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产业的成长:制度变迁及其对增长的贡献_投资结构论文

中国电子产业的成长:制度变迁及其对增长的贡献_投资结构论文

中国电子工业的成长:体制变迁及其对增长的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电子论文,其对论文,体制论文,贡献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电子工业成长的体制变迁

中国是典型的转轨经济国家,体制改革、经济开放对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影响,这些均赋予了我国经济体制变迁丰富的内涵,国内许多研究均证实了这一点。基于此,本文在对中国电子工业成长制度变迁的考察过程中,选择从市场化、工业化、开放经济、行业管理体制变革以及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角色转变等方面入手全面解析其体制变迁的过程。

1)市场化。

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重大的制度变迁,它集中体现在我国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这其中价格体系从计划走向市场是标志性的变迁,电子工业同样经历了这一变革。

我国从1982年开始对原有的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机械工业、电子工业率先进行了体制改革的探索。80年代初,电子部在总结过去管理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按照“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拟定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具体实施办法,对各类电子产品分别采取了指令性、指导性和市场调节三种不同的管理方式,对特别重要的任务(产品)下达指令性计划;比较重要的任务(产品)计划指导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一般性任务(产品)完全由市场调节。1984年,电子部规定在确保国家计划和供货合同的条件下,企业可以自行安排产品和调整计划。在物资供应和产品销售方面,电子部的企业也从主要依靠主管部门的分配与调拨,逐步走向了市场调节的轨道。同时,电子部还实行了浮动价格,促使企业为增强竞争力而降低成本,提高质量。通过对价格体系的改革,企业树立了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和经营观念,并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产品方向,80年代中后期电子工业的竞争局面来自于价格体系的改革。

电子工业价格体系从计划向市场的转变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在80年代市场化改革培育和形成的以日用消费品和传统耐用消费品为主导的农村市场,以新兴耐用消费品为主导的城市市场,初级生产资料市场和包括消费品与生产资料在内的进出口市场四大类市场中,电子工业产品均占据重要市场份额。自1984年开始,我国电子工业总产值迅速增长,产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同时产业利润率迅速下降,这刚好验证了价格体系改革带来的竞争引发的产业成长状况。

到90年代中期,电子工业中除了军品(约占3%)还按国家指令性计划生产外,民品生产全部由市场来调节。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我国电子工业的市场竞争由以价格竞争为主向技术竞争等多种竞争方式转化。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电子工业总产值增长更加迅速,产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同时产业利润率开始呈现缓慢小幅上升的趋势,这说明我国电子工业开始从产业的创新中获得回报。

2)工业化。

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选择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不仅决定国家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也会对产业成长产生深刻影响。从1949年开始,我国就开始了对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从1949年至改革开放初期的工业化探索阶段后来被称为传统工业化道路阶段。这一时期,我国的工业化特征表现为:借鉴前苏联的工业化战略,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国家迅速工业化,迎头赶上工业强国。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相适应,我国电子工业主要发展以军品为主的电子元器件等产品。

进入80年代,与经济体制改革相伴随,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运行机制发生了变化。与市场化相伴随的工业化道路表现为:强烈的市场需求拉动、投资和生产的市场导向以及工业化的积累向轻工业部门的转移。这三个特征直接导致80年代以消费类电子为主的电子工业的迅猛发展以及90年代以投资类为主的电子工业的发展。

进入90年代中后期,与全球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相适应,我国在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与市场化相伴随的工业化道路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六大报告,2003)的目标。“新兴工业化道路”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在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过程中,势必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推进电子信息技术在传统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注重相关外部配套环境的培育和建设。这些举措均意味着直接和间接对电子工业发展的推动。这种推动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市场需求,也促进了电子工业技术能力的积累和创新,因此对我国电子工业成长的推动意义将更加深远。

3)开放经济。

在经济体制变革的大背景下,与市场化、工业化相适应,我国开始了开放经济的进程。开放经济主要以外贸体制改革、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借款政策调整为主要内容,整个对外开放的进程是遵循国内市场开放程度由浅入深、产业领域开放范围由窄至宽、区域开放由沿海向内陆推进的逐步展开、梯度演进的模式。开放经济的格局形成了目前我国电子工业的东(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中、西部区域分布的格局。

