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性论文,新兴产业论文,产业论文,与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10-0038-07
国内外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发展关系进行了一些研究。Isard在1959年提出产业综合体的理论,他认为产业综合体是发生在一个特定的区位上的一组经济活动,这个理论阐述了经济活动相互之间存在技术、生产与分配等多个方面的联系而带来的节约[1]。Osaka在分析我国台湾地区纺织产业发展时,突破了一般人对传统产业的认识,认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是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2]。Dallas在研究中国特别是北京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中,认为中国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问题上,应借助传统产业,以传统产业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促进经济发展[3]。我国的一些学者也尝试将耦合理论应用到产业研究中来,吴晓波和曹体杰分别从高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高技术化和协同环境建设三个方面,论述了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两大产业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4]。生延超和钟志平对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的耦合关联度进行了研究[5]。谢旭东、周生旺和孙庆祝对体育产业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其耦合演化过程进行了定性分析[6]。孙吉亭、潘克厚和陈大刚基于我国海洋渔业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互作用,提出我国海洋渔业发展的“产业耦合论”[7]。在产业关系的评价模型方面,陈锡康提出了非线性实物模型[8]。张守一等提出了“嵌入式投入产出表、模型及优化”,并利用此模型来分析部门的最优结构对其它国民经济部门的影响。薛新伟和王冬提出了“灰色投入产出理论”[9]。薛新伟研究了包含隐性因素的投入—产出模型[10]。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学术界和理论界在研究产业间关系上多集中在于产业的关联和波及特性的研究,研究方法上倾向于采用现有的投入—产出表进行数据分析。针对我国目前面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高峰和传统产业调整改造高峰相当接近的“双峰逼近效应”,现有的研究方法难以准确度量两类产业间的相互促进关系。本文试图从产业耦合的角度,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的逻辑结构,构建产业耦合评价模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耦合关系进行准确测量。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的逻辑结构
(一)时间逻辑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在相互作用中关系的转变,我们可以把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的时间逻辑上划分为双峰逼近、协调发展和良币驱劣币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
图1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发展的阶段划分
1.双峰逼近阶段。双峰逼近阶段即我国产业目前所面临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萌芽时期,传统产业处于成长期后期或成熟期前期。我国既要加速发展传统产业,完成工业化任务,又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前布局,抢占产业发展高地,出现传统产业发展高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高峰同步的现象。
2.协调发展阶段。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壮大和传统产业的发展成熟,两大产业间的关系从以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耦合关系逐步演进成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排斥的双重关系。产业的发展进入协调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培育成型,进入成长期,增长放缓、出现平衡增长,部分已经成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传统产业进入成熟期中后期,增长基本停止,甚至开始出现局部萎缩,成为成熟的传统产业。
3.良币驱劣币阶段。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间关系从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排斥的双重关系转变到以相互排斥现象为主的时候,两大产业发展进入良币驱劣币阶段。此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长壮大,进入成熟时期,成长为新的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完成使命,部分进入衰退时期,转变为夕阳产业,部分完成高技术改造,成长为新的产业。产业更替现象在这一阶段表现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产生类似“良币驱劣币”的驱逐替代效应。
