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消费市场需求拓展中的六大矛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需求论文,矛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对日趋严峻的经济过剩与市场疲软,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自1996年以来,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主动的政策措施,以求消费市场需求的回升。从现实情况来看,这些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使国民经济运行有回暖之势,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之所以如此,并非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失灵,而是这些政策措施在运行中遇到了来自多个层面的阻力或障碍,更深层的则是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各种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概言之,在我国当前消费市场需求拓展进程中,我们所面临的主要矛盾表现在以下六个层面:
矛盾之一:政策导向与观念陈旧的矛盾
依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目前我国中央政府所采取的各种宏观政策的运作,其归宿与立足点应以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为中心。为此,央行自1995年10月以来,连续7次调低人民币存款利率,1999年11月1日又开征存款利息税,同时辅之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刺激消费需求,为经济增长的回升提供动力。但这种正确合理的宏观政策导向,却并未达到中央政府的初衷与目的。究其根源是多方面的,其中在主观上则表现为消费主体观念转换的严重滞后与传统消费模式惯性作用的历史沉淀。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现实国情约束,中华民族传统的“量入为出”、“崇尚节俭”、“先储蓄后消费”的思想观念至今在大多数城乡居民头脑中根深蒂固。从本质上讲,这种消费观念显然与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所需求的思维方式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它是以自然经济或小商品经济为存在环境的;尽管其存在有其一定的现实合理性,但如果这种思维观念转换不到位,则必将成为启动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内在约束因素。因此,如何及时有效地优化城乡居民的文化素质,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传统消费格局向现代消费模式的历史性转换,就成为关系到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效率的重要因素。
矛盾之二:消费提升与体制滞后的矛盾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需求的层次与重心呈不断提升态势。从城镇居民的角度来看,消费需求的重心面临着三大转换,即由基础性消费转向发展性消费,由简单的商品性消费转向复杂的服务性消费,由大众化普及性消费转向个性化时尚消费;与此相适应,城镇居民消费过程中的品牌意识与质量观念日趋强化。从农村居民的角度来看,由于历史与现实双重因素的共同制约,基本上处于温饱向小康转化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食物消费比重过高,限制了农村居民购买力的升级换代;自给性消费特征明显,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市场商品价值的关联度不大;耐用消费品普及程度较低。由此可见,相比较而言,农村居民仍处于以必需品为主的生存性消费阶段,总体上明显落后于城市,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个明显的时间断层。尽管如此,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优化与提升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与此形成明显反差的是,在我国市场化改革全面推进的同时,与之相应的政策及配套方案却发展缓慢,导致市场化改革目标与具体操作方式的错位,从而对整个社会消费需求的适度扩张产生了不可避免的消极影响。这主要表现为:住宅市场发育的迟滞阻碍了福利分房模式向住宅分配货币化转换的进程;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对滞后,导致产品结构与消费结构之间的断层,造成消费模式转换的困难;同时,消费信贷体系的不完善又难免使广大城乡居民望而却步;而教育体制创新的徘徊不前,不仅阻碍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及时转换,而且从根本上扼制了教育产业的步伐,制约了教育消费与投资的正常发展。总之,体制创新的缺憾与不足,必然极大地弱化城乡居民的市场购买力度,形成普遍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实困境,最终阻碍了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的顺利转换。
矛盾之三:有效需求与无效供给的矛盾