由于电子工业本身是全球化程度较高的工业部门,因此自1978年我国开始实施对外开放政策起,电子工业就迅速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同整个开放经济模式相一致,针对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在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劳动力素质、科技水平等方面客观存在的经济技术梯度,我国一直采用的是非均衡发展战略进行电子工业的布局的。

4)行业管理体制变革以及政府、企业的角色转变。

行业管理体制的变革是电子工业体制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反映了国家和企业在电子工业演进过程中的角色变化。

建国之初,遵循服务军事的总体思路,1950年4月,建制在重工业部内的电子工业局成立,负责统一管理全国电信工业企业,重工业部委托军委通信部负责日常领导。1953年4月,电信工业局改属第二机械工业部,电信工业局为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十局,归口国防工业系统。1963年,电子工业从第二机械工业部中分离出来,成立第四机械工业部,对整个电子工业的发展统筹规划,这标志着电子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成为一个独立的工业部门,并开始转变服务军事的思想。

1986年底,为解决电子工业重复分散的问题,探索大行业管理的方法,国家合并了机械部和兵器部,成立了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电子工业部改由国务院机械工业委员会归口管理,并明确了行业管理的基本原则:行业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对象和范围要按照产品来划分,主体内容是确定发展的方向、总量、结构、布局和范围。1988年7月,国家为了实现机电一体化,撤销了电子工业部,将它与原机械工业部合并组成机械电子工业部。1990年,由机械电子工业部牵头的全国机电工业全行业统筹规划领导小组对机械电子工业的统筹管理、综合调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这一管理体制主要以机械工业为主,电子工业处于一个次要的地位。

1993年6月,根据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撤销了机械电子工业部,分别组建机械工业部和电子工业部,各自按照新的管理职能和发展战略,实施大行业管理。至此,经过复杂曲折的探索过程,我国电子工业的管理体制改革基本上明确了行业管理部门。从1993年起,电子工业的行业主管部门一直是电子工业部,直到1998年为了适应电子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进行的管理机构改革。

1998年3月,以邮电部和电子工业部为基础,将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并入,成立了信息产业部,主管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服务业。这样,与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一致,从管理体制上我国传统的电子工业顺利转型为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制造业。

在电子工业行业管理体制变迁的过程中,企业在经济中的角色也一直在发生变化。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电子工业企业没有自主权,只是为国家生产电子产品的工厂。从1979~1992年电子工业发展的“六五”和“七五”计划期间,企业改革顺利推行,扩大电子工业企业自主权的10条规定,涉及计划、财务、销售、价格、物资、人事劳资、科研管理等方面。1979年下半年,电子工业部制定了《关于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行办法》和《关于电子工业企业实行利润定额上交超额分成的试行办法》,并自1980年1月开始试点;1981年在所有企业推行扩权办法,对企业实行三年利润包干,并对生产任务不稳定的企业和计划亏损企业的考核和补贴方法进行了改革。1985年,我国电子工业在减政放权的同时,重点进行了企业下放和探索,也就是“企业放下去、行业管起来”的改革。从简政放权到“企业放下去,行业管起来”的改革,我国电子工业的演进越来越体现出市场导向。行业主管部加强了政策制订、信息引导的宏观调控职能,开始实现从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的转变,电子工业企业越来越成为市场的主体。

2 体制变迁对电子工业成长的推动

上述分析简要回顾每一类体制变迁及其对产业成长的影响。事实上,在体制变迁对我国电子工业成长的推动过程中,市场化、工业化与开放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相互作用和促进,共同推动了产业成长。本文通过投资结构变迁以及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变迁对电子工业成长的推动来考察体制变迁对产业成长的综合推动作用。这两种结构变迁通过国有、民营以及外资的投资构成以及对成长的贡献将市场化、工业化与开放经济的影响整合在了一起。

1)投资结构变迁及其对成长的贡献。

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以前,在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电子工业的整个发展计划及实施都是由国家主导进行的。国家发展电子工业主要通过“一五”、“二五”和“三五”计划实施反映出来。

改革开放以来,电子工业的投资主体逐渐多元化,国家不再是唯一的投资主体。外商投资以及企业投资都有一定数目的增加。电子工业的整体投资行为也趋于理性。在改革开放初期,电子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以及相应的国家战略调整通过投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从总量上讲,国家对电子工业的投资额在逐年加大,从1984~1988年固定资产累计投资额达25.3亿元,到1989、1990年,即使在当时国民经济增长过热,通货膨胀,国家治理整顿的情况下,电子工业的投资额仍一直保持增长的态势。此后一直到90年代中期政府资金在电子工业成长中一直是主要的资金来源。

