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主辅课程体系培养21世纪复合型人才

构建新型主辅课程体系培养21世纪复合型人才

一、建设新型主辅修课程体系培养21世纪复合型人才(论文文献综述)

黄一如,范凯璇[1](2022)在《学生发展需求视角的本科辅修学习体系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辅修学习体系作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要精心设计和不断完善。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发现,学生普遍具有辅修学习意愿,但修读动机、修读倾向等存在差异;院校办学环境会对学生辅修选择和学习行为产生很大影响。除关注微辅修专业设置本身,学校还要进行教学体系整体改革、教学资源整合、质量保障机制拓展和本研贯通培养模式优化,构建符合自身办学特点的科学合理的辅修学习体系。

徐琼,张斌[2](2021)在《新文科背景下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文中指出全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业的融合转型使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人才培养成为大势所趋。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人才是系统掌握新闻传播学和其他专业或学科知识,具有跨专业、跨学科能力的新闻人才,其知识结构呈"N"型特征。基于新闻专业的特殊性、社会的实际需求、本校学科资源及发展面向等,当前中国高校复合型专家型人才培养通常采取双学位培养模式、主辅修制培养模式和融合创新培养模式。其中,前两者总体上以两种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为主,后者是两个不同学科交叉衍生出的新专业方向。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人才培养要增强专业设置的前瞻性,体现跨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和深度融合。

李雪,王景惠[3](2021)在《构建工科强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体系——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教育进入发展的新阶段,哈尔滨工业大学外语学院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对标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夯实"新基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四融合"理念,构建"一核两翼"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探索"金课牵引、线上线下、育人育能、协同共进"的外语教育新理念和新举措,取得初步成效。

刘畅[4](2020)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当代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呈现高度综合与高度复杂,而应对复杂问题需要拥有跨学科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新加坡国立大学基于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反思传统教育观念,探索创新型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基于复杂性理论和跨学科理论,围绕新加坡国立大学本科生跨学科人才培养这个主题,系统总结了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三种模式:跨学科专业模式、跨学科课程模式和跨学科学位模式。跨学科专业模式包括跨学科独立专业模式、跨学科专业双主模式和跨学科专业主辅模式;跨学科课程模式主要表现为将课程体系进行跨学科的组合、整合,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涉及自然、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基础性课程;跨学科学位模式主要探讨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跨学科本科并行学位和跨学科本硕连读学位。三种模式相互独立、相互补充、相互合作,共同构成新加坡国立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主体框架。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本文在总结分析新加坡国立大学本科生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和经验的同时,进一步分析了新加坡国立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过程中面临的知识碎化、内外部逻辑失衡、传统学科专业教育面临解构危机以及跨学科评价遭遇瓶颈等挑战。为此,提出整合不同学科间的知识和文化、跨学科人才培养外生逻辑与内生逻辑并行、学科教育和跨学科教育并举、促进跨学科培养评估机制等优化建议,以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及国内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孙晶[5](2020)在《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绿色革命、创意产业、时尚文化、低碳生活等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当代设计已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综合化趋势,一系列跨专业、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设计与类型,正成为设计的新景观。本文通过阐述设计的综合性与综合性设计的基本内涵,分析综合性设计的不同类型,更加清晰认识综合性设计与各门类设计之间、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研究综合性设计对当代设计艺术发展取向的影响和对艺术设计变革的启示。剖析综合性设计形成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背景,理解其出现的必然性、必要性与可行性。基于时代发展对于综合性艺术设计人才的更高要求,以及艺术设计教育综合发展的内生动力,反思当前艺术设计教育难以开展跨学科综合性教学的成因与问题,进一步明确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理念与目标。同时,借鉴和分析国外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有益经验,从基于创新战略的大学重构,到跨校跨学院的联合培养,从增设跨学科综合性的新兴专业,到创建跨学科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与研究机构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参照。以教育学综合课程与教学理论为学理依据,梳理综合性艺术设计课程的基本范式,发展以综合为导向的教学设计,促进以综合为形式的教学组织,从而为综合性艺术设计教学实践,培养跨学科综合性艺术设计人才建构切实可行的教育路径与方法。此外,更加突出强调在制定综合性教育管理制度、建构面向未来的新学科新专业新课程、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建设跨学科综合性教育平台等方面进行更大力度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多头并进、多项并举,真正促进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深入。

