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建设的思路与运作模式_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论文

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建设的思路与运作模式_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论文

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建设思路及运作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乌鲁木齐论文,开发建设论文,经济技术论文,运作方式论文,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务院1994年8月25日正式批准设立的我国西部地区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新市区地窝堡,东至太原路,西至乌昌公路,南至河南路,北至迎宾路。规划面积为4.34平方公里,首期开发面积为1平方公里。开发区于1993年3月5日破土动工投入建设。三年多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开发区以小平同志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南,以国务院的批件精神及自治区党委有关文件为依据,发扬“艰苦创业、锲而不舍”的精神,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进行了“以工业为主,二三产业联动配套”式的综合性开发,目前已建成了2平方公里初具规模的起步区。区内投产企业的生产能力及出口创汇能力达到了一定规模。截止1996年上半年,累计注册企业682家,累计投资总额30亿人民币,注册资金16.4亿元。外商投资企业投资额17659万美元,注册资金11762万美元,协议外资金额5837万美元。已有21家工业企业投入生产,其中外商投资企业12家,内联企业9家,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68亿元,出口创汇800万美元。本文根据开发实践中的经验谈谈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建设思路及运作方式。

一、路子的选择

由于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务院批准的3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最后一个获批而且是规模最小的开发区,与沿海地区已经开发了十几年并取得了辉煌业绩的开发区相比:一是我们才刚刚起步,比内地晚了十几年。二是已经没有什么优惠政策可以享受,如国家给开发区解决1亿元低息中长期贷款支持起步;开发区自用车辆、办公用品享受关税减免,开发区财政收入全留由五年延长至十年等许多“含金量”很高的优惠政策,均在1994年3月底截止,我们没赶上。三是我们新赶上的是国家实行紧缩信贷、控制投资规模的政策,不仅低息中长期开发贷款不能解决,就连正常利率普通银行贷款,国家人行总行也不能给开发区下达信贷规模。四是自治区及我市的财力有限,基本上是吃饭财政,与沿海省市雄厚的财力相比,无力拿出大量资金来支持开发区起步建设。面对这样的现实,如何开发建设和起步?路子如何选择?毫无疑问,我们不能走沿海开发区大面积开发、大投入、大产出的老路,更不能走关内一些未经国家和省市批准的开发区“乱占耕地一大二空、只开不发”的弯路,而只能靠发扬党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优良传统和创业精神,立足区情市情走出一条发扬新疆特色和优势,靠三皮(嘴皮、地皮、脸皮)开路,三鸡下蛋(引鸡、供鸡、养鸡)来起步的新路子。具体作法为:

一是紧紧抓住国家加快中西部开发,西部开发向新疆倾斜的机遇,利用国家已经给予的和即将给予的优惠政策及自治区及乌市赋予开发区的优惠政策,走用好用活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效应的路子来招商引资,生财聚财。

二是充分发挥新疆资源地缘优势,以“联手西出、开拓中亚市场”为目标,走“资源开发、加工增值、转口贸易、扩大出口”来吸引区内中央企业与集团,沿海地区企业及外商(特别是计划在独联体拓展市场的集团或中小企业)到开发区投资举办企业的路子,来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发展资源深加工工业、出口创汇型工业企业及从事“加工、仓储、转口贸易”的企业。

三是依靠区市两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利用一切关系寻求生财、引资和聚金之道,筹集资金加快步伐建设,走“小块起步、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收效一片、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路子,以尽快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投资。

二、思路及运作

1、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创建良好的投资硬环境。

开发区根据总体规划中的合理布局,先在开发区的几何中心一平方公里范围进行起步,中心开花,南北展开,整体滚动建设,树立集中形象。按照“先地下后地上,保树缩路让民房”的建设思路,进行“七通一平”管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十年不挖路。同时,为确保绿化面积,节约用地及减少民房征迁(省时、省钱),及时调整规划,本着道路尽量跟着原有土路走,小区道路断面缩至9—12米,基本不征一户民房的原则运作。结果,既加快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又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截至1996年上半年,基础设施建设已由1平方公里滚动建设到2.5平方公里。修建双回路供电线路12公里,建成开闭所2座、变电所4座,成立了开发区供电公司,实行对全开发区用电的统一管理、建设与经营;修建了两路供水管网专线26公里,区内排水管线15公里,成立了开发区供排水公司,负责开发区辖区范围内的供排水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与经营,修建3(5×10)TM1#集中供热站,供热面积达20万平方米,成立了开发区供热公司,实行对全区范围供热的统一经营、管理与维修;建成了一座10万门程控电话枢纽楼及营业楼,首期开通了1万门程控电话,由开发区市话局统一经营管理;修建了国际邮件处理中心和开发局邮政局营业楼,使得邮政电讯基础设施成龙配套;修建了区内大小道路22条26万平方米,与城市主要道路实现了四面接通,起步区各小区内道路也实现了连片成网;开设了68路公共汽车专线,使开发区公共交通进入城市交通网。一个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的投资硬环境业已形成。

