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广播电视发展概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广播电视论文,发展概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香港,世界著名的国际大都会之一,除了名列“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外,还享有“国际信息中心”之一的美誉。到1995年底,人口虽然只有600多万,总面积只有1075平方公里,却拥有一家政府办的广播电台,两家商业电台,一家英军电台,两家无线电视台,一家有线电视台,多家卫星电视台,其在香港社会的舆论影响相当突出。
一、香港广播事业的起步和发展
香港的广播,起步于20年代,前30年发展不快。到50年代末,在商业电台的竞争刺激下,才有较快发展。
1923年,一群香港市民自发组成香港无线广播社,不定时广播一些时事消息、音乐歌剧等。1928年6月30日,在港英当局资助下以GOW呼号、用3.55波长正式播出英语节目。后来就将这一天定为香港电台诞生日。当时每天广播两小时,听众每年交纳4港元收音机牌照费。到1928年底共发出124个牌照;等于说,香港那时大概只有124台收音机。1929年,香港成立广播委员会,主席是邮政总监史密夫。1929年2月1日该台呼号改为ZBW。同年10月8日,港英政府正式宣布这个电台为政府所办。1934年,设立中文台,呼号为ZEK。起初中文台和英文台共用一套设备,错开时间广播。1938年1月建成第二个发射台,两台得以同时广播。当年,香港发出的收音机牌照已有8000多个。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日军使用香港电台的设备以“香岛放送周”名义广播,到1945年8月3日日军投降时停播。同年9月15日,英国重新管治香港后,香港电台恢复播出。1948年8月,电台正式定名为“香港电台”(RADIO HONG KONG)。当时收音机牌照增至2.2万个。1951年,港英政府解散广播委员会,由政府新闻处接管。1953年7月,港英政府又决定香港电台脱离政府新闻处,设广播处长一职掌管香港电台。
在香港,不经港英当局批准是不能开办广播电台的。1949年之前,香港只有香港电台这一家广播机构。到1949年3月22日,港英政府批准英国丽的广播公司(Rediffusion)在香港开办有线广播,中文名字定为“丽的呼声”。1956年7月23日,“丽的呼声”第二个中文台“金色电台”(GoldNetwork)启播,除播5小时普通话节目外,主要播7小时粤语、2小时潮语、1个半小时沪语等方言节目。1959年,“丽的呼声”听户达6.5万,听众约100万。
50年代,由于香港人对广播节目多元化的需要越来越强烈,1957年,港英政府终于决定发放一个商营广播电台牌照。商业广播有限公司在五家机构竞争中获胜。1959年8月26日,商业电台中、英文两个台正式开播。港英政府规定商业电台必须转播香港电台的新闻,不得自办新闻节目。所以当时商业台中文台的节目以广播剧见长。
商业电台从1972年起,不再转播香港电台的新闻节目,改由香港电台提供新闻稿。两年后,又争取到自行制作新闻节目的自由,设立了自己的新闻部。
由于晶体管收音机大量上市,收音机骤增,到1965年,当局发出的收音机牌照已达13万个,估计实有收音机用户超过60万。鉴于牌照制度执行困难,当局于当年取消了收音机用户申领牌照的办法。
70年代中期起,香港电台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到1974年初,香港电台已开办了四个节目台,1976年4月开办超短波调频立体声广播。1978年又开办第五台,主要用以转播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海外节目。
1980年3月开始,香港电台全日24小时广播,1981年6月新开24小时调频立体声广播,被称为新二台,接着又设立交通台和主要播放中国文化节目的第七台。这样,香港电台所属7个台每周广播时间达1148小时。
1971年,英国驻在香港的军队开办英军电台。起初为英军廓尔喀部队每晚播两小时尼泊尔语节目。1975年,开办英语节目。1984年,英军电台分设尼泊尔语台和英语台。英军电台的管理隶属于英军影音公司,大部分节目由伦敦的英军广播制作中心提供。
