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模式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企改革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前言:
据悉,央企现在有27万亿的总资产,净资产10.5万亿,2011年的净利润不到1万亿,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约8.4%,剔除息税后的总资产回报率约3.2%,还不及银行的1年期基准存款利率3.25%高。世行认为,民营企业的投资回报率较高。1978年和2007年间,中国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比(一个衡量国有部门效率改善的指标)只有一个私营部门的三分之一。
近期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并强调,“无论方案多么周密、智慧多么高超,改革总会引起一些非议:既得利益者会用优势话语权阻碍改革,媒体公众会带着挑剔目光审视改革,一些人甚至还会以乌托邦思维苛求改革。对于改革者来说,认真听取民意,又不为流言所动,既需要智慧和审慎,更要有勇气与担当”。
世行报告认为,目前中国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5000美元,即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的行列。中国采取加大改革力度,才有可能使得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2030年进入人均GDP或者GNI(国民总收入)1.2万美元以上的高收入国家。因为以往经济增长自1978至今保持年均增长率9%以上,各方面都是由国家政策支撑,但是资源(自然资源、劳动力等)总是有限的,支撑到一定的时候,这种繁荣可能就支持不住无法继续的高增长而陷入停滞甚至倒退。同样,对于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已不仅仅是“国进民退”“国退民进”的思辨,而是在具体实践中,“摸石头过河”的河中央如何继续稳健前行了。
当前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大多数从国企总体改革来分析,也有一些具体实践中的案例研究。归纳起来,主要在于产权改革、公司治理结构、国有资产管理等,从激励和监督角度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企业变革与发展。
由于改革的内外部条件是变化的,有关的政策也随着改革实践的深入而不断调整,因此,改革的重点具有动态性。在最初阶段或者说近期阶段,国企改革的重点是非公共领域和半公共领域企业、较小的大型企业、经营一般甚至较差的企业、地方企业、国有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孙公司及子公司;而在中长期阶段,国企改革的重点则是公共领域的企业主要是其非关键和非核心环节的企业、特大型或航母型企业、优势企业、央企、国家绝对和相对控股公司、集团(母)公司。在此可以简要归纳如下表1所示:
而今,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深水区”,一些触及面宽、涉及利益层次深的问题逐步暴露出来。今后深化国企改革,完善新的体制,需从下列方面努力。
(一)继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从战略上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和质量,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党的十五大以来,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通过多种形式放开搞活了一批国有中小企业,关闭破产了一批扭亏无望的企业和资源枯竭的矿山。
(二)深化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的户数已过半,占70%左右,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尚未实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特别是中央企业,大多是独资。目前,中央企业中有宝钢集团、神华集团等19家企业按照《公司法》开展了董事会试点,成立了国有独资公司,聘请了60多位独立董事。即使这样,还要进一步引入战略投资者,推进股份制改革,实现股权多元化。可见,中央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任务还很重,要加快速度推进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在于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
(三)深化垄断行业改革
深化垄断行业改革重点是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促进股权多元化和制度创新。引入竞争机制,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保障消费者在安全、环保、服务、价格、质量等方面的权益。妥善解决垄断行业职工收入畸高、并为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而构筑较高的进入壁垒、还有严重的收费高服务差效率低等问题。
(四)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十六大明确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方针以来,不仅组建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还制定了《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和与此相配套的规章,进一步强化了出资人监管,在财务监督和风险控制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效,开展了国有独资公司建立董事会试点工作,并公开招聘中央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国有财产代理人队伍,避免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今后,国资委主要履行出资人职责,尽可能减少不属于出资人该做的工作,维护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坚持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充分尊重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和法人财产权,形成真正的董,经,监三者制衡格局。
另一方面,对于每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自身特点的国有企业来说,如何从微观角度,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发展和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深入地探讨和实践。从国有企业的个体改革来看,可以从时间维度,通过短期薪酬、中期制度、长期文化的纵向变革;从个体动力到团体效力至立体生命力机制体系的形成发展,达到企业的稳定持续长期增长。
(一)短期——薪酬
基于经济人假设,薪酬是最直接最快捷的动力机制,尤其在我国现阶段,人们的总体富裕水平还不高,社会福利体系也不完善以及发展阶段特定价值观的影响,对于个体而言,作用力极大的因素便是薪酬。在国企改革中,一方面,可以通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优势薪酬吸引优秀人才和关键人物;另外,可以进行一系列的分层次分时期多方式的设计,将国有企业一部分收益向企业重点员工倾斜,一部分收益以红利返还于民。
