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浪漫理想主义的阐释与反拨_评《弗兰肯斯坦》

对浪漫理想主义的阐释与反拨_评《弗兰肯斯坦》

侯丹[1]2003年在《对浪漫理想主义的阐释与反拨_评《弗兰肯斯坦》》文中提出1818年,年仅19岁的玛丽·雪莱发表了被誉为西方最早的科幻小说之一的《弗兰肯斯坦》。虽然玛丽·雪莱的父母威廉·葛德温和玛丽·华伦斯通克拉夫特都是着名的政治家和作家,她的写作生涯却是在其夫浪漫派诗人波西·雪莱的督促下开始的。她一生创作了十七部作品,《弗兰肯斯坦》是唯一流传至今仍为人品评的代表作。这部书在电影史上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从1910年被首次搬上银幕以来,《弗兰肯斯坦》已有七十一个电影版本。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热衷生命起源研究的科学家维克托·弗兰肯斯坦利用死尸制造科学怪人的故事。弗兰肯斯坦在怪物诞生的一刻就抛弃了他。怪物出于报复心理,直接或间接杀害了弗兰肯斯坦的小弟弟威廉,女仆贾斯婷,好友亨利及弗兰肯斯坦的妻子伊莉沙白。这一系列的谋杀导致弗兰肯斯坦和他所制造的怪物的最终毁灭。目前,对作者本人及其作品的评论文章与专着可谓汗牛充栋。两位权威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和安娜·迈勒则认为人们对此书的持久关注在于它是浪漫理想主义的原型。论文的第一部分通过分析作者对弗兰肯斯坦的人物创作思想及其文学根源(包括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歌德的浮士德、《失乐园》、拜伦式英雄及《卡莱布·威廉斯》)宋探讨她对浪漫理想主义的阐释。这部分首先回顾了浪漫理想主义产生的社会与文学背景,并给出一个适用于此论文的关于这一主义的定义。在这里,浪漫理想主义指浪漫派企图凭借个人的创造力打破自身和外界的束缚来获得至高无上的荣誉和权力的雄心壮志。他们的理想在弗兰肯斯坦身上得到很好的体现。此部分还包括故事梗概以及详尽的人物塑造分析。第二部分进一步研究了作者对浪漫理想主义的反拨,包括她对普罗米修斯神话中的火与光的意象的否定、对浪漫理想主义中的自我膨胀(自我神化)及非神化的上帝的理解、还有她关于人---神---魔衍变的预言。作者对浪漫理想主义的负面影响颇为反感。她既反对由于过度的个人提升而导致的个人欲望膨胀和自我中心主义,也批判人因为对荣誉和权力的无限追求而忽视责任并被异化成魔的最终结果。 第叁部分主要探讨了作者的自然观及源于此的宿命主义。作者眼中的自然不仅能教育和安慰人类,还像一台按照永恒法则运转的机器一样控制人类的命运。作者继承了其夫波西·雪莱关于“无常”的理论,并借此发展了她特有的宿命主义观点。这是作者对浪漫理想主义的另一个反动。 论文的最后两个部分重点分析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即把改良社会的希望寄托于仁慈友爱的资产阶级家庭的亲情上。对她而言,只顾自我而忽视家庭的追求是毫无出路的。作者的提议固然有积极的一面,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种亲情因偏见而把怪物排斥在外,使他无法得到救赎。

霍晓珊[2]2006年在《弗兰肯斯坦对身份的寻求与认同》文中提出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葛德文·雪莱(1797-1851)尽管被冠以叁位文坛重要人物的大姓,从身世上说可谓家门显赫,但她的十七部作品中,只有《弗兰肯斯坦》至今仍被广泛阅读。然而仅凭此书就可以确定她作为英国19世纪初期重要小说家的地位。这部作品不仅被誉为哥特小说的杰作,同时也被认为是现代科幻小说的鼻祖。 本文主要从小说的两位主人公(弗兰肯斯坦与怪物)身份的寻求和认同两方面,运用文化批评理论分析《弗兰肯斯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和它对当今社会的警示意义。 人的“身份”是指人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定位,即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人与其他生物、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身份的认同”是指自我的身份和价值在社会文化的整体框架与秩序中的求证和确认。本文主要通过文本研究和社会文化背景研究的结合,分析弗兰肯斯坦和怪物对自身身份的寻求和认同,探讨玛丽·雪莱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对科技进步带来的不可知后果的忧虑,以及《弗兰肯斯坦》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本文共分叁章,第一章主要分析《弗兰肯斯坦》的写作背景。其中,第一节主要分析启蒙运动与哥特小说的产生之间的关系,玛丽·雪莱对理性主义的反感和她对盲目发展科技的忧虑,并简单总结了一下玛丽·雪莱对西方叁种主流思维模式的反思;第二节主要分析玛丽·雪莱对浪漫理想主义,尤其是葛德文思想的继承与批判。第二章则主要从身份的定位的角度分析弗兰肯斯坦和怪物的形象塑造。其中第一节从求知神话和浮士德精神说起,探讨人对自身的认识和人对自身局限性的不断挑战。第二节主要从语言的角度分析人类文化对怪物思想的侵蚀和同化,分析怪物对人类身份的寻求和认同的艰难。第叁节主要分析弗兰肯斯坦与怪物的矛盾对立的根源:身份的差异和人类的自我中心意识。这一章主要是文本分析,探讨作品的两个主人公,弗兰肯斯坦和怪物的形象意义,分析人类超越自身局限性的愿望与文化传统、社会成规对逾越者的压制。最后,第叁章从19世纪初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探讨玛丽·雪莱的创作动因和《弗兰肯斯坦》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在本文的结语中,笔者简单总结了玛丽·雪莱对人类中心论的批判和她对科技盲目发展的悲观思想。

参考文献:

[1]. 对浪漫理想主义的阐释与反拨_评《弗兰肯斯坦》[D]. 侯丹. 东北师范大学. 2003

[2]. 弗兰肯斯坦对身份的寻求与认同[D]. 霍晓珊.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标签:;  ;  ;  

对浪漫理想主义的阐释与反拨_评《弗兰肯斯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