1991年初,港英政府把开办第2家商营广播电台的牌照批给新城广播有限公司。该公司由嘉禾电影公司、德宝电影公司、和记通讯公司以及一个美国广播集团所合组。新城电台于1991年7月启播,下设两个调频台和一个中波台,分别为英语的“新闻台”,以青年为对象的粤语“劲歌台”,还有一个中英双语混合的“金曲台”,均为全日24小时广播。
二、香港电视起步晚,发展迅速
1957年,丽的广播公司开办有线电视,掀开了香港电视发展的篇章。丽的电视分中英文两台,均为黑白播出。中文台照播欧美电视片,无中文配音。
1973年,丽的电视有限公司在香港注册成立,并获得经营无线电视广播15年的牌照。丽的无线电视中文台和英文台都以彩色启播。
1981年8月,大卫.史默等人组成的澳大利亚财团从丽的电视有限公司购入了61%的股份,接管了丽的电视。1982年7月,该财团买下丽的电视全部股权后,将一半股权出让给邱德根的邱氏家族,并将公司改名为亚洲电视有限公司。1984年1月,邱氏集团收购亚洲电视其余已发行的股本,全权掌管亚洲电视。1988年底至1989年1月,林百欣家族以及丽新集团和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相继收购了亚洲电视有限公司全部权益。1989年2月将中文台“黄金台”改名为“本港台”,英文台“钻石台”改名为“国际台”。
香港无线电视是在1967年11月19日由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启播的,一开始即以彩色播出,由于它是香港第一家无线电视台,被香港人称为无线电视台。无线电视台设一中文台、一英文台,注重制作播出适合本地口味的大型综合性娱乐节目。如开播第二天推出的《欢乐今宵》,长年不断,历久不衰,成为香港电视最著名的长寿节目。在短短几年间,其收视率已超过丽的有线电视。由于两家商营电视机构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使得电视广播技术不断改进。1991年,两家电视台全面采用数码式立体多声道广播。全香港共有23个转播站。
1975年9月6日。香港第三家电视广播机构佳艺电视启播。该台只设中文台,该台特点是在晚上黄金时间播映教育电视,课程包括英文、汽车修理及秘书。1978年8月22日,因经济困难,佳视宣布停止营业。
面对电视在香港社会的影响日益扩大,港英政府于1970年在香港电台设立电视部,负责制作政府的电视节目,并规定两家商营电视台必须在晚上黄金时间无偿播出这些节目。1976年,香港教育署的教育电视组也并入香港电台电视部。香港电台电视部的节目内容基本分为六类:时事、资讯报道与社会服务、戏剧、综合表演与游戏服务、青少年与儿童节目以及一般教育节目。
1986年11月,港英政府决定保留香港电台为公营部门,设立委员会管理。该委员会有8名非官方成员和1名官方成员。香港电台继续接受公币拨款,同时接受赞助和捐款,但不做商业广告。
1993年6月,以香港九仓集团为主的五家公司合股成立九仓有线电视有限公司,获得为期12年在香港经营有线电视的牌照,并享有三年专营权。1993年10月31日有线电视正式开播。在香港已中断20年的有线电视服务又告恢复。有线电视开始用微波传送,设11个频道。每一频道又称台:新闻台、英语新闻台、电影台、壹级台、体育台、儿童台、YMC台(年轻人音乐文化台)、妇女台、环宇台、进修台、动向台(介绍有线电视各个台的资讯)。开播不久,采用光纤网络代替微波并逐步增加频道,到1994年底,已有20个频道,包括15个基本频道,1个额外收费频道和4个按节目收费频道。有线电视到1995年底用户超过20万。每户每月交基本费198港元。1996年7月,有线电视用一个频道转播中央电视台的国际频道。
港英政府规划九龙广播道为电子传媒集中发展地段。香港电台在1969年3月从港岛中部迁至广播道新大厦。70年代中期,香港两家电台、三家电视台总部均在广播道落户,因而被称为“五台山”。
三、香港卫星电视前景看好
1990年12月22日,李嘉诚的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创办的卫星广播(香港)有限公司(Hotchvision Hong Kong Limited)获得港英政府发给为期12年的非专利经营牌照。这个公司以香港为基地,利用“亚洲一号卫星”向泛亚洲地区发射电视讯号。发牌的条件包括:卫星电视不能向香港用户收取费用,遵守香港广播事业管理局订立的电视广告及节目标准规定,确保所播放的节目为接收卫星电视的国家所允许。1991年9月,卫星电视3个频道启播,分别播送体育、音乐和普通话节目,接着又开办了转播英国广播公司和美国有线新闻网络节目的两个新闻频道,均为全日24小时立体声广播。1993年7月,和黄集团将卫星广播(香港)有限公司的63.6%的股权出售给澳大利亚梅铎的新闻集团,梅铎接手了卫星电视的管理权。到1995年底,能收看卫星电视的香港家庭已超过40万个。1995年3月31日起,卫星广播(香港)有限公司提供名为“浪潮之声”的卫星电台服务。“浪潮之声”有两个24小时的音乐频道,一个向卫星北部覆盖范围的中国及亚洲东北地区广播,一个向卫星南部覆盖范围的印度及中东广播。同时,还转播英国广播电台的两个频道。香港可以接收除卫星南部广播频道外的3个频道。