柳音[6](2019)在《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方本科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几所驻邕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教育等方面展开深度交流与合作,广西处于面向东盟十国的前沿地带,使其成为中国与东盟教育交流与合作最活跃的区域之一,更是中国—东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广西与东盟之间的国际贸易合作使其对国际经贸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的急速增加,这必然会带来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广西地方本科高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的国际经贸人才以满足区域性人才需求和推进广西与东盟合作发展的重任。中国-东盟背景下的广西地方本科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提供能够满足广西与东盟区域发展需求的国际经贸高素质人才,在广西区位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凸显其人才优势,从而成为广西与东盟的区域经济与合作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结合东盟背景下广西高校现行的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通过选取几所驻邕高校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典型模式进行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加以调查研究,通过对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先进经验,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评价几个维度提出东盟背景下广西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对策。通过研究发现,广西高校现行的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在运行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和理念亟待更新,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学内容和手段滞后单一、师资队伍水平不高,培养质量及评价体系不完备等诸多方面,原因在于教育资源不足和教育主客体动力缺乏等。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从培养目标来看,更新人才培养理念,逐步向“一化三型”转变;强化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专业认同感。从培养过程来看,合理平衡课程结构,突出区域国际化特色;满足学生主体需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教学内容更新,创新教学方式与技术手段;打造“双高、双师、双语”的多元复合型教师队伍。从培养制度与评价来看,以质量为导向,完备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重视可持续发展,建立“学生-教师-社会”三维评价机制。

彭锦[7](2018)在《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十三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对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推动新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要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MOOC作为一种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深入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也是现代教育中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它具有大规模、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MOOC的应用和推广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扩大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有着巨大的作用。学分制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上其课程选择的灵活性、学习过程的指导性、弹性学制的机动性、学习内容的宽广性以及人才培养的适应性等特点而迅速地得到推广和不断的发展、完善,被世界各国高等学校采纳并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民办高等学校实行学分制面临着师资不足、教学资源匮乏等诸多困难,借助信息化手段,充分利用MOOC这一现代化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是解决民办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面临问题的有效办法。本论文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和网络学习法,基于MOOC这一视角,对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设计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论文首先音剖析了当前民办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面临的问题,如学科专业设置单一,课程面狭窄;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基本教学条件不够完善,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学生选课盲目缺乏导向,学习自主性不强;制度不全与保障缺失等等。为了解决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实施面临的现实问题,论文提出利用MOOC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推进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改革。论文探讨了 MOOC的特征及对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实施的作用和影响,指出(1)MOOC为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的实施提供了更多优质课程资源,促进了精品课程建设,从而助推学分制改革;(2)MOOC为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的实施解决了优秀教师资源不足问题,提高了整体教师队伍质量;(3)MOOC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有利于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顺利推行。论文概括了当前民办高等学校运用MOOC推行学分制可以采用的几种模式:1)自助课程+课程证书认证模式;2)第三方课程平台选课+学校学分认证模式;3)联盟高等学校课程平台选课+高等学校间学分互认模式。并以D校为例,借助尔雅通识教育MOOC平台,设计了基于MOOC的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该方案对部分高等学校实行的购买第三方课程平台选课+学校学分认证模式的实践探索进行了概括、总结和提炼,上升到理论高度,以期为更多的民办高等学校进行基于MOOC的学分制改革提供参考。该方案对D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减少了必修课的比例,扩大了选修课的比例,并且以优质的、丰富的MOOC通识教育综合素养选修课程替代了原有的狭窄的、贫乏的跨专业选修课程,同时对学分管理及收费制度做了设计。为保证基于MOOC的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的顺利实施,论文还探讨了实施基于MOOC的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的保障策略,包括经费保障、制度保障、网络等后期服务和管理保障等。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有三点:(1)视角的创新。以MOOC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为切入点对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设计进行研究,构建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改革的全新模式和路径,这为探索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改革的新路子打开了视野。(2)内容的创新。论文以尔雅通识教育MOOC平台为依托,设计出基于MOOC的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这对创新民办高等学校的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方式具有开拓性意义。(3)方法的创新。本论文运用网络学习法,依据网络学习的特点进行MOOC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注重学生学习的广阔性、互动性、自由性和精服务,从而凸显了基于MOOC的学分制方案的优越性。本研究对深化民办高等学校的学分制改革,加快民办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推进民办高等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促进民办高等学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冯阳[8](2016)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起步于20世纪初期,经历了“图案”教育、“工艺美术”教育等历史阶段,于上世纪的80年代后期开始逐步向艺术设计转型。到1998年我国本科专业目录的出台,学科发展完成了有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的蜕变,进入综合型艺术设计时代。2012年艺术学升格为门类以后,艺术设计的学科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艺术设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与艺术设计转型并行的是我国轰轰烈烈的学分制改革浪潮。我国高等教育与学分制渊源颇深。在民国时期曾有过近三十年的全面的践行活动,新中国建立以后转为实行计划性较强的学时制;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高等教育领域逐步展开了形式多样的学分制教学改革,旨在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宜的新的教学制度。在学分制改革中,关于学分制的内涵认知分歧较大。其中关于学分制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的认知造了一定程度的视听混淆,从而产生了成众的多徒有学分制之表却无选修之质的学分制教学模式,是我国学分制改革陷入一个难以自拔的怪圈。学分制的核心内容是选修机制、开放的课程体系、目标性的学分管理方式等。基此,得以产生多样性的人才。选修机制、学分管理须以开放的课程体系为载体,通观学分制发展历程可见,学分制改革均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先行。基于学分制模式的大学课程体系设计与建设的缺失,是我国学分制改革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课程是教学活动的载体,艺术设计学科的转型是基于课程改革逐步展开与实现的。在此历程中,与学分制改革同行共舞,由此形成了形式多样的完全学分制、不完全学分制教学模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学分学年制、分段式学分制(“1+3”制、工作室制等)、计划型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开放型学分制等。从课程体系的角度分析,学分学年制是一种基于传统教学的改良型学年制教学模式。其主要形式是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选修课程。选修课程主要分布于二个领域,一是通识教育部分,一是专业教学部分。前者,综合类院校基于学校平台搭建文理兼顾、包含学校特色课程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艺术类院校则侧重于丰富基础理论教学和艺术常识的普及;后者,主要采取设置二、三年级集中选修时段,或增设平行课程等形式植入选修元素。这类教学模式践行群体众多,既有老牌艺术类院校如西安美术学院等,也有历史不足二十年的新建院校,因此,出于办学历史、以及局限于教学资源与能力等原因,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分段式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主要有二类形式,一是“1+3”制,一是工作室制。前者施行一年的不分专业的共同基础教学。此举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专业藩篱,在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配合下,建立“大设计”概念,一改传统的狭隘的专业本位思想,以及工艺美术教育阶段美术型基础教育的面貌。后者在引进他国经验的基础上,强调艺术设计教学的实践性、综合性,打破了传统的递进式、积累型的课程式教学模式,为艺术设计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多元化教学的格局。分段式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主要集中在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方面,在学分制改革方面主要是顺应改革趋势,建立了学分制教学形制。充分发挥学分制优势的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是南京艺术学院的完全学分制改革实践。南艺的学分制改革是艺术设计教育界的一面旗帜。它基于“突出课程、淡化专业”的革新思路,通过课程平行化和自由选修的方式,形成了“每个学生为自己设计一张课程表”的完全学分制教学范式。虽然南艺的完全学分制实践止于2009年,但是,基于学分制实践的课程改革成果,以及锐意革新的精神成为南艺艺术设计教学的宝贵财富。三十年的学分制改革实践,形成了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多元化局面,促进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此期间,随着上世纪末的大学扩招,艺术设计专业历经了一段爆发式的发展过程,整体教学规模发展过速。虽然教学规模的扩大满足了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但同时也埋下了根基薄弱、简单复制等隐患,整个学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虚胖现象。尤其是课程体系设计方面,拼缀现象严重,致使整体的教学质量下滑。此外,由于课程体系建设不到位,在学分制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比较普遍的各种形式的学分制虚假介入现象。基此,建议从明确培养目标,做好预设、铺陈,加强基础教学建议,打造精悍核心课程,开放终端课程,以及增加操作性能考量等方面入手,加强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建设,为深化学分制改革、提高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做好基础性工作。

