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215200
【摘要】目的 了解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病理组织学特点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胃癌手术患者的Hp感染情况和胃癌病理组织学特征,14C呼气试验或组织块快速脲酶法检测Hp。结果 240例胃癌患者中,Hp阳性120例,Hp阴性120例。高-中分化的管状腺癌Hp感染率为66.0%,高于中-低及低分化腺癌Hp感染率43.8%(P<0.05);肠型胃癌的Hp感染率为62.3%,高于弥漫型的为35.5%(P<0.05)。Borrmann不同分型以及肿瘤生长位置的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Hp感染可能与胃癌管状腺癌高中分化及肠型胃癌发生密切有关。
【关键词】胃癌;幽门螺杆菌;病理学
【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识码】A
本文通过回顾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确诊并收治的240例胃癌患者的胃部病理组织切片及病程资料,分析Hp感染与胃癌病理分型及大体分型之间关系,拟了解Hp感染在不同类型胃癌中的组织病理特征。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 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间确诊胃癌手术患者,共240例。其中年龄最大87岁,最小37岁,平均年龄66岁,中位数年龄67岁。男187例,其中小于50岁6例,大于50岁181例;女53例,小于50岁5例,大于50岁48例。
1.2资料 通过病史资料收集病人一般特征资料及肿瘤生长部位、大体分型、Hp感染情况,组织病理分型、分化程度、Lauren分型等临床资料。
1.3方法 大体分型采用Borrmann分型标准,组织学分型采用WHO2000分类标准。Hp感染的检测通过患者口服14C-尿素胶囊后作14C-呼气实验,或通过胃镜确认其大体分型并钳取样本,样本通过快速尿酶实验。14C-呼气实验或快速脲酶阳性即认为Hp感染。
1.4统计 以SPSS进行分析,收集的资料以频数或者百分比表示,率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显著性水平为α=0.05。
2结果
2.1Hp感染与大体分型
240例患者中,Hp感染阳性率50%(120/240)。Hp感染与肿瘤大体分型的关系见表1。
由表可见,管状腺癌Lauren分型后肠型、混合型、弥漫型胃癌的Hp感染率依次下降,肠型的Hp感染率显著高于弥漫型Hp感染率(P<0.05)。
3讨论
胃癌是由胃粘膜上皮和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每年约有70万人死于胃癌[1]。据中国肿瘤防治办公室公布的数据表明,胃癌目前在中国已经是继肺癌之后的第二大常见肿瘤。每年新发胃癌患者40万人,死亡人数30万人,而且年轻人患胃癌的比例在升高。胃癌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幽门螺杆菌是专性居留于人胃的一种微需氧的呈螺旋状的革兰阴性细菌,与人类的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淋巴瘤)关系密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其列为Ⅰ类生物致癌因子。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人群中非常常见的细菌,调查显示Hp在普通人群中感染率约40%,医学界公认其为后天传染性疾病。Hp感染可引起胃粘膜微环境的改变,导致氧自由基的堆积,使细胞内线粒体、溶酶体受损,导致钙超载,引起细胞变性、坏死、化生,甚至癌变。胃病及胃癌病人中,Hp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尽早进行系统的治疗或根除Hp对预防胃癌的发生有一定临床意义[2] 。国外有报道显示,Hp的感染与否与之后发生的胃癌病理特征及其预后有显著的差异[3]。
本研究结果中Lauren分型中的肠型胃癌患者的Hp感染率高于弥漫型胃癌,提示Hp感染可能更易导致肠型胃癌的发生,这与曹东旭等的Hp诱导对CES-1细胞转化进行诱导易出现肠型胃癌分化的特点相符。另外,持续感染使胃黏膜受到长期刺激时,Hp可分泌COX-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促进胃癌转变发展的过程,并且胃黏膜上皮增殖区细胞会发生变性、坏死、增生、化生,使胃的腺体生成出现障碍,引起腺体的萎缩及分化障碍,从而形成肠型胃癌。
本研究结果显示Hp阳性的胃癌患者中,高-中分化胃癌的比例高于中-低及低分化胃癌,提示Hp感染虽然导致胃壁细胞分化障碍,但是更倾向于导致高分化的胃癌细胞产生。有学者坚持分化程度只与胃癌的进展或者Lauren分型有关[49],但胡丹琼等认为Hp菌株的毒力不同以及其细胞毒素相关蛋白可通过细胞的对连接复合体的干扰,促使基膜降解,阻碍细胞分化使细胞失去极性和黏附性[5]。由于Hp感染并非胃癌的唯一影响因素,胃癌的产生还与多种因素如饮食习惯和遗传等影响,本结果只能说明Hp对胃上皮细胞分化有一定影响,增加引起高、中分化的胃癌可能性。
Hp的寄生部位多位于幽门、胃角等胃下部区域,刘凯等报告胃下三分之一胃癌发生率高于胃上三分之一,但本研究结果显示贲门型癌的Hp感染率与非贲门型癌的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p感染与肿瘤生长位置之间的关系需要扩大病例数量做进一步研究。此外,Hp感染与Borrmann分型刘凯等的结果一致。
消除和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癌尤其是肠型胃癌和高分化胃癌发病率的下降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园园,钱本余.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癌致病机制中的作用:预防的机会[J]. 2010, 15 (8): 508-510
[2]赵荣章.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关系[J]. 中国社区医师,2015,07:44-45
[3]黄昌明,陆俊. 胃癌癌前病变的诊断和处理[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4,01:30-32+36
[4]刘淑春.幽门螺杆菌与胃溃疡及胃癌的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4): 84
[5]胡丹琼. 胃癌组织病理分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分析[D].延安大学,2013
论文作者:陆夏良
论文发表刊物:《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第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8
标签:胃癌论文; 幽门论文; 感染率论文; 螺杆论文; 病理论文; 高于论文; 患者论文;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第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