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生产力分布研究&基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数据分析_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论文

“十一五”期间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生产力分布研究——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数据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一五论文,生产力论文,社会科学论文,基金项目论文,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简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我国目前唯一的资助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国家级研究项目,其研究成果代表着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水平,被人文社会科学界视为衡量科研实力和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国家社科基金设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党史·党建、哲学、理论经济、应用经济、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考古学、民族问题研究、宗教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人口学、统计学、体育学、管理学23个学科规划评审小组以及教育学、艺术学、军事学三个单列学科,已形成包括重大项目、年度项目、特别委托项目、后期资助项目、西部项目、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六个类别的立项资助体系①。由于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从宏观上反映了本学科研究的轨迹、现状及发展趋势,因此有一些学者试图通过对某个时段内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的考察,去探究不同学科或地区人文社科研究发展动态。如风元杰、范全青对1993-200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学科与地区分布进行统计,并与各地区论文发表数比较分析地区科研生产力②;常安通过1993-2004年国家社科基金法学立项课题相关指标,分析了目前法学学术生产格局的大致状况③;吕国光对1993-2007年湖北省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课题进行统计分析,探讨目前社会科学学术生产格局的大致状况及其背后动因④;刘彦庆对“十五”期间高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学科分布、地区分布和学校分布等进行了调研,并与“九五”规划进行了比较,借以探讨我国高校社会科学研究的状况⑤等等,这种数字化管理的思路为我们对学术生产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也凸显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所特有的评价功能。

在国家社科基金六个类别的项目中,每类项目资助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影响最为广泛的是年度项目,年度项目又分为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本文将对年度项目中的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十五”期间的立项情况进行比较,以期揭示我国人文社科的学术资源配置和学术生产格局,在宏观上呈现“十一五”期间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状况的大致图景。不过,由于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对于应用性和时限性的强调,以及目前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评审制度所存在的一些缺陷,这种从数字化管理的角度看人文社科发展状况的思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有和其他认识视角一起,才可以完成对我国人文社科研究格局进行宏观审视的任务。本文统计数据来源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公布的“历年资助项目”⑥。

一、立项课题基本情况

(一)立项数量与类型分析

“十一五”期间国家社科基金共资助了8393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比“十五”期间的5122项增长了63.86%,这些项目主要分为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图1是2006-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项目种类及数量图。

图1 2006-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项目种类及数量图

从每年立项的总量看,“十一五”期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呈稳步上升的势头,立项数从2006年的1314项增加到2010年的2285项,年均增长率为14.78%,基本上与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若以GDP为衡量尺度的话)同步。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数量最多,分别占立项总数的62.93%和33.11%,这两类项目也都呈现出连年递增的趋势。从中看到国家社科项目总量呈现稳步增长趋势,特别是青年项目增长幅度最大,其每年立项数量占立项总量的比例由2006年的24.89%增长到2010年的37.42%,五年来,青年项目立项总数为2779项,比“十五”期间的997项增长了近2倍;资助经费总额达2.3亿元,比“十五”的5359万元增长了3.4倍。可见,国家社科基金着眼于人文社会科学事业长远发展和全面协调发展,在项目评审上体现“向青年项目倾斜”的原则,更加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和资助强度,以确保人文社科研究工作后继有人。

(二)基金增长情况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是与国家五年计划的实施同步进行的,以国家基金的形式支持面向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近年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国家财政逐年加大对国家社科基金的投入。2006年投入2.27亿元,2007年2.3亿元,2008年3.06亿元,2009年3.84亿元,2010年5.99亿元。五年来,国家财政累计投入17.46亿元,比“十五”时期的5.59亿元增加了11.87亿元,增长了2倍多。这为进一步做好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规划、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⑦。“十五”期间国家社科基金投入81900万元,“十一五”期间投入174655万元,比“十五”增加了113.25%,基金额从2006年的22700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59954万元,增幅达164.11%,经费年均增长是立项数的2.21倍,表明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加大了对社科研究的资助力度,体现出国家发展和繁荣人文社会科学的政策导向。

