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GDP”到“生态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必然选择_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从“GDP”到“生态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必然选择_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从“国内生产总值(GDP)”到“生态国内产出(EDP)”核算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内生产总值论文,生态论文,国内论文,EDP论文,GDP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ing, 简称SNA)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重大的社会发明之一, 它通过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s,简称GDP)这一中心指标,可以把国民经济的全部活动的产出成果概括在一个极为简明的统计数字之中,为衡量经济的状况提供了一个最为综合的尺度。因此各国政府和各国际机构都十分关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数量和动态变化, 其增长率的高低常常作为衡量一个经济增长和国家政策效应的主要尺度,可以说,它是影响经济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核算指标。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核算方法和缺陷

产生于本世纪三十年代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 )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核算方法是有其特定历史条件的。 在世界经济大箫条的30年代,许多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商品的价格最低,有效需求不足,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匮乏认识不够甚至忽略(但早期经典经济学家们是恪守收入产生于自然资源、人力资本和投资资本的)。以至在国民经济核算中,资产被定义为经济资产,即以前时期人们的生产成果;而对于自然形成的资产,如自然产生的空气、海洋等,尚不为人们所知道的资产或虽为人们所知但实际上不在任何单位有效控制之下的资产(如原始森林),以及具有生物形式的自然资产(包括植物、动物)等等,都不纳入资产核算范围。或者说,从总产出价值中扣除中间投入(或中间消耗)即为某一时期国民经济活动的产出成果——国内生产总值(GDP)。 问题的关键在于只将经济资产作为中间投入加以核算,而自然资产不纳入资产,不作为中间投入进行扣除,不把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自然资源作为原已存在的价值看待,仿佛它们与生产过程无关。事实显然不是如此,在各种初级生产中,对那些耗竭性的自然资产如矿产资源来说,耗用就意味着资产的绝对减少,对于那些可反复使用的自然资源如土地来说,耗用意味着未来生产潜力的降低,这在性质上与各种非耐用性经济资产和耐用性经济资产是完全一样的。在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 )时只扣除自然资源的开采成本,而不计算其资源成本,忽视了资源价值的存在,由于资源价值的作用会程度不同地体现在相关产品的价格中,因此忽视资源成本的结果是过高地估计了当期生产的成果,也就是过高地估计了当期收入。

由此可以看出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历史缺陷在于:一是没有把资源计入资产之中;二是对生产成果的计算,没有体现自然资源对生产的作用;三是对环境污染和污染治理活动的处理,一方面没有将由生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作为获得产出的代价来看待,而环境污染理应作为负产出加以体现;另一方面,为治理环境污染所进行的活动,在国民经济核算中被作为一般经济活动对待,同样地计算产出,汇总到国内生产总值(GDP)中,造成GDP虚增。

上述问题的结果具有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它不仅造成国内生产总值(GDP)对某一时期生产成果和投资能力的偏高估计, 而且给决策者提供了错误的信息,造成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不相干的假象,引导决策者以发展经济的名义忽略和毁坏环境,通过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来获得经济的高速增长。在一些典型的依靠自然资源建立其经济结构以获得就业和收入的国家和地区,这种核算方法所造成的危害尤为严重,它使人们错觉得到了收入,但实际上却永远地失去了财富,因为产出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是牺牲未来生产潜力的结果。

国内生产总值(GDP)在核算方法上的片面性, 迫使人们对这一指标的现实意义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

二、发展经济学对GDP的修正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发展的中心意义是社会和个人的福利增进,它包括了基本必需品的消费量、收入和分配的均等程度、识字率、健康水平、就业状况等多方面的含义,国内生产总值(GDP )尽管与这些含义相关联,并在一定程度上作为重要前提制约了这些方面的水平,但不能直接表现一国在一定时期社会和个人所达到的福利水平。为了弥补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的缺陷,更好地反映经济发展, 统计学家们提出了多种方法,其中较为流行的是,针对经济发展含义的不同方面选取多个直接反映福利水平的代表性指标,然后通过加权将其合成一个具有综合意义的指标。显然,发展经济学对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有看法的,并试图去弥补或修正其在反映经济发展上所具有的片面性。然而,尽管发展经济学确立了以社会和个人福利增进为目标,但它却对经济发展的长期性考虑不够,即没有考虑一个长期的发展,一个在资源有限性约束条件下的体现环境与经济统一性的长期发展。因此,发展经济学对国内生产总值(GDP )和整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缺陷的认识依然不够,它充其量说明了衡量经济发展不能仅仅使用国内生产总值这样的单一指标,而应以其它指标加以补充,却没有触及到该指标及其核算体系本身的缺陷,即在衡量一个时期的经济成果时,没有把自然资源的利用作为经济过程的投入看待,同时也没有将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所造成的环境破坏以及为恢复环境所付出的代价加以适当考虑,因而其计算结果同样具有很大的偏误。