自香港卫星电视开播后,香港许多人看好卫星电视前景,纷纷开办经营卫星电视广播的公司。1994年10月,港英批准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无线电视台)开办区域卫星电视广播,主要面向台湾地区。不久又开办面向北美地区的卫星电视广播。由香港华侨娱乐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创办,在新加坡注册的“华娱家庭台”,使用亚洲一号卫星于1995年3月11日正式播出。该台每日24小时向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播放。香港卫星广播有限公司联同今日亚洲有限公司和华颖国际有限公司合组凤凰卫视有限公司,以凤凰卫视中文台取代原有的卫星电视中文台,于1996年3月31日开播。
可以说,目前香港的广播电视已经进入多元化、立体化时期。相当多套数的广播电视节目昼夜不停地以卫星、无线和有线的方式播出。
四、港英政府对广播电视的管理
1987年9月,港英政府设立广播事务管理局。广播事务管理局的成员全部由港督委任,其中9名是来自社会各阶层的非公职人员。其工作职权包括就申请及续发牌照事宜向总督会同行政局作出建议,监察香港的电视及商营电台广播,掌管广播电视业的最新发展,处理与广播有关的投诉,并对违例个案作出惩处。广管局还为电视及商营电台订立标准,颁令有关的业务守则,并作定期检讨。广管局辖下有多个委员会及工作小组协助工作。根据法例规定,香港影视及娱乐事务管理处处长是广播事务管理局的行政主管,负责一切行政工作及执行广管局的所有决定。广管局每年要向香港立法局呈交报告书。
以前,港英政府以行政权力控制电台、电视台的经营执照、节目播放和人事任用。电视机构大多数董事必须是经常在香港居住的英籍人士。节目的标准,包括规定购买新闻影片的来源,要以英国和英联邦为主。1988年电视台牌照续牌时,取消了国籍规限,香港永久居民也可任董事。
1989年9月1日,港英政府增设文康广播司,下辖影视及娱乐事务管理处和广播处,负责文体、康乐、广播方面的决策并对香港电台负责政策上的领导。
五、香港同内地的广播电视合作交流
从70年代末开始,香港的广播电视机构陆续开展与中国内地广播电视机构的合作交流。香港电台在1986年春节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作举办《全球华人贺岁大联播》。后来经常与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合办节目,如《粤港经贸专线》、《粤港法律专线》等。商业电台也分别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佛山经济广播电台等建立合作关系。
无线电视台1979年第一次在广州现场直播《羊城贺岁万家欢》,与中央电视台合作转播1986年汉城奥运会和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近年先后开办过《大江南北》、《基本法与你》、《江山如此多FAN(迷人)》等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国内地经济改革开放、发展及自然风光的系列节目。
1984年,无线电视台、亚洲电视台同在北京现场直播4小时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署仪式。1988年以来,亚洲电视台先后与广东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合办春节和电视艺术节晚会,与广东、福建、厦门电视台联办闹元宵晚会;还同上海电视台、台湾电视台办贺岁节目。此外,还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一些电视连续剧和专题节目。
