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比方有用场讲道理发联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用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打比方就是用一件事物来说明另一件事物。地理课堂教学中如能合理而又准确地加以运用,则能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效。
如在进行“地球的内部圈层”的教学时,可这样导入新课:“夏季人们购买西瓜时,常常边用手指弹击西瓜,边侧耳听听其回声,并以此来判断西瓜的好坏。同样地,人们要想了解无法触摸与观察的地球内部情况时,也可以通过‘敲击’地球使之产生震动,并根据震动的传播情况来分析推断地球的内部构造。”而在“拉丁美洲”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在《世界地形》挂图上,由北向南从北美指向拉美,并向学生介绍“今天我们学习与北美‘藕断丝连’的拉丁美洲”。这样不仅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新课题,而且为拉丁美洲的地质、地形的教学打下了基础。在其他区域地理教学时,还可以从其轮廓特征入手,引导学生读图并进行想象与比方。如日本象北太平洋西部的一只“狐狸”;伊朗则似西亚的一只“蜗牛”;意大利恰似一只伸到地中海中的“高跟皮靴”;而冰岛犹如吸附在北冰洋边缘的一只“水母”……这样导入新课,既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创设了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
在描述银河系的侧视外观形状时,可将其视为“运动会上操场上空飞旋的铁饼”;而在描述银河系范围与规模时,可将其缩小1万亿倍,此时“太阳像一粒芝麻,地球则须用放大镜来找,日地距离为15cm,太阳系直径为12cm,而银河系直径还有100万km。 ”这样在学生头脑中就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银河系的概念;介绍中国人口之多时,可用“搭人梯,登月亮”来形容;“黄河每年1.6×10[9]吨的输沙量”,相当于“运载能力为1800吨的火车以每天2500车次的规模运送一年”。这样的描述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而且利于课堂学习气氛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