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孕不育129例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分析论文_欧娅凤

湖南省妇幼保健院 湖南长沙 410008

摘要:目的:通过对不孕不育症患者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其实施护理干预,进而对干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29例不孕不育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5例,对照组64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不孕不孕症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病人的心理特点,并针对不同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护理。结果:两组的抑郁指标评分标准(SDS)在护理一个月前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抑郁指标评分标准(SDS)在护理一个月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性护理之后,观察组患者在满意度方面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孕不育症病人心理问题应当引起足够重视,通过护理人员的针对性护理之后,病人的不良情绪有所改变,不孕不育症患者的满意度有很大提升,临床上值得推广。

关键词:不孕不育;患者;心理特点;针对性护理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女性地位在不断提升,生活压力也在逐渐加大,女性的不育不孕症患者也在逐年增多,有许多女性的不孕不育症由宫腔疾病引起[1]。此外,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也会影响两性生殖系统,致使不孕不育症的发生。如果两性在婚后没有采取避孕措施却没有怀孕,则需要到医院进行检查[2]。本文选取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29例不孕不育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病人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护理,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29例不孕不育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均在20-3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31.2)岁;病程在2-8年之间。原发性不孕不育症患者45例,继发性不孕不育症患者138例,习惯性流产7例,引产术后流产1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史等一般资料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对病人的日常生活进行常规照料,提醒患者一般注意事项以及病因病理。

1.2.2观察组

观察组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质护理:首先,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不孕不育症患者常常因为自尊问题不愿意和医护人员进行沟通,因此,在患者住院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尽量和患者走近,建立有效的医患关系,和患者多进行沟通。让患者了解自己病情,从而使自身情况有所了解,这也有助于患者更加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此外,护理人员还可以向患者介绍疾病治疗方法以及医院的医疗设施。如果夫妇双方均患有疾病,可以鼓励双方一起到医院接受治疗;其次,严格尊重患者隐私问题。不孕不育症患者害怕被他人知道,因此院方以及家属应该对患者隐私严格保密,也就是说医院不能泄露给他人患者的信息。涉及到患者的隐私问题,医院需要先征求患者意见,才能进行相关操作。若需要对患者提问,则应该单独进行;患者家属也不能随意泄露患者隐私,以免因他人非议导致患者自尊受挫;再次,保证院方的优质护理。患者对自身的疾病情况最为关心,也会对疾病存在较多疑问,因此医院应该向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护理人员需要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了解生殖疾病医学方面的最新进展,熟悉疾病的治疗费用及治疗时间等专业知识,从而给患者提供科学的服务平台,给患者提供针对性护理方法;最后,争取获得家属支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心理防线比较脆弱,因此家属需要尽量给予患者最大支持,减少患者焦虑、抑郁等情绪压力[3]。

1.3护理效果

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抑郁指标评分(SDS)进行对照,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的抑郁心理越严重;另外,还需要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SDS比较

两组的抑郁指标评分标准(SDS)在护理一个月前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抑郁指标评分标准(SDS)在护理一个月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护理人员不但要掌握技术方面要求,也要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而提供更加优质服务[4]。护理人员也需要加强和病人之间沟通,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此外,在和患者沟通时,护理人员应该熟悉礼貌用语,用热情服务给患者提供指导咨询。医学模式如今正在朝着生物-社会-心理方向发展,护理模式也在发生改变,个性化护理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个性化护理以患者为核心,尊重患者个人隐私,给患者提供了良好的就医环境,帮助患者达到了心理、社会等方面健康状态。有研究表明:采取针对性护理之后,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的沟通更加顺利,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也有较大提升。前提是护理人员做好了不同方面的准备而且患者需要积极配合护士。不孕不育症患者的焦虑、不安、抑郁等情绪在针对性护理之后也会有较大的改善[5]。

本文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29例不孕不育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5例,对照组64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不孕不孕症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病人的心理特点,并针对不同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护理。结果表明:两组的抑郁指标评分标准(SDS)在护理一个月前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抑郁指标评分标准(SDS)在护理一个月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性护理之后,观察组患者在满意度方面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通过对不孕不育症患者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其实施护理干预,进而对干预效果进行研究后可知,不孕不育症病人心理问题应当引起医护人员的足够重视。在经过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性护理之后,病人的不良情绪有所改变,不孕不育症患者的满意度有很大提升,临床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冯红霞.探讨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干预措施[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05):211-212.

[2]张洁.探讨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方式[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19):2958-2959.

[3]于红.100例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体会[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1(12):247.

[4]欧双玲.不孕不育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08):371-372.

[5]刘娟.探讨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干预措施[J].内蒙古中医药,2014,30:177-178.

论文作者:欧娅凤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5

标签:;  ;  ;  ;  ;  ;  ;  ;  

不孕不育129例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分析论文_欧娅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