新城电台与内地电台合作也较多。如每晚制作两小时的《欢乐调频》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内英语节目播出,佛山人民广播电台每晚播出1个半小时由新城台制作的《劲爆开心夜》。1995年5月1日起,新城台除星期六、星期日外每天播出3小时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制作的英语、普通话、粤语节目。
六、香港广播电视的主要特点
在独特的社会环境中及港英政府约束下,香港广播电视形成了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港英当局对广播电视的严格监管到90年代猛然放宽。香港电台成立不久,当局便将它直接控制在手,并长期维持一家独霸局面。香港电台成立30年后才批准一家商营广播电台开播并规定当局拥有监管权,包括因公安或紧急情况可以停牌停播的权力,对节目有事前检查和禁播权力。此外,还规定商业电台不能自办新闻节目,必须转播香港电台的新闻节目。香港政府对电视的管制更为详尽。1964年制订的《电视条例》强化了当局的监管权,对节目时间、标准和广告等都有详细的规定。这些规定反映了当局控制广播电视的意图和做法。1990年以后,当局以保障人权为由用修改法例的方式猛然放松了监管。
港英政府管制电台电视台有四个基本点:
1.广播机构的控制权由本地人或与本地关系十分密切的人(英籍香港人、香港人)掌握;2.广播机构不得破坏社会稳定;3.“不得误导,保持公正”,提供正确指引;4.保护儿童及青少年。
“不得破坏社会稳定”的要求是:“不违反社会道德”、“不蔑视法律、现有社会体制”、“不扰乱社会秩序”、“不政治化”。“不政治化”的内容也很具体。《电视条例》明令不能播放任何政治性或涉及劳资纠纷的广告,不能播放为外国政党服务的材料。广播事务管理局有权禁播其认为危害香港和平及秩序的节目,并可停播任何人提供的广播材料。1993年当局删去这一禁播权力。
(二)监管的方法、法例只适用于商营电台、电视台。作为政府一个部门的香港电台不接受广播事务管理局的监管,除受文康广播司政策领导外,完全依靠自我约束。
(三)私营商业机构专利经营。为了使持有牌照的私营商业电视机构能够得利,港英政府给以专营权或发极少量牌照。以便从持牌机构纯利中按比例收取专利税。1988年后,改为按其广告和节目版权收入总额征税。第一个1亿元收1%,其后的每1亿元以5%递增,直至25%。私营广播电台要从广告收入总额中支付专利税;第一次2000万元交1%,随后每2000万元递增1%,最高不超过广告收入总额的4%。
(四)竞争激烈。长期以来,香港电台和商业电台互不相让。无线电视台与亚洲电视台在节目安排上,都透出打擂台的气息。进入90年代,竞争经常达到白热化的程度。
(五)自己制作节目多。为争取听众,香港两家电视台的中文台都看重自行制作符合香港人口味的节目。无线电视台每年自己制作节目达5000小时,超过播出节目的85%。香港的广播电台自己制作节目的比例也很大。每天自己制作4次详尽新闻、每半小时约2分钟的新闻简报。此外,广播剧、时事特辑和公共事务等节目,都由电台自己制作。
(六)节目以粤语为主。香港人以广东人为主体,其它地方移民为适应环境也讲粤语,因此广播电视的中文台都讲粤语。近年来,才开设了普通话节目,但粤语仍是中文台的主要语言。港英政府虽规定英语为官方语言,各家广播电视机构均办有英文台,但英语听(观)众很少。
(七)商业广告多。香港的商营广播电视,在黄金时间每隔10至20分钟就播一段广告。广告为香港的广播电视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1995年,全港电视广告收益达74亿多港元,居各种媒体广告收益的首位,占全港广告总收益的50%。广播全年广告收益9亿多港元,排在各媒体的第四位。
香港电视是商业经营性质的,主要靠广告客户支持,首先满足广告客户,成了典型的电视娱乐模式。商营电视对社会不负任何文化责任,对教育、资讯方面的投入远不及娱乐。
香港学者认为,商业电视本质上带有歧视性。1.经济歧视。黄金时间的节目为高消费力的成年人而设,所推销产品不外是大集团的形象和高档商品。2.性别歧视。香港是男性中心社会,男性的消费能力较高。电视节目及广告多以男性为中心,女性只能表现性的吸引力及受支配的形态。3.年龄歧视。香港电视台基本上没有制作老人节目,儿童节目大部分是进口美、日等国的卡通片。
尽管香港两家无线电视台必须播出香港电台电视部制作的资讯和教育类节目,但这类节目很少,不能改变香港商营电视的性质。香港广播电视对香港文化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催生了以电视连续剧和流行曲为代表的当地粤语文化。这种文化对中国华南地区和东南亚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