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本雅明早期的语言与翻译哲学-基于对《论原初语言和人的语言》与《译者的任务》的对读论文

论本雅明早期的语言与翻译哲学-基于对《论原初语言和人的语言》与《译者的任务》的对读论文

论本雅明早期的语言与翻译哲学
——基于对《论原初语言和人的语言》与《译者的任务》的对读

⊙李昕[长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春 130032;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2]

摘 要: 对于所谓的“理论时代”(杰姆逊语),本雅明可谓开山鼻祖,他的语言与翻译之思均上升到哲学的层面,成为一种对存在和对语言本体的认识。《论原初的语言和人的语言》与《译者的任务》分别是其早期语言哲学和翻译思想的代表作。本文通过二者对读,揭示本雅明早期语言观与翻译思想的不同层面,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形而上的哲学之维,有助于提高对其思想的整体认识。

关键词: 本雅明 语言哲学 翻译

一、引言

自古以来文艺理论和哲学就是扭结在一起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等等很多哲人,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之中论及了文学或艺术,从而成为文艺理论或文艺美学的座上宾。在20世纪,文艺理论与哲学依然盘错交织,但面貌有所不同:20世纪很多理论家的艺术哲思上升到了形而上的层面,体现了对世界和存在本质的认识,从而跻身于哲学的殿堂。在杰姆逊的笔下,这样的时代被称为“理论时代”。他描述说:“在我们的上一代,还有专业哲学的技术话语……我们还能区别出与之平行的其他领域的十分不同的话语——例如政治科学、社会学、文艺理论等话语。今天,我们日渐拥有一种简单地称为‘理论’的写作,它同时即是上述所有话语,又绝非上述任何一种话语。”而理论时代的端点,可追溯至瓦尔特·本雅明。

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德国犹太裔学者,二十岁时入读阿尔贝特·路德维希大学的语文学系,后转投哲学系。在其学习之初,语言与哲学就是以这样奇特的方式被连结在一起。对于自己的职业理想,本雅明有笃定的考虑:要做公认的“一流的德国文学批评家”。然而,纵观其著述,在文艺美学及语言研究的表层结构之下,总存在着一个哲学的、神学的、文化的深层结构。对此,鲁道夫·盖希的评述颇中肯綮:虽然“本雅明的著述中几乎缺少通常与哲学工程相关联的一切:具有一贯性的概念体系、规范化的理论原则以及对传统议题的涉入”,但“他大多数著作都具有明显的哲学动机”。这种具体学科与哲学、神学深度交融的现象,使其研究难以归类。诚如周晔所说:“他在神学、哲学、文学批评、语言哲学、大众文化(包括摄影、电影)等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思考,其思想成果跨越了语言学、美学、哲学、文艺学、心理学、政治学、大众传播学等诸多领域,形成极为特殊的难以归类的现象。”如此,辅之以鲜明的开创意识和文类自觉,本雅明终成为现代文艺批评的开宗之师,理论时代的最强先音;而其语言与翻译研究,亦可上升到哲学的层面,彰显了复杂的层次。

二、形而上的语言之思

本雅明的语言哲学,主要体现在《论原初语言和人的语言》(1916)、《译者的任务》(1923)和《语言社会学问题》(1935)等文章之中,也渗透于其他著述。可以说,对语言问题的思考,贯穿本雅明哲学研究的始终。一个比较明显的脉络是,在研究的早期,本雅明注重探究语言的本源,后期则更为关注语言与社会在认识论层面上的错综关系。正如郭军所说:“本雅明的语言论是本雅明思想的原发种子,蕴含着他对世界、对传统、对现代性的基本态度。”本雅明早期的语言哲学,集中体现在《论原初语言和人的语言》一文中。在这篇文章中,本雅明将语言问题与对人类本源、万物存在的本体性思考相结合,其哲思大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语言的本质

在20世纪第二个十年,对语言科学影响最为深远的理论是结构主义语言学。1916年诞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扛鼎之作《普通语言学概论》,将语言作为指意的符号,根本改变了语言研究的面貌,其影响甚至辐射至社科、人文的多个领域。无独有偶,本雅明的《论原初语言和人的语言》也写于1916年,很多人也由此将之作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反拨。但事实上,本雅明并非有意针对已然离世的索绪尔及其语言学理论,而是将矛头直接对准将语言工具化的流行思潮:“他认为,一种广为流行的观点……是基于狭隘的语言观念,这种观点把语言和写作仅看作是达到一种行为目的的工具。”事实证明,本雅明和结构主义语言学有不同的关注,而语言工具论也正是他毕生所反对的。

