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农业形势的分析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形势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当前农业形势的基本特点
当前的农业形势,可谓是“积极向好,政策得力”。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宏观环境空前良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体现。二是各级政府出台的惠农政策继续增多、力度加大。如中央财政安排的粮食直补资金由上年的116亿元增加到130亿元,良种补贴资金由上年的28亿元增加到37万元,来自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农机补贴资金由上年的4.6亿元增加到11亿元。今年,免征或决定免征农业税的省、市、区,已经由上年的8个增加到27个。三是农业和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建设明显受到重视。四是惠农政策的效果进一步显现,突出地表现为夏粮继续增产、农民增收的速度继续加快。今年夏粮增产45亿斤,较上年增长2.2%,这将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国内粮食的消费需求。与此同时,今年一季度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扣除价格因素,一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967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实际增长11.9%,增速提高2.7个百分点。出售农产品现金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速加快,成为一季度农民收入增速加快的两大主要原因。
二、农业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农资价格和农业生产成本迅速提高,严重侵蚀着惠农政策带给农民的好处
去年,由于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农业成本不断增加,农民通过“三补两减”政策获得的好处,已经受到严重侵蚀。今年,虽然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三令五申要从严控制农资价格的上涨,进一步实行了化肥限价、农资价格大检查等诸多措施,农资价格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仍呈刚性态势。笔者今年4月对河南驻马店市的调查显示,该市农膜价格已达13000万元/吨,较上年同期增加50%左右;复合肥价格已经超过3000元/吨,超过去年同期价格达2/3;尿素价格已达2200元/吨,高于去年同期价格近1000元/吨。今年4月,笔者对安徽天长县种粮大户曾辅新的调查显示,该户每年种植粮食180亩,去年每亩化肥投入75元上下,较上年增加30元/亩,按照前几个月的趋势,今年每亩化肥投入还要再增加30元。
(二)粮价下跌的风险不断蓄积,局部地区粮食供求失衡的方向可能发生逆转
对于全年粮食总产的增减,早稻具有一定作用,夏粮具有重要影响,秋粮的作用则是关键性的。近期我国出现“南涝北旱”的灾害性天气特征,由此将会对早稻单产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由于早稻播种面积较上年增加2%左右,预计早稻产量可能在去年基础上略有减少,或与上年持平。目前对下半年的天气情况尚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还难以准确地预测秋粮产量。但是,今年一方面,灾害情况很可能重于去年,这将影响秋粮产量的增加;另一方面,粮食种植面积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进一步受到重视、鼓励粮食增产的政策导向有所加强,这将有利于秋粮产量的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5月份的预测,全年粮食种植面积约15.58万亩,比上年增加2.3%。因此,如果不发生特别严重的突发事件或自然灾害,综合前述正反两方面的因素,今年的粮食产量将很有可能在去年基础上继续增加,但增长幅度小于去年,预计全年粮食总产将在9600~9700亿斤。在此情况下,今年全国的粮食产量仍将低于粮食消费量,但当年的粮食产需缺口将会明显缩小,由上年的400多亿斤减少到不足200亿斤。
如果今年的粮食产量能够达到上述目标,固然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国内粮食的消费需求,也会导致国内粮价上涨的可能性迅速减少,稳定粮价的难度和粮价下跌的风险明显增加;甚至在局部地区粮食供给过剩的问题,也会迅速凸显起来,乃至有所蔓延。主要原因是:
第一,目前,就总体而言,我国粮食仍然呈现供大于求的状态,尤其是在粮食主产区,粮食库存积压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一方面,中央储备粮、地方储备粮和粮食企业存粮的总规模,仍然远远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粮食安全警戒线;另一方面,去年的农户存粮已有显著增加。
第二,今年以来,煤电油运紧张状况逐步缓解,提高粮食物流体系运作效率的问题,开始受到实质性的重视。这将有利于提高流通环节、物流体系对于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的保障程度,从而减少粮食供不应求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第三,2004年末世界粮食产量和期末库存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2005年世界粮食产量有望继续增长,由此将会推动世界市场粮食供求关系的改善,并形成对世界粮价和我国扩大粮食出口的打压效应,甚至为国外的低价粮食大规模进入我国提供便利。