我国目前经济运行格局已经从以供给不足与需求过旺为特征的“供给约束型”逐步转向以供给过剩与需求不足为特征的“需求约束型”,基本上进入了买方市场发展阶段。在此社会背景之下,市场供给的数量与质量,就会直接影响到生产与消费之间关系的优化,进而决定着有效需求的实现程度。如前所述,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结构正在发生着显著变化,这种变化无疑对现存的市场供给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供给结构做出适时适度的调整,否则有效需求与无效供给之间的冲突摩擦便不可避免。然而,长期以来的低效投资与重复建设,不可避免地使供给结构的转换严重滞后,供求脱节与断层现象同时并存,由此决定了相当比重的市场供给是无效的。一方面大多数中低档次产品由于质量性能的相对低劣,形成库存积压与滞销,难以满足社会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造成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人为失衡,供给大于需求;另一方面,技术含量较高、使用价值较大、消费需求强烈的高新技术产品,由于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乏力而无法及时大批量上市,供给难以满足广大城乡居民的内在需求。这不可避免地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供给态势,从而直接影响到了市场消费需求的实现与扩张。从一定意义上讲,只有疲软的商品,没有疲软的市场,因此从优化供给结构入手,通过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与产品生产结构来创造出与市场相吻合的产品,就成为消费需求扩张成败的关键。
矛盾之四:消费普及与收入差距的矛盾
依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其边际消费倾向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中低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一般要高于高收入阶层。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与收入分配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差异不断拉大,社会收入分配不公与贫富分化已成为不容争辩的社会现实。从消费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社会居民收入差距的日趋加大,必然会从根本上扼制消费需求规模的扩张与消费需求结构的优化。一方面作为拥有社会总收入较大份额的高收入阶层,由于其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因而现实市场需求动机趋于弱化;而拥有社会总收入较小份额的中低收入阶层虽有较强的边际消费倾向,却因收入基础的弱化与收入水平的低下而无法实现有效需求的满足。另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的差异,大多数城镇居民努力追求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而广大农村居民却依然没有摆脱以生存性消费为主的消费格局的束缚,直接制约了农村消费市场的拓展;同时又强化了农村居民的储蓄倾向,进而弱化了本已不足的消费倾向。另外,由于投资乘数与消费倾向成正相关,收入差距的过分悬殊,必然导致社会总收入过分集中于消费倾向较低的城市,减少了投资系数对生产与消费的推动作用,从而不利于宏观调控政策的实现与消费市场的扩张。有鉴于此,政府应在生产发展、社会居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的基础上,通过收入分配的货币化与政府转移支付制度的创新,最大限度地缓解过度扩张的收入差异,以促进收入结构与消费结构的有机耦合。
矛盾之五:现期消费与心理预期的矛盾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居民的收入增长幅度明显减缓,在此情况下,城乡居民收入的心理预期也处于一种低靡不振的态势之中。之所以出现如此困境,主要引发因素在于:一是国民经济总体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就业机会减少,居民的收入获取空间相对萎缩;二是企业经济效益持续下滑,职工收入基础缺少有力的支撑;三是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步代替劳动密集型产业,导致对劳动力吸纳与消化程度降低;四是下岗分流与减员增效的改革思路,直接或间接地制约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五是农产品价格的跌落、乡镇企业发展的困境、农民负担的回升,共同导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缓慢。所有这些因素不可避免地导致城乡居民收入预期的降低。而与此形成明显对比的是,伴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出台,城乡居民的未来支出预期却居高不下,一方面以住房、教育、医疗、保险为基本内容的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全面深化,使城乡居民个人负担的份额不断加大;另一方面,面对市场风险的不可测性与经济运行的波动性,广大社会居民的风险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强化,“惜购”的心理广泛存在并呈蔓延之势,从而最终制约了现期消费的水平,致使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难以实现。
矛盾之六:消费拓展与环境约束的矛盾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经济运行的显著特点,同时也是目前拓展消费市场的现实条件。如何有效地刺激与启动城乡市场,是目前中央政府宏观政策调控的中心所在。但是目前的经济环境却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城乡居民消费空间进一步拓展。归纳起来,主要存在这样几个方面的约束:一是硬件约束,即与消费拓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相对不足,严重影响了消费需求的实现进程,比如城市交通条件改善的滞后,导致城镇居民对轿车需求的忧虑,农村水电供应的不足导致家电市场在农村拓展的困难;二是软件约束,即市场体系的不完备、市场规范的不健全,导致消费主体的正当权益受到来自多个层面的侵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法律保障,进而弱化了消费主体原有的消费愿望与信心;三是供给约束,即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商品质量性能的低劣、售后服务水平的不高以及生产经营主体的无序竞争,共同导致广大城乡消费主体的无所适从,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消费心理更加失调,各种逆反消费心理不断出现,最终破坏了正常的生产消费流程,阻滞了城乡消费市场的有效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