图2 “十五”与“十一五”期间国家社科基金比较

(三)立项负责人单位所属系统

我国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力量有高校系统、社科院系统、党校系统、党政机关、军队系统五大系统。与此相适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要分布在高等院校、社科院系统、党校系统、党政机关、军队系统等五大系统(如图3所示)。

图3 2006-2010年立项课题隶属系统分布

2006-2010年国家社科立项单位分布的基本特征是:以高等院校为主体,不同类型单位的立项数量差异较大。统计表明,“十一五”期间五大系统共获得了8243项基金资助,从累计百分比看,高校、社科院和党校三大系统占项目总数的95.15%,是国家社科研究的主要力量。其中,高校共获得7066项,占立项总数的84.19%,比“十五”期间增长了83.96%,充分说明了高等院校是我国人文社科研究的重要阵地和核心力量。社科院系统获得554项资助项目,位居第二,占项目总数的6.60%,各级社会科学院,特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承担了大量的社科基金研究项目,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贡献了巨大的力量,极大地促进了人文社科研究事业的发展。排在第三位的是党校系统,获得366项,占立项总数的4.36%,以中央党校为首的党校系统拥有较深厚的科研实力和学术资源,在我国人文社科研究中也占据重要的位置。

(四)项目预期成果的类型分析

根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要求,预期研究成果主要有:专著、译著、论文集、研究报告、工具书、电脑软件等。从立项项目预期成果类型分析,项目成果形式大部分是专著、研究报告和论文集。其中,专著3345项,占39.85%;研究报告1316项,占15.68%;专著和研究报告1292项,占15.39%;论文集和研究报告1 197项,占14.26%(如图4所示)。专著数量较多,说明人文社科研究需要构建起系统化的理论。以论文集和研究报告为成果形式的项目,其研究周期大都比较短,且多数为就某问题进行的对策性研究。在预期研究成果中,大多数项目研究成果都有两种形式,统计表明,专著和研究报告与论文集和研究报告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

图4 2006-2010年立项预期成果分类示意图

二、立项课题的地区分布

分析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的地域分布,可以了解各地区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情况,揭示各地区科研创新能力的大小。地区研究水平往往与区域经济、文化、教育等密切相关,为了考察各省市区学术科研能力和发展状况,通过对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获得的课题立项数来考察地区的学术生产力。

从表1可以看出,祖国大陆的31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一定数目的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通过仔细查看数据,我们发现,“十一五”立项课题在省、市、自治区的分布差异特别大,立项课题最少的海南省只有17项,而获得的立项数量最多的北京市达1464项,是海南省的86.18倍。北京立项数是排在第二名的上海市的一倍之多。从累计百分比看,北京市比项目数排在后面的海南、西藏、青海等14个省市之和还多,究其原因,一方面说明北京集中了许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不愧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足见北京在社科研究领域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是这些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教育资源紧缺,人文社科研究水平与北京等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不论是资源配置还是研究水平和总体竞争力都处于弱势地位。

与“十五”期间相比,立项数排在前6位的省市依然是北京、上海、湖北、江苏、湖南、广东,位序没有变化,显示出人文社科研究区域的聚集性,这与学科领域的专门人才和院校专业设置比较集中有密切关系,同时也展现出这些省市强劲的竞争力。“十一五”期间,重庆市立项数增长得最快,是“十五”期间的2.07倍;其次是安徽、江西、甘肃、云南、湖北、青海、海南、浙江、河北、江苏10个省市都增加了1倍以上;有20个省市增幅超过全国平均增长水平,只有西藏出现了负增长。

立项课题的区域分布梯度十分明显,根据立项数的多少,我们可以将31个地区分成5个方阵:

第一方阵:北京(1472项)

第二方阵:上海、湖北、江苏、湖南、广东(超过400项)