那么,如果语言不是作为交流的工具而存在,它的本质又是什么呢?它源自哪里,又如何构成?它如何相关于“交流”和“传达”?在德国浪漫主义和犹太教卡巴拉神话等因素的影响之下,本雅明提出了关涉万物与人类本初的语言观。

(1)语言与万物相关

计算中导致先验信噪比(增益函数)过高估计的两个主要原因是:一是对先验信噪比的估计直接采用“直接判决”法;另一个原因则归因于噪声谱的估计,计算信噪比往往需要先估计噪声谱,而大都数噪声估计算法都会低估噪声谱,噪声谱的低估导致了信噪比的过高估计。基于此:

供应链各成员的最优订货量与供应链系统最优订货量相等,且各成员的期望收益与整体供应链系统的期望收益互成仿射函数,即为供应链协调的判别标准[17-18].

(2)语言传达精神存在

在本雅明看来,语言是精神性的,它只传达“和它相符相合的精神存在”。语言的非物质性,使语言甚至不关乎其自身的内容:“不存在语言内容这样的东西;作为传达,语言传达思想实体。”而语言的非物质性又决定了语言的非工具性:“精神存在在(in)语言之中而不是用(through)语言传达自身。”精神内在于语言,使它与外在的语言形式无关,而是在形而上学的层面,通过语言中被表达与可表达、不可表达与未被表达之间的对立冲突得以显现。然而,由于物的语言的不完整性,在所有的精神存在之中,唯人的精神存在可以得到充分的传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服务模式的改变,加速了医疗服务行业之间的竞争,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发生了改变。而医院的医疗水平体现不仅表现在医疗人员的业务方面,还表现在护士的综合服务方面。随着更多的人们对医疗服务模式的研究,其发现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已经成了医疗服务模式转变的主要方向。绩效考核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其主要是将护士的工作效率和工作岗位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护士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护理的质量,保证医疗服务规范的进行。本次研究中对我院320名护士其中的160名实行了绩效考核管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自然万物通过自身的语言传达独特的精神存在。但因为物不使用语词,所以无法明确表明自身。而根据基督神学,人类(亚当)语言命名了万物,名称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语言形式:“在语言的王国中,名称乃是其最深层的本质,它是语言的唯一目的,也是其无可比拟的最高意义。”人是命名者,代万物表达了其精神存在,也因此超乎于自然万物之上。

本雅明曾说:“我的思想和神学的关系,就如同吸墨纸和墨水的关系,我的思想饱蘸神学,倘若抽掉墨水,吸墨纸上将荡然无存。”本雅明的语言本体论,也深富宗教神学的影子,而他对人类语言万象的认识,也是基于相似的宗教观念。

语言存在分为三个层次:上帝的语言、人的语言和物的语言。“太初有道(Word),道与上帝同在。”(《圣经·约翰福音》第1章第1节)“道”即上帝的语言,上帝以之创造万物。它是所有语言的起点,也是所有语言梦寐欲求的终点,它代表着最初的整一与和谐。而上帝的语言表现为万物的精神就成了物的语言。物的语言传达自身,又因为语词的缺乏而无法实现传达的圆满。介于二者之间的是人的语言,“上帝在人身上安置了语言”“又不希望人受制于语言”。人的语言中包含语词,并具有命名的权利,万物通过上帝的语词创造而存在,又通过人的语词命名而被认识。人的语言对万物的传达,依赖于万物自身的精神传达,属于一种翻译行为:将“万物的语言翻译成人的语言”。这种翻译,“不仅仅是将无声翻译成有声”,“还是将无名翻译成有名”,是将“不完善的语言翻译成更完善的语言”。这种翻译,被上帝的创造行为担保,富有认知性,语言由此成为知识的最高模式。

