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临床专业2016级研究生 辽宁沈阳 110032;
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脑病一科主任 辽宁沈阳 110032
【摘 要】目的:观察颈部穴位贴敷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03月-2018年03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脑病一科证属肝阳上亢型的眩晕病患者60例,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特色疗法颈部穴位贴敷进行治疗。疗程结束后按相关标准进行评价。结果:试验组30例中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30例中总有效率为76.7%。试验组总有效率要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穴位贴敷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病有明确疗效。
【关键词】颈部穴位贴敷;眩晕病;肝阳上亢;中医特色疗法
眩晕一词最早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也被称为眩冒,其主要病机为肝阳上亢。肝阳上亢主要是指肝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偏亢。肝阳上亢型眩晕病在西医上多是由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病等原因所致[1,2]。西医主要采用降低血液的粘稠度、扩张血管等方法对该病患者进行治疗,以加快脑部血液循环,满足脑组织对血氧的需要,改善头晕的症状[3]。单纯的西医治疗往往效果一般,并且有一定的副作用。颈部穴位贴敷为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脑病一科特色疗法,其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有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纳入病例共60例,自2017年03月-2018年03月间,均为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脑病一科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制定。可为首次发作或者既往有眩晕病病史,症见头晕、视物旋转、如乘车船、甚则昏仆跌倒,可伴有恶心、呕吐、耳鸣、汗出、面白、眼震等。可由血压、心电图、头CT、头MRA、头MRI等协助诊断。中医诊断标准:肝阳上亢型眩晕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5]拟定临床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滑细数等。
1.3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3.1纳入标准(1)男女不限,年龄在35-80岁之间;(2)符合上述诊断标准;(3)发病后未服用其他药物者;(4)签署知情同意书。
1.3.2排除标准:(1)不同意采用本观察方法及治疗者;(2)妊娠或哺乳期的女性;(3)对贴敷严重药物过敏者;(4)合并严重的疾病者。
1.4试验药物及方法
药物:天麻、升麻、葛根、牛膝、薄荷、冰片、菊花等药材组成,将药物各等份放入药锅,加入少量水,水温应在80-100℃之间,从而使药效挥发,将药物调制成粘糊状,待温度降低后,在穴位贴的内圈中将调好的药物均匀涂抹,正确选取患者颈部两侧扶突、颈夹脊、供血3对穴位,给予贴敷。
1.4.1治疗方法:
对照组:甲磺酸倍他司汀片60mg日一次口服,
治疗组:甲磺酸倍他司汀片60mg日一次口服,颈部穴位贴敷日一次 疗程各为15天
1.4.2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眩晕进行的疗效判断[6]标准,治愈:临床眩晕的症状完全消失;显效:临床眩晕的症状明显减轻,并能进行工作和正常的生活;有效:临床眩晕的症状稍有减轻,可进行简单的工作;无效:临床眩晕的症状没有改善。总有效率=(治愈的例数 + 显效的例数 + 有效的例数)/ 总例数 × 100%。
1.4.3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试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注:p<0.05
3讨论
3.1理论基础
眩是指眼睛发花或者眼前发黑,晕是指自觉头晕,或感觉自身旋转,或自身不觉旋转而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常同时存在,故称眩晕。《素问·至真要大论》 所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为肝所主。肝在五行中属木,居阳升之方,行春生之令,其性主动主升,对于肝脏而言,肝阴涵养肝阳,肝阳衍化于肝阴,肝阴充足,可发挥其滋养之能,制约肝阳,使肝阳不致于过亢,从而维持阴阳调和平衡。若肝肾阴亏,肾阴水不足,水不涵木,阴不维阳,阳亢于上,则发为眩晕;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郁气滞,久郁则化火伤阴,阴虚阳亢,亦可出现眩晕。肝阳上亢之眩晕的主要表现为:头晕、耳鸣、头目胀痛、失眠多梦、烦躁易怒、面色潮红、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滑弦细数。颈部穴位贴敷可通过药物与穴位的选择很好的达到平肝潜阳,清头止眩的功效。
3.2药物的选择
本次试验贴敷散是由天麻、升麻、葛根、牛膝、薄荷、冰片、菊花等药物研制而成。其药物之间的配伍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方中天麻为君,天麻是治疗眩晕的要药,能够平肝潜阳息风,在西医研究中,天麻能够增加一定的脑血管流量,从而降低脑血管之间的阻力,增加冠状血管流[7];臣为升麻、葛根,二者配伍具有升举阳气之功效,气能生血,气血充足,滋养脑窍,清窍得利;佐以牛膝补益肝肾、引火下行,髓海得以滋养;薄荷清利头目,疏风解表;配合冰片清热开窍醒神;菊花清热明目平肝。诸药配伍,具有平肝抑阳、升清止眩之功。
3.3穴位的选择
3.3.1扶突:扶突穴位于胸锁乳突肌区,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中间。扶突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经穴,阳明经多气多血,肝阳上亢患者多为气血上逆所致,扶突穴可调节阳明经气血,以达到平肝潜阳的目的,因此扶突穴对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有一定的功效[8]。
3.3.2颈夹脊:颈夹脊穴属于经外奇穴,能够调畅气血,调和阴阳,通条脏腑。其位于颈部,第1颈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处。颈夹脊穴与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两经关系密切,位于两经经气外延重叠交汇之处,能够调控二脉,并起着枢纽的作用,其可使全身气血流通,阴阳调和[9]。另外冲脉起于胞宫,为经络之海、血海、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冲脉在气血的运行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冲脉上循脊里,也是脊柱腧穴包括颈夹脊穴所在之处。因此,颈夹脊穴在治疗眩晕、头痛、失眠、高血压等症[10]有一定的疗效。
3.3.3供血穴:供血穴能明显改善颈项部血液循环,故名之供血穴,其位于风池穴直下1.5寸处,平下口唇处,与足少阴肾经相联系,位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之间,供血穴可通调三经气血,上达清窍,下通经络,又可疏通气血。具有补血活血、化瘀补虚之效,可被广泛用于眩晕、头痛、失眠等症[11]。
扶突、颈夹脊、供血诸穴合用,可达平肝潜阳、清头止眩之功。
3.4颈部穴位贴敷机理
颈部穴位贴敷的机理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为基本原则,根据药物各自的属性,辩证用药,辩证取穴,在所选取的腧穴及周围皮部进行贴敷,通过刺激穴位来疏经活络、益气活血、调和阴阳,颈部穴位贴敷属于中医外治法,《黄帝内经》中提出“善治者,先治皮”,药物在机体相应的腧穴及周围皮部进行吸收,从而发挥了其药理作用。赵鑫[12]等总结出实验药物及参数结果,进一步证明了穴位是具有特殊的加速吸收药物的作用,并且证明药物在腧穴及穴位周围皮肤的穿透,大体上是以慢吸收的过程为主要表现。经络“内属五脏六腑,外络肢体关节,贯穿上下,沟通表里”,是气、血、精、津、液循环反复出入的通道,而穴位则是以上物质在运行过程中的枢纽。本次试验中的颈部穴位贴敷为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脑病一科中医特色疗法,是将天麻等药物吸收后的药效作用与穴位的调节刺激作用相结合,既发挥了天麻、升麻、葛根、牛膝、薄荷、冰片、菊花等药物的药理作用,又刺激和作用了扶突、颈夹脊、供
论文作者:郝继祥,焦富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9
标签:穴位论文; 颈部论文; 药物论文; 天麻论文; 气血论文; 葛根论文; 疗效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