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人生启示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示录论文,小平论文,人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既是一位世纪伟人,也是我们的楷模。一代伟人的故去经常是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同时又会留给新时代以丰厚的遗产。邓小平93年史诗传奇般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部生动隽永、回味无穷的人生教科书,尤其是我们青年一代的不可多得的人生教科书。哀挽伟人之余,再次拜读其生平,感慨万千。邓小平何以能从一个穷乡僻壤的无名学子,成长为中国和世界的一代伟人,而且其政治生命之树几经枯荣,历70年而仍能常绿,这种人生的奇迹,对于我们年轻干部的锻炼成长,成为跨世纪人才,可以得到什么有益的启示和教益呢?
启示之一:挫折与坎坷是磨制成功之剑的砾石
邓小平已成为世人心中的一座丰碑,在他身后留下了举世公认的辉煌业绩。但是他的人生之旅却是如此曲折,成功之路却是如此坎坷。在他70年的政治生涯中,曾先后三次被打倒。1933年,担任中央革命根据地会昌中心县委书记的他,因为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主张,受到执行“左”倾错误路线的党中央的通报点名批评。他据理力争,结果被撤职并给以党内“最后严重警告”处分,还被当众缴枪,勒令下基层改造。两年后,和他一起被打倒的毛泽覃、谢唯俊和古柏都先后在战场上牺牲,只有他活了下来。然而这只不过是他三次受挫中最轻的一次。1966年,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他,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而被当作“党内第二号最大的走资派”打倒,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仅仅保留党籍,在中南海受到批斗,1969年又被遣送到江西,过了三年清贫和失去自由的生活。1976年,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和国务院(实际上的第一)副总理的他,又因坚决抵制并努力纠正“左”倾潮流而再次被打倒,再次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保留党籍,失去了人身自由,甚至一度生命安全难保。他的婚姻也曾颇多不幸。他的第一个妻子张锡瑗,美丽贤惠,与他结婚仅2年就因难产而母女双 亡。第二个妻子金维映,是中央革命根据地著名的女杰,又是与他结婚仅2年,就在他第一次被打倒,处境最困难的时候与他签了离婚文书。
这一幕幕人生经历,不但中国人视之为史诗传奇,国外舆论更觉得匪夷所思。美国《时代》周刊认为,邓小平要比美国的政坛奇人尼克松的经历“有过之而无不及”。邓小平对外国友人开玩笑说,如果对政治上东山再起的人设奥林匹克奖的话,他将很有资格得金牌。〔1 〕正是这种人生经历,磨砺了他处乱不惊、“柔中寓刚”、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性格,造就了他的远见卓识、丰富的政治经验和高超的领导艺术,更激发了他宏伟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对保守观念的挑战精神。而短时的远离政治旋涡中心,又使他得以冷静地思考总结自己的经历和经验,让思想和认识得到深化和飞跃。难道不正是因为他三次被“左”倾路线打倒,才使他对“左”倾错误的危害深恶痛绝,必欲尽除之而后快;才迫使他一次比一次深刻地反思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才使他比任何人都更深刻地理解实事求是的真谛了吗?
挫折与坎坷、丰富的人生阅历,不但是造就杰出政治家的必修课,也是任何青年人成为栋梁之材的必修课。当然,这并不是要人们故意去寻求或制造挫折,而是要人们不要畏惧甚而回避挫折,有意识地使自己的人生阅历尽可能地丰富。谁能否认,邓小平丰富的人生阅历不是他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不是他日后成就伟业的最重要的资本之一呢?
启示之二:豁达与乐观是永葆事业青春的良药
古往今来,多少名家伟人,大都是在中年达到其事业的巅峰,到晚年则开始走下坡路,甚至由于晚节不保而使自己前功尽弃。有的一朝失意落难,便一蹶不振,乃至从此退出政坛。邓小平一生坎坷,度尽劫波,在其政治生涯中曾经三落又三起。每一次的再起,都能够获得比以前更大的成就,最终在进入古稀之年之后作出最为辉煌的政绩,成为古今中外政坛上的传奇人物。而且,他的三次被打倒,都不是由于他个人的原因,而是受“左”倾错误路线之害。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他始终能以豁达乐观的态度对待个人的成败与荣辱。
邓小平“一生最痛苦的”时期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他曾先后两次被打倒,长期过着被软禁的生活。是什么帮助他度过了那段艰难岁月?“没有别的,就是乐观主义。”〔2〕“50多年的革命生涯, 使他养成了临危不惧、遇喜不亢的作风,特别是在对待个人命运上,相当达观。在逆境之中,他善于用乐观主义精神对待一切,并用一些实际的工作来调节生活,从不感到空虚与彷徨。”〔3 〕他有一句名言:“天塌下来有大个子顶着。”他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所以,不论遇到任何困难,他都不曾动摇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始终对未来充满了乐观和自信。对于自己毕生追求的信仰和所献身的事业来说,个人的功名和荣辱又算得了什么?!他又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而“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所以,不管在什么条件下,他总能最大限度地摆脱世俗观念的束缚,无私无畏,从容不迫,高瞻远瞩。因此,尽管历经三落三起的他早已过古稀之年,却仍然象年轻人一样朝气蓬勃,豪情满怀,头脑清醒,思路敏捷。