三、生态国内产出(EDP)的构想

现实发展到今天,出现了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破坏日益加剧等全球性问题,严重地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继而威胁着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二十一世纪议程》以来,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环境问题越来越深入地介入了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成为国家和国际社会管理中共同面临的问题。在国际社会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处理好经济、社会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提出,是人类认识的一大进步。

为了配合《二十一世纪议程》的实施,促进资源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中,1993年联合国有关统计机构正式出版了《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手册》(The System Of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Economic Accounting,简称SEEA), 为环境经济核算提供了一个整体思路和框架。

如前所述,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中,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主要是忽略了自然资产的价值存在,将资源环境与经济活动割裂开来。而在SEEA中,将经济活动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定义为经济过程对自然资产的使用,与经济产品相类比,自然资产的使用有两种形式,一是数量利用,即经济过程对自然资产的利用会造成自然资产总量的耗减,这是自然环境为经济提供的环境服务;二是质量利用,即经济过程对自然资产的利用不会造成自然资产数量变化,但可能会导致其质量的退化,这也是自然环境为经济提供的环境服务。

按照这种思路,将经济过程对自然资产的利用作为经济产出的投入加以核算,求得一国当期经济环境因素调整而得出的国内产出总量,一般将此总量称为生态国内产出(Environment Domestic Products, 简称EDP)。经过从SNA到SEEA的扩展,EDP指标取代了GDP指标。关于生态国内产出(EDP)的计算可采用生产法和支出法。

1.生产法。就是从生产角度,将国民经济看成是各种不同产业部门组成的总和,生态国内产出(EDP )可以通过综合各种产业部门的增加值计算而得,一般分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计算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第二步,计算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投入,即各产业部门在生产中所消耗的经济资产和自然资产;第三步,从总产出中扣除中间投入,得出各产业部门的增加值,所有产业部门增加值的总和,即为生态国内产出。用公式表示为:

EDP =∑(某产业部门总产出-某产业部门经济资产投入-某产业部门自然资产投入)

这一公式表明,EDP不仅包括经济资产的投入和使用, 而且还包括了自然资产的使用、消耗和降级。

2.支出法。就是根据生态国内产出(EDP )的最终使用结果进行计算,包括消费和积累两部分,其计算公式为:

EDP=最终消费+经济资产的积累+自然资产的耗减

这一公式表明,自然资产的使用被调整为资本积累项目,资本积累不仅包括经济资产的资本形成,而且包括自然资产耗减和降级而引起的资本总量变化。

在生态国内产出(EDP)的计算中,自然资源环境的估价是难点。由于资源环境大多属于非货币交易,在难以通过市场行为确定其价格的状况下,对资源增减、环境变化的估价只能采用虚拟方法。SEEA从理论上提出了三种虚拟估价方法:(1)市场价格法, 以现期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利用量和相应的市场价格为基础,计算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经济价值;(2)维护成本法, 维护成本是指为保持环境的数量和质量不变所需花费的成本;(3)住户意愿法, 这主要是指人们为了自己将来的健康和福利,愿意承担的改善资源环境的费用付出。

四、结束语

尽管目前生态国内产出(EDP)的核算理论尚不成熟和完善, 尤其是在实际操作上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障碍,庆幸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日益为世界各国政府所接受,并逐步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不少国家在资源环境核算上进行着大胆的试验和探索, 并取得了阶段性的可喜成果。 从国内生产总值(GDP)到生态国内产出(EDP)的核算,将为可持续发展的测度建立相应的核算数据系统,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全面实施。

标签:;  ;  ;  ;  ;  ;  ;  

从“GDP”到“生态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必然选择_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