李纯光[9](2015)在《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行各业都急需具有多种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学科之间高度综合,新兴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不断出现,使得原有学科间的界限正在不断淡化。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融合变得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深入。随着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也在逐渐扩大。我国高校在复合型人才培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管理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当代社会,我国高校必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科学管理,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采取各种措施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必要条件。本文按照提出问题、现状调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进行研究。除绪论外,内容共分三部分。第一,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通过与非复合型人才的对比后给出了复合型人才的定义、类型以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管理的特征和管理体制,并分析提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并进行了相关理论论证。第二,复合型人才培养管理现状调查。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法从培养政策、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和环境管理四个方面进行调查,并分析阐明陕西省内六所高校在复合型人才培养管理中存在着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教学管理方法落后、师资力量不足和校园文化氛围稀薄等问题,并进行了原因分析。第三,加强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管理的对策。针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管理对策主要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创新教学管理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注重校园环境建设等四个手段,以构建新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管理模式。

韩志芳[10](2015)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研究》文中指出体育教育专业是体育学类专业中办学历史悠久、发展较为成熟和稳定的专业,经济社会、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以及体育自身等改革与发展的新常态,使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调查与访谈法、比较研究法等,对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现状、问题及原因进行剖析,提出调整优化方案的基本设想,旨在为高校制定体育类各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主要结论:1.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经历了单一职业型、全面发展型、复合型三个发展阶段。课程设置呈现“主干学科数增加,主要课程门数减少;压缩总学时,增加选修课,加强实践环节”的特点。2.现行不同类型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格各具特色:综合大学以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为核心,兼顾其它体育工作;师范院校突出师范教育的特色;体育院校充分发挥运动技术、技能教育的优势。课程设置尚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3.国外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经验值得我们选择性地借鉴: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强调服务社会,重视职业性教育,注重培养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课程内容分类、分级清晰;选修课比重较高且自由度较大。但重学科轻术科,并不适合我国当前国情。4.现行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与基础体育教育脱节,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准,培养规格层次不清、分类不明,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实践环节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性,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就业和社会需求现状调研不足。归结于对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缺乏清醒的认识,未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忽视生源质量的影响,受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5.对策与建议:围绕“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素质质量观”和“大众教育多样化教育质量观”,重视与基础体育教育改革衔接,加强人文教育。将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构建层次清晰的培养规格结构体系,加强对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分类指导。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优化课程体系,压缩总学时,增加选修课,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出制定“应用型”和“学术型”两种培养方案相结合的新设想。