2、绿化美化区容,形成优美投资外环境。

开发区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同步安排布署在起步区范围内的绿化美化及环保建设。首先从规划设计开始,严格限制污染项目进区,严格控制自建锅炉房,无论是什么开发建设项目必须依据规划及环保要求,确保绿化面积、环保环卫及美化环境的指标达标。开发区利用地窝堡地区土壤适合葡萄生长的这一特性,在主要道路的人行道上种植葡萄长廊,起到了既绿化又美化的效果。另外采取假叶假花与真花绿叶一齐植的方式,使得在严寒冬季也能独具特色的披上花卉与绿装。三年来在2平方公里起步区内共植树2万株,铺设草坪2000平方米,总绿化面积达5.2万平方米,绿化受益率达到30%。为更好地用园林花卉来美化开发区,帮助区内企业进行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提供良种花卉,开发区投资建设了一座2800平方米的大型花卉温室,并成立了“满园春园林花卉公司”,负责对全区内园林绿花工作进行指导、设计和开展经营业务。

在美化环境和市容建设上,开发区按照“十大景点为依托,广告牌匾来点装”的思路,在起步区内建造了北京国门式中亚大道南彩门(河南西路北侧)、新疆民族特色的中亚大道北彩门(迎宾路南侧)、巴黎路东西路口西式雕塑及围拦、十色街彩坊、中亚广场外商投资国旗杆、彩色音乐喷泉(管委会大楼门前)、大型电子广告屏幕、68路专线公共汽车二龙戏珠古式长廊侯车站等十处景点。同时在主要道路上设置各类宣传广告牌、企业铜字招牌,牌匾画廊、霓红灯灯箱等,使人一进入开发区就有空气清新、绿树成荫、景色宜人、环境优美之感,以达到“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的效果。

3、廉政高效服务,创设一流投资软环境。

开发区在起步建设一开始就采取软硬环境建设同时并举的思路,切实抓好软环境建设。因为,多投资所提供优质服务的投资软环境比硬环境更重要,在硬环境建设不到位的情况下有“以软补硬”之功效。我们的思路首先是建设一个廉政高效的联合办公厅,按“敞开办公,办事公开,一条龙服务,一支笔审批、集中收费”的方式来运作。管委、工委两委领导每周内轮流在大厅值班,协调处理各类问题,提供信息咨询及进行一支笔审批,各类费用的收取按收费册中明文规定统一在大厅财务室交纳,各部门无权自行收款。这一高效率的联合办公不仅为投资者及进区企业提供了从投资立项直到建成投厂一条龙的、廉政高效快捷的服务,而且把服务工作延伸到大厅之外,实行跟踪服务直到项目全过程的完成为止。这样就从根本上克服了过去按计划经济体制运作时低效率、部门官僚主义作风及“三乱”(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现象的发生,对杜绝部门及行业不正之风、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办事效率、防腐倡廉、开展廉政建设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联合办公在全国3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尚属首例,受到了领导的充分肯定,受到国内外投资者的欢迎和赞扬。

其次,建立健全和完善行政、法律、金融等配套服务机构,依法治区、依法行政,并将开发区的各项管理纳入法律化轨道。按照这一思路开发区先后经上级批准设立了精干的工商工商行政管理机构。健全的机构完善了开发区投资软环境建设,保障了开发区政令、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使的在开发区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的保障。

三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立新型管理机制,依现代化要求及国际惯例运作”的思路,开发区制定了一整套新型管理制度:如,①管委会与兴成开发总公司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财务集中管理,更好地对有限资金进行灵活调度与运用,把总公司下属直属公司财务活动置于财政有效管理与监控之下;②建设工程项目一律实行公开招标制,确保工程不超预算,质量合格与按时交工;③建设项目推行工程质量监理制,通过监理监督施工确保工程质量;④两委一般干部实行公务员聘用制,县(处)级领导干部实行聘任制,一年一职,年终述职考评,打破铁饭碗,真正实现能者上、庸者下、劣者解聘,以实现干部动态管理和激励机制;⑤开发区职工实行社会公开招聘制,除招工中要求照顾一定的民族比例外,一律不安排指令性计划;⑥开发区各职能部门实行首长负责制及职能岗位竞争上岗、持证上岗制,定人、定岗、定责,年终考评确保人员素质及工作质量;⑦开发区建设实行市级、区级、部门级三级目标管理责任制,责任到人,并与年终考评、进级升职与奖惩挂勾;⑧引进外资及回收欠款实行奖励制,以鼓励发展外商投资及促进资金回笼。