总结本雅明的语言本质论,正如以哈曼(Hamann)、莫德勒(Mauthner)和洪堡特(Humboldt)、马拉美(Mallarm)等为代表的德、法浪漫主义者所认为的(事实上本雅明也对他们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语言并非信息传递工具或指意的符号,它是万物存在的精神传达,是知识存在的最高模式;又如文艺复兴后已经盛行的语言起源的“亚当理论”(基于卡巴拉教义)所认同的那样,万物皆有语言,而原初的语言与创世相关,人的语言参与创世之后的万物命名,介于上帝的语言与物的语言之间。而上帝的语言,代表着语言最初的圆满,也是人类语言最终要臻之境。

(4)语言的层级与翻译

2.3.6 会阴护理 尿管留置期间,告知患者保持会阴清洁,每日用聚维酮碘溶液棉球擦洗会阴2次。术后10例患者有少量阴道流血,持续3~5 d。流血期间指导患者勤换会阴垫,大小便后清洗会阴,如血的量、色、性状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避免发生逆行感染。

本雅明非常重视翻译的作用。在《论原初语言与人的语言》一文中他曾说:“要在语言理论的最深层次探究翻译的概念,因为它的力量太过深远、强大。”而本雅明也曾在著述之余倾力于翻译。他译过波德莱尔的《巴黎风景》和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合译),后者更为他赢得了诸如“最优秀的法语专家之一”和“德语文体家”等赞誉。本雅明的翻译观,集中体现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文章对可译性、翻译的目的、译语与原语的关系、译者的职责、意译与直译等一般翻译问题的探讨,立足于作者的语言观,体现为对语言问题思考的延续,在本质上与作者的语言观一脉相承。

2.语言的堕落

在本雅明看来,在伊甸园时期,人类语言是最完善的语言。然而不幸的是,人类被逐出天堂,坠入历史。人类堕落的过程,在理性主义看来,是人类真正成熟的开始,但在本雅明看来,却是原初和谐的碎裂和语言的堕落。

人类的堕落,首先表现为善恶的二元对立。在本雅明看来,上帝创世之后的世界是一切皆善,并享有上帝祝福的世界。然而,智慧之果传递善、恶之知识,从而导致了以善恶的二元对立为原型的思维模式。善恶判断破坏了太初的和谐,赋予语词以判断和抽象之维,并否定了人类语言的命名功能:“善恶之知识否弃了名称”,或者说,“名称不再是完整无缺的”。所有这一切,标志着人类语言由“伊甸园语言”向“人类语词”(human word)的堕落。

语言的堕落,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语言沦为工具和符号;第二,语言失去了命名的直接性;第三,语言的抽象化。在原初的语言体系中,人类语言作为命名语言而存在,直接接受物的语言传达,反映事物的精神存在。而堕落之后的语言,不再作为纯粹的命名语言而存在,它与事物的直接联系由此被割断。所谓语言的工具论和符号化,即指语言不再被认为是事物精神存在的表达,而必须传达一些外在于事物自身的内容,成为表达的工具和指意的符号。这是“语言精神的真正堕落”。与此相关,走出了纯粹命名语言的人类语词,否弃了事物在传达自身时的直接性,从而坠入了一切表达都只能是间接表达的深渊,命名的直接性由此受到破坏。而语言的抽象之维,是基于“善”“恶”的无名及不可命名性。名,提供具象之物植根的土壤,而语言的抽象性则根植于判断性语词。堕落中,人类抛弃了具体之物(即“名”)传达的直接性,而抽象之物传达的直接性却由此产生。

语言的堕落,导致语言本质的迷失,标志着人与万物间和谐关系的终结,并最终带来语言的多元性和混乱。根据卡巴拉神学的解释,就如同打碎了一个完整的器皿,呈现碎片化、瞬间性和偶然性。器皿的修补,是对原初语言的追寻,是对原罪的“救赎”。

三、语言哲学架构中的翻译问题

(1)研发方面 产品生命周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能够促进研发设计流程优化、数据积累和模式创新,提升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当前,我国有31.0%的企业实现了网络化协同研制,开展了众包设计研发、网络化制造、公共云制造等服务,另外,7.3%的企业开展基于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定制研发,通过建立数字化研发平台,对用户个性化需求进行快速响应和有效对接,并将用户定制需求快速转化为研发需求,开展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定制和按需生产,有效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1.翻译的非工具性