二、建设新型主辅修课程体系培养21世纪复合型人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设新型主辅修课程体系培养21世纪复合型人才(论文提纲范文)

(1)学生发展需求视角的本科辅修学习体系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过程
三、 调研分析
    (一) 问卷及访谈调研分析
        1. 修读意向
        2. 修读动机
        3. 专业选择倾向
        4. 主辅修专业相关度
        5. 意向修读时间
        6. 开课方式
    (二) 调研结论
四、 辅修学习体系设计
    (一) 打造纵横交叉的主辅修系统
        1. 由浅入深,实现纵向进阶式设计
        2. 多种模式并存,实现横向多样化选择
    (二) 协调整合多方教学资源
        1. 合理调控学分,给予学生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
        2. 丰富教学形式,灵活设置开课模式
    (三) 完善质量保障机制建设
        1. 加强课程与教学质量监管
        2. 加强对学生学习全过程把关
    (四) 优化本研贯通培养模式

(2)新文科背景下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回顾和研究背景
二、高校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人才培养的三种模式
    (一)双学位培养模式
    (二)主辅修制培养模式
    (三)融合创新培养模式
三、高校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专业设置要体现差异性、增强前瞻性,避免盲目性
    (二)专业教育应体现跨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和深度融合
    (三)持续建设专兼结合、紧密合作的跨学科师资团队

(3)构建工科强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体系——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构建工科强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性
三、工科强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建立“四融合”的课程体系
    (二)探索面向国际化的文工交叉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构建“思政+外语”融合培养模式
    (四)形成线上线下一条龙课程建设模式
    (五)搭建国际化人才实践育人平台
四、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外语教育内涵单薄问题
    (二)发展战略定位问题
    (三)文化导向问题
    (四)教学效率问题
    (五)实践匮乏问题
五、“双一流”工科强校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之处
    (一)依托“四融合”理念,构建“一核两翼”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二)立足航天国防事业,打造文工融合的“外语+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三)致力于科技转化应用,构建多元化增值测评体系
    (四)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建成“国际关系与国际组织”辅修专业
六、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成果
    (一)跨学科交叉融合人才服务国家战略发展
    (二)“国际关系和国际组织”辅修专业推送国际化人才
    (三)多种形式弘扬和宣传中国文化