4、招商建设两线开展,放水养鱼,发展新型工业。

开发区在进行软硬环境并举建设的同时,采取招商建设两线展开的思路同时运作,边建设边招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开发区利用优惠政策及环境建设效应,采取灵活机动的多种运作方式,广泛进行招商引资。①放水养鱼扶持工业。对于高技术、高创汇、高利税的“三高”项目所购土地的出让金等可以“放水三年”,以支持企业集中资金加快建设,早投产早见效。②反弹瑟琶先开工后补办手续。只要项目好,资金到位就支持项目尽快开工建设,以后再补办各种手续。③建立项目库,实行跟踪服务,项目追踪锲而不舍,紧追不放,直到项目进区建设。④对一时资金短缺的工业企业所收各类费用实行减免。⑤通过在香港、泰国建立的窗口企业——香港港城企业有限公司、泰国大型有限公司招商引资。

由于开发区把招商引资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把企业看作生命线和衣食父母,把进区企业“早建设、早投产、早见效”当作管委会各职能部门的服务宗旨,从而使得进区企业建设工期大为缩短,许多企业均做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如在开发区投资最大(已投资4亿元人民币)的卢云堡啤酒5万吨规模,也仅用了两年建设就投入生产,连德国专家们都说是奇迹般的超国际速度。

在项目引进上按照实行“三个为主”(工业为主,外商投资为主,引进嫁接为主),发展“三型产业”(技术密集型、资源深加工型、劳动力密集型)以及生产“三高产品”(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出口创汇)的思路运作,积极接纳一批项目进区。在已经投入生产的21家工业企业中有一半以上属“三三”项目,如广汇晨辉花岗岩石材、卢云堡啤酒、美克国际傢俬、通讯电缆、双星电器、托利多电子衡器等。仅1996年上半年,招商引资的新项目就达60个,总投资额16590万元,注册资金1.52亿元,其中工业项目8个,投资总额6700万元,外商投资企业3个,协议外资287万美元。截止1996年上半年,开发区2万平方公里起步区内开工建设项目已达118个,总建筑面积达38万平方米,引进资金25亿人民币,其中引进外资6000万美元。目前开发区外商投资企业个数已占全市外商投资企业数的20.3%,总投资占全市外商投资企业的24.8%,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的35.1%。

5、以地生财,用活资金,土地增值,有效开发。

开发区在1993年3月开始起步建设后急缺资金投入,在银行贷款不到的情况下,我们按照“边开发,边出让土地,以地生财,聚集资金”的思路来进行土地出让,利用收取的土地出让金直接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利用“买涨不买落”的购物者心理,采取“适机调整土地价格,加快土地出让”的方式进行运作,先后在1993年6月及1994年6月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两次宣布开发区土地价格上扬,结果不仅出让了大批土地,收取了数以千万计的土地出让金,而且使调价前买了土地的投资者获得心理上的平衡。截止1996年6月,起步区内共出让土地80万平方米(合1200亩),应收取出让金2.4亿元,实际收取1.16亿元,外欠出让金1.24亿元。加快土地出让为开发区进一步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在2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内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额1.8亿元中,除银行贷款4900万元及财政投入外,65%的资金是土地出让金。真正实现了以地生财、聚集资金和土地增值,做到了土地有效开发。

同时加强出让金的管理使用及回收欠款,按照“财政收取土地出让金,坚持专款专用,实行一支笔审批”的思路运作。开发区财政局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在专户储存,专项用于环境建设,由管委会主任一支笔审批使用。对于放水养鱼扶持发展的项目,分期交付出让金的,也由管委会主任一支笔审批,投资者凭批件先到财政部门交付首期就交出让金后再持批件与交款收据到土地部门办理出让手续,防止土地出让金的跑冒滴漏及使用不当。在土地出让金欠款的回收上,实行“回收奖励制”,以加快资金回笼防止长期拖欠。由于采取上述思路坚持长期运作,既确保了开发区环境建设上滚动发展所需资金的供给,又实现了土地增值的开发效益。三年来,在银行贷款不到5000万元的情况下,所进行的2平方公里开发建设,不仅实现了财政收入近4000万元,管委会自身形成了1.8亿元的固定资产,而且债权债务相抵盈余1098万。从1996开始,已不再从银行贷款,使得开发区真正走上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道路。