第三方阵:浙江、山东、四川、河南、福建、江西、安徽、辽宁、天津(在200~400项之间)

第四方阵:吉林、陕西、云南、重庆、甘肃、河北、黑龙江(在100~200项之间)

第五方阵:新疆、广西、山西、内蒙古、贵州、青海、宁夏、西藏、海南(少于100项)

三、从立项统计数据看各学科的发展态势

从学科构成来看,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涉及的25个学科中,教育学、艺术学、军事学三个学科因其特殊重要性,属于单列学科,不在本文统计之列。由于国家社科基金覆盖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几乎所有学科,因此,资助项目的学科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态势。详见表2。

从整个立项课题中各学科所占的比重,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科生态的图景。“十一五”期间,在22个学科中,经济学获得1576项资助,占总项目数的19.26%,比考古学、人口学、世界历史、新闻学、统计学、宗教学、外国文学、图书情报、体育学、国际问题10个学科的项目数还多,这是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效应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的反映,同时,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对人文社科研究的诉求。统计显示,经济学、法学、中国文学、哲学、语言学、社会学、中国历史、政治学8个学科所占立项比例较高,占整个立项课题的66.91%,成为强势学科。

将22个统计的学科大致分为四类:一是基础类学科,包括哲学、宗教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语言学、考古学等共计2800项,占立项总数的33.36%;二是经济类学科,包括经济学(理论经济、应用经济)、统计学,共计1697项,占立项总数的20.22%;三是政治理论类学科,包括党史·党建、马列·科社、法学、政治学、国际问题研究,共计1933项,占立项总数的23.03%;四是其他类,包括民族问题研究、人口学、社会学、体育学、图书情报与文献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管理学,共计1963项,占立项总数的23.39%。

与“十五”相比,新闻与传播学由68项增到233项,增长了2.43倍,语言学由259项增到570项,增长了1.20倍,成为2个增长最快的学科;法学、马列·科社、图书情报与文献学、考古学、民族问题研究、社会学、体育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学9个学科均超过了“十一五”期间总的增长幅度。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社科基金于2009年正式增设管理学科,并于2010年开始受理课题申报。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学科侧重资助研究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公共管理实践中的应用对策性课题,强调发挥管理学的认知功能、实践功能和价值功能,发展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理论,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为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服务。图5给出了“十五”与“十一五”期间各学科立项变化的大致情况。

图5 各学科立项数变化示意图

四、从立项统计数据透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竞争力

(一)整体竞争力

对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的单位分布及立项数的分析,可以清楚地了解和掌握人文社科研究的研究队伍分布、主导力量所在、受资助单位的集中度等,进而也可以折射出人文社科研究的整体竞争力。表3列出了立项50项以上的单位分布情况。

统计显示,获得资助50项以上的有40个单位,共立项3443项,占立项总数的41.02%,在项目数最多的前10个单位中,共立项1424项,占立项总数的16.97%。中国社会科学院总立项达222项,稳居立项单位之首。不过,在立项较多的单位中,除了中国社科院和上海社科院之外,其他都是高等院校。在高校系统内部,立项最多的38所院校共承担了3151项,占高校课题的44.59%。而这些项目又集中在教育部直属的综合大学,特别是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这些综合性大学由于学科覆盖面广,聚集了众多的知名专家和学术精英,成为国家高水平人文社科研究的核心力量和主要基地。与“十五”期间一样,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仍然以雄厚的科研实力位居榜首,当之无愧成为我国人文社科研究的学术龙头。