本雅明一直反对将语言作为工具。翻译作为语际间语义的转换方式,原本也具有工具的性质。但在本雅明看来,这样的理解与翻译的本质相去甚远。

首先,语言并非以信息传达作为本质功能。既如此,翻译又怎么会以信息传达作为目的呢?且不说并非所有的原文都是为了传达信息而作,即便是为了传达信息,信息如何传达,语言又呈现了何种形式,这些可能是语言之为语言的更重要的方面。何况本雅明的翻译论,实质上一种文学翻译观。在本雅明看来,在文学翻译中,信息是最微不足道的,而文学本身难以言传的部分,那玄妙深奥的“诗意”境界,才是作品的魅力之源,也才是真正的译家所要倾注心力的。

其次,从读者角度来说,翻译也并非为读者服务。事实上,任何艺术作品都无法以受众为出发点:诗非为读者、画非为观者,曲非为听者。受众是谁?谁可代表受众?理想的受众如何确定? 如果这些问题均无法得到满意的回答,则艺术的受众本就充满诸多难以确定的因素。基于此,任何以读者为目的的创作都未必真正经得住历史的检验。而对于翻译而言,情况更为复杂。作为产生于原著余生之中的艺术形式,如果翻译是为读者服务,是不是首先要求译著也得为读者服务才行呢?

总之,在本雅明看来,翻译并非服务性的,对原文信息如此、对译文读者如此,甚至对原著整体和语言间的交流亦是如此。传统译论中的翻译目的论,在本雅明看来,掉进了语言实用主义的窠臼,毫无意义。翻译之所以存在,实际关乎语言本体,以之为出发点,亦以之为旨归。

(3)语言作为一种命名

2.翻译关涉语言本体

一般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产生于不同语族之间相互交流的现实需要。但在本雅明看来,翻译的存在,是语言本体的内在要求。

在通常的概念里,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能力,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性特征。但本雅明认为,万物皆有语言,以语词、声音等为要素的人类语言,不过是语言的特例:“语言存在绝非只与人类精神表达的所有领域……并存,而是与万物并存。无论是在生物界还是非生物界,没有哪种事或物不以某种方式参与着语言。”万物通过语言表达自身,哪怕这种语言是喑哑的,或是低级别的。

通过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法进行比较,用(%)表示率,X2检验比较组间,有统计意义的P小于0.05。

当AUST=26 ℃时,随着空气层厚度的增加,供冷能力升高.室内温度每升高2 ℃,供冷能力平均提高9.2 W/m2.当室内壁面温度(area-weighted average temperature perature of uncontrolled surface in room,AUST)从26 ℃增加到28 ℃时,不同空气层厚度的辐射板在相同的室内温度下,辐射板的供冷能力提高10.8 W/m2.

人类的堕落,带来语言的堕落,人类语言失去原初的纯粹,失去对物的观照和对神的敬畏。语言不再直接表现为事物的精神存在,从而导致对物的存在的不同理解,造成语言的多元性。多元存在的人类语言,彼此之间存在互相补充的必要,以形成对意指的完全知识。而以不同的表意方式指向相同的意指的人类语言,在形而上的层级,体现为恒一的纯语言。翻译的存在,一方面基于表现“不同语言之间的至关重要的互补关系”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展露纯语言的需要。

3.翻译作为纯语言的显露

本雅明关于翻译的诸多观点,实际上都以“纯语言”为依托。所谓纯语言,即“真理的语言(the language of truth)”。它类似一个毫无内部压力的容器,是所有思想都试图达到的真理。纯语言产生于对诸现实语言的整合(integrating many tongues into one true language),在它之中现实语言实现意指方式上的互补、协调和共存,但纯语言本身则不再指示或表达任何事物。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是语言的最高形式,是语言的本质。可以说,本雅明笔下的纯语言,源自人类原初的语言,又跨越历史和时空,潜隐在诸种语言之后。

在若干现实语言及其纷杂的使用背后,纯语言的内核支离而隐蔽。翻译作为对语言最细微的观察、肢解和异位重构,是显示纯语言碎片的唯一方式。翻译揭示了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揭示了语言彼此之间在总体意图上的互补,使纯语言得以露出端倪。而译者的任务即是在译语中释放出在另一种语言符咒之下的纯语言,通过对束缚了纯语言的著作的重新创作,解放纯语言。

