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经济发展中政府引导的特点和原则*_经济论文

东亚经济发展中政府引导的特点和原则*_经济论文

东亚经济发展中政府引导的特点和原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原则论文,政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增长,是因为它们采取了不同于英美市场经济的特殊模式。英国的国民总产值翻一番花了近60年,美国用了47年,德国用了43年。泰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只用了10年左右。为什么东亚经济能够持续高速增长,东亚模式的特点何在?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一、东亚经济模式的特点并非以政府干预为主,而是市场主导体制

(一)东亚经济是市场主导体制

二次大战以后,日本认真地向美国学习,运用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其他东亚国家和地区也确立了市场体制。新加坡和香港则一直奉行自由贸易式的市场经济模式。

70年代以来,该地区基本是每十年出现一次市场化热潮。经济发展是由民间企业来主导的,而不是象有些人说的由政府主导。这是因为,政府并不向企业发号施令,而是引导企业和服务于企业,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是和谐的。如果政府行为(包括政策和机构设置)能着眼于长期发展,必然诱导企业制订和实行长期经营战略。前者取决于政府宏观经济调控体制,后者取决于政府是否制订经济计划和实施产业政策。

(二)东亚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显而易见

从政府对市场干预考察,连新加坡这个被西方学者誉为自由市场经济楷模的国家,政府也曾强制性地干预劳动力市场,一度实行高工资政策。日本的财政金融制度则是政府干预金融市场和投资的例证。人们把香港作为自由市场经济的典型,实际上,香港当局对经济的干涉程度也并不逊色。香港政府既有较完整的经济管理体系,又有一整套的经济管理政策和措施。例如,对房地产市场和大米市场实行直接管理。香港的土地是实行高度垄断的,土地均属于政府,出卖土地的时间、方式和数量,都由当局直接控制。当局对大米市场,最初采取统购统销政策,然后转由当局专营,并实行配给制。1955年改为“官私联管”。当然,香港当局对经济活动的管理主要使用间接手段。香港政府十分重视通过经济立法贯彻施政意图,使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纳入法制轨道。立法局批准通过的500多项法律中,经济法就约有200多项。在香港,银行存款利率由银行工会与政府财政司磋商后决定。政府通过利率的变动间接引导资金的流向。为了减少汇率的波动对经济的影响,实行1美元兑7.8港元的固定汇率制,通过发钞的银行来增减港元发行量,调节港币供应和利率,吸引游资放弃或吸纳港元,以稳定港元兑美元的汇价。虽然,香港政府并不制订全面的经济发展计划,但对市政建设、基础设施以及对各行业的发展情况和服务措施,则有极为详尽的研究和一些较长远的发展规划,以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三)东亚经济模式的特点并非政府主导

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见得比其他国家更强。一般来说,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实际参与,主要是通过国有企业。但国有企业在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地位微不足道,其产值占国民总产值比重均不到10%。二是资金控制。它体现在政府财政收支的地位,即财政收入和支出或政府消费占国民总产值的比重。1994年,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央政府消费占国民总产值的比重平均为17%,而新加坡和香港各为9%,日本、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各为10%, 韩国为11%,马来西亚为13%。可见,东亚政府对经济的控制程度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还低。三是政策干预。它的程度无法量化,但有质的确定性,即政府政策的作用是否强于市场的作用,政府的经济政策是否支配了企业的自主经营和消费者的自由选择。东亚政府的经济政策并不违背市场原则。第一,由政府确定生产指标,但目的是刺激企业之间竞赛,因而促进了市场竞争。第二,政府指导投资,但是通过协调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两者共享市场信息,共同制订投资决策。因而,政府无法支配市场,而只能适应市场。

二、东亚政府的积极作用体现于对市场的引导

(一)东亚经济发展不是市场活动自发的结果,而是信奉了有别于英美的经济哲学

英美强调,经济发展是一个无需预测和计划的过程。对经济发展作出计划是要失败的。最好的方法是,让人们按市场规则行事,根据自己的判断去下赌注。

东亚的看法不同。他们认为,经济发展有规律可循,未来的大趋势是可以预见的,后进国家赶超先进国家更有经验可借鉴。由于信息的限制,个人难以正确选择最佳的生产方法或最佳的投资方向,只依靠以个人利益为动力的市场力量不能建成有效的经济社会。一个工业部门的兴起和发展,是市场机会造成的。而整个工业的发展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是国家通过法律和制度来完成的,不能仅靠市场提供的机会。只有政府才掌握全面的信息,有能力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因而政府必须同时关心手段和结果,更应关注纠正“市场失败”。