(4)新加坡国立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的发展对跨学科人才的呼唤
        1.1.2 专业化人才培养存在局限性
        1.1.3 新加坡国立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积极探索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跨学科相关研究
        1.3.2 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3.3 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
    2.1 复杂性理论
    2.2 跨学科理论
第3章 新加坡国立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现状
    3.1 跨学科专业模式
        3.1.1 跨学科独立专业模式
        3.1.2 跨学科专业双主模式
        3.1.3 跨学科专业主辅模式
    3.2 跨学科课程模式
        3.2.1 跨学科通识课程
        3.2.2 跨学科专业课程
        3.2.3 跨学科选修课程
    3.3 跨学科学位模式
        3.3.1 跨学科本科并行学位
        3.3.2 跨学科本硕连读学位
第4章 新加坡国立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4.1 知识碎化
        4.1.1 繁多课程直接导致知识的碎化
        4.1.2 学科文化固有属性加剧了知识的碎化
    4.2 跨学科人才培养内外部逻辑失衡
        4.2.1 社会需求形成的强大外在拉力
        4.2.2 “内在逻辑”向“外在逻辑”妥协
    4.3 传统学科专业教育面临解构危机
        4.3.1 过度关注学科与跨学科之间的差异
        4.3.2 跨学科人才培养辩证视野的缺失
    4.4 跨学科人才培养评价遭遇瓶颈
        4.4.1 “同行评议”失灵
        4.4.2 单学科与跨学科评估的冲突
第5章 新加坡国立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再建设及启示
    5.1 整合——不同学科间的知识与文化
        5.1.1 增强学科知识间的互通性
        5.1.2 增强学科文化间的融合性
    5.2 平衡——外生逻辑与内生逻辑并行
        5.2.1 学科内生逻辑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
        5.2.2 跨学科人才培养中的内生逻辑回归
    5.3 兼顾——学科教育和跨学科教育并举
        5.3.1 夯实学科基础
        5.3.2 辩证地看待学科和跨学科的关系
    5.4 建构——促进跨学科培养的评估机制
        5.4.1 确立多元评估主体
        5.4.2 探索跨学科评估体系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一)学科交叉与综合趋势
        (二)国外综合性教育的创新实践
        (三)我国设计教育面临的根本问题:基于“分科”与“专才”培养理念
        (四)改革与突破:时代需要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跨学科理论
        (二)综合性教育学理论与实践
        (三)国外高校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与教学实践
    四 核心概念辨析与界定
        (一)综合
        (二)以综合为特征的学科类型
        (三)综合性设计
        (四)综合课程
        (五)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
    五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综合——艺术与设计的特质
    第一节 关于综合性设计的不同类型
        一 交叉性设计
        (一)交叉学科的定义
        (二)“设计科学”:基于交叉与综合的多学科融汇
        (三)关于交叉性设计
        二 跨界设计
        (一)关于跨界设计
        (二)当代艺术与时尚设计的跨界融合
        (三)“一专多能”的跨界设计师
        三 边缘设计
        四 总体设计
        (一)总体设计与系统设计 整体设计
        (二)关于总体设计
    第二节 关于类型化的综合性艺术
        一 艺术的综合性与综合性艺术
        (一)艺术的综合性
        (二)综合性艺术
        二 瓦格纳“整体艺术”的构想:戏剧艺术
        三 综合到融合:电影艺术
        (一)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
        (二)技术与艺术的综合
        (三)创作过程的综合性
        四 视听融合的艺术:多媒体艺术
    第三节 艺术与设计的综合性特质
        一 从“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到“德意志制造联盟”:艺术与技术相结合
        二 “所有视觉艺术的最终目标是完善的建筑物”
        三 后现代:“视觉狂欢”与“多元拼贴”
        四 综合的当代艺术:观念体现与超越媒介
        (一)观念体现
        (二)超越媒介
第二章 未来——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内外驱动与目标
    第一节 外部驱动与创新设计
        一 创新设计:综合发展与产业振兴
        二 数字生态共同体下的“综合+设计”
        (一)“数字生态共同体”与综合性艺术设计
        (二)综合性艺术设计的新兴领域
    第二节 艺术设计教育的变革与困境
        一 专业类型划分与专业自主设置
        (一)基于“专才”教育理念的专业类型划分
        (三)缺乏专业自主设置权,艺术设计教育难以实现跨学科真正融合
        二 行业发展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
        (一)对应行业:设计专业蓬勃发展背后的危机
        (二)面向未来:注重行业技能的专业教育难以适应创新设计发展
        三 “专才”与“通才”: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教育理念
    第三节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目标
        一 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理念
        二 综合教育:STEM走向STEM+X
        三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第三章 借鉴——综合性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节 重组与整合:基于创新战略的大学重构
        一 阿尔托大学:重组,为了走向更美好的世界
        二 伦敦艺术大学:联合,为了设计未来的经济
        三 创意艺术大学:商业与设计的融合
    第二节 跨校、跨学院的联合培养:创立跨学科的新兴专业
        一 以创新设计的名义:跨校联合创设跨学科教育项目
        (一)“创新设计工程”双硕士专业(Innovation Design Engineering,简称 IDE)
        (二)“全球创新设计”双硕士专业(Global Innovation Design, 简称GID)
        二 多校联合新模式:“设计伦敦”与“竞争性创意设计中心”
        (一)“设计伦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 帝国学院商学院
        (二)“竞争性创意设计中心”:伦敦艺术大学与克兰菲尔德大学
        (三)“创意商业中心”:伦敦艺术大学与伦敦商学院
        (四)Erasmus+ STEAM:伦敦艺术大学与欧洲教育战略伙伴
        三 跨学院跨学科的联合培养
        (一)芬兰阿尔托大学“国际设计商业管理专业”
        (二)瑞典哥德堡大学的综合性硕士专业
    第三节 为创新而协同:综合性教育与研究机构
        一 建构综合性教育与研究机构:跨学科实验教学与创新实践并重
        (一)斯坦福大学的跨学科教育与研究机构:“协作是一种生活方式”
        (二)斯坦福大学克拉克中心(Bio-X):空间融通推动跨学科协同创新
        (三)麻省理工学院MIT: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而跨学科综合
        (四)为设计创新:伦敦艺术大学创设新的教育研究机构
        二 跨学科课程与综合性实验教学
        (一)设计思维课程:斯坦福大学哈索·普拉特纳设计学院(D.School)
        (二)社会创新辅修课程: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Designmatters
        三 合作:多元联合的创新实践
        (一)基于创新的联合:帕森斯设计学院研究实验室
        (二)未来老龄化实验室: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与清华大学
        (三)走在时尚前沿:意大利米兰多莫斯学院与校企合作
第四章 建构——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与教学
    第一节 综合属性的课程类型
        一 学科本位综合课程的形态
        (一)相关课程(correlated curriculum)
        (二)融合课程( fused curriculum)
        (三)广域课程(broad - fields curriculum)
        二 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形态
        (一)主题性设计课程
        (二)实验设计课程
        (三)毕业设计课程
        (四)跨学科跨专业工作坊
        三 学生本位综合课程的形态
        四 其他的综合性课程类型
    第二节 以综合为导向的教学设计
        一 走向综合的教学设计
        (一)培养多方面兴趣与形式阶段理论
        (二)经验的情境与知行合一
        (三)走向综合:教学设计新趋势
        二 综合: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
        三 综合:基于主题的教学设计
        (一)主题:跨学科知识与多维视角
        (二)主题:多元文化的差异和融合
        (三)主题:基于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
        四 综合:基于项目的教学设计
    第三节 以综合为形式的教学组织
        一 教学组织与类型
        二 教学组织形式
        三 教师团队:多学科联合教学
        四 学生团队:综合智力与协同创新
第五章 实验——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与探索
    第一节 前提与保障:综合性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一 改革面向跨学科教师的评聘管理、职称评定与绩效考核制度
        二 促进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综合课程建设
        三 建立适应跨学科综合性教学生态的教务管理制度
        四 建立支持跨学科教研的财政制度
        五 推动教师开展跨学科综合性教研活动的策略
        六 开放教学资源,充分体现教育资源共享
    第二节 探索:从工作室制到大基础课程、新兴专业方向
        一 工作室制:综合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 对标设计前沿:建构专业新方向与新课程群
        三 毕业设计:联合导师制与跨学科跨专业综合
        四 大综合:艺术设计基础课程
        五 “艺工结合”: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学科与工科的新综合
        六 设计+科技:新技术新媒介促进跨学科跨专业融合
    第三节 “综合+”: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平台建设
        一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平台的领导架构
        二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平台管理与运行
        三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平台类型
        (一)建设综合性设计教学及研究平台
        (二)建设综合性国际交流平台
        (三)建设综合性协同创新平台
    第四节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以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为例
        一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率先实行全面学分制
        二 开放与融合:设计学院与国际高水平院校的合作教学
        三 “厚基础、宽口径”的设计基础教学改革
        四 综合理念下的现代手工艺教学
结论
    一 走向综合,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 问题与目标: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瓶颈和出路
    三 积极建构综合性艺术设计课程,发展基于综合的教学设计
    四 改革:从制度建设到多元化的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方本科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几所驻邕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和评价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2.1.2 人才培养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
