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文明与幼儿教育_早期教育论文

家庭文明与幼儿教育_早期教育论文

家庭文明与儿童早期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早期教育论文,儿童论文,家庭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家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价值观形成的苗圃,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起点。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的基础。今天的儿童将是21世纪的主人,他们能否将祖国引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与早期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早期教育主要是指家庭教育,这是一种不同于学校和社会教育的特殊教育。儿童早期教育在本世纪60年代已作为一门独立成熟的学科体系而出现,其代表人物布伦在其代表作《人类特质的稳定性与变异性》中对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作了如下阐述:“儿童在生命的前四年已奠定了一生智力发展的50%,四岁到八岁又奠定了另一半的30%。”这里所说的“智力”不仅是指通常意义上的知识,更是指能力,即认识事物的能力、表达情感的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接受并战胜挫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取决于儿童是否拥有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一份健康的心态,以及是否拥有使其蓬勃向上的第一任教师,归根到底,取决于家庭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家庭文明是指家庭成员在共同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心态、行为、生活方式及审美标准的总和。我国现有3 亿个家庭,核心化、小型化是当今家庭的特点,父母是孩子的主要接触对象,父母的心态、情趣、立身处世的原则方式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家庭氛围,是给儿童洁白无暇心灵留下的第一幅图画,对于他们一生性格的形成、人格的塑造、价值观的确定以及审美意识的积淀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走出浮躁:给孩子留一方“净土”

浮躁是现代人的普遍特征,由于正在运行的各种体制中存在一定弊端,年轻的父母们生活在一个充满选择却又艰难选择的时期。诱惑使他们年轻的心无法安宁,希望、失望、追求、颓丧常常此起彼伏,在他们心中交火。商海澎湃令人神往,却又常有惊涛骇浪;仕途可寻,可又不知何时方能“修成正果”。于是烦恼“破门而入”,窗帘也无法遮挡外面世界的诱惑,“浮躁”被年轻父母们从办公室带到了家里,他们不断地编织梦想,设计人生。在浮躁的心态下所产生的浮躁的家庭氛围中,孩子常常整个地被忽略掉,或者仅仅重视其物质的需求,精神得不到交流与接纳的“痛苦”,幼小的心灵被父母的浮躁所伤害,开始感到亲情的淡化,产生父母不喜欢自己的错觉,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形成多疑、内向、压抑、自卑等性格病,影响其生活和事业的发展。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提出要把儿童带到乡村环境中去施教的思想,也是意在使教育告别浮躁,以一种宁静的心态接纳孩子们、塑造孩子们。研究表明,为一代又一代小朋友提供“美味佳肴”的著名儿童作家冰心、叶君健、陈伯吹等人,十分注重家庭中拥有一份宁静的心态,认为爱在家庭中应像阳光一样包围一切,因此他们能创造出引人入胜的作品,让小朋友们在他们温柔的爱抚中茁壮成长。

走出封闭:让孩子们心灵打开“一扇窗”

人类文明发展是一个开放体系,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不可能背离人类文明发展的轨道,因而开放应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但是目前我国处于人民生活水平有一定提高但仍不够富裕的阶段,人们的交往方式不再像过去大杂院中左邻右舍那么随便自然,而开始选择一定的场所,甚至注重一定的礼仪,这就使并不富裕的人们不得不“谨慎从事”,因而人们的交往趋于减少。加之,十年动乱使人们心有余悸,真诚、信任在头脑中被大大打上了问号,心灵也挂上了一把锃亮的大锁。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主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独立意识、自尊意识、隐私意识逐步增强,搬进单元后的惬意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绝对化了。这样的情况必然导致儿童生活和心灵的封闭。只有盼到双休日,孩子们才有可能上一趟街,去一次公园或郊游。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当父母打开房门稍不留意时,孩子会像一匹脱绳的野马猛冲出门去,游玩一趟过把瘾。

孩子渴望打破封闭,同时还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正在展现。一个个文明村镇、文明小区、文明院落悄悄出现,久违了的邻里互助又兴起了,孩子们开心的笑声开始在干净整洁的院子里回荡。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使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正在缩短,封闭的单元楼上开了一扇窗;同时也给儿童封闭的心灵开了一扇窗;让他们拥有更多的朋友、更广阔的天地。

新加坡学者研究表明,IQ(智商)高的孩子将来可能事业平平,而EQ(情绪商)高的孩子事业一定成功。EQ是一种与人相处的能力,一种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EQ的高低完全靠后天的教育培养,走出封闭是孩子拥有高EQ的开始。

走出“成人化”误区:还孩子应有的童真

我们每一个家庭的双休日是怎样度过的呢?调查显示,许多家庭都注意结合孩子的兴趣,选择了一些健康文明的娱乐方式,使大人孩子都获得了一分轻松欢愉。但是也有不少家庭双休日的娱乐方式完全“成人化”,完全忽略孩子的存在,娱乐过程中一些不文明行为,甚至使孩子受到了伤害,有的家庭,赌博、喝酒、划拳是双休日的“必修课”,孩子茫然地看着父母们如痴如醉地玩,有的甚至跑起了“龙套”,为分别在两桌方阵激战的父母传递战况和输赢的钞票。下了“赌”桌,坐上“餐”桌,几拳下来几杯下肚,有的大人更是忘乎所以,充满功利、市侩的话语充斥耳畔,有的大谈如何捞到了一点蝇头小利,有的为马屁拍得艺术而自鸣得意,有的为赌桌上“走麦城”而抱怨……有的不胜酒力,还当场翻江倒海“直播”一番。

在这些成人们的“闹剧”中,最无辜的是孩子,他们找不到一点适合自己的乐趣,找不到说话的人,甚至连父母对他们也爱理不理,他们成了最多余的人,童稚的心中充满忧伤;大人们忘乎所以地赌,肆元忌惮地喝,在他们眼中像一幕幕丑剧,大人们粗俗无聊的话语,使他们感到大人的“虚伪”,平常一本正经教育别人,现在却完全变了个人。他们感到大人的自私,大人的丑陋,进而感到生活的无聊,对于大人充满失望,并在潜移默化模仿大人粗俗的言谈举止,以此作为“长大”的标准。孩子纯洁的心灵被强制输入了一些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所应鄙弃的东西,使他们过早地告别了童真。

父母的情趣修养影响着孩子。价值观念塑造着孩子。我们应当拥有一份童心、一种儿童的语言,走入他们内心世界,成为他们的朋友,让自己的言行为他们遮挡世俗的尘埃,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幸福的童年和蓬勃向上的一生。

标签:;  ;  ;  ;  

家庭文明与幼儿教育_早期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