(二)东亚政府对市场不是挥舞权力的大棒,而是与企业和消费者协调,向他们提供服务

东亚实行了其他国家所没有的政府、企业和劳动者参与的三方协商机制。一种是政策制订协商机构。例如,日本的经济审议会,参加者包括政府官员、企业经理和职工代表,也包括消费者、学术界和新闻界人士。政府制订经济政策,首先由各界代表提意见,然后由政府部门的研究机构拿出方案,最后交审议会讨论。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审议会的意见对方案进行修改,由国会通过。还有一种是政策实施结果的评审机构。例如,韩国的月度出口协调会议,由总统亲自主持,参加者有政府官员和企业家。在会上,企业家先谈对执行有关经济政策的看法和意见,可采纳的建议将在会后立即执行。会议审议各大企业的出口成绩,对完成出口计划的企业,继续给予出口鼓励。对未完成计划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宽限期,如果下次会议,仍未完成指标,优惠将被自动取消。企业劳动者的工资确定也由有关协商机构审议。例如,新加坡的国家工资理事会由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三方的代表组成。提高工资或冻结工资,都要由这个机构审议决定。再如,泰国的国家公私联合协商委员会在决定投资政策方面,都起了良好的作用。

(三)东亚经济模式的特点是政府引导型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所以能够服从政府的引导,是因为东亚处理经济关系的重要原则与英美国家不同,因此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关系比较协调。

三、东亚市场经济体制的独特原则确定了政府引导的基本条件

(一)实现强国的目标,是东亚政府引导市场经济的思想基础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洛奇认为,英美式资本主义与东亚式资本主义的最大区别是,信奉个人主义,还是信奉集体主义。在美国,劳动者受雇于一个企业,往往喜欢跳槽,往往是向工资更高的企业跳。他们对企业无永远的忠心可言。在日本,工人进入一个大企业,要参加宣誓效忠企业的仪式,往往是一干就是一辈子。英美强调的是个人,日本强调的是集体。英美人认为,在经济活动中称雄的是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的“侠客”。个人作为消费者享受福利,是天经地义的。在许多英美人看来,只存在生活在美国或英国的个人的福利。他们对国家的经济利益并不重视。许多东亚人认为,发展经济要靠集体,靠企业,乃至于整个国家。在他们看来,个人经济利益应当服从集体,特别要服从于国家。

在他们看来,如果买国货比买进口货要花更多的钱,也只是在短期内感到不快。但是,从长期看,这样做能够促进本国生产的发展,从而增强本国经济实力。这就可以解释清楚为什么日本和韩国一直严厉保护本国的稻米市场了。他们的稻米价格比世界市场高出几倍,但仍不肯全面开放市场。

在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上认识的差异,决定了英美模式和东亚模式的经济生活目的的不同。英美人认为,发展经济是为了提高个人的生活水平。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个人福利,是提高个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东亚人看来,发展经济是为了国家的富强;动员人们参与经济生活,是为了壮大国家的经济和技术力量。因而,东亚把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看作是经济生活的中心。在英国发展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古典经济学家认为,两个人可以同时获胜。如果你买我的呢子,我买你的葡萄酒,用同等的劳动,两个人都得到了自己需要的商品。这就是所谓的正和游戏。而东亚一直把国际贸易看作零和游戏。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较量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当然,不是动用武力,而是靠提高国际竞争力。

总之,在政府与市场的结合上,东亚的经济体制并不在于政府作用程度的大小,而是能否充分地运用政府的力量促进国家经济利益。它给人们以启示: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引导人民实现强国的目标,使政府与市场的结合具有坚实的客观基础。国家经济实力高于一切,才能引导人民齐心协力地发展经济。

(二)重生产,轻消费,是东亚政府引导市场经济的方向

东亚的储蓄率一直很高,一般在国民总产值中占30%以上,新加坡甚至高达40%以上。这是因为,他们在处理生产和消费关系中,以生产为主。

英美人认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个人消费水平。更多的消费和闲暇是使人们得到满足的重要经济因素。他们把刺激消费作为激励生产的动力,因而使用了消费信贷,即先消费,后付钱。

但东亚模式则相反。从长期看,一个社会的财富是否增加,不是看能买什么,而是取决于能够生产什么;不是看能买多少,而是看能生产多少。在东亚人看来,如果使一个穷人变富,不是捐款让他购买食品,使他只能生活几天,而是教他如何生产食品,使他生活一辈子。因而人们关心的不是消费,而是生产。这就是东亚人为什么很少使用消费信贷,东亚政府的社会福利政策为什么不如欧美国家的背景。许多东亚人的观点是,国家的存亡取决于它的生产能力,过分强调消费无疑是自我毁灭。在东亚人心目中,受尊敬的不是消费者,而是生产者。因而,英美信奉消费者经济学,东亚信奉生产者经济学。在东亚,宁肯牺牲个人消费,也要增加生产投资,为此,一方面强制性压低国民收入中的劳动所得比重。因此,东亚普遍采取低工资制。以日本为例,80年代以来,工资增长速度只相当于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的一半。另一方面,公司留下了大部分收入进行生产投资,股东们得到的很少。平均计算,日本公司利润只有30%用于支付股息,而美国将80%的税后利润作为股息支付给股东。

