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时期收入分配形势分析和政策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收入分配论文,形势分析论文,思路论文,时期论文,和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十五”期间收入分配态势及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1.“十五”期间收入分配的态势
(1)“十五”期间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十五”期间,一方面,我国经济将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另一方面,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动将会加速进行。
“九五”中后期,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回落。今后几年,投资需求仍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从消费需求看,由于消费结构转变的滞缓和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缺乏一定的实现条件,其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是有限的;而出口将会受到全球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因此,“九五”后期一直到“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将不会有“八五”期间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而将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同时,这一时期的经济结构调整将会直接影响到居民的收入分配,总体上影响到居民的收入总水平。
“九五”后期到“十五”期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的贯彻落实,会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农业的投入,农村产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城镇化水平会进一步提高,这些将为农民收入增长打下基础;同时,农民收入的增长也会受到乡镇企业发展状况、粮食等农副产品价格变动余地不大、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减慢等因素的影响。
根据对经济形势的预测分析,我们设定“十五”期间经济增长的三种方案,即GDP年均增长6.5%,7.0%和7.5%;经过计算,得出同期相应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实际增长速度(我们设定“十五”期间物价变动是平稳的,物价指数年均3 %)见下表:
“十五”时期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GPD年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
增长速度(%)年均实际增长速度(%)入年均增长速度(%)
6.5 3.23.0
7.0 3.73.5
7.5 4.24.0
按照预测数据,“十五”期间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将继续稳定增长,但增长幅度略低于“八五”和“九五”时期,且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幅度略低于城镇居民。
(2)分配机制和分配体制的变化
“十五”期间仍是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分配体制也将呈现一种过渡性的特点,但市场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无疑将越来越大。
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了“按生产要素分配”,“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十五”期间,这个分配原则将会得到进一步的贯彻落实。随着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我国的社会分配体制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原来以劳动收益为核心的分配体制将会受到冲击,与此同时,以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收入差距为代表的行业间收入差距将会在日渐加剧的市场竞争中出现缩小趋势,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强最终会使初次分配的运行机制朝着促进经济增长的合理化方向运行。而同时,一定时期内又不可避免地带来收入差距的扩大,由此社会分化程度也会进一步加剧。
2.“十五”期间收入分配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保证居民收入水平随经济的增长而稳步增长,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据有关部门估计,1998年后的几年间,还将下岗分流2000多万人。“十五”期间,会面临更多的低收入群体的问题。同时,医疗、养老、教育、住房制度的改革将全面铺开,需由个人负担的开支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还需注意的是,我国今后几年扩大内需的发展策略,也要以居民收入的增长为前提的。
因此,从促进经济增长和保证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十五”期间,应着力保证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努力保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
——继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使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真正落到实处。
首先,要继续坚持效率优先分配原则。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仍将是较低的。必须在初次分配领域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蛋糕”做大,从总体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其次,按要素分配也是效率优先分配原则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在“十五”期间,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应在实践上真正予以落实。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意味着不论是国家的资产,还是个人的贡献,尤其是企业家的才能和科技人员的技术发明成果等,都应平等地参与分配。
——正确处理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尤其注重企业所得的增加。规范政府收入,完善政府收入体系,在目前已是一项迫切的工作任务。“十五”期间,在促使三者分配关系的合理化上,应有一个大的突破。我们以为,注重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适当增加企业所得的比重,应成为今后重点要做的工作。