人类的原罪在语言上表现为原初语言的碎裂,就如通打碎了卡巴拉神话中的“完整器皿”,使语言和存在都呈现碎片化。翻译对纯语言的重构,类似于从语言出发的救赎行为,体现为对纯语言碎片的查找和黏合。破碎的器皿是无法彻底还原的,人类或许永远也无法重新获得纯语言。但通过翻译,人类可以窥见纯语言的碎片,从而找到黏合破碎的器皿的途径,窥见纯语言的原貌,最终将之应用于现代性的救赎。

四、结语

从人类历史的最初,语言就不仅囿于日常交流或艺术表达的层面。语言关乎存在,而尤其关乎人类的精神的存在。在本雅明的哲学体系之中,无论是对原初语言的回溯、对语言堕落的惋惜还是对翻译本质的重新阐释,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并非本雅明语言哲学的终极指向,他将语言纳入人类发展的宏观架构,将之作为现代文明的一个侧面。透过语言,本雅明思考的是人类文明的路径、实用主义的蔓延和现代性的危机。从这个意义上,他深具神学色彩的阐述,将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①转引自程朝翔:《理论之后,哲学登场——西方文学理论发展新趋势》,见《外国文学评论》2014年第4期,第222页。

她严厉地盯了他一眼,她的眼光像两把锥子将他刺了个透穿。鸽子“咕咕”叫着,弹棉厂的碎花像密密麻麻的一群群飞蛾一样从窗前飘过。她鄙视地看着他,庄严地端起痰盒子,用力朝里面吐了一口痰。

水下分流河道: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沉积主体,岩石类型为(砂)砾岩、中细砂岩并夹薄层泥岩,中等分选,但明显好于平原亚相,岩石组合呈现多层楼式的正韵律,亦可见复合韵律;测井曲线表现为自然伽马、电阻率曲线上幅度相对较高,SP曲线呈较平滑的箱型和钟形。

原初语言是一个大而宏阔的概念,包含物的语言、人的语言和上帝的语言三个层级。物的语言显露自身的精神存在,却无法言说,必须被翻译成人的语言,才具备表达之实;人的语言具有命名的功能,却不具备上帝语言的创造能力。本雅明认为,语言层级之间存在上传下达的需要,故而“所有较高一级的语言都是对较低一级的语言的翻译”。也就是说,翻译产生于物、人、神各不相同的精神存在之间相互表达、沟通和补充的需要。

②本雅明:《本雅明:作品与画像》,孙冰编,文汇出版社1999年版,第190页。

③鲁道夫·盖希:《土星视角与差异问题:对瓦尔特·本雅明的语言论的思考》,见郭军、曹雷雨编著:《论瓦尔特本雅明:现代性、寓言和语言的种子》,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④周晔:《本雅明翻译思想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⑤郭军:《序言:本雅明的关怀》,见郭军、曹雷雨编著:《论瓦尔特本雅明:现代性、寓言和语言的种子》,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⑥毛姆·布罗德森:《本雅明传》,国容等译,敦煌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08页。

⑦本雅明:《论原初语言与人的语言》,见《写作与救赎——本雅明文选》,李茂增、苏仲乐译,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版,第3—19页。文中其他引文若无特别标识均引自此文。

传统与科技相融,古典与现代相称,包括立式钢琴、三角钢琴、跨界钢琴在内的数十架雅马哈精致之选,令每一位参展来宾都能挑选到自己的心中所好,在钢琴演奏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针对油品混合后黏度的预测,国内外学者通过实验数据回归或半理论推导提出过很多经验、半经验公式或计算图表,但是目前还没有一个普适模型,每个模型都有一定的工作范围。而高黏油品的掺混,特别是黏度比相差很大的高黏油掺混则更为复杂[1]。当前,常见的做法是对各油田油品分别评估现存模型的适用性,或对现存模型进行修正以符合各油田油品的掺混预测[2]。

⑧Benjamin,Walter.The Arcades Project [M].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8:471.

⑨Benjamin,Walter.Reflections [M].Trans.Edmund Jeohcott.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Inc.,1978:323.

⑩本雅明:《启迪》,张旭东、王斑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84页。

基金项目: 本文系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2016wy7);本研究同时得到国家留学基金资助(201708220190)

作 者: 李昕,长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诗歌比较与诗歌翻译。

编 辑: 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标签:;  ;  ;  ;  ;  

论本雅明早期的语言与翻译哲学-基于对《论原初语言和人的语言》与《译者的任务》的对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