机遇终于一再向这位尊敬的老人垂青。于是他事业青春常驻,精神之树常绿,在耄耋之年仍然先后做出了三项惊世骇俗之举。一是承担起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的重任,并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二是尽管自己已功成名就,却坚持不担任最高领导职务,并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主动退休的领袖人物,这在西方发达国家里也是不寻常的。三是在自己已被公认为世界伟人的情况下,再三要求死后不保留遗体,骨灰撒入大海,捐献角膜,解剖遗体供医学研究。这是何等的气魄和胸怀!这位超凡脱俗的老人,靠着豁达与乐观,把自己的政治青春延续到了20世纪人为能达到的极限。他又怀着豁达与乐观,把自己的生命和精神融入了祖国的大海与山川。
豁达与乐观,得来于坎坷人生的磨砺,又是战胜艰难挫折的法宝。然而,仅仅是勇于面对坎坷与挫折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战胜坎坷和挫折。只有学会豁达与乐观,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豁达与乐观,实质上表现为对信仰的坚定和对事业的专一。有人误以虚无为豁达乐观,其实恰恰相反,虚无是悲观遁世的表现。
启示之三,健康与长寿是实现理想的最基本保证
千百年来,“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历史悲剧不知重演了多少次,许多政治家由于长期抱病或英年早逝,而使事业夭折,既令英雄饮恨,更为后人扼腕。反观邓小平,他以93年健康长寿的生命,不但安度了三次被打倒的政治风浪,而且还让自己的事业在自己的晚年步入辉煌;不但把自己的理想一步步变为现实,而且还使之后继有人。从他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献身祖国和人民起,直到他1989年宣布正式退休,他的政治生涯长达68年;如果算到1992年他再次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掀起大潮,他的政治生涯就整整长达70年之久!相比之下,孙中山的寿命是59岁,革命的生涯是31年(1894—1925);毛泽东的寿命是83岁,革命的生涯是58年(1918—1976)。邓小平的寿命和政治生涯都要比毛泽东长10年或以上。对于一个饱经风霜犹老骥伏枥的政治家来说,健康与长寿无疑是有决定性影响的。设想一下,如果邓小平的政治生涯比毛泽东的短,或是相当,中国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将会怎样?!
邓小平健康长寿,已到耄耋之年,仍然“身体还可以”的秘诀,其实不外是保持乐观情绪和坚持健身活动两件事。关于前者,上面已有论及。关于后者,邓小平生来本既不魁梧也不健壮。赴法勤工俭学期间和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初期,他曾先后两次感染伤寒,两次都差点送命。也许是切身感到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此后戎马倥偬,日理万机之余,他在坚持游泳锻炼的同时,开始洗冷水浴。不分冬夏,从根据地时期一直坚持到80高龄。进城后,由于工作繁重,为能积极休息,他开始学打桥牌,并且很快成为高手。他认为,打桥牌是管理国家大事之余最理想的消遣活动。唯独在打桥牌的时候,他才什么都不想,专注在牌上,头脑能充分休息。他说他是用游泳来锻炼身体,用桥牌来训练脑筋。此外,他还时常打打乒乓球和台球。
在“文革”中流放江西的艰难岁月里,他除了坚持冷水擦身外,就是坚持天天长途散步。由于天天参加劳动,锻炼身体,加上心境豁达乐观,尽管生活条件很艰苦,他却只犯过一次低血糖病,不但多年的失眠症不治而愈,体质也比以前大有提高。一个经历过长期战争岁月,特别是“文革”十年劫难的七旬老人,竟依然没有明显的伤病,依然精神矍铄;甚至他在75岁高龄时还能徒步攀登游览黄山和峨眉山,80岁时还能每天在海中连续畅游1小时。这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
正因为有了健康的身体作后盾,邓小平才有可能在进入古稀之年后,有精力、有胆识,去顶逆流,攀险峰,写出中国的世纪乐章,同时也是自己的人生乐章的华采乐段。人是躯体和灵魂的有机结合,事业是生命和思想的有机结合,二者都是缺一不可。邓小平则是将二者完美结合起来的典范,实现了人生价值的最大值。
中国的20世纪,是革命的世纪,改革的世纪,造就出了一个个英雄和伟人,也千锤百炼出了一代又一代能够胜任民族重任的接班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人开创的事业后继有人,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也要看到,革命战争、出生入死,毕竟已是半个世纪以前的历史了;对于相当一部分国人来说,一穷二白、艰苦创业,也不再那么记忆犹新了。越来越多的人在反问自己,反问社会:今天我们还需要艰苦奋斗精神吗?还需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吗?小平的人生之旅告诉我们,它们不但仍然是需要的,甚至仍然是必要的。不但现在仍然需要,将来也永远需要。这不仅仅是一个社会法则,而且是一个自然法则。他的人生之旅还告诉我们,短暂的人生所能实现的最大价值可以大大超出常人的想象;即便是命蹇时乖的人,只要锲而不舍,仍能丰收理想的硕果。
那些已经成为、正在成为和希望成为中国跨世纪人才的朋友们,让我们以小平的精神自勉、共勉,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成为时代风云的驾驭者。
注释:
〔1〕曹应旺:《邓小平的智慧》,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 ,第401页。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55页。
〔3〕毛毛:《在江西的日子里》。