        2.2.2 教育供需理论
第三章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方本科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概况及典型培养模式分析
    3.1 广西地方本科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概况
        3.1.1 东盟背景下广西区域发展对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
        3.1.2 广西地方本科高校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供给现状
    3.2 东盟背景下广西地方本科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典型模式分析
        3.2.1 多层次实用型人才培养
        3.2.2 中外合作式(专业+语言)人才培养
        3.2.3 校企合作(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
第四章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方本科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调查分析
    4.1 调查设计
        4.1.1 调查目的
        4.1.2 调查对象
        4.1.3 调查方法和步骤
    4.2 调查结果与统计分析
        4.2.1 关于就业方向、意愿等情况
        4.2.2 关于培养理念、目标、方式等情况
        4.2.3 关于课程、教学、师资等情况
    4.3 东盟背景下广西地方本科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4.3.1 培养理念待更新,培养目标未“深入人心”
        4.3.2 课程结构不合理,“东盟”特色未普及
        4.3.3 “重理论而轻实务”,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4.3.4 教学内容和手段等滞后单一,创新不足
        4.3.5 师资队伍结构单一,水平有待提高
        4.3.6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备
    4.4 东盟背景下广西地方本科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4.1 教育资源供给不足
        4.4.2 教育主客体动力缺乏
第五章 国外部分发达国家或地区国际经贸(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及启示
    5.1 美、英、日等国际经贸(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5.1.1 培养理念与国际接轨
        5.1.2 培养方法丰富多样
        5.1.3 培养质量严格把控
    5.2 对我国构建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第六章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方本科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对策
    6.1 培养目标
        6.1.1 更新人才培养理念,逐步向“一化三型”转变
        6.1.2 强化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专业认同感
    6.2 培养过程
        6.2.1 合理平衡课程结构,突出区域国际化特色
        6.2.2 满足学生主体需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6.2.3 注重教学内容更新,创新教学方式与技术手段
        6.2.4 打造“双高、双师、双语”的多元复合型教师队伍
    6.3 培养制度与评价
        6.3.1 以质量为导向,完备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6.3.2 重视可持续发展,建立“学生-教师-社会”三维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点
        1.4.2 研究的难点
        1.4.3 研究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解析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MOOC的定义
        2.1.2 民办高校的概念
        2.1.3 学分制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多元智能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网络学习环境理论
3 民办高校实施学分制面临的问题基于四所民办高校的调查
    3.1 基于四所民办高校的调查
        3.1.1 调查对象、方法和过程
        3.1.2 调查内容和结果
    3.2 民办高校实施学分制面临的问题分析
        3.2.1 学科专业设置单一,课程面狭窄
        3.2.2 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3.2.3 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3.2.4 基本教学条件不够完善,管理水平相对滞后
        3.2.5 学生选课盲目缺乏导向,学习自主性不强
        3.2.6 制度不全与保障缺失
4 MOOC的特征及其对民办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影响
    4.1 MOOC的特征
        4.1.1 大规模
        4.1.2 开放性
        4.1.3 个性化
    4.2 MOOC的技术背景
        4.2.1 MOOC平台的功能
        4.2.2 MOOC平台的基本技术架构
    4.3 MOOC对民办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影响
        4.3.1 现实与契机
        4.3.2 MOOC促进民办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几种模式
        4.3.3 MOOC对民办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积极作用
        4.3.4 民办高校利用MOOC进行学分制改革的有利条件
5 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设计——以D校为例
    5.1 D校的基本情况
        5.1.1 学校概况
        5.1.2 D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
    5.2 D校基于MOOC的学分制方案设计
        5.2.1 指导思想
        5.2.2 设计原则
        5.2.3 设计思路
        5.2.4 方案构架
6 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实施的保障策略
    6.1 制度保障
        6.1.1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6.1.2 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
        6.1.3 建立健全导师制
        6.1.4 建立健全收费制度
        6.1.5 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
    6.2 经费保障
    6.3 后勤保障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设计访谈提纲
附录二: 民办高校学分制实施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三: 超星尔雅综合素养选修课目
附录四: 尔雅通识教育网络课程平台介绍
附录五: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路线
第一章 学分制教学模式概述
    第一节 学分制与选修制的渊源
        一、“选修制”:欧洲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
        二、“学分制”:美国高等教育对选修制的延展
        三、兼容并蓄:学分制的完善与发展
    第二节 学分制内涵与外延的解读
        一、我国学分制内涵之争与原因分析
        二、学分制的内涵:采用学分管理的选修制
        三、学分制的外延:学习自由理念下的教学模式
    第三节 学分制教学模式及其特色
        一、学分制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与表现形式
        二、学分制教学模式的主要特色
第二章 我国学分制教学模式辨析
    第一节学分制改革及其教学模式变迁
        一、民国时期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发展
        二、建国三十年学分制教学模式的摈弃
        三、改革开放三十年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兴盛
    第二节多元学分制教学模式的辨析
        一、从“六种模式论”到“两种模式论”
        二、“不完全学分制”与“完全学分制”
    第三节 现下学分制教学模式面面观
        一、不完全学分制是逆水行舟的产物
        二、定位相宜的计划型学分制体系
        三、多头并举的深化学分制改革
第三章 我国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流变
    第一节 艺术设计教育的源流
        一、从“图案”起步的艺术设计教育
        二、在“工艺美术”中彷徨的艺术设计教育
        三、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艺术设计教育
    第二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传承与变革
        一、早期图案教学与工艺美术教学模式的形成
        二、艺术设计对工艺美术教学模式的承袭与更新
        三、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进步与存在问题
    第三节 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发展
        一、学分制改革对教学制度改革的推动
        二、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多元发展
第四章 不完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实践
    第一节 学分型学年制:传统教学模式的延续
        一、西安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二、南京林业大学的艺术设计教学
    第二节 分段式学分制:基础教学模式的建构
        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二、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第三节 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的兴起
        一、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二、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第四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主要特征的分析
        一、四位一体的课程结构
        二、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三、集中切块的修选管理
        四、固定学制的适形方案
        五、面向市场的实践教学
第五章 完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实验
    第一节 南京艺术学院学分制改革概述
        一、学分制改革的前奏
        二、完全学分制改革的历程
        三、完全学分制改革的概貌
    第二节 设计学院完全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呈现
        一、一个屋檐下的两种教学模式
        二、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运作
    第三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分析
        一、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先进性
        二、课程体系中的缺憾与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三、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涟漪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关于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后的一些思考——以课程体系为例
附录 2:我国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学情况一览表(2015 年)
附录 3:本文所涉高等学校艺术设计课程设置一览表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及发表论文