在国有企业中,职工个人收入分配主要是通过工资形式实现的。不同企业有不同的工资结构,产生的分配效果也不同。合理的工资结构能够有效发挥分配的职能作用,并能够激励职工竞争向上。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工资结构系列繁多,包括岗位工资、技能工资、工龄工资、基本生活补贴、津贴、奖金和以实物形态支付的补充性福利等。这样复杂的工资结构,无论是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使人们很难把握其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不仅如此,还带有浓重的平均主义色彩。因此,必须调整现有工资结构,尽快设定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企业分配结构。
1、绩效薪酬
绩效激励是企业在做好基础保障的前提下,以绩效为前提,以考核为手段,以激励为导向,以员工进步和企业发展为目的的薪酬管理方式。绩效薪酬是满足个人薪酬公平感的最好方式。考核标准的客观性、科学性是关键。可以考虑设定宽幅工资制,增加薪酬的差异性和灵活性。具体实行方式以奖金为重点、结合业绩提成、学习培训资助、奖励旅游等对团队贡献、多样性方面加以结合。
2、经营分享
经营分享,平衡各部门利益,即让全体员工直接参与到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分配,是对各部门工作人员在财富创造中的价值肯定与回报。出于各部门的职能分工不同,简单采取一般绩效标准的劳动收入分配形式显然不客观、不科学。与一般薪酬方式不同的是,经营分享主要来自对企业效益的分成以及企业提供的工作便利、生活福利,包括效益年薪、长期激励计划、退职保障等方面。其中的效益分成部分主要来源于利润。
3、实施职工持股计划
职工持股计划(ESOP,the 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在国际上,特别是高科技企业中,有大量企业都采用职工持股计划。从国际经验看,这些企业之所以采用职工持股计划,主要是考虑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能够调动职工、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的积极性;二是能够充分发挥职工在参与公司管理方面的能力;三是发挥职工对整个公司管理层在合规性、在防止出现舞弊和恶性事件方面所能够起到的监督和报警的作用。对于国企,一方面可以增强员工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可以引入多元股权结构,对于企业长期良性发展更有动力。
4、实行年终考核奖励
分为总体考核,部门考核,团队考核及个人考核4个层次。按效益指标,态度指标,效能指标,潜在影响等指标体系综合考察。考核方案由人事部门具体制定并施行,但指标数据来源于个人、团队、部门、企业,考核者独立于或领导被考核者。奖励方案有:年底双薪、股利分红、纵向提升、福利设置等。
国企薪酬的拟定既要体现市场的竞争机制,突出其激励的动力,避免“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又要注意对于垄断行业的高薪协调,使高薪与高效对应,由于优势资源带来的效益应用于更好的促进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并且造福于社会。
(二)中期——制度
当人们达到一定生活水平以后,仅仅是物质方面的满足与利益的诱惑可能都没有太大影响力了,而且,即便人们各自都有动力发挥其作用,但最终结果来源于整体的效益,这时,内生的效力系统来源于制度设计。
国有企业改制,是将国有企业的资产量化为股份并改变原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过程。企业的公司制改造是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向。其目的就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造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现代型企业。
现代企业制度本身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正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而确立的。现代企业制度包含了诸多制度要素,这些制度要素的有机结合使现代企业制度表现为一种制度复合体。构成现代企业制度的要素主要有: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现代企业法人治理制度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1、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两权分离,明晰产权,出资人到位
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是市场交易的重要前提。产权制度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变迁的。早期,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是高度统一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公司制的组织形式应运而生。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往往发生分离,企业法人对全部财产具有占有、使用和处置的权利。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尤其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大众的福利水平很高,人们完全可以相对悠闲的“不劳而获”,但他们的经济效益还是很高,究其原因在于其私人财产所有制的经济基础。因此,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明确财产所有权,是形成现代市场经济主体即现代企业的基础。现代产权制度内涵即“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
2、现代企业法人治理制度——一股独大问题,内外主体平衡论
现代企业法人治理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特征是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通过公司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形成各自独立、权责分明、相互协调又相互制衡的关系,并以法律和公司章程加以确定和实现。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执行部门并存的组织机构框架。通过股权控制、独立董事、外部监事等制度实践与安排,使各方达到利益均衡,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这种法人治理结构分工合理、各司其职、相互制约,既赋予经营者自主权,又保障股东的权益,还能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
3、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就是要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运用现代经营管理的思想、理论、技术和手段,有效地建立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以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总的来说,就是合理利用和配置各种物力、人力资源,达到企业的总体目标。
