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00
摘要:《汤姆叔叔的小屋》推动了废奴主义运动的发展,成为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伟大巨著。该作品曾被译成世界上四十多种文字,其中,中文译本就有几十种。本文对李自修的译本(以下简称李译)与陈元飞的译本(以下简称陈译)进行对比分析,首先是传统翻译研究关注两译本的纯文本对比研究。并且把文化语境,时代背景等多因素纳入分析中。其次,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两位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从而探究影响翻译质量的多元因素及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拓宽翻译研究的领域。
关键词:文本翻译对比;多元素;翻译策略
一、引言
翻译不仅仅是一个纯语言的行为,它还深深扎根于源语言所处的文化时代背景中。词语的差异会反映出特定社会的事物等。翻译是源语言和目的语的互动,是译者理解的主动性发挥及其采取的翻译策略的相互作用的行为。(何春霞,513)虽然都是两位译者都属当代翻译家,二者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翻译主张,造成译本的差异。本文首先从纯语言角度出发进行译本对比。其次,探讨不同的时代背景对翻译词汇选择的影响以及译者理解的主动性发挥及其采取的翻译策略。
二、纯文本比较分析
两位译者就题目的翻译都是《汤姆叔叔的小屋》,但是对于章节题目的翻译风格却有很大区别。首先,从词语选择上看两译文的不同,(1)比如“In Which the Reader Is Introduced to a Man of Humanity”和 “In Which It Appears That a Senator Is But a Man”,李译分别为“一位善良的人”及 “参议员:人也”,而陈译为“给读者介绍一位善良的人”和 从本章来看,参议员也是人“。明显陈译本比李译更为具解释性,李译确实简洁直击表达的本体。
例1:He was such over-dressed, in a gaudy vest of many colors, a blue neckerchief, bedropped gaily with yellow sports, and arranged with a flaunting tie, quite in keeping with the general air of the man.
李译:他衣饰过分讲究:俗气的花马甲,缀着黄色的刺眼蓝围巾,外加一条向人炫示夸耀的领带,刚好跟他整个派头相吻合。
陈译:他的衣着讲究过度:马甲艳俗透顶,蓝色(有注释)领巾系成一个光鲜招摇的领结,上面刺目的黄点让人眼花—这打扮倒是与此人的小人做派堪称绝配。
此处涉及到历史文化语境下的选词择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源文本的背景年代的文化特色词有“vest”,“tie”,和“scarf”,对应的李译为“马甲”,“领带”和“领巾”,陈译为“马甲”,“领结”和“领巾”。而当今时代对应的意思分别为“马甲/马夹”,“领带”和“围巾”。但是如果翻译成当今的“背心”,“领带”和“围巾”就明显不妥。
翻译对比需要把文化语境,社会背景,历史条件等很多因素纳入此对比分析中。译者所处时代相同,但对于“tie”的翻译却出现了大色差别,明显陈译措词更符合小说时代性。
但是两个译本恰到好处地满足了当时的语场要求,也充分做到了“神似”,读者读到此处,似乎那个粗鄙的奴隶主已浮现在眼前了。
例2:"Why, the fact is, Haley, Tom is an uncommon fellow…”
李译:“说实话,黑利,汤姆不比寻常……”
陈译:“怎么就不行,黑利?汤姆可不是普通的黑奴……””
在句式上,李译与原文切合,一一对应,做到了“形似”。而陈译在句序上做出了调整。陈译将对“he is certainly worth that sum anywhere”的翻译放在句末,更显突出强调作用。相比之下,陈译在语气和句式上的调整给译本增色不少。
三、翻译策略的选择
对于章节题目中“Living Property”,李译为“黑奴”,而陈译为“活财产”。相比较,李译是意译,但表达出语言所指,陈译虽直译,但却表达出源题目中汤姆的本质,更为生动。陈元飞把“The Quadroon's Story”直译“四分之一黑人血统姑娘的身世”就不如李译的“二代混血女人的经历”的地道。更为符合汉语言模式。其次,例2中,李译是直译,而陈译采用“怎么”型反问句来代替陈述句,具有表情功能。使得汤姆的主人的情绪表达更强烈,表现其不舍与对汤姆能力的肯定。以意义作为翻译基础,达到加强语气和翻译策略。通过简单的分析,可以看出而者采用不同策略达到翻译目的。
四、结语
“对于一篇翻译作品的评价如果只基于源文本和目的文本之间单纯的语言文字上的对比,实际上是不全面的,翻译批评和评价还应该关注译者、译语读者和翻译的历史文化背景等因素对译本形成的影响,从而给出更为全面、合理的评价。”(石成蓉,1-2)译者如果能在翻译过程中准确地把握住原文的语境特点,考虑语言所处的时代背景,并恰如其分地用尽可能对应的目的语翻译出来,就会达到我们所提倡的“信达雅”,被读者所接受。
参考文献:
[1]陈元飞.《汤姆叔叔的小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
[2]何春霞.多译本中文化意象的解读与翻译一以《汤姆叔叔的小屋》三个汉译本为例[J].辽宁: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513-516.
[3]李自修.《汤姆叔叔的小屋》[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4]石成蓉.从目的论的角度看《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两种译本.四川: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作者简介:董慧,1994年01月30日出生,女,汉族,黄骅市人,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2016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论文作者:董慧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7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7
标签:汤姆论文; 译本论文; 译者论文; 策略论文; 叔叔论文; 目的论文; 小屋论文; 《语言文字学》2017年4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