获全国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有效丰富了荧屏内容,提升对青少年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四)未成年人工作氛围日益浓厚。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各市直部门、各县(市、区)以及学校、家庭、社区等组织通力协作,各司其职,积极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去年102个集体、18个阵地、106名个人分别被授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优秀阵地和先进工作标兵称号。教育部门2007年评出德育特色学校57所,市妇联牵头创建市级家庭教育示范基地13个,建立各类家长学校1007所,建立留守儿童俱乐部(留守儿童之家)20个,被授予“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公、检、法、司系统选派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2897名,开展校园周边治安检查和法制教育活动17000余次。市少工委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全国优秀组织奖。
三
在新形势下温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四个多样化”、西方价值观念和不良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造成极大冲击。二是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兴传播媒体迅速兴起,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借机传播,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三是在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中,一些道德失范、封建迷信、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泛起,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仍在增多,给未成年人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四是家庭结构日趋多样化,出现了流动家庭、空巢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多种类型的家庭,而且随着人口流动的加速,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的增多,出现了外来务工子女、留守儿童、流浪乞讨儿童等特殊群体,温州市在现有的200万未成年人中有城镇未成年人120万人、未成年人80万人、在校生130万人、外来流动人口子女近19万人、留守未成年人63700人、残疾未成年人近8万人、单亲家庭未成年人近5万人,这种多样性、复杂性的群体结构,造成了一些未成年人隔代抚养、托管照料或无人照管等问题,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也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加强和改进温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效,确保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快乐成才。
(一)始终以实施“五大工程”为重点,进一步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的要求,以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五大工程”为重点,努力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良好的育人氛围。要深入推进社会文化环境整治,继续净化网吧、网络和网络游戏,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网络产品和服务。继续净化荧屏、声频和出版物市场,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产品。继续净化学校及周边环境,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的力度,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坚决取缔非法网吧,加强对娱乐场所的管理,使未成年人在安全文明的环境中茁壮成长。通过启动实施“春泥计划”,深化关爱“新温州人”主题活动,给予农村未成年人以及外来务工子女、留守儿童、流浪乞讨儿童等特殊群体更多的关注。对不同未成年人群体要因人制宜进行教育帮扶,通过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思想引导,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二)始终以“三位一体”为目标,进一步健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络。学校、家庭、社会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三个最重要的环节。要以学校为龙头、社区为平台、家庭为基础,把学校、社区、家庭三个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共同创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整体效应。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家庭是未成年人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注重言传身教,各级妇联、教育部门和学校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充分发挥家庭在未成年人教育中的作用。社区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平台,要有效整合辖区内的公共资源、教育资源、人才资源,积极组织开展富有吸引力的各类教育实践活动,引导未成年人了解社会,增长见识,提高实践能力。
(三)始终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环境、对象、任务、渠道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必须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载体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创新,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创新教育理念,坚持引导、教育、服务、保护、管理并重的思想,进行分层次、有步骤的正面引导,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创新教育内容,坚持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积极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创新教育方法,既要抓住课堂教育这一育人的主渠道;又要重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社会调查、公益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观摩展览、红色旅游等参观游览活动,夏令营、军事训练等参与体验活动,以及重要节日、纪念日的主题教育活动,使他们逐步增进对社会、对国情、对生命的体验和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履行公民道德的自觉性。针对未成年人生活方式的新变化,在坚持传统有效手段的基础上,要注重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现代传媒的作用,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四)始终以办实事好事为突破口,进一步浓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氛围。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关键要切切实实地办好社会影响大、群众反映强烈、深受未成年人欢迎的好事实事。特别要解决好一些反映突出的中小学校周围秩序、网吧管理、活动场所建设等未成年人成长环境方面的问题。要以办好“十件实事”、广泛开展以百堵墙体画廊建设等为重点的“十个百”活动为抓手,切实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力争尽快取得让市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成果,让市民在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中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信心和自觉性,从而进一步关心、支持并主动地参与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来,不断浓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
(五)始终以完善机制为保障,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从体制机制上保障各项工作的落实。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有关职能部门的各自优势,加大协作力度,形成整体合力,实现由部门工作向全局性工作、由单纯的学校工作向全社会的工作转变。要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实行工作目标责任制,确保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