(9)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案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2 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
    2.1 复合型人才的内涵
        2.1.1 复合型人才的定义
        2.1.2 复合型人才的类型
        2.1.3 复合型人才与专才的比较
    2.2 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管理特征
        2.2.1 复合型人才的特征
        2.2.2 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管理的特征
    2.3 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管理体制
    2.4 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理论依据
        2.4.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4.2 素质教育理论
        2.4.3 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理论
    2.5 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性
        2.5.1 培养复合型人才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
        2.5.2 培养复合型人才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2.5.3 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3 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管理现状分析
    3.1 问卷设计及回收
        3.1.1 问卷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3.1.2 问卷测度指标
        3.1.3 问卷的回收情况
    3.2 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管理现状分析
    3.3 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管理存在的问题
        3.3.1 培养政策方面
        3.3.2 教学管理方面
        3.3.3 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3.3.4 环境管理方面
    3.4 原因分析
        3.4.1 管理理念落后
        3.4.2 管理方法需要创新
        3.4.3 管理体制不健全
4 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管理对策分析
    4.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4.1.1 观念上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
        4.1.2 行动上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
    4.2 创新教学管理方法
        4.2.1 明确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4.2.2 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4.2.3 加强实践环节的有效性
    4.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4.3.1 加强基层教师队伍建设
        4.3.2 加强教研室主任队伍建设
    4.4 注重校园环境建设
        4.4.1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4.4.2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4.4.3 加快管理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进程
5 结论
    5.1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及主要结论
        5.1.1 所做的主要工作
        5.1.2 主要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I
附录II