6、完善功能小区建设,带动人流物流进区。

开发区按照“发展以工业为主,第三产业完善配套”的发展思路,根据总体规划布局,起步区内工业、商贸、旅游、生活四个功能小区同时建设,整体滚动发展。对于工业小区内已经动工建设的工业企业,重点是排忧解难,千方百计使其早日建成投产,同时扶植帮助工厂在生活配套区内倒班职工与家属宿舍建设,做到生产生活同步。在商贸小区中重点建设五光城、十色街及物资综合市场等,通过市场引进人流,实现人流带动物流,物流带动财流。同时在旅游小区中规划设计功能齐全的旅游娱乐景点。并同时进行商业、贸易、旅游游乐综合市场及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医疗卫生、学校、文化、体育等设施的配套建设。

7、作好农民征迁安置,确保建设稳定发展。

开发区4.34平方公里范围的土地原属乌鲁木齐县地窝堡乡大地窝堡村农民集体所有。1993年定址后,市政府决定将地窝堡乡大地窝堡村6个生产队3000多农民成建制进入开发区。为了解决好土地征用及农民征迁、安置、就业、生活等问题,开发区按照“合理规划用地,土地滚动开发,予征土地继续种植”的思路,采取“征用一片,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收益一片”的方式进行运作。开发区规定征土地时给农民发放青苗补偿费,对符合就业条件的农民分批分期安排到开发区的企业就业,对已经符合退休年龄的农民人均发放1.5万元的安置补助费,对既不符合退休年龄又不符合就业条件或暂时不能安排就业的农民每月按人头发放137元生活补助费,不仅如此,在余耕土地上继续种植的收入全部归己。同时成立农工商贸总公司与原大地窝堡村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以原生产队为基础成立分公司,继续带领农民发展农工商贸和乡镇企业以增加收入、发展经济。另外开发区还专门成立征迁安置办公室专门负责解决农民征地、青苗费发放及困难户补助等等问题。三年来,开发区用于征地补偿费及支付进区农民的青苗费、生活补助费、房屋征迁、支持办学费等多项费用达3600多万元,到1996年年底将超过4000万元。由于征用土地实现了有效开发,合理规划珍惜用地不浪费一寸土地,加上开发区建设的飞速发展,一个环境优美的“城中城”已初见端倪。从而得到了大多数农民的理解、拥护和支持,稳定了农民思想情绪,使农民离土不离乡,跟着开发区发展致富,大大促进了开发区征地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前景展望

三年的开发实践证明,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找到了一条既能发挥新疆特色与优势又能实现土地滚动开发,基础设施滚动推进,银行贷款滚动使用,财政滚动积累,企业滚动前进的滚动发展的新路子。而且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符合实际的开发、建设、管理思路及运行运作方式,建成了2平方公里初具规模的起步区(比国务院特区要求提前了两年),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推进到2.5平方公里,到1996年年底有30家工业企业投入生产,这就为“九五”计划的大发展和2010年远景规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乌鲁木齐市六次党代会提出的到2000年全市国民总产值力争翻三翻的要求,开发区的目标分三步走,即“三年起步,五年发展,十年建成。”工业总产值占市属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分别为“十分之一,三分天下到半壁江山。”力争“九五”期间引进项目建设总投资达38亿元,其中工业项目23亿元;“九五”期末工业总产值达7.5亿元,平均每平方公里实现工业总产值1.7亿元;国内生产总值(90年不变价)达6.6亿元,平均递增65%;技工贸总收入达15亿元左右;出口创汇达3000万美元,占同期全市的37.5%;税收总额1.2亿元。

要完成上述目标,必须采取以下五条措施:①抓机遇,用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紧紧抓住国家加快中西部开发、西部开发政策向新疆倾斜的一切机遇,利用国家可能给予的优惠政策,扩大宣传,重点从港、澳、台、日、韩、东南亚地区及欧、美、中东海湾地区,澳洲引进外资。②鼓励大集团进区成片开发,建立出口加工小区、高科技园、保税仓库、保税工厂。③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步伐并搞好环境绿化美化。④尽快规划第二期开发用地,以适应集团成片开发用地的需要,吸引大项目进区。⑤积极发展与沿海地区、内地经济开发区的联合协作,接纳沿海向内地转移的资源加工及劳动密集型项目进区。

经过开发区人的不协努力和开拓进取,一定能够完成上述目标,把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发展成为乌鲁木齐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环境优美的城中城。

标签:;  ;  ;  ;  

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建设的思路与运作模式_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