(二)学科竞争力排名

随着党和国家对社科研究的重视,资助力度和强度的加大,各研究机构都普遍加大了对国家社科基金的申报力度。表4列出了各学科排名第一的机构分布情况。

表4显示出,中国社科院在22个学科中有9个学科排名第一,分别是党史·党建(与东北师范大学并列)、国际问题研究、马列·科社、社会学、语言学、哲学、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和宗教学,表现出其作为国家社科研究中坚力量不可动摇的地位。北京大学在考古学、人口学(与中国人民大学并列)和外国文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并列)3个学科获得了第一。中国人民大学在经济学和人口学(与北京大学并列)排在第一。此外,东北师范大学在党史·党建和世界历史研究上具有明显的学科综合优势,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研究、中南民族大学的民族问题研究、北京体育大学的体育学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的统计学研究、武汉大学的图书情报与文献学研究、中国传媒大学的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的政治学研究、中央财经大学的管理学研究也都显现出各自不同的学科优势。

五、进一步的思考

尽管本文所分析的对象——“十一五”计划期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立项课题,这仅仅是我国人文社科研究课题中的一部分,但由于这部分课题是从众多的申报课题中遴选出来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研究这些课题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我国人文社科研究的整体特征。更由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对提升人文社科研究水平,促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多出精品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对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进行分析研究是探讨人文社科研究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的一个主要课题。

随着党和政府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级的社科基金,在繁荣我国人文社科研究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而要发挥这一作用,就需要建立科学的项目研究规划和科学公正的项目评审制度与评价体系,而在这一过程中,以各地区人文社科生产力布局为基础,科学公正地安排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各地区的分布是重要的,这是提升研究质量的重要保证。

人文社科研究力量在地区、隶属系统、单位等的分布极不均衡,表现出很强的离散态势。在地域分布上,东部地区立项数远远高于西部地区。从中可以看到,国家课题立项水平是与各地区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而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也往往是人文社科研究最普及、最深入,立项课题最多的地区。值得注意的是,西部问题、民族问题和农村经济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高校在人文社科研究中扮演着不可动摇的主力军角色,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成为人文社科研究的领军单位,表现出很强的研究实力。“十一五”期间,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力度和强度在可持续增长,并向基础学科和青年项目倾斜。从历年资助情况来看,热门学科或国家大力发展的重点学科和研究领域获得了较多的重点资助的同时,一些较为冷门的学科,所获资助项目比例有所提高,基础学科的研究得到进一步重视并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这可能是国家社科基金加强基础研究,促进学科均衡发展使然。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对青年学者的资助力度,着力加强对崭露头角的学术新秀和青年人才的重点扶持,培养人文社会科学工作的后备人才队伍,也是繁荣和发展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工程。

在科际整合加剧的当代学术生产中,学科界限日益模糊,作为解决国家社会生活重大理论与实践命题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实际上很难单独依靠一个学科、一个部门的力量去解决,需要进行跨学科的研究,更需要跨部门组织联合攻关。相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研究而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是最具有个性化和个体性的学术研究活动。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外交叉渗透,研究领域日益扩大,总的合作度趋于增强⑧,特别是近年来各种“工程”、“攻关”、“招标”之下的重大项目中集体合作研究渐成气候。虽然国家社科基金提倡跨学科、跨区域、跨部门联合申报,但在立项项目中合作申请的几乎阙如,这是人文社科研究的特性所致,还是体制机制所限难以进行合作研究?这些问题都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引起我们不断反思与总结。

注释:

①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提高规划管理水平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光明日报》2010年10月27日。

②风元杰、范全青:《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的学科与地区分布研究》,《学术界》2005年第3期。

③常安:《从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看法学研究状况——一种知识社会学的视角》,《现代法学》2006年第3期。

④吕国光:《湖北省社会科学竞争力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课题的视角》,《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⑤刘彦庆:《“十五”期间我国高校社会科学研究现状——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计量学分析》,《情报科学》2007年第9期。

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历年资助项目》,http://www.npopss-cn.gov.cn/planning/yearxm.htm。

⑦高远:《导向·示范·繁荣——“十一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规划巡礼》,《光明日报》2010年12月22日。

⑧王永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术影响力报告》,《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标签:;  ;  ;  ;  ;  

“十一五”期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生产力分布研究&基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数据分析_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