(10)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1.2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1.1.3 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1.1.4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需要
        1.1.5 学校体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1.1.6 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1.3.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1.3.2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3 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
        1.3.4 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
        1.3.5 泰勒原理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体育教育及相关主题研究
        2.1.1 高等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研究
        2.1.2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相关研究
    2.2 国外关于体育教育的研究
        2.2.1 体育教育改革
        2.2.2 体育教育教学
        2.2.3 体育教师教育
    2.3 已有研究的不足
        2.3.1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完整、系统的专门性研究较少
        2.3.2 面向不同类型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研究不足
        2.3.3 立足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本身历史变迁的研究不足
        2.3.4 宏观层面的战略性研究较多,实证研究相对薄弱
        2.3.5 描述性研究较多,学理性研究薄弱
        2.3.6 研究中还存在一些盲点和分歧
3 研究方案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案例分析法
        3.2.3 实地调查与访谈法
        3.2.4 比较研究法
    3.3 研究思路
        3.3.1 研究内容
        3.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3.4 研究的创新点
        3.4.1 确定多规格、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3.4.2 提出“应用型”和“学术型”培养模式的新设想
4 分析与讨论
    4.1 主要概念界定
        4.1.1 培养方案
        4.1.2 体育教育专业
        4.1.3 课程设置
        4.1.4 应用型人才
        4.1.5 技术技能型人才
        4.1.6 基础性、学术型人才
    4.2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历史演进
        4.2.1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演进与发展
        4.2.2 制定培养方案的重要指导性文件的修订轨迹
        4.2.3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变化特点
        4.2.4 小结
    4.3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现状
        4.3.1 “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
        4.3.2 各具特色的培养规格
        4.3.3 逐步调整与优化的课程设置
        4.3.4 小结
    4.4 国外部分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或相关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特点与启示
        4.4.1 美国春田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4.4.2 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体育大学生命活动安全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4.4.3 德国科隆体育大学师范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4.4.4 日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4.4.5 国外部分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或相关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启示
        4.4.6 小结
    4.5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5.1 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矛盾与统一
        4.5.2 高等体育教育与基础体育教育的协调与衔接
        4.5.3 培养目标的定位与分类
        4.5.4 培养规格的特色与层次
        4.5.5 课程设置中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对立与统一
        4.5.6 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就业现状和社会需求现状的调研
        4.5.7 小结
    4.6 调整与优化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基本设想
        4.6.1 调整与优化的依据
        4.6.2 调整与优化的策略
        4.6.3 制定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新设想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建设新型主辅修课程体系培养21世纪复合型人才(论文参考文献)

  • [1]学生发展需求视角的本科辅修学习体系设计[J]. 黄一如,范凯璇.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2(01)
  • [2]新文科背景下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徐琼,张斌. 怀化学院学报, 2021(06)
  • [3]构建工科强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体系——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J]. 李雪,王景惠.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1(30)
  • [4]新加坡国立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刘畅. 吉林大学, 2020(08)
  • [5]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研究[D]. 孙晶.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6]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方本科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几所驻邕高校为例[D]. 柳音. 广西大学, 2019(01)
  • [7]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设计研究[D]. 彭锦. 武汉大学, 2018(01)
  • [8]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D]. 冯阳. 南京艺术学院, 2016(02)
  • [9]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管理研究[D]. 李纯光. 西安科技大学, 2015(02)
  • [10]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研究[D]. 韩志芳. 北京体育大学, 2015(05)

标签:;  ;  ;  ;  ;  

构建新型主辅课程体系培养21世纪复合型人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