第四,今年以来,我国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增长乏力的问题已经开始显现。以上年同期为100,一季度我国粮食的生产价格指数为106.62%,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的生产价格指数分别为112.98%、109.41%、101.15%和98.12%。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今年4、5两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粮食价格已连续两月走低,开始步入下行区间,同比分别回落了1.7和1.6个百分点。今年6月中旬,江苏省的夏粮收购价为0.64~0.68元/斤,比上年同期低0.05~0.07元,但其夏粮收购价格在总体上仍然高于周边省份。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1)今年下半年,我国粮食价格可能会出现趋势性回落,甚至随着当年早稻和一季稻的大量上市,从9月、10份开始,部分粮食品种的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下跌的可能性,也是不小的。(2)不同粮食品种价格变化的方向可能有所不同,如无明显意外,综合考虑国际国内市场的因素,玉米和大豆价格出现大幅度下跌的可能性较大,小麦特别是稻谷的价格很可能小幅回落。(3)今年即使局部地区粮食供求失衡的方向可能发生逆转,仍不至于形成比较严重的全国性的粮食供给过剩问题;但不排除明年形成全国性粮食供给过剩问题的可能性。当然,如果下半年秋粮的增产幅度较大,由于秋粮中稻谷比重较大,而稻谷往往是导致粮食供求失衡方向发生变化的敏感性品种,要注意防止稻谷过剩转化为明年全国性的粮食供给过剩。因为同样从历史经验来看,我国粮食供求关系由供给严重短缺转为供给严重过剩,往往并不需要多长的回旋时间。
(三)农民增收的困难性显著增加,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的问题尤需引起重视
综合考虑有关因素,今年农民收入将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但农民增收的困难性明显增加,全年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将难以超过5%,城乡收入差距再度扩大也将难以避免。我们的主要依据是:
第一,今年惠农政策的实施力度将会进一步增大,但通过出台新政策和增加现有政策的实施力度,要在促进当年农民增收方面达到不低于2004年的效果,其难度非常之大。如2005年,免征或决定免征农业税的省(市、区)已由8个增加到27个,通过加快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国农民减轻农业税负担217亿元;但仍比上年减轻农民税费负担310亿元少93亿元。2005年中央财政安排的粮食直接补贴资金、良种补贴资金分别较上年增加14亿元和9亿元,分别相当于上年的12%和32%。
第二,2004年促进农民增收的部分因素,可能转化为今年导致农民收入增速回落、甚至减收的因素。如农资价格上涨和农业成本提高,正在严重侵蚀惠农政策的好处;通过农产品价格的迅速上涨来实现农民增收的可能性,已经明显缩小。2004年,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民农业收入的增长。在该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中,来自于农业纯收入的贡献高达56%。
第三,由于国民经济运行周期阶段的变化,由于实行“双稳健”的宏观政策,今年我国国民经济将会进入平稳增长的轨道,增长速度将会略低于去年;特别是今年我国将减少国债发行,压缩财政赤字,稳定货币供应,继续控制银根和地根,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建筑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稳定房价,这些都将限制劳动力需求、特别是在就业链低端的农民工需求的扩张,进而抑制农民非农收入的增长。近年来,随着农民收入增长的阶段性变化,非农收入特别是到城市务工经商收入,越来越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
随着农民增收困难性的增加,农业、特别是农民种粮比较利益低的问题,将再度突出起来。今年,农资价格上涨、粮食价格下跌,将使种粮农民比较利益低的问题进一步尖锐起来。保护种粮农民的粮食生产积极性,不仅事关粮食生产的根本和农民收入的增长,更是一个政府取信于民的问题,值得引起各级政府的充分重视。
三、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对策思路
(一)按照“供给偏紧、能力偏松、分类调控”的方针,适度调整我国对粮食生产的支持政策
供给偏紧,就是针对近期的我国粮食供求平衡关系,实行供给适度偏紧的方针,通过多收、少进、增出,实现近期我国粮食市场的适度紧平衡,以维系粮食价格在较高水平上的相对稳定,减少其下跌的可能性。多收、少进、增出主要包括3方面的内容。多收即适度增加今明两年政府储备粮的规模、利用税收优惠鼓励粮食加工企业适度增加粮食库存,少进、增出即在遵守国际贸易规则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粮食进口,扩大粮食出口,甚至可以利用适度的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鼓励粮食出口、抑制粮食进口,以减少粮食增产对国内粮价的压力。农业发展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对于粮食加工企业增加粮食库存,以及相关企业扩大粮食出口,也应加强资金支持。当然,少进、增出与我国长期内逐步扩大粮食进口的方向并不矛盾。
能力偏松,就是说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看,要把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放在优先地位。在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增强现有粮食生产能力对满足即期粮食消费需求的保障作用,还要面向今后粮食需求总量不断增长的趋势,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持续稳定增长,并确保近期和中长期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保障满足粮食消费需求方面,留有足够的余地。在粮食连续五年减产、产需缺口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最近一两年,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粮食产量的恢复性增长,这是必要的。但是,中长期内粮食生产政策的主旨应该由促进粮食增产转向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保护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并将其与加强主产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近期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以稳定为宜,直接刺激粮食增产的新政策出台,要注意节奏和时机,不宜过密过猛;防止矫枉过正,给农民粮食生产多多益善的信号,形成影响粮食政策稳定性的隐患。