为了最大限度地使收入流归企业,日本保持高消费价格,使消费者的收入转移到生产领域。据1991年底的一项调查,与纽约相比,东京的服装价格高出一倍,食品高出两倍,汽油高出1.5倍,平均计算, 日本的物价平均比美国高出40%。日本的土地面积只有美国的1/25,但土地价值总额比美国多3倍。因此,日本人的住房狭小, 进一步限制了大件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力,造成了一个高储蓄、高投资的经济社会。在90年代前半期,日本国民总产值的26%用于投资,美国只有17%。日本的国民总产值不到美国的二分之一,但投资总额超过美国。

英美模式以消费为主,即是以个人的经济生活为主,政府干预自然无太大的必要。东亚模式以生产为主,生产关联比消费关联更重要,更需要人与人之间在生产中的协调。因而,政府与市场结合是必要的。而且,这种结合的方向是明确的:政府引导企业集中力量搞生产。因此,一些东亚国家制订和实施了产业政策。

(三)扩大市场占有率,是东亚政府引导市场经济的战略

在企业经营中,东亚处理市场与利润的关系,以市场为主。因而,企业致力于增强市场竞争力。

英美企业往往把追逐资本收益率作为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而把维持和扩大市场占有率作为第二位目标。日本和韩国企业则不然,它们把维持和扩大市场占有率作为企业经营的第一位目标,并为此而努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为建设大企业,他们的目标是实现最大限度的市场占有率,而不单纯追求最大利润。只有当一种产品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下降阶段时,才谋求最大利润,以便为扩大新的生产领域提供资金。这在东亚外向型经济发展中,表现尤为突出。韩国雇员喜欢告诉你,他如何在为一个这一行业中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公司工作而感到自豪。

许多日本公司的资本收益率低于对政府债券的收益率。例如,本田公司进入汽车制造业之后,其资本收益率从1965年的9%降到1980年的3%。如果它把同样多的钱投资到政府债券上,那么,资本收益率会大大高于3%。 日本公司愿意接受较低的利润是它们用来与美国公司竞争的一大法宝。为了增强竞争力,日本企业宁肯从事低收益的研究与开发投资。1980年,投资回收期为10年的“研究与开发”项目的资本回收率为8.7%,在美国,则高达20.3%,英国更高达23.7%。 日本的固定资产(厂房和设备)投资的收益率也大大低于英美。为期20年的厂房和机械的资本收益率在日本是7.2%,在美国是11.2%,在英国是9.2%。

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在于刺激企业扩大市场份额。东亚政府引导市场经济,更看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行了出口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企业的优惠待遇取决于企业向国际市场扩张的成绩。东亚国家在占领国际市场上下功夫,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提高了国际竞争力。因而,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增长较快。1981—1993年,东亚的世界市场占有率每年增加6.7%,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5.0%),也高于发达国家(4.8%)。1991—1995年,东亚人均出口额增长率高达14.1%, 比拉美高一倍。

东亚模式的特点,不仅涉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涉及到对市场体制的认识。市场体制是一种组织经济活动的社会大系统,因而它具有整体性。正如日本经济企划厅在《1992年日本经济白皮书》中所指出的:“所谓的市场经济体制,它的概念很广泛。包括政治、社会体制及其整体关系。市场经济体制的主体——企业、消费者、政府之间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企业和金融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的关系,特别是政府和企业、市场的关系令人瞩目。关于商品市场,不仅要考虑在最终消费品市场上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更要考虑生产和流通中的企业间的关系。”对东亚模式的认识,应该从市场经济的整体性出发,如果市场没有整体性,政府的引导作用就无从发挥。

上述三大原则,可以概括出东亚模式的基本内容:东亚经济模式以强国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经济发展的重心放在国家的富强,而不只是个人福利。为实现强国的目标,把生产活动置于消费活动之上,以充分动员资源,推动经济发展。为了发展生产,企业把谋求利润放在第二位,而把占领市场放在企业经营目标的首位。把经济发展视为一个自觉、而不是自发的过程。因而,政府积极对市场活动进行引导。

注释:

*本文所说的东亚包括日本、新加坡、韩国、香港、泰国、 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标签:;  ;  ;  ;  ;  

东亚经济发展中政府引导的特点和原则*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