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法人治理制度和管理制度是相辅相成的,共同组成现代企业制度这个有机的整体。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明确了企业法人地位和法人财产权,使得企业成为市场的独立经济主体:企业法人治理制度确定了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员工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企业的长期发展有了组织保障;企业管理制度则保证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相适应,使资源配置的效率最为有效。
改制的根本在于治理结构的完善,核心问题是产权制度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产权清晰,产权持有人必须到位。各种模式的适用范围也有所区别:如整体改制特别适合中、小型企业改制,原企业经营业绩存续,其字号、商誉、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得以承继,企业原有的架构得以完整保存,有利于企业的稳定,新股东的加入和机制的转变,又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而分解(并列、串列)改制特别适用于企业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非生产系统中有大量效益低下资产或企业富余人员过多的情况。新建改制则适用于一些规模不大、行业相近又有上市意愿,但是自身无法实现单独上市的国有企业。
制度也是引起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当前国企改革深化阶段,更加需要大胆探索制度创新,以提升国有经济的内生动力。对于具体的国有企业,要根据行业性质、企业特点、产业规律进行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务求以人为本、提高生产力、增强竞争力。
(三)长期——文化
从长远上来看,真正能激发人性与潜能的活力生命力根源于文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长期和战略性成果的取得,必须依靠文化的建设来获得立体的生命力。
对于国家来说,“世界上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口大约14亿,而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人口小于4亿;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口大约4亿,而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人口大于14亿。”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在殖民的同时加快文化输出,兴建教堂、学校;而影响更大的是英国的文化,莎士比亚“英国文化的象征与骄傲”至今为世界人民所熟悉和喜爱。这使得这个人口不足6000万,面积不足25万平方公里的国家长期站立于发达之列,一方面源于其产业革命带来的经济强权,另外更为长久和不衰的是由于其世界主导文化的强大影响力。发展的中国需要文化的力量,中国的发展要求将中国文化推向更强更广。
对于企业来说,当乔布斯邀请百事可乐总裁约翰·斯高利加盟苹果时,他这样说:“难道你想一辈子都卖汽水,不想有机会改变世界吗?”“改变世界”,让苹果得以汇聚“A团队”的精英,以极大的激情专注的投入到不懈的开拓与挑战中。“你们必须信赖某些东西——直觉、归宿、生命,还有耐力,等等。”“让我能够做出人生重大抉择的最主要办法是,记住生命随时都有可能结束,记住自己随时都会死去,这是我所知道的防止患得患失的最好方法。”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能给人长久的持续的力量。
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市场,一流企业做文化。在企业竞争日益国际化、产品市场日益全球化的新形势下,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进行企业文化的重塑。“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企业因文化而繁荣”,一流的企业必定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世界知名企业的发展史证明管理的活力来自企业文化,基业常青的奥秘在于企业文化。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进行企业文化的微观再造和重塑,必须选准启动时机。处于变革中的传统国有企业,要通过深刻剖析企业文化现状,把企业内部的融合重组和制度的重大创新作为再造企业文化的切入点,广泛地吸取异质文化的精华,并且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不失时机地推动企业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尤其是目前,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转型、企业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文化表现出明显的冲突,要抓住这一良好的契机积极进行企业文化的整合甚至变革,以推动企业文化的进步。
企业文化核心是价值观,要选择国有企业的价值判断标准,以次形成经营哲学、企业道德、企业精神、团体意识等,并树立与之相应的企业形象。我们在建设企业文化的时候,既要借鉴国外经验,更要注重吸纳中国五千年历史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精髓和经验。例如借用道家文化就可以把企业文化概括为“天、地、人、道”。所谓“天”者,是信念至上,专致发展;所谓“地”者;是实干兴企,科学发展;所谓“人”者,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所谓“道”者,是传承文明,继承发展。在文化塑造过程中,要有品牌经营的意识,从文化凝练升华出品牌,将文化实化、显化,巩固并增强文化价值力。
3、亚文化
同时,重视亚文化探索。目前,国企的集团文化(母文化)处于极为强势的地位,亚文化基本上没有形成。从国企分、子公司的文化建设实践来看,分、子公司基本上是参照集团文化来进行自身文化建设的模拟,僵化理解,又五花八门,真正在母系统下的“个性文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和体现。但是,从企业管理的实践看,分、子公司的亚文化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对于非相关多元化的分、子公司。所以下一步,国企必须把文化融合提上文化建议的重要日程。不仅在本国,更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有所梳理与整合,避免和国外拿项目时中国企业之间争个你死我活宁愿亏损中标状况的发生。要有大中华的思想,集团的精神,分、子公司的特色。小中有大,大中有强,强中有长。
现阶段的国有企业,必须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的转型和提升。企业文化的塑造和内化,是一个长期的发展演进过程。要转变思想,用开放的心态,吸收古今中外优秀的精髓,并选择本国企的独特鲜明个性,树立之、升华之、凝练之,使之长远根植,光耀世事。
在现实中我们看到“共和国的儿子”国有企业在关键时刻承担起了他应有的作用,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导力量,国有企业应该在经济增长和国家繁荣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图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模式很多,本文仅从单个企业角度进行了一些思考和设计,如下图1,短期、中期、长期的动力、效力、生命力系统中的薪酬、制度、文化都还需要在具体环节进行更加细致、准确的研究,进入下一个子层次子环节的探讨。道路是光明的,需要的是脚踏实地坚定清晰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