90年代中期,政府资金在电子工业全部资本金中占近一半的比重。此后,随着国外资金以及企业资金对电子工业的投入加大,政府资金在电子工业中的投入逐渐减少,但仍保持1/3强的比重。与政府资金相对应的是外商资本金稳步增加,到2001年外商资本金已经超过政府资本金,占全部资本金总额的33.7%。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本文从《中国电子工业年鉴》上无法找到直接反映企业资本金投入情况的数据,但是从政府和外商资本金合计占全部资本金的比重看,从90年代中期开始,25%以上的电子工业资本金除政府和外商以外的其它来源(见表1)。按一般情况分析,这些来源中应包括企业资本金、银行以及其它金融机构的资本金。这些来源中有民间资本也有非民间资本。发达国家电子工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是产业发展的投资主体。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过程中为了抓住时机,尽快实现赶超,政府在投资上往往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当产业发展进入一个比较好的发展阶段后,企业则逐渐成为投资的主体。韩国政府在集成电路产业研发投资主体从政府向民间的转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国电子工业资本金结构的变化初步反映了这一趋势,尽管民间资本对电子工业的投入仍然很低。

表1 电子工业资本金结构变化

年份

资本金合计

政府资本金外商资本金 政府与外商资

金额(万元) 比重% 金额(万元) 比重%

本金比重合计

19966260700 2914298.546.551787511.728.55

75.10

19977445330.43478038.446.712225112.129.89

76.60

19998832391.33753482.742.502726833.530.87

73.37

200012862259.5

4401039.834.223430565.026.67

60.89

200116901379 511999

30.295695323 33.70

63.99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工业年鉴》各期。

注:《中国电子工业年鉴》自1996年起才开始区分资本金的结构:国家(政府)资本金以及外商资本金。

在电子工业投资结构转变的过程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80年代后半期,尽管国家已经明确了要优先发展消费类电子,但是从行业投资的情况看,元器件工业仍然是电子工业投资的重点,“七五”期间元器件工业基本建设投资额占全部电子工业基建投资额的比重不低于30%,最高年份达到了62%,而其它各子行业除直属项目外,投资比重平均不到10%(见表2)。从1986至1988年,元器件工业共上投资项目105个,而通信广播电视工业总计28个,只有元器件工业的1/5。

表2 电子工业各子行业基建投资完成额构成变化情况

子行业19861987 1988

1989

1990

雷达工业 0.101 0.0519 0.0813 0.1508 0.212

通信广播电视工业 0.1108 0.118 0.077 0.088 0.088

计算机工业0.093 0.0346 0.076 0.136 0.100

元器件工业0.504 0.338 0.623 0.350 0.286

直属项目 0.190 0.456 0.1417 0.197 0.313

根据《中国机械工业年鉴:电子工业卷》,1988,1989,1990年有关数据计算得出。

尽管从投资结构的角度看,元器件工业仍然是投资的重点。但是电子工业子行业的发展呈现了另一番图景:这一时期我国电子工业发展最迅速的产业是以电视机等消费类电子为主的通信电视机行业,而国家直接投资对通信电视机子行业的成长贡献并不大。这意味着,尽管国家从政策上制订发展消费类电子的规划,但是企业等其它经济主体在政策的促进作用下,推动了该行业的发展。同期,国家在电子元器件上的投资较之改革之前并未减少,在比重上更是远大于国家对通信电视机、计算机等相关子行业的投资,而电子元器件行业的总产值比重很低。比较80年代末和90年代末的情况(见表3),可以得出一致的结论。

表3 电子工业各子行业基建投资完成额及其构成变化情况(万元)