——进一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建立并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分配秩序紊乱、分配关系不合理,已成为收入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到目前为止,这个问题并未有大的改观。由于问题存在原因的复杂性,“九五”后期到“十五”期间,这个问题仍会表现得很突出。因此,“十五”期间,规范分配秩序、理顺分配关系,建立并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仍将是收入分配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十五”期间收入分配的政策思路
1.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为保证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稳定增长创造条件。收入增长缓慢固然会对经济增长产生阻碍,但收入的增长又必须是以经济的增长为前提的。因此,我们认为,“十五”期间,我国经济要力争保持持续适度增长,才能保证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增长。为此,要以发展农业,扩大农村市场,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途径,确保经济的适度增长,由此增加就业机会,保证城乡居民收入的基本来源。
2.正确处理收入差距问题。“十五”期间,市场机制会更多地在分配格局和分配规模状态的形成中发挥作用。对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率提高的合理的、有序的收入差距,应在政策上予以更多的支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原则必须真正落到实处,应为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创造积极的政策环境,通过对其收益的合法保护,调动资本、技术、知识产权、管理才能等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
对无序的、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应通过深化改革不断纠正。应积极创造条件,下决心打破城乡壁垒、地区壁垒的制度障碍,让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充分自由流动,使城乡劳动力享有同等的就业机会。对拉大城乡收入差距的不合理的农民负担,必须采取措施予以取消。摈弃“农民负担”这个容易混淆是非的提法,通过规范的税收关系,来稳定农民和政府部门间的分配关系。继续坚持加快发展中西部的战略,在东部与中西部优势互补,互相促进中减缓地区收入差距。对由于垄断造成的不合理的收入差距,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打破部门垄断,改变部门内部的单一所有制性质,增加部门内部的竞争。
3.正确处理政府、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三者分配关系的合理化,依赖于各收入主体分配行为的规范化。“十五”时期,应使政府收入体系有一定程度的归并,可考虑将制度外收入归并到预算内、外资金中去。同时,可以考虑,将预算外收入也归并到预算内的问题。
在正确处理三者分配关系中,税制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十五”期间的税制改革也应不断深化。针对目前总税负水平偏低、税制结构与税种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十五”期间,可考虑在1994年税制改革基础上再进行一次全面的税制改革。重点是要使税负水平合适、税制结构合理、税收种类完善,最终使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趋向合理。
4.进一步深化企业分配制度改革。“十五”期间,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企业分配制度改革应有较大的突破。应积极探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资宏观调控体系和工资决定机制。通过企业产权制度等改革,促使内部形成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不同利益主体的相互制衡机制,最终形成企业工资总量的自我形成机制。同时,在考核资金效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基础上,彻底放开对工资总量的行政性管理。“十五”期间,对工资集体协商等形式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可进行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较大范围的试点,国家则要相应出台有关集体协商的准则、主要内容的试行法规,为防止集体协商所带来的副作用,还应在法律上严格规定企业和工人权益保护的条款。
随着“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的落实,经营者年薪制应有实质性的进展。“十五”期间,应为经营者年薪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环境。通过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使经营者有明确的定位,建立起经营者与所有者的相互制衡关系。在此基础上,使经营者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有机统一起来。与之相配套,相应发展经理市场和经理破产制度,而经营者收入的决定应主要根据经理市场的竞价和经营者的实绩。同时,针对我国经营人才不足的问题,应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鼓励经营者的人力资本投资。
5.建立健全个人收入调节机制。目前,个人所得税的作用已越来越重要。居民储蓄实名制及遗产税、社会保障税的推出已列入议事日程。这为建立个人收入分配机制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可考虑在“十五”期间,建立全社会范围的个人收入核算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个人收入的规模状态是透明化的,而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起的个人核算体系,会使我们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各种手段简明而富有成效。
6.从保障和发展的角度,加大扶贫帮困的力度。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解决贫困问题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十五”时期,应从保障和发展的角度,加大扶贫帮困的力度。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资力度,应把必要的资金投入到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卫生保健和救济服务等上,尤其在解决贫困地区低教育状况、增强贫困者自身发展能力上,政府要直接干预并辅之以有效的政策措施。同时,要采取措施促进贫困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城镇贫困人口,除建立和完善保障其基本生活的相关制度外,更应继续在职业培训、广开就业渠道上做更多的工作。
7.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应是“十五”时期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加大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力度,将为理顺分配关系创造一定的条件,也会有效地改善公众预期,促进消费,最终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十五”时期,应基本建立起一个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权利和义务相适应、管理和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