(二)空间逻辑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在空间逻辑上的耦合,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产业要素的耦合,包括产品、技术和资本三个方面的耦合。产品上的耦合主要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对传统产业产品的替代作用和传统产业产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基础支撑作用,技术上的耦合主要体现在战略性新兴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扩散作用,资金上耦合体现在传统产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过程中的资本积累作用。
2.产业结构的耦合,表现在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三大产业结构中的合理分布上的耦合以及在产业发展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承接替代上的耦合关系。
3.产业布局的耦合,包括空间布局、地域分工和区域转移三个方面的耦合。在地域布局上耦合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产业集群的出现,在地域分工上的耦合表现的是产业链的纵横发展,在地域转移上的耦合主要指在产业转移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替代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向内地及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转移的耦合关系。
4.产业制度的耦合,体现在政府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政策和对传统产业的调整改造政策的相互促进耦合关系上。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耦合评价模型
(一)模型构成及功能
1.模型构成
基于我们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的时间逻辑及空间结构逻辑的分析,需要建立耦合评价模型,分别从时间逻辑和空间逻辑两个维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耦合评价模型包括耦合关联度模型和持续发展模型,模型框架如图2所示。
2.功能说明
(1)耦合关联度模型功能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耦合关联度,指两类产业在耦合的空间逻辑上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正向关联程度。耦合关联度模型的功能,在于从定量的角度准确评价两类产业的耦合关联系数,确定产业耦合的程度。
图2 耦合评价模型构成
(2)持续发展模型功能
耦合相关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的耦合程度,但并没有表现出二者在总体上的发展水平,在确定了耦合相关度的基础上,利用持续发展模型来对两类产业耦合发展的时间逻辑进行定量评价。
(二)模型的构建
1.耦合关联度模型
序参量(α,β)和(η,ξ)上下限的确定参照各地基准年期值、规划时期值、对比标准值或理想值。
式中,0≤C<1,C的值永远也达不到理想值1。
当C=0时,说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无耦合,处于萌芽阶段;当0<C≤0.3时,说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低耦合,处于成长阶段;0.3<C≤0.7时,说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中度耦合,处于发展阶段初期;0.7<C<1时,说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高度耦合,处于发展阶段中的后期。
2.耦合持续发展模型
耦合相关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的耦合程度,但并没有表现出二者在总体上的发展水平,在确定了耦合相关度的基础上,构建耦合持续发展模型。
其中,D为耦合持续发展度,C为耦合相关度,T=a·u+b·w,且a+b=1,a和b分别代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贡献系数。
(三)耦合指标体系设计
1.指标选择的基本原则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耦合评价模型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如下:
首先,可量化。选取的指标含义要明确,能直接从统计资料中得出数据或间接通过计算能推导得出,指标量化的计算方法要上下文一致,指标体系的量化是后面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
其次,真实客观性。指标的选取要真实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现状,从产业的现实状况出发去寻找能够衡量的指标。
再次,产业特性发展。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有其特有的产业特性,它们的发展趋势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制定指标时要以产业特性发展的角度进行选取。
最后,重点突出贡献值。在选取指标时,要尽量选取那些对产业贡献值大的指标进行衡量,尽可能以少的指标来反映充分的信息,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指标体系过于庞大,产生冗余,使操作性降低。
2.指标的选择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和以上选取原则,分别筛选出密切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耦合相关度的指标。战略性新兴产业指标包括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效益贡献力和产业自主创新力三个方面;传统产业指标包括产业经济效益、产业发展潜力、产业市场绩效、显性优势指数和区域利用条件五个方面,如表2所示。