子行业1999 构成2000 构成

雷达工业 57900.0043

通信设备行业 175639 0.1305

137894

0.069

广播电视行业 195011 0.1449

381874

0.193

计算机行业293347 0.218196651

0.099

元件行业 238220 0.177287835

0.145

测量仪器行业 10119

0.0075

104300.00527

日用电子器具行业 84960

0.063725430.036

器件行业 342305 0.254890187

0.450

根据《中国电子工业年鉴》,2000年,2001年有关数据计算得出。

2)所有制结构变迁及其对成长的贡献。

所有制结构变迁是电子工业制度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外资已经成为推动电子工业成长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初期,1985年,外资电子工业总产值仅为9.29亿元,占整个电子工业的3.35%。到2001年,外资电子工业总产值已经增至7424.3亿元,是1985年的799倍,占整个电子工业总产值的54.7%,增加了51.35%。从1985~2001年,外资电子工业一直呈稳定的增长态势,年均增长55.8%。特别是自1993年以来,外资平均增长率在63.29%。

与外资电子工业迅猛增长相对应的是,国有电子工业逐渐下降。1985年,国有电子工业总产值为211.6亿元,占整个电子工业的73.89%。到2001年,国有电子工业总产值增至2860.31亿元,占整个电子工业的比重下降为21.08%,下降了52.81%。从1985~2001年,尽管国有电子工业总产值的绝对值一直呈上升态势,但年均增长率仅在3.49%,远低于外资电子工业的增长速度。且在全部电子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一直呈稳定的下降态势。

与外资和国有电子工业相比,除外资外的非国有电子工业(以下简称非国有)的增长的上升和下降趋势并不十分明显,不同年份之间略有起伏。1985年,非国有电子工业总产值为65.17亿元,占整个电子工业的22.76%。到2001年,非国有电子工业总产值增至3287.09亿元,占整个电子工业的24.22%,超过了国有电子工业在全部电子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85~2001年,非国有电子工业年均增长率为30.7%,该增长率尽管低于外资电子工业的年均增长率,但远高于国有电子工业年均增长率。在外资、国有以及非国有电子工业占全部电子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变化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年份,1995年,外资电子工业比重首次超过非国有在电子工业中的比重。1996年,外资电子工业首次超过国有电子工业的比重。

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电子工业企业也在不断调整,一方面国有企业改革在逐步深化,另一方面,有利于民营企业成长的电子工业发展环境逐步形成。90年代,我国电子工业企业越来越成为市场竞争以及产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国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大背景下,电子工业各大集团公司、骨干企业都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公司制改制的过程中努力形成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为核心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与此同时,大量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成为电子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90年代末期,电子工业的电子百强排行榜上以华为、实达电脑为代表的民营高科技企业非常瞩目。

为进一步分析所有制结构变迁对电子工业增长的推动作用,本文计算了不同所有制结构对电子工业增长的贡献度与贡献率。计算结果表明,1993年以前,国有电子工业对全部电子工业增长的贡献一直高于外资的贡献,并在大部分年份均高于非国有电子工业。1993年以后,国有电子工业的贡献开始下降,外资的贡献开始增加。在1993年以后的年份里,除了1997年国有的贡献度率高于外资外,国有电子工业的贡献一直低于外资贡献。自1998年开始,国有电子工业的贡献开始低于非国有。

本文还比较了国有和外资电子工业企业在技术能力方面的差距,采用的两个衡量指标为研发人员以及研发费用投入情况。在研发人员投入方面,国有电子工业企业比外资企业有更好的基础。1999年,表中反映的有关研发人员的各项指标国有企业均高于外资企业,且多数指标外资企业尚不到国有企业的一半。到2001年,在外资企业数目超过国有企业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的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数、技术开发人员、技术开发机构人员以及科学家与工程师仍高于外资企业。在研发投入费用方面,则外资企业远高于国有企业,1999、2001年,各项技术开发经费投入,外资是国有的平均2~7倍。两项投入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电子工业的技术创新产出外资远高于国有企业。1999年,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中新产品产值外资平均为国有的1.5倍以上。到2001年,同类指标外资平均为国有企业的5倍以上。作为技术创新产出重要衡量指标的专利情况,1999年,外资企业的专利申请和授权尚不及国有企业。到2001年,外资企业的专利申请与授权已经分别为国有企业的近3倍和近6倍。

FDI在过去近10年来对我国电子工业的增长贡献巨大。但是,外资的技术转让对我国电子工业技术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影响则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一变化过程随着国内市场以及国内企业的技术能力的变化而改变。外资提供技术的性质以及复杂程度的变化反映了这一特点。

标签:;  ;  ;  ;  ;  ;  ;  

中国电子产业的成长:制度变迁及其对增长的贡献_投资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