分类调控,就是说对我国粮食市场的调控,应该逐步摈弃总量思维,重视结构视角,对于影响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的敏感性品种(稻谷)、敏感性地区(粮食主销区)和敏感性用途(口粮,在我国主要是稻谷和小麦)给予特别的关注。
(二)按照“利用市场、换位补贴、支持技改、扩大供给”的思路,适度调整我国对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调控政策
我们认为,要从根本上抑制农资价格过快增长、农业生产成本迅速提高的势头,必须在强化市场准入的前提下,进一步利用市场机制,并综合采取以下思路:(1)放开农资市场,通过开发性银行优先支持、税收优惠和倾斜补贴等措施,鼓励国内农资企业加快技改和产品结构升级,以增加农资产品的生产;(2)取消对化肥、农药等农资企业的部分补贴,并将其转补给农民;(3)适度放开农资进口。只有从根本上扩大农资供给,并将其同加强对市场农资质量的检查监督有效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抑制农资价格的上涨。
(三)按照“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强竞争力”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畜牧业的支持力度
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畜牧业,不仅有利于延伸粮食产业链、拓展粮食的市场空间、增加粮食附加值,还可以将粮食增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培育同农民增收、地方财政增收有机结合起来,对于抑制粮食价格的下跌也可发挥重要作用。今后,要结合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支持技术进步、市场和新产品开发、增强竞争力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对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畜牧业的支持力度,提高粮食的转化能力和应对粮食市场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需求拉动作用。
(四)按照“以人为本、就业优先、能力根本”的原则,加强农民培训体系和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设
在当前城乡劳动力市场就业竞争比较激烈的背景下,要拓展农民增收、就业的渠道,从根本上说,只能依靠提高农民的就业竞争能力,并加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设,拓展农民的就业选择空间。为此,要以提高农民能力为主线,把增加培训投入、改进培训方式和财政培训资金的使用方式,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要顺应农民培训需求不断分化的趋势,注重提高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要注意通过强化培训市场的竞争和加强对培训市场的监管,改善农民培训的质量;要以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体系建设为先导,加快形成“城乡通开,企业自主用人,劳动者自由择业,中介机构优化服务,政府改善市场监管、维权和支持农民培训”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五)超前谋划,积极做好应对稻谷市场价跌破最低收购价的准备工作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粮食局和农发行的通知精神,当稻谷市场价低于最低收购价时,由国家指定的中央和地方储备粮企业按最低收购价入市收购。今年下半年,稻谷市场价跌破最低收购价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此,未雨绸缪,积极作好应对稻谷市场价跌破最低收购价的准备工作,是必要的。以往在国有粮食企业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压级压价、农民卖粮难的情况。相对于中央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企业,国有粮食企业为数众多、分布面更广。因此,由国家指定的中央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企业按最低收购价入市收购,是否更容易出现压级压价和农民卖粮难的问题?根据我们以前所做的大量研究,在小规模农户分散经营的背景下,只要农产品收购企业取得某种垄断地位,在大宗农产品的收购中,农户相对于农产品收购企业,就容易处于市场谈判的弱势地位,农民卖粮难、收购企业压级压价等现象的发生,就有其难免性,对此,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中央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企业入市收购,最终要通过其直属库和代储库来完成。考虑到这一点,直属库和代储库与国有粮食企业相比,在稻谷市场价跌破最低收购价之后,在粮食收购市场的垄断地位更强,因此上述问题更容易发生。我们认为,在此方面,对于问题的复杂性再怎么高估也不为过!如果单纯寄希望于稻谷市场价跌破最低收购价之后,由中央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企业入市收购,届时我们将会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