三、实证研究——以环保产业和橡胶制品产业为例
(一)样本及基础数据选择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我们只从单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单个传统产业之间的耦合关联度进行实证测量。在产业样本的选择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环保产业与橡胶制品产业作为研究的对象。
本文根据国家统计信息网上公布的《2009年全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经济信息网发布的《2009年中国橡胶制品产业市场研究报告》、《2009年中国环保产业市场研究报告》等相关统计资料计算出环保产业各子标体系实际值。并参照各地基准年期值、规划时期值、对比标准值或理想值确定序参数的上限和下限,如表3所示。
(二)耦合关联度的评价
依据前文中定义1、定义2、定义3和定义4可计算出环保产业和橡胶制品产业的综合贡献值以及环保产业与橡胶制品产业的耦合关联度。
1.评价指标层贡献值的计算
依据表2和表3,分别得出环保产业各评价指标贡献值(见表4所示)和橡胶制品产业各评价指标贡献值(见表5所示)。
2.作业指标层贡献值的计算
依据表2和表3,分别得出环保产业各作业指标层贡献值(见表6所示)和橡胶制品产业各作业指标层贡献值(见表7所示)。
综合作业指标层的权重和作业指标层贡献值,计算出环保产业和橡胶制品产业的综合贡献值如下。
(1)环保产业综合贡献值
(2)橡胶制品产业综合贡献值
(三)结果讨论及政策建议
1.结果讨论
(1)环保产业和橡胶产业耦合关系为中度耦合、轻度衰退发展型
根据上文测算,两产业间的耦合关联度为0.4933,耦合持续发展度为0.3104。参照前文中对耦合度的分类知耦合关系介于0.3-0.7之间,为中度耦合,耦合持续发展度介于0.30-0.39之间,属于轻度衰退发展型。我国目前环保产业与橡胶制品产业的耦合关系处于发展阶段初期。
(2)环保产业和橡胶制品产业耦合刚刚起步,不够深入
在产业要素的耦合上,目前,虽然有部分环保技术和产品正已少量应用于橡胶制品,环保产业和橡胶制品产业存在着一定的耦合关系。但总体来看,耦合还停留在橡胶制品对环保产业的耦合负效应上,环保产业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技术、产品、政策配套都还不够完善,环保产业对橡胶制品产业的技术渗透与改造才刚刚开始,两大产业的耦合还处于快速发展的前期。
(3)环保产业与橡胶制品产业耦合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不同产业间的耦合,存在产业链的融合机制、产业空间组织的联动机制、传导机制、叠加放大机制和政府推动机制。环保产业与橡胶制品产业的产业链,只存在生产环节和回收环节的部分关联,不具备形成产业链网络和产业链融合的条件;在产业集群和集聚上,环保产业主要依附于高新技术园区,橡胶制品产业主要建设在原材料丰富或加工制造业云集的传统产业园区,其在产业空间组织上较少存在联动的条件;在政府推动机制上,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重点培育,政府推动机制正处于建设阶段。
2.政策建议
我们认为在环保产业与橡胶制造品产业耦合发展过程中,要树立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着眼于提高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着眼于引发技术和产业变革,加紧战略部署,统筹规划安排,改革机制,坚持做到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相结合、现有橡胶制品产业与战略性环保产业发展相结合、加强国际合作与扶持国内企业成长相结合、规划引导与多方协调相结合、市场发展与市场监管相结合,积极推进示范应用,大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加快培育领军企业,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构建完善的人才、技术、标准、法律法规、政策、资金和组织等支撑体系,努力使环保产业尽快成为国家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使传统橡胶制造品产业进行优化升级。
(1)国家层面战略部署
在各地纷纷出台相关规划的情况下,重视顶层设计,抓紧出台国家层面的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明确环保产业的战略目标、发展重点、时间表和路线图,作为我国环保产业的纲领性文件,指导环保产业发展。
(2)双轮驱动协同发展
一方面要着力培育环保行业企业,发挥导向作用,带动配套企业发展;另一方面要促进橡胶制品类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优化升级,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性力量,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3)政策引导培育市场
发挥政府对社会投资的“引爆”作用,加快制定包括财税、采购、投资、信贷、科技创新、资源环境、重大项目建设、空间布局、人才引进、基础设施配套、中介机构和国际合作等在内的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实现“以政府投资为主”向以“社会投资为主”的有序衔接,逐步形成成熟的市场化盈利模式。
(4)关键技术实现突破
立足国内外资源和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加大研发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组建由政府、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组成的产业联盟,加快建立以环保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完善创新支撑体系建设,努力在关键环保技术、高端共性技术的研发上取得重要突破。
(5)改善体制促进应用
完善环保产业与橡胶制品产业协调发展的组织机制与利益协调机制,完善激励机制,统筹协调部门、地区、行业关系,打破部门、地区、行业壁垒,形成发展合力,促进新产业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推广。
收稿日期:201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