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教育之罪恶——对比看《孔乙己》与《范进中举》主题论文_刘自学

封建教育之罪恶——对比看《孔乙己》与《范进中举》主题论文_刘自学

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第三中学 730400

摘 要:如何理解《孔乙己》和《范进中举》的主题,只看人物本身,我们对主题不一定认识得很清楚,最好的方法是通过文中同为读书人的不同命运及与之有关的其他内容的对比来实现。

关键词:对比 认识 主题

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节选《范进中举》,两文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揭露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对它的理解,可以直接通过对主要人物孔乙己、范进个体形象的单独分析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文中同为读书人的不同命运,及与之有关的其他内容的对比来实现。

只看人物本身,我们对主题不一定认识得很清楚,有些学生还会提出反驳意见。学习《孔乙己》时,有学生就认为,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完全是由他的好喝懒做造成的。因为文中写到:他“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但他“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这样的一个人,有谁会用他,不饿死才怪呢!到此,如果只是说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可笑是封建科举制度对他的毒害,他悲苦的一生、悲惨的结局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那就显得有点苍白,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虽然孔乙己悲惨命运与他的本性——好喝懒做,有着一定的联系,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那个社会、那种制度。如何透彻理解,让人信服这个结论,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孔乙己和文中丁举人的对比看个仔细,看个明白。

通过课文我们看到,顺着封建科举阶梯爬上去的丁举人是那样的心狠手辣,那样的凶恶残暴。他把偷了他家一点东西,又写了服辩的孔乙己“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这哪里有点同为读书人的同情、怜悯,简直丧尽天良、毫无人性。——就是在常人眼里,丁举人的利益也是容不得别人有丝毫触犯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文中写到:“他家的东西,偷得的吗?”从小说中我们看到,爬上去的与爬不上去的简直有天壤之别——一个在天堂,一个在地狱,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那封建科举制度。它不能叫你生,只能让你死;不能使你飞黄腾达,只能让你沿街乞讨。像这样的一种制度不说它是罪恶的,又能说它什么呢?

范进的命运也同样说明了这一点。他中了秀才,他是平静的,众乡邻是冷漠的,胡屠户对他是那样的尖酸刻薄——想训则训,想辱则辱;而中举后,众乡邻又是那样的殷勤,胡屠户的言行更是让人捧腹、令人作呕。这前后巨大的反差,就是由范进“中举”与否决定的。中了秀才只是名誉上有点收获,而中了举人则是名利双收。我们从文中张乡绅身上就可清楚地看到,还有曹雪芹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为证。通过对比,我们看到的还是科举制度的罪恶。尤其是范进喜极而疯,让人不能不震惊,不能不思考。你想,范进一生的追求,在他垂垂老矣之时,最终得以实现,这一步登天的事,怎能不让他高兴得发疯呢?那种制度所造成的天堂地狱式的结果不说它罪恶,又能作何评价呢?

也有学生拿现在的高考与封建的科举作比较。认为,高考不也很残酷?当然,有竞争就有残酷。然而,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封建社会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官与吏总是排在最前面的。要为官,施展自己的抱负,只有科举一条路。考试的形式和结果,是一篇文章定成败。参加考试的机会相对来讲不是多而是少的问题:院试一年一次,乡试三年才一次,而要参加乡试中举,须院试过关——即,中秀才。而现在的高考由原来的一年一招发展为一年两招,以及部分学院的自主招生,联合招生;我们的用人制度也不是一定要有大学文凭,只要你有才能,肯发愤图强,就会在适合你的行业中一展风彩。所以我们说,科举取士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今天的高考和用人机制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分析对比,我们对科举制度的认识一定会心知肚明,对两文主题的理解也就清楚透彻了。

论文作者:刘自学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9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0

标签:;  ;  ;  ;  ;  ;  ;  ;  

封建教育之罪恶——对比看《孔乙己》